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文物局消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端礼门城门遗迹、箭扣长城敌台发现南方建筑做法“空斗墙”、香山明代皇室墓地完整科学揭露……11月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发布多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2024年,北京市以“大考古”工作思路,持续推动考古与保护一体化,统筹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在琉璃河、路县故城、金中都、北京长城、明代皇室墓地、京西御道遗址等大遗址考古方面开展系列考古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城市发展中守护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安妮娜介绍,琉璃河遗址城北发掘地点揭露面积860平方米,发掘西周时期墓葬39座。随葬品皆陶器,少数墓葬无随葬器物。随葬陶器为鬲簋罐组合,也存在单鬲随葬。墓葬规格、随葬器类与随葬动物皆表明此处墓葬群为平民墓。从殉狗葬俗和袋足鬲形态推断部分墓葬族属为殷遗民。首次在北京地区西周考古中开展了古DNA研究,DNA检测分析表明该处墓葬群至少涵盖了两个家族、四代人,总计14个个体,为西周中晚期琉璃河遗址的平民家族墓地。
“这是琉璃河遗址除黄土坡之外第二处大规模发现的墓地,为了解城址布局提供了新的认识。”安妮娜说,城北墓葬群的发现改变了学界以往对琉璃河遗址墓葬分布格局的认识,扩宽了遗址墓葬的分布边界,确凿的家族关系表明琉璃河的居民以扩展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团块聚集埋葬,同时,墓葬与古代壕沟之间关系的确定为论证琉璃河遗址的废弃时间与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端礼门是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门,这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也是罕见的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为金中都城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丁利娜表示,本次考古工作较为重要的发现是金中都外城相关遗迹,包括城墙、城门、瓮城、马面、护城河、顺城街、门内大街、路沟、排水沟等13处遗迹,出土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
“其中城门址包括东、西两侧墩台和中部的单门道遗迹,城门南侧有马蹄形瓮城。发现的护城河遗迹东距瓮城西墙约11米。”丁利娜说,此次新发现的4处南城墙遗迹因正处于早期河道之上,基部进行了规整处理,补充了以往对金中都城墙工程做法的认识。新发现的1处马面遗迹有明显的后期拓筑迹象。南城墙内侧发现有顺城街道路遗迹,道路一侧的路沟内出土有大量石礌等作战用具。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在介绍怀柔箭扣长城考古新收获时表示,此次考古发掘弄清了箭扣长城东段120、121号2座敌台及119至122号敌台间3段长城墙体的布局结构、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和作法特征。120号敌台出土隆庆四年题名鼎建碑一方,明确了120号敌台的建筑年代,为长城建筑形制和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标尺”,同时也是目前箭扣长城段时代最早的碑刻,为研究箭扣长城的建设过程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材料。
“121号敌台内部箭窗发现红色线条和墨线痕迹,为复原敌台箭窗木构形制和色彩提供了依据。”尚珩说,敌台顶部铺房墙体系采用“空斗墙”这一南方地区建筑常见做法较为罕见,为研究长城建造劳动力来源提供了线索,而敌台顶部发现炮台设施尚属首次。出土文物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建筑构件、生活用品,数量达300余件,以及大量炭化物遗存,其中,铁质通条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明代空心敌台的物资配备和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
香山脚下的明代皇室墓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四王府村,墓地内共有墓园3座,东西并排分布,均坐北朝南,前方后圆,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介绍,根据出土墓志及墓葬形制,东部墓园应为早殇皇子、皇女合葬园寝,其中一座墓葬的墓主人为万历皇帝四女云梦公主,卒于万历十五年(1587);同园合葬的另一座墓葬(M2)墓主人卒年应与云梦公主相仿,且其身份较云梦公主尊贵,据此初步判断M2墓主人应为邠哀王,其母为郑贵妃。中部墓园为嘉靖皇帝裕嫔王氏园寝。西部墓园应为明代妃嫔合葬园寝。
张利芳说,此次考古发掘是北京地区较为系统、完整地对明代皇家墓园进行的科学揭露。三座墓园布局清晰,形制完整,墓葬及享堂结构基本完好,出土有珍贵的五供、石几、宝座、梅瓶、木俑等,对研究明代陵墓制度、营造制度、丧葬礼制、御祭用瓷、官式建筑及建筑工艺、定烧定制砖瓦琉璃等的产用模式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墓地建筑营造代表着当时最高工艺水平,对建筑考古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标本。三座墓园级别仅次于明代帝陵,具有重大的历史、考古、科学及艺术价值。
长辛店古御道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大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徐旻表示,此次发掘清代石质道路一条,南北向长412米,残宽0.85至6.25米,道路由石条路面、石条路沿、垫土层、夯土层四部分组成。共计出土石条874块。
“在石沿东侧下方发现有黑色夯土路面遗迹,和石质道路同为南北向,中部被石质道路下的夯土层打破,共分两层,土路应为更早期的道路遗存。”徐旻介绍,文献记载的长辛店是明清时期京西南的商贸重镇,南北长约2.5公里的大街沿用至今。初步判断此石质道路应是清代官府监修,是皇家向西南出行的必经之路。该遗迹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保存较完整、连续的明清时期石质道路遗存,历代叠压清晰,结构完整。整体来看,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古代路网布局、道路建筑技法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发掘出200余座汉代水井,其中J20内发现多具人类遗骸,为北京地区乃至国内考古所罕见。经14C测年判定,其年代为东汉中晚期。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馆员尉苗介绍,这批遗骸运用体质人类学手段予以个体识别可知分属至少8个个体,年龄从两三岁的幼童直至四五十岁的中老年,除2名未成年人性别不详外,其余6人均为女性,古DNA分析表明此6人相互之间不存在三代以内亲缘关系。
“这些人类骨骼多处有创伤,显示部分个体生前曾遭严重暴力伤害,结合硅藻实验推断其更有可能为死后被抛入井中。”尉苗说,J20人骨个案的研究为体质人类学中分析个体异常死亡、判断多种创伤提供了案例。针对遗骸的多维分析既可从独特的视角了解汉代女性的社会状况、亦可获知汉代司法制度的一隅,也可探讨汉代社会中性别、法律、暴力以及战乱的错综复杂关系。同时,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也为北京路县故城考古提供新的思路。
发布会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签订文物移交协议,对完成整理、研究的部分出土文物进行现场移交,让出土文物回到属地,进一步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并发布《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2021-2023)》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卷)》两部最新研究成果。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据国家文物局消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端礼门城门遗迹、箭扣长城敌台发现南方建筑做法“空斗墙”、香山明代皇室墓地完整科学揭露……11月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发布多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2024年,北京市以“大考古”工作思路,持续推动考古与保护一体化,统筹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在琉璃河、路县故城、金中都、北京长城、明代皇室墓地、京西御道遗址等大遗址考古方面开展系列考古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城市发展中守护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安妮娜介绍,琉璃河遗址城北发掘地点揭露面积860平方米,发掘西周时期墓葬39座。随葬品皆陶器,少数墓葬无随葬器物。随葬陶器为鬲簋罐组合,也存在单鬲随葬。墓葬规格、随葬器类与随葬动物皆表明此处墓葬群为平民墓。从殉狗葬俗和袋足鬲形态推断部分墓葬族属为殷遗民。首次在北京地区西周考古中开展了古DNA研究,DNA检测分析表明该处墓葬群至少涵盖了两个家族、四代人,总计14个个体,为西周中晚期琉璃河遗址的平民家族墓地。
“这是琉璃河遗址除黄土坡之外第二处大规模发现的墓地,为了解城址布局提供了新的认识。”安妮娜说,城北墓葬群的发现改变了学界以往对琉璃河遗址墓葬分布格局的认识,扩宽了遗址墓葬的分布边界,确凿的家族关系表明琉璃河的居民以扩展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团块聚集埋葬,同时,墓葬与古代壕沟之间关系的确定为论证琉璃河遗址的废弃时间与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端礼门是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门,这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也是罕见的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为金中都城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丁利娜表示,本次考古工作较为重要的发现是金中都外城相关遗迹,包括城墙、城门、瓮城、马面、护城河、顺城街、门内大街、路沟、排水沟等13处遗迹,出土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
“其中城门址包括东、西两侧墩台和中部的单门道遗迹,城门南侧有马蹄形瓮城。发现的护城河遗迹东距瓮城西墙约11米。”丁利娜说,此次新发现的4处南城墙遗迹因正处于早期河道之上,基部进行了规整处理,补充了以往对金中都城墙工程做法的认识。新发现的1处马面遗迹有明显的后期拓筑迹象。南城墙内侧发现有顺城街道路遗迹,道路一侧的路沟内出土有大量石礌等作战用具。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在介绍怀柔箭扣长城考古新收获时表示,此次考古发掘弄清了箭扣长城东段120、121号2座敌台及119至122号敌台间3段长城墙体的布局结构、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和作法特征。120号敌台出土隆庆四年题名鼎建碑一方,明确了120号敌台的建筑年代,为长城建筑形制和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标尺”,同时也是目前箭扣长城段时代最早的碑刻,为研究箭扣长城的建设过程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材料。
“121号敌台内部箭窗发现红色线条和墨线痕迹,为复原敌台箭窗木构形制和色彩提供了依据。”尚珩说,敌台顶部铺房墙体系采用“空斗墙”这一南方地区建筑常见做法较为罕见,为研究长城建造劳动力来源提供了线索,而敌台顶部发现炮台设施尚属首次。出土文物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建筑构件、生活用品,数量达300余件,以及大量炭化物遗存,其中,铁质通条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明代空心敌台的物资配备和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
香山脚下的明代皇室墓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四王府村,墓地内共有墓园3座,东西并排分布,均坐北朝南,前方后圆,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介绍,根据出土墓志及墓葬形制,东部墓园应为早殇皇子、皇女合葬园寝,其中一座墓葬的墓主人为万历皇帝四女云梦公主,卒于万历十五年(1587);同园合葬的另一座墓葬(M2)墓主人卒年应与云梦公主相仿,且其身份较云梦公主尊贵,据此初步判断M2墓主人应为邠哀王,其母为郑贵妃。中部墓园为嘉靖皇帝裕嫔王氏园寝。西部墓园应为明代妃嫔合葬园寝。
张利芳说,此次考古发掘是北京地区较为系统、完整地对明代皇家墓园进行的科学揭露。三座墓园布局清晰,形制完整,墓葬及享堂结构基本完好,出土有珍贵的五供、石几、宝座、梅瓶、木俑等,对研究明代陵墓制度、营造制度、丧葬礼制、御祭用瓷、官式建筑及建筑工艺、定烧定制砖瓦琉璃等的产用模式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墓地建筑营造代表着当时最高工艺水平,对建筑考古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标本。三座墓园级别仅次于明代帝陵,具有重大的历史、考古、科学及艺术价值。
长辛店古御道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大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徐旻表示,此次发掘清代石质道路一条,南北向长412米,残宽0.85至6.25米,道路由石条路面、石条路沿、垫土层、夯土层四部分组成。共计出土石条874块。
“在石沿东侧下方发现有黑色夯土路面遗迹,和石质道路同为南北向,中部被石质道路下的夯土层打破,共分两层,土路应为更早期的道路遗存。”徐旻介绍,文献记载的长辛店是明清时期京西南的商贸重镇,南北长约2.5公里的大街沿用至今。初步判断此石质道路应是清代官府监修,是皇家向西南出行的必经之路。该遗迹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保存较完整、连续的明清时期石质道路遗存,历代叠压清晰,结构完整。整体来看,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古代路网布局、道路建筑技法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发掘出200余座汉代水井,其中J20内发现多具人类遗骸,为北京地区乃至国内考古所罕见。经14C测年判定,其年代为东汉中晚期。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馆员尉苗介绍,这批遗骸运用体质人类学手段予以个体识别可知分属至少8个个体,年龄从两三岁的幼童直至四五十岁的中老年,除2名未成年人性别不详外,其余6人均为女性,古DNA分析表明此6人相互之间不存在三代以内亲缘关系。
“这些人类骨骼多处有创伤,显示部分个体生前曾遭严重暴力伤害,结合硅藻实验推断其更有可能为死后被抛入井中。”尉苗说,J20人骨个案的研究为体质人类学中分析个体异常死亡、判断多种创伤提供了案例。针对遗骸的多维分析既可从独特的视角了解汉代女性的社会状况、亦可获知汉代司法制度的一隅,也可探讨汉代社会中性别、法律、暴力以及战乱的错综复杂关系。同时,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也为北京路县故城考古提供新的思路。
发布会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签订文物移交协议,对完成整理、研究的部分出土文物进行现场移交,让出土文物回到属地,进一步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并发布《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2021-2023)》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卷)》两部最新研究成果。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