澳大利亚祭出重拳!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

荣茂观察

3周前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充斥着虚拟社交和无穷信息的空间,显然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社交媒体本身并不都是负面的,许多青少年通过社交平台获得了很多学习资源,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信息。
最近,澳大利亚的一项法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讨论——《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通过了。这项法案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将彻底被禁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这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国内的大新闻,在全球范围内也引起了不少的震动。尤其是在中国,网络上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纷纷热议这一话题。法案刚通过的时候,网络上一片哗然,各种声音争议不断。有人支持,觉得这是保护孩子的正确选择;也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过于严苛,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必须要澄清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这项法案并非简单地禁止上网。国内最近很多无良媒体,造谣澳大利亚政府直接切断了青少年上网的权利。事实上,法案的核心内容是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诸如脸书、Instagram、X等社交应用。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上网,不能玩游戏,不能学习。他们仍然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教育资源,参加在线学习,也可以玩一些非社交性质的游戏。换句话说,这项法案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掉互联网,而是专门针对社交媒体这一“有毒”平台进行的限制。
为什么会出台这样一条法案?因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随着青少年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来构建社交圈,他们不仅会遇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会暴露在各种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甚至犯罪的威胁之下。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比如,青少年经常会看到暴力视频、极端言论等内容,久而久之,很多人开始产生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甚至模仿暴力行为。这些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害的,而社交媒体正是其中一个罪魁祸首。
这一点,家长们应该是深有感触的。尤其是那些目睹孩子因沉迷社交媒体而焦虑不安的父母,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解决方案,以使孩子远离这些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澳大利亚这项法案的出台,正好迎合了家长们的心声。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是一种强力的保护措施,避免孩子们在虚拟世界里迷失自我。
支持这项法案的不仅仅是家长,还有一些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他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充斥着虚拟社交和无穷信息的空间,显然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社交媒体不仅助长了青少年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处理能力。尤其是现在的社交平台,表面上看是互联互通,实际上却往往让人产生孤独和自卑。因此,限制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性干预。
然而,也有不少声音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极端,甚至是一刀切。毕竟,社交媒体本身并不都是负面的,许多青少年通过社交平台获得了很多学习资源,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信息。社交媒体还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平台,使青少年能够更快速地与世界接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禁止社交媒体是否太过于片面?一些反对者认为,完全禁止使用社交媒体,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们更加好奇,甚至寻找其他不合法的途径上网,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问题。
如何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社交媒体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如何使用它才是根本问题。就像枪支一样,能保护自己,也能带来伤害。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合理使用。比如,家长和教育机构可以与孩子们共同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时间,教会他们如何筛选信息,避免沉迷。政府也可以出台更严格的网络监管法律,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对青少年使用的审查。
在澳大利亚的这一法案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它规定了,若社交平台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未成年人使用,将可能面临高达5000万澳元的罚款。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公司将被要求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依赖家长去监督孩子。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既有政府干预,也有平台责任,从源头上去杜绝青少年受到社交媒体的不良影响。
但是,问题依然没有那么简单。毕竟,技术手段不是万能的,社交平台要如何做到真正防止青少年使用,仍然是一个难题。比如,在中国曾经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就遭遇了类似的问题,许多孩子通过家长的账号钻漏洞绕过限制。所以,澳大利亚这一法案虽然给出了时间缓冲,允许平台调整应对策略,但其执行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澳大利亚的这一做法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思路。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危害的同时,又不剥夺他们接触世界的机会,依然是一个难题。从法案的实施效果来看,我们期待更多国家在青少年网络监管方面探索出适合的策略,最终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
觉得不错情分享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充斥着虚拟社交和无穷信息的空间,显然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社交媒体本身并不都是负面的,许多青少年通过社交平台获得了很多学习资源,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信息。
最近,澳大利亚的一项法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讨论——《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通过了。这项法案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将彻底被禁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这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国内的大新闻,在全球范围内也引起了不少的震动。尤其是在中国,网络上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纷纷热议这一话题。法案刚通过的时候,网络上一片哗然,各种声音争议不断。有人支持,觉得这是保护孩子的正确选择;也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过于严苛,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必须要澄清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这项法案并非简单地禁止上网。国内最近很多无良媒体,造谣澳大利亚政府直接切断了青少年上网的权利。事实上,法案的核心内容是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诸如脸书、Instagram、X等社交应用。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上网,不能玩游戏,不能学习。他们仍然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教育资源,参加在线学习,也可以玩一些非社交性质的游戏。换句话说,这项法案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掉互联网,而是专门针对社交媒体这一“有毒”平台进行的限制。
为什么会出台这样一条法案?因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随着青少年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来构建社交圈,他们不仅会遇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会暴露在各种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甚至犯罪的威胁之下。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比如,青少年经常会看到暴力视频、极端言论等内容,久而久之,很多人开始产生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甚至模仿暴力行为。这些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害的,而社交媒体正是其中一个罪魁祸首。
这一点,家长们应该是深有感触的。尤其是那些目睹孩子因沉迷社交媒体而焦虑不安的父母,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解决方案,以使孩子远离这些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澳大利亚这项法案的出台,正好迎合了家长们的心声。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是一种强力的保护措施,避免孩子们在虚拟世界里迷失自我。
支持这项法案的不仅仅是家长,还有一些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他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充斥着虚拟社交和无穷信息的空间,显然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社交媒体不仅助长了青少年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处理能力。尤其是现在的社交平台,表面上看是互联互通,实际上却往往让人产生孤独和自卑。因此,限制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性干预。
然而,也有不少声音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极端,甚至是一刀切。毕竟,社交媒体本身并不都是负面的,许多青少年通过社交平台获得了很多学习资源,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信息。社交媒体还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平台,使青少年能够更快速地与世界接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禁止社交媒体是否太过于片面?一些反对者认为,完全禁止使用社交媒体,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们更加好奇,甚至寻找其他不合法的途径上网,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问题。
如何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社交媒体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如何使用它才是根本问题。就像枪支一样,能保护自己,也能带来伤害。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合理使用。比如,家长和教育机构可以与孩子们共同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时间,教会他们如何筛选信息,避免沉迷。政府也可以出台更严格的网络监管法律,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对青少年使用的审查。
在澳大利亚的这一法案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它规定了,若社交平台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未成年人使用,将可能面临高达5000万澳元的罚款。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公司将被要求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依赖家长去监督孩子。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既有政府干预,也有平台责任,从源头上去杜绝青少年受到社交媒体的不良影响。
但是,问题依然没有那么简单。毕竟,技术手段不是万能的,社交平台要如何做到真正防止青少年使用,仍然是一个难题。比如,在中国曾经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就遭遇了类似的问题,许多孩子通过家长的账号钻漏洞绕过限制。所以,澳大利亚这一法案虽然给出了时间缓冲,允许平台调整应对策略,但其执行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澳大利亚的这一做法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思路。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危害的同时,又不剥夺他们接触世界的机会,依然是一个难题。从法案的实施效果来看,我们期待更多国家在青少年网络监管方面探索出适合的策略,最终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
觉得不错情分享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