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手华为Mate 70 系列,我们发现了「原生鸿蒙」10 个关键细节

爱范儿

2周前

原生鸿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可能:用AI来驱动硬件。...原生鸿蒙的「智感扫码」便是如此:手机对准二维码,直接出扫码提示,无需打开相机,就能瞬间完成扫码,用起来很爽。...原生鸿蒙嵌入的系统级小艺AI大模型,是手机AI存在感最强的一次。
原生鸿蒙
关键细节
11 月 26 日,华为正式发布 Mate 70 系列和「强得飞起」的 Mate X6,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最精致强悍、最可靠、最出彩和最智慧。
但真正的撒手锏甚至无需冠词——华为宣布,两款新品到手即可升级至原生鸿蒙系统,而内置 HarmonyOS NEXT 的「先锋版」,更是第一批「原生鸿蒙」出厂设备。
之前爱范儿也曾做过 Mate 60 Pro 运行原生鸿蒙系统的体验,当时系统的流畅度和完成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次,我们手上这台出厂即搭载原生鸿蒙系统的华为Mate 70 Pro+,在体验上又有哪些升级?我们第一时间做了评测体验,这里是关于原生鸿蒙手机的 10 个细节,以及隐藏其后的秘密武器。
看得见的两个关键:更跟手,更及时
从点亮手机屏幕的那一刻起,这台华为Mate 70 Pro+ 就在用细腻丝滑的动效在不断提醒我,这是一部软硬件高度耦合的智能手机。
滑、点、拖、甩,每个日常操作,都极其流畅,而这些操作的细节,就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观感卖相。
操作跟手,用起来才顺心。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在历代操作系统演进上,都会花费大工夫来优化每一帧的动效体验,而名为「HarmonyOS NEXT」的原生鸿蒙,在这方面踏入了「NEXT」的境界。
初次上手,你就可以感受到原生鸿蒙流畅蓬勃的生命力。得益于精细的动效,从屏幕顶部边缘轻轻向下滑动,通知栏与控制中心就灵动涌现。
另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是手机交互的响应更及时了。
每次回到桌面上下切换待办卡片,手指接触屏幕瞬间,卡片外围出现几乎无法觉察的膨胀特效动画,来为这一次点击增加实感,随后卡片跟随着手指滑动。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
这一套「动效引力体系」,将现实世界的光影、材质和引力映射到数字世界之中,并在 150—350 毫秒的短暂时间内快速呈现,其结果自然是流畅、跟手,而秩序井然。
软硬件融合调度,不仅有效提升了流畅度,也节省了更多的系统资源。华为表示,升级系统后,手机流畅度能提升 30%,与此同时,还能节省 1.2GB 的运行内存,让续航延长近一个小时。
在鸿蒙系统的逻辑中,需要动起来的不仅仅是系统构件,更是信息。前者是「形」,而后者才是「神」。
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私人信息富矿,有些连机主都无从知晓的细节,却都深埋在一个个 app 之中。我们如何把这些信息挖出来,为我们自己所用?
原生鸿蒙的办法是,让这些有效信息以「实况窗」的形式,直接来到你面前。
原生鸿蒙的「实况窗」,支持数十款高频应用,并且类型还在不断拓展中。像外卖、打车的进度,航班、列车的准点情况,实时运动的配速,地图行程的导航,演出的倒计时等等……
许多你忽略的细节,实况窗都会整理成信息卡片放到你面前。无论是处于锁屏还是桌面,都能一目了然。
调用手机的五官,为 AI 所用
真正在乎软件体验的人,都应该自己造硬件,反之亦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上的一个软件能够影响数十亿人,但这些软件应用却被分散在桌面上的一个个图标当中,其规整的排布方式,有时会让我想起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实际上每个坊之间都有坊墙相隔,手机上绝大部分 app 的信息实际上都被区隔开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在 app 之间传递信息,往往只能依靠剪贴板。这个基于文本的过时产品,在当代丰富的信息形式面前早已显得不堪重负。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打破区隔,让信息自由流转起来?
原生鸿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可能:用 AI 来驱动硬件。
你一定也曾和我一样,在便利店排队时看着前面的朋友,对着手机屏幕翻了个底朝天,就为了找到支付宝扫一个随机立减红包,这种时刻我总会问自己:「我是不配拥有这个三明治吗?」
好的设计就应该多走一步,主动呈上更好的解决方案,哪怕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麻烦习焉不察。
原生鸿蒙的「智感扫码」便是如此:手机对准二维码,直接出扫码提示,无需打开相机,就能瞬间完成扫码,用起来很爽!
这套操作的背后,是小艺 AI 在运筹帷幄。
原生鸿蒙嵌入的系统级小艺 AI 大模型,是手机 AI 存在感最强的一次。小艺不仅随叫随到,更能调用手机的「五官」,充分挖掘设备的交互潜力。
一句「小艺小艺」,随时随地都能唤出小艺智能体进行询问,而小艺通过调用手机的相机和屏幕,更能见我所见,无论是识别花草、翻译菜单、旅游导览,都能信手拈来。
小艺对手机触控的识别,也不止于指尖,指关节是另一层级的交互。
早在 2015 年,华为Mate S 上就加入了指关节截图功能,本以为这是一个玩票性质的噱头,没想到华为却深耕了近十年,在老用户中有口皆碑。
而在 AI 系统的加持下,指关节也被指派了新任务——用指关节圈选屏幕,即可唤醒小艺对指关节圈选处进行抠图、问答、购物、扫描等操作——这就是内嵌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好处,小艺 AI 会自动识别圈选内容,并提供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无需额外硬件加持,而是充分挖掘潜能,把交互做透做深,这也是原生鸿蒙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
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小艺成为了一个常驻系统前台的隐形助理——
选中信息向上拖,可以放进中转站,无论是截图、文本还是照片,都能收纳其中,需要的时候随时取用:
而向下拖,则是将信息交由小艺吸收整理,会自动帮我提取图片、PDF 或者表格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图片转表格等功能,用起来相当舒心。
原生鸿蒙用一套有条不紊的交互方式,让 AI 能够充分调度手机的方方面面。至此,小艺 AI 已经成为整个系统的纵贯线。
只用一步,跨越两个世界
如果说「向内」的信息流转意在打破手机内部的藩篱,那么「向外」的信息互联则有着更宏大的目标:在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物理世界之间架设沟通的渠道。
碰,是人与人交流时最自然的动作隐喻——碰头、碰面、碰杯,连打麻将都要碰一下。将这种直觉概念延伸到手机交互上,就衍生出了原生鸿蒙的「碰一碰」功能。
「碰一碰」就像是蚂蚁用触角交换信息,两台手机顶部轻轻触碰,即可分享图片、视频、WiFi 乃至是你喜欢的博主主页。
人是在物理世界中演化出来的动物,对物理形式的互动自然最为敏感。
现实触碰的细微力反馈,所能带来的连接感超越了任何网络分享方式。线下见面时,一次自然而然的对碰,就能唤醒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跨设备的信息传递,从来都是终端硬件的工程师们最头疼的问题。
以前的跨设备传输,就像「老式船闸」——要一级级地加水让船只越过大坝,再一级级地放水让船只回归河道——确实能用,但极其难用。
我们尝试过发链接、传网盘、用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同步同一账号的浏览记录——所有这些操作,实际上都是单方面的,是以单个设备为主的「跨设备传输」。
但原生鸿蒙把这些复杂操作,都简化成为了一个动作,那就是「点一点」——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甚至汽车中控台上点一下,就能继续听歌、看剧、导航,操作不间断,体验就更流畅:
而比跨设备互联更高级的,或许是放弃「设备」这个概念。在原生鸿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些端倪——
在部分原生鸿蒙应用上,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设备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同设备只是访问这个整体的不同入口。
我用手机拍的照片,现在可以直接插入到电脑的 PPT 上:
更妙的是,用手抓起手机上的图片,随即就能扔到平板电脑的屏幕上:
当多个终端间的信息流转,已经能够通过直觉操作趋于无感时,「互联」就不是一件需要强调的事情,数字世界的所有都能信手拈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AI 和安全,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了十多年,创造了万亿美元的神话,也筑起了两堵高墙——应用和应用之间的高墙,以及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高墙。
十多年前,马可·安德森说软件吞噬世界,而往后是 AI 吞噬软件的时代,而这个趋势发生的前提,就是设备和应用之间的信息,能够打破围墙相互流转。
要让信息流转方便无虞,信息安全是最关键的部分。
当下的智能设备早已超出了「工具」范畴,甚至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堪称最完整的个人数据库,守护其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守护」是一个动词,但在我看来,「守」和「护」其实更接近一种被动状态。守护得好,应当是难以觉察的。
尽管信息在系统内部奔涌流转,但原生鸿蒙为隐私划出的明确禁区却不容染指。宏观层面,九类重要权限禁止开放;微观层面,则从「管权限」进一步细化到「管数据」,应用所能访问的,只有「缓冲区」内你所允许的数据。
这是个从零到一的系统工程,而原生鸿蒙正是为此而生。
AI 和安全,正是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以 AI 为核心调度一切,以安全为底座守护一切,覆盖数亿用户生态,让信息的流转,能够真正脱离软件或硬件的桎梏。
这是原生鸿蒙在做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自年初向开发者开放以来,原生鸿蒙生态就持续在以最高速进行冲刺,华为也是不留余力地进行推广,无论是开发者层面数以亿计的生态补贴,还是消费者层面人人可享的 900 元先锋权益,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投入——因为只有生态立住了,一个操作系统才能真正地立住。
短短十个月时间,原生鸿蒙生态从最初的 1500 个常用应用到如今冲击 10 万个应用的目标,AI 时代的操作系统正如 AI 大模型一样日新月异。
明年,华为全线手机和平板电脑也都将搭载原生鸿蒙系统,这无疑是原生鸿蒙向前跨越的重要一步。
爱范儿曾经将鸿蒙系统比作数字时代的活字印刷术,正是因为其灵巧和可塑性。
而如今看来,原生鸿蒙系统正在走一条属于数字时代的丝绸之路,这注定是一场闯入无人区的修行,而其将连接的,也不止是一套设备或一个品牌,而是更加广袤的数字世界。
华为 Mate 70 Pro 的第四颗镜头,最强的能力不是拍照|硬哲学

华为Mate 70 ,给出了 AI 手机的新答案


原生鸿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可能:用AI来驱动硬件。...原生鸿蒙的「智感扫码」便是如此:手机对准二维码,直接出扫码提示,无需打开相机,就能瞬间完成扫码,用起来很爽。...原生鸿蒙嵌入的系统级小艺AI大模型,是手机AI存在感最强的一次。
原生鸿蒙
关键细节
11 月 26 日,华为正式发布 Mate 70 系列和「强得飞起」的 Mate X6,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最精致强悍、最可靠、最出彩和最智慧。
但真正的撒手锏甚至无需冠词——华为宣布,两款新品到手即可升级至原生鸿蒙系统,而内置 HarmonyOS NEXT 的「先锋版」,更是第一批「原生鸿蒙」出厂设备。
之前爱范儿也曾做过 Mate 60 Pro 运行原生鸿蒙系统的体验,当时系统的流畅度和完成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次,我们手上这台出厂即搭载原生鸿蒙系统的华为Mate 70 Pro+,在体验上又有哪些升级?我们第一时间做了评测体验,这里是关于原生鸿蒙手机的 10 个细节,以及隐藏其后的秘密武器。
看得见的两个关键:更跟手,更及时
从点亮手机屏幕的那一刻起,这台华为Mate 70 Pro+ 就在用细腻丝滑的动效在不断提醒我,这是一部软硬件高度耦合的智能手机。
滑、点、拖、甩,每个日常操作,都极其流畅,而这些操作的细节,就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观感卖相。
操作跟手,用起来才顺心。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在历代操作系统演进上,都会花费大工夫来优化每一帧的动效体验,而名为「HarmonyOS NEXT」的原生鸿蒙,在这方面踏入了「NEXT」的境界。
初次上手,你就可以感受到原生鸿蒙流畅蓬勃的生命力。得益于精细的动效,从屏幕顶部边缘轻轻向下滑动,通知栏与控制中心就灵动涌现。
另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是手机交互的响应更及时了。
每次回到桌面上下切换待办卡片,手指接触屏幕瞬间,卡片外围出现几乎无法觉察的膨胀特效动画,来为这一次点击增加实感,随后卡片跟随着手指滑动。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
这一套「动效引力体系」,将现实世界的光影、材质和引力映射到数字世界之中,并在 150—350 毫秒的短暂时间内快速呈现,其结果自然是流畅、跟手,而秩序井然。
软硬件融合调度,不仅有效提升了流畅度,也节省了更多的系统资源。华为表示,升级系统后,手机流畅度能提升 30%,与此同时,还能节省 1.2GB 的运行内存,让续航延长近一个小时。
在鸿蒙系统的逻辑中,需要动起来的不仅仅是系统构件,更是信息。前者是「形」,而后者才是「神」。
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私人信息富矿,有些连机主都无从知晓的细节,却都深埋在一个个 app 之中。我们如何把这些信息挖出来,为我们自己所用?
原生鸿蒙的办法是,让这些有效信息以「实况窗」的形式,直接来到你面前。
原生鸿蒙的「实况窗」,支持数十款高频应用,并且类型还在不断拓展中。像外卖、打车的进度,航班、列车的准点情况,实时运动的配速,地图行程的导航,演出的倒计时等等……
许多你忽略的细节,实况窗都会整理成信息卡片放到你面前。无论是处于锁屏还是桌面,都能一目了然。
调用手机的五官,为 AI 所用
真正在乎软件体验的人,都应该自己造硬件,反之亦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上的一个软件能够影响数十亿人,但这些软件应用却被分散在桌面上的一个个图标当中,其规整的排布方式,有时会让我想起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实际上每个坊之间都有坊墙相隔,手机上绝大部分 app 的信息实际上都被区隔开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在 app 之间传递信息,往往只能依靠剪贴板。这个基于文本的过时产品,在当代丰富的信息形式面前早已显得不堪重负。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打破区隔,让信息自由流转起来?
原生鸿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可能:用 AI 来驱动硬件。
你一定也曾和我一样,在便利店排队时看着前面的朋友,对着手机屏幕翻了个底朝天,就为了找到支付宝扫一个随机立减红包,这种时刻我总会问自己:「我是不配拥有这个三明治吗?」
好的设计就应该多走一步,主动呈上更好的解决方案,哪怕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麻烦习焉不察。
原生鸿蒙的「智感扫码」便是如此:手机对准二维码,直接出扫码提示,无需打开相机,就能瞬间完成扫码,用起来很爽!
这套操作的背后,是小艺 AI 在运筹帷幄。
原生鸿蒙嵌入的系统级小艺 AI 大模型,是手机 AI 存在感最强的一次。小艺不仅随叫随到,更能调用手机的「五官」,充分挖掘设备的交互潜力。
一句「小艺小艺」,随时随地都能唤出小艺智能体进行询问,而小艺通过调用手机的相机和屏幕,更能见我所见,无论是识别花草、翻译菜单、旅游导览,都能信手拈来。
小艺对手机触控的识别,也不止于指尖,指关节是另一层级的交互。
早在 2015 年,华为Mate S 上就加入了指关节截图功能,本以为这是一个玩票性质的噱头,没想到华为却深耕了近十年,在老用户中有口皆碑。
而在 AI 系统的加持下,指关节也被指派了新任务——用指关节圈选屏幕,即可唤醒小艺对指关节圈选处进行抠图、问答、购物、扫描等操作——这就是内嵌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好处,小艺 AI 会自动识别圈选内容,并提供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无需额外硬件加持,而是充分挖掘潜能,把交互做透做深,这也是原生鸿蒙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
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小艺成为了一个常驻系统前台的隐形助理——
选中信息向上拖,可以放进中转站,无论是截图、文本还是照片,都能收纳其中,需要的时候随时取用:
而向下拖,则是将信息交由小艺吸收整理,会自动帮我提取图片、PDF 或者表格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图片转表格等功能,用起来相当舒心。
原生鸿蒙用一套有条不紊的交互方式,让 AI 能够充分调度手机的方方面面。至此,小艺 AI 已经成为整个系统的纵贯线。
只用一步,跨越两个世界
如果说「向内」的信息流转意在打破手机内部的藩篱,那么「向外」的信息互联则有着更宏大的目标:在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物理世界之间架设沟通的渠道。
碰,是人与人交流时最自然的动作隐喻——碰头、碰面、碰杯,连打麻将都要碰一下。将这种直觉概念延伸到手机交互上,就衍生出了原生鸿蒙的「碰一碰」功能。
「碰一碰」就像是蚂蚁用触角交换信息,两台手机顶部轻轻触碰,即可分享图片、视频、WiFi 乃至是你喜欢的博主主页。
人是在物理世界中演化出来的动物,对物理形式的互动自然最为敏感。
现实触碰的细微力反馈,所能带来的连接感超越了任何网络分享方式。线下见面时,一次自然而然的对碰,就能唤醒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跨设备的信息传递,从来都是终端硬件的工程师们最头疼的问题。
以前的跨设备传输,就像「老式船闸」——要一级级地加水让船只越过大坝,再一级级地放水让船只回归河道——确实能用,但极其难用。
我们尝试过发链接、传网盘、用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同步同一账号的浏览记录——所有这些操作,实际上都是单方面的,是以单个设备为主的「跨设备传输」。
但原生鸿蒙把这些复杂操作,都简化成为了一个动作,那就是「点一点」——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甚至汽车中控台上点一下,就能继续听歌、看剧、导航,操作不间断,体验就更流畅:
而比跨设备互联更高级的,或许是放弃「设备」这个概念。在原生鸿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些端倪——
在部分原生鸿蒙应用上,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设备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同设备只是访问这个整体的不同入口。
我用手机拍的照片,现在可以直接插入到电脑的 PPT 上:
更妙的是,用手抓起手机上的图片,随即就能扔到平板电脑的屏幕上:
当多个终端间的信息流转,已经能够通过直觉操作趋于无感时,「互联」就不是一件需要强调的事情,数字世界的所有都能信手拈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AI 和安全,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了十多年,创造了万亿美元的神话,也筑起了两堵高墙——应用和应用之间的高墙,以及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高墙。
十多年前,马可·安德森说软件吞噬世界,而往后是 AI 吞噬软件的时代,而这个趋势发生的前提,就是设备和应用之间的信息,能够打破围墙相互流转。
要让信息流转方便无虞,信息安全是最关键的部分。
当下的智能设备早已超出了「工具」范畴,甚至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堪称最完整的个人数据库,守护其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守护」是一个动词,但在我看来,「守」和「护」其实更接近一种被动状态。守护得好,应当是难以觉察的。
尽管信息在系统内部奔涌流转,但原生鸿蒙为隐私划出的明确禁区却不容染指。宏观层面,九类重要权限禁止开放;微观层面,则从「管权限」进一步细化到「管数据」,应用所能访问的,只有「缓冲区」内你所允许的数据。
这是个从零到一的系统工程,而原生鸿蒙正是为此而生。
AI 和安全,正是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以 AI 为核心调度一切,以安全为底座守护一切,覆盖数亿用户生态,让信息的流转,能够真正脱离软件或硬件的桎梏。
这是原生鸿蒙在做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自年初向开发者开放以来,原生鸿蒙生态就持续在以最高速进行冲刺,华为也是不留余力地进行推广,无论是开发者层面数以亿计的生态补贴,还是消费者层面人人可享的 900 元先锋权益,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投入——因为只有生态立住了,一个操作系统才能真正地立住。
短短十个月时间,原生鸿蒙生态从最初的 1500 个常用应用到如今冲击 10 万个应用的目标,AI 时代的操作系统正如 AI 大模型一样日新月异。
明年,华为全线手机和平板电脑也都将搭载原生鸿蒙系统,这无疑是原生鸿蒙向前跨越的重要一步。
爱范儿曾经将鸿蒙系统比作数字时代的活字印刷术,正是因为其灵巧和可塑性。
而如今看来,原生鸿蒙系统正在走一条属于数字时代的丝绸之路,这注定是一场闯入无人区的修行,而其将连接的,也不止是一套设备或一个品牌,而是更加广袤的数字世界。
华为 Mate 70 Pro 的第四颗镜头,最强的能力不是拍照|硬哲学

华为Mate 70 ,给出了 AI 手机的新答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