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秋招之前,子尧从来没有觉得第一学历是双非本科会是一种困扰,但在秋招的几个月里,她经常问身边的人,“你觉得我比别人差在哪里。...”子尧感慨,“原来第一学历有这么关键的作用”。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其中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即便规定如此,针对毕业生的院校、专业、性别等各方面的歧视还是在实际中上演。其中,“第一学历”向来都是招聘中隐形的选人标准,“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企业婉拒”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这样的求职“潜规则”面前,不够优异的第一学历,像是人生中难以擦去的一处污点、无法撕下的标签。第一学历意味着什么?它到底为何如此重要?又有多少中国人,困在第一学历里?一些受困于简历关的求职者戏称,只要本科是双非、二本或大专,就等于在找工作时留下了“案底”。挤在2025届毕业大军里的子尧,秋招一路坎坷。子尧研究生就读于上海一所985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则是上海一所双非高校。她仔细算过,今年秋招一共投了200多家企业、近400个岗位,但最终通过简历关的只有15个。她去社交媒体上搜索其他人的面试经验,发现有些人实习经历和时长都不如自己,但还是拿到了自己拿不到的offer。子尧统计了秋招期间的投递情况和进度。(图/受访者提供)
“刚开始申请时我还蛮悠闲的,觉得985硕士的学历应该比较够用;但是过了两三周之后毫无水花,我开始有点慌了。”参加秋招之前,子尧从来没有觉得第一学历是双非本科会是一种困扰,但在秋招的几个月里,她经常问身边的人,“你觉得我比别人差在哪里?”和许多学生一样,子尧把985大学研究生学历当成是一次学历增值、逆风翻盘的机会。子尧的高考分数可以选择就读北京的211高校,但是因为向往上海的生活,所以她选择了上海一所双非院校。子尧没想到,当年这一听从内心的选择,会在几年之后对就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图/《中国合伙人》)
“当时家里人告诉我,你的本科学历很重要,一定要选个211或者985。当时我不懂,现在秋招的时候,才感觉到第一学历不太够用。”子尧统计过,只要拿到了面试机会,基本上都会推进到终面。她由此反推,自己的面试表现应该没有太大的硬伤。之所以没有拿到面试资格,大概都是因为测评和简历不通过。(图/《重启人生》)
“我有一个本硕211,但实践经历没我丰富的朋友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子尧说,这位朋友在投递校招申请之后,接到了比亚迪打来的电话,确认她在校招求职,随后就发了录取邮件。“我非常震惊,原来一通电话就可以拿到工作。我这边每一次面试至少要三十分钟,每一个公司至少要推进三四轮面试,最后还有可能不给我offer。”子尧感慨,“原来第一学历有这么关键的作用”。一通电话敲定下来的工作机会,在许多人石沉大海的简历面前,显得轻而易举。在众多呼吁摒弃第一学历歧视的呼声之外,也有另一种观点:如果找工作的时候,985、211的学生没有学历优势,那他们一直以来付出的努力意义在哪呢?在国产面试模拟游戏《感谢你的投递》中,玩家扮演一名初级面试官,挑选符合标准的应届生简历。公司规定,一些特定岗位只招收某所顶级大学的毕业生,但在回绝时不能用学历为理由淘汰落选者,只能笼统地以“你的教育背景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的话术回复对方。游戏灵感源于现实,但现实世界比游戏更加高效,也更残酷。游戏中的企业只招收某所大学的毕业生,但又不能以这个名义拒绝应聘者。(图/冻柠茶工作室)
钟景浩在一所大型国企做了六年HR。他说,企业在发布校园招聘信息时绝对不会出现“非985、211、全日制不要”的字眼,“但在公司内部还是有相应的评判标准”。两位接受采访的HR都表示,带有储备性质的核心管理岗、软件研发、算法研发等岗位等,会对求职者的本科学历有更高的要求。钟景浩说,在人力招聘后台有一套筛选方式,只要设置筛选条件,就可以一键筛选简历,将非985、211院校的简历排除在外。像子尧这样的简历,有很大的可能性根本不会在面试官视线之内出现。提到有应聘者即便是985研究生毕业,但仍会因为本科出身不好被卡简历的情况,钟景浩猜测,这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知名企业或热门岗位上很常见,看似简单粗暴的筛选是很有必要的:“普通中小企业去校园招聘时,收到三五百份简历就算多了,但是很多知名企业的简历量是以万为单位计量的。”以钟景浩所在的企业为例,他们每年校园招聘都会收到几万份岗位申请。在他看来,所谓的“第一学历歧视”,站在企业的角度,只是一种必要的筛选而已:“我只能用这种筛选方式先挑几百份出来,最后发几十份offer出去。”(图/《X!又是星期一》)
同样从事HR工作的Peter坦言,从企业招聘的角度看,“第一学历优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他认为,近几年的就业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和以前相比人才饱和度更高。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一定会优中选优”。“第一学历”的鄙视链,本质上是优秀的企业和岗位稀缺,而人才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图/《宽松世代又如何》)
Peter认为,本科院校除了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双一流院校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课外活动等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眼界思维和思想深度,好的第一学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和通过读研“重生”的双非本科生及大专生相比,在HR眼中,本硕同是优秀院校毕业生会更加稳定。(图/《X!又是星期一》)
“虽然985、211学校里可能还是有5%—10%的人能力不佳,但是剩下90%—95%的人综合素质仍是很好的。与之相对的,双非院校里也会有优秀得足以媲美985院校的同学,但是它的占比更少。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我要筛选更多简历、组织更多面试才能完成招聘。”钟景浩说,“可能那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有比你更优秀的人可以挑选。”对名次的执念,在各个维度上互相比较,无休止的竞争与被分类,贯穿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不间断的大小考、依据成绩决定奖惩的各种制度,甚至是藏着玄机的座位安排,这套依据成绩、分数、学校来确定价值、划分层次的系统,不断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学生的思维。 根据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预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在庞大的数字面前,“学历歧视”成为一个无声的筛选入口,同样是一种绵延数十年的思维惯性。(图/《山花烂漫时》)
“一考定终身”的本科学历背后,从来不只和努力有关。从家庭背景到教育条件,从地域竞争到优惠政策,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一个人最终的高考成绩和去向产生影响。同样是高考,不同省份之间在人口基数、高校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河南省和北京市为例,河南省2024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高考人数的10%,达到了136万人,而北京市只有6.72万人参加考试;而在高校分布情况上,北京拥有8所985院校和26所211院校,河南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图/纪录片《高考》)
在环境面前,努力或许可以改变命运,但付出的竞争代价也更大。北京录取分数最低的211院校北京工业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5分,对标省内位次为13610名,上线率为24.33%。对河南考生来说,24.33%的211录取率,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据。教育和文化上的区隔,横亘在不同省份、不同条件的学生之间。出生于河南、河北、广东、山东等高考大省的考生被动选择“地狱模式”。(图/纪录片《高考》)
而关于“第一学历”的争论,似乎从来都是一个立场决定观点的议题。对于子尧这样的双非本科、研究生985或211院校的毕业生来说,第一学历是他们想要通过读研去覆盖的过往,他们需要与过去的挫败达成和解。对于本科便录取至双一流大学的人而言,只有守住这一套旁人斥之为“优绩主义”的本科鄙视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招聘大军中保留自己的优势。对于企业招聘者来说,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筛选出水平稳定、优异的候选者,才是他们的经济原则和第一要义。主观上,人们都想不去玩这套游戏;现实中,又必须顺应各自的处境,投身于这场漫长的游戏之中。今年11月至12月期间,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计划举办各类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4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万个。秋招是职场长跑的起点。900多万毕业生正从这里出发,穿过冬寒,向人生的开春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