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颂钵音疗到冥想引导,从禅修、旅修到AI情感陪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疗愈方式受到人们追捧,各类心灵社群、机构、工作坊与课程也遍地开花。围绕情绪价值,疗愈经济站上风口,缔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与此同时,打着“疗愈经济”的旗号,诈骗、洗脑等不良行为成为心灵疗愈中的杂音。专家表示,发展疗愈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科学的规范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加强行业规范,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才能疗愈消费者,实现疗愈经济良性发展与提升消费者幸福指数的双赢。
“对自己好一点”催生庞大消费市场
临近毕业,25岁的沈阳人程先生正备考公务员考试,在能否“上岸”的问题上反复经历着自我怀疑与内耗,常常失眠,一度被确诊为轻度抑郁。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决定尝试通过疗愈缓解症状。
程先生并非个例。《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不少人更是求一宿安眠而不可得,根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近六成的人存在失眠症状,而完全没有睡眠障碍的人群仅占少数,为19%。
淤积的情绪压力,需要排遣的出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追求精神“疗愈”,疗愈经济应运而生。
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
社交媒体也在助力疗愈新风潮。在抖音平台上,疗愈话题有超29亿的播放量,声音疗愈话题播放量则超35.7亿,心灵疗愈、五音疗愈、催眠、自我疗愈、颂钵疗愈等话题播放量也超亿次。
“你承受了太多,是时候对自己好一点了。”瞄准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与困境,各类商家推出多元化的疗愈服务,“万物皆可疗愈”趋势明显。
有研究机构把疗愈经济划分为众多板块,主要包括:水疗中心、健康旅游、职场健康、体育活动、心理健康、个人护理和美容、健康饮食、营养和减肥、预防和个性化医学等等。
和有形的疗愈服务相比,塔罗占卜、星座罗盘等,以及“好运喷雾”“电子木鱼”等虚拟产品则更为抽象。可见,让一些消费者付费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有背后的“精神安慰”。
变味的疗愈让静心变“闹心”
一根蜡烛能卖多少钱?答案可能是8888元。
在某位网红疗愈师的报价中,一款名为“转运蜡烛”的疗愈产品仅仅是基础款售价就高达8888元,升级版则过万元。
以疗愈为名,实则推销高价甚至天价服务或产品,让不少消费者踩坑。有网友为了和伴侣复合,竟愿意支付给疗愈师20万元,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则颂钵疗愈视频展示了一家位于三亚的冥想工作室的颂钵疗愈课程,标价一小时费用高达3980元;更有甚者,过度夸大颂钵疗愈的功效,宣称不同历史年代、不同材质的钵对助眠有着不同的影响,借机销售所谓的宋代、唐代的钵,标价数万元,令人咋舌。
这只是疗愈产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像众多新生事物一样,蓬勃生长的同时总会伴随芜杂的干扰与混乱。疗愈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不少打着“疗愈”的幌子,洗脑、误导、欺诈消费者的乱象,甚至诈骗敛财。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一些不法分子会套用心理学、哲学的概念,来编造虚假的疗愈理论,再通过自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包装导师人设,进而设计高价产品吸引消费者买单。“其他行业你可以‘不信广告信疗效’,但在疗愈行业,情绪无法量化,只能看所谓的感觉。很多人是被心理暗示的,甚至被PUA,这就给了很多鱼目混珠的商家可乘之机。”张思宁说。
专家指出,疗愈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行业缺少有效监管、对疗愈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消费者的甄别能力不足等问题和短板。目前,监管部门对于一些疗愈产业乱象的认定、监管、处置等方面存在一定模糊地带,常常是出现经济犯罪或引发社会关注才能进行处置和打击。
专家呼吁完善行业规范
让疗愈真正“治愈”
作为新兴产业、新兴赛道,疗愈经济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发展前景与空间广阔。但在不断培育这一市场的同时,也要正视行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推动监管制度和行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他律、自律中不断规范,实现良性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智库中心主任车流畅建议,建立和完善正规的资格认证机制,比如明确疗愈服务和产品的定义、范围,设置行业准入标准,避免因门槛过低,造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监管部门可组织对疗愈机构和从业者进行信用评价,根据其服务质量、价格合理性、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因素进行评分,将信用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供消费者在选择疗愈服务或产品时参考。
在推动疗愈市场规范化的同时,还应推进行业自律。
专家建议,可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疗愈机构和从业者的行为;通过组织行业内部的交流活动,分享合法、合规的经营经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可通过学校教育、医疗宣传、媒体报道、网络科普等多种形式,向消费者普及心理健康和疗愈知识,增强其甄别能力。在购买疗愈服务时,既要关注“疗”的过程,更要重视“愈”的效果,在科学理性的消费中达到增强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从颂钵音疗到冥想引导,从禅修、旅修到AI情感陪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疗愈方式受到人们追捧,各类心灵社群、机构、工作坊与课程也遍地开花。围绕情绪价值,疗愈经济站上风口,缔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与此同时,打着“疗愈经济”的旗号,诈骗、洗脑等不良行为成为心灵疗愈中的杂音。专家表示,发展疗愈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科学的规范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加强行业规范,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才能疗愈消费者,实现疗愈经济良性发展与提升消费者幸福指数的双赢。
“对自己好一点”催生庞大消费市场
临近毕业,25岁的沈阳人程先生正备考公务员考试,在能否“上岸”的问题上反复经历着自我怀疑与内耗,常常失眠,一度被确诊为轻度抑郁。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决定尝试通过疗愈缓解症状。
程先生并非个例。《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不少人更是求一宿安眠而不可得,根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近六成的人存在失眠症状,而完全没有睡眠障碍的人群仅占少数,为19%。
淤积的情绪压力,需要排遣的出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追求精神“疗愈”,疗愈经济应运而生。
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
社交媒体也在助力疗愈新风潮。在抖音平台上,疗愈话题有超29亿的播放量,声音疗愈话题播放量则超35.7亿,心灵疗愈、五音疗愈、催眠、自我疗愈、颂钵疗愈等话题播放量也超亿次。
“你承受了太多,是时候对自己好一点了。”瞄准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与困境,各类商家推出多元化的疗愈服务,“万物皆可疗愈”趋势明显。
有研究机构把疗愈经济划分为众多板块,主要包括:水疗中心、健康旅游、职场健康、体育活动、心理健康、个人护理和美容、健康饮食、营养和减肥、预防和个性化医学等等。
和有形的疗愈服务相比,塔罗占卜、星座罗盘等,以及“好运喷雾”“电子木鱼”等虚拟产品则更为抽象。可见,让一些消费者付费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有背后的“精神安慰”。
变味的疗愈让静心变“闹心”
一根蜡烛能卖多少钱?答案可能是8888元。
在某位网红疗愈师的报价中,一款名为“转运蜡烛”的疗愈产品仅仅是基础款售价就高达8888元,升级版则过万元。
以疗愈为名,实则推销高价甚至天价服务或产品,让不少消费者踩坑。有网友为了和伴侣复合,竟愿意支付给疗愈师20万元,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则颂钵疗愈视频展示了一家位于三亚的冥想工作室的颂钵疗愈课程,标价一小时费用高达3980元;更有甚者,过度夸大颂钵疗愈的功效,宣称不同历史年代、不同材质的钵对助眠有着不同的影响,借机销售所谓的宋代、唐代的钵,标价数万元,令人咋舌。
这只是疗愈产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像众多新生事物一样,蓬勃生长的同时总会伴随芜杂的干扰与混乱。疗愈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不少打着“疗愈”的幌子,洗脑、误导、欺诈消费者的乱象,甚至诈骗敛财。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一些不法分子会套用心理学、哲学的概念,来编造虚假的疗愈理论,再通过自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包装导师人设,进而设计高价产品吸引消费者买单。“其他行业你可以‘不信广告信疗效’,但在疗愈行业,情绪无法量化,只能看所谓的感觉。很多人是被心理暗示的,甚至被PUA,这就给了很多鱼目混珠的商家可乘之机。”张思宁说。
专家指出,疗愈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行业缺少有效监管、对疗愈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消费者的甄别能力不足等问题和短板。目前,监管部门对于一些疗愈产业乱象的认定、监管、处置等方面存在一定模糊地带,常常是出现经济犯罪或引发社会关注才能进行处置和打击。
专家呼吁完善行业规范
让疗愈真正“治愈”
作为新兴产业、新兴赛道,疗愈经济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发展前景与空间广阔。但在不断培育这一市场的同时,也要正视行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推动监管制度和行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他律、自律中不断规范,实现良性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智库中心主任车流畅建议,建立和完善正规的资格认证机制,比如明确疗愈服务和产品的定义、范围,设置行业准入标准,避免因门槛过低,造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监管部门可组织对疗愈机构和从业者进行信用评价,根据其服务质量、价格合理性、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因素进行评分,将信用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供消费者在选择疗愈服务或产品时参考。
在推动疗愈市场规范化的同时,还应推进行业自律。
专家建议,可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疗愈机构和从业者的行为;通过组织行业内部的交流活动,分享合法、合规的经营经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可通过学校教育、医疗宣传、媒体报道、网络科普等多种形式,向消费者普及心理健康和疗愈知识,增强其甄别能力。在购买疗愈服务时,既要关注“疗”的过程,更要重视“愈”的效果,在科学理性的消费中达到增强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