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高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3周前

目前已完成146个行政村、2123个自然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4.88%。

近年来,红安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治理、建管并重”的原则,以污水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为目标,以农村污水治理为小切口,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老区绿色家园。目前已完成146个行政村、2123个自然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4.88%。

因地制宜,探索污水处理模式。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边干边试,边试边改,探索出以受益村为代表的丘陵山区无动力污水处理模式、以竹林社区为代表的城(镇)区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模式、以程河村为代表的平原区光伏微动力处理模式。全县完成污水治理的2123个自然湾中,通过建设大、小三格化粪池无动力处理的占比73.3%,通过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占比21.8%,使用光伏微动力处理设施的占比4.9%。

针对丘陵地区农户居住集中、地势落差较大、保留自然沟渠、低洼处水塘较多等特点,在村庄推行“大三格+生态塘/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农业利用”的无动力模式,生活污水经过集中收集、厌氧发酵、沉淀净化等无害化处理后,可实现还水于田、资源化利用,户均成本约5000元;针对山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建设单户小三格化粪池,污水经过简单收集处理后就近进行利用和消纳,户均成本约3000元。针对城(镇)区人口高度集中、已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特点,建设直达污水处理厂的收集管网,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外排,污水处理费为每吨0.85元与自来水费一并收取。针对平原地区农户相对集中、地势相对平坦等特点,建设收集管网、一体化污水收集池、智能光伏微动力系统,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外排,户均成本约12000元。

多方筹措,破解资金难题。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探索“财政资金投一点、部门资金整一点、垃圾发电赚一点、共同缔造捐一点”的多元投资方式,想方设法筹措治理资金。“十四五”以来,该县先后整合上级财政资金1.88亿元,其中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8000万元,2021年—2024年厕所革命投入2836万元,近期又统筹财政衔接资金3000万元用于太平河小流域内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该县结合大财政体系建设,整合优质资产,以水库养殖收益和矿山收益质押,全省首家从省农发行成功融资4亿元用于农村污水治理(77个村、489个自然湾)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实施后全县农村污水治理率将提升17.8个百分点。同时争取中央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17万元,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共同缔造,凝聚群众力量。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发动群众一起动手共建美好家园。围绕污水治理“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由谁来建”“建后谁来管”等,建立征集、商讨、过程参与机制,针对不同地形、不同资源的村庄,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污水治理模式。受益村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群众捐资136万元、投工投劳300余人次、自发拆除旧房猪圈141处,铺设污水管网5045米、雨水管网1500米,新建公厕3座,开展清塘行动,实现清水复流。探索建立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群众理事会、村民“五位一体”的管护机制,安排公益性岗位明确具体管护人员,成立湾组群众理事会,发动村民积极参与设施的监督和管理。

通过源头减、过程控、末端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到目前,该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88%,2024年度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位居全市第一,99%的河流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金沙湖等12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整体抬高流域治理底板,成功创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村环境变美带动红色文旅和乡村民宿发展,1至10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950万人次,同比增长8.2%,初步实现“环境美、来客多、人心齐、发展好”的态势。(黄冈市人民政府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目前已完成146个行政村、2123个自然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4.88%。

近年来,红安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治理、建管并重”的原则,以污水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为目标,以农村污水治理为小切口,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老区绿色家园。目前已完成146个行政村、2123个自然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4.88%。

因地制宜,探索污水处理模式。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边干边试,边试边改,探索出以受益村为代表的丘陵山区无动力污水处理模式、以竹林社区为代表的城(镇)区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模式、以程河村为代表的平原区光伏微动力处理模式。全县完成污水治理的2123个自然湾中,通过建设大、小三格化粪池无动力处理的占比73.3%,通过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占比21.8%,使用光伏微动力处理设施的占比4.9%。

针对丘陵地区农户居住集中、地势落差较大、保留自然沟渠、低洼处水塘较多等特点,在村庄推行“大三格+生态塘/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农业利用”的无动力模式,生活污水经过集中收集、厌氧发酵、沉淀净化等无害化处理后,可实现还水于田、资源化利用,户均成本约5000元;针对山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建设单户小三格化粪池,污水经过简单收集处理后就近进行利用和消纳,户均成本约3000元。针对城(镇)区人口高度集中、已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特点,建设直达污水处理厂的收集管网,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外排,污水处理费为每吨0.85元与自来水费一并收取。针对平原地区农户相对集中、地势相对平坦等特点,建设收集管网、一体化污水收集池、智能光伏微动力系统,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外排,户均成本约12000元。

多方筹措,破解资金难题。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探索“财政资金投一点、部门资金整一点、垃圾发电赚一点、共同缔造捐一点”的多元投资方式,想方设法筹措治理资金。“十四五”以来,该县先后整合上级财政资金1.88亿元,其中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8000万元,2021年—2024年厕所革命投入2836万元,近期又统筹财政衔接资金3000万元用于太平河小流域内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该县结合大财政体系建设,整合优质资产,以水库养殖收益和矿山收益质押,全省首家从省农发行成功融资4亿元用于农村污水治理(77个村、489个自然湾)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实施后全县农村污水治理率将提升17.8个百分点。同时争取中央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17万元,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共同缔造,凝聚群众力量。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发动群众一起动手共建美好家园。围绕污水治理“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由谁来建”“建后谁来管”等,建立征集、商讨、过程参与机制,针对不同地形、不同资源的村庄,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污水治理模式。受益村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群众捐资136万元、投工投劳300余人次、自发拆除旧房猪圈141处,铺设污水管网5045米、雨水管网1500米,新建公厕3座,开展清塘行动,实现清水复流。探索建立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群众理事会、村民“五位一体”的管护机制,安排公益性岗位明确具体管护人员,成立湾组群众理事会,发动村民积极参与设施的监督和管理。

通过源头减、过程控、末端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到目前,该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88%,2024年度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位居全市第一,99%的河流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金沙湖等12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整体抬高流域治理底板,成功创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村环境变美带动红色文旅和乡村民宿发展,1至10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950万人次,同比增长8.2%,初步实现“环境美、来客多、人心齐、发展好”的态势。(黄冈市人民政府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