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新业务减亏带来的利润,可以持续吗?

一刻商业

1个月前

我们预测美团营收大约923亿,同比增速20.6%,其中核心本地商业预计营收687亿,同比增速19.1%,新业务预计营收236亿,同比增速25.5%。

本文转载自走马财经(ID:zoumacaijing)

作者 | 走马的汉子


2024年,可能是餐饮行业有史以来最令人困惑的一年。
一方面大量老牌餐饮企业业绩令人揪心,另一方面大量新锐品牌快速崛起。
一方面餐饮行业正迎来大范围供给侧出清,另一方面餐饮业仍是吸纳新增就业最多的行业。
一方面全行业利润承压,另一方面餐饮大盘仍在以远超社零增速的方式健康增长。
一方面老牌餐饮企业频频叫惨,并把矛头指向了美团,另一方面,餐饮企业面对众多本地生活平台可选的时候,却还是坚定地拥抱了美团。
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话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餐饮行业到底在经历什么?美团三季度业绩如何?它的利润从何而来,与餐饮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行业将往何处去?相信这些问题也是许多从业者、投资人关心的,今天我们试图一一解读,给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餐饮冰火两重天
1.老牌餐饮业的艰难一年
2024年以来,多个“头牌老店”、“传统名店”宣布闭店消息。
根据财报或公开消息,1998年创立的呷哺呷哺,上半年即已关闭78家餐厅,包括呷哺呷哺门店48家,凑凑餐厅23家,趁烧餐厅7家,高端烧肉品牌趁烧全部闭店。
1996年进入中国的味千拉面,今年上半年关闭内地和香港门店65家,新开30家,净关闭35家。
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鼎泰丰,今年已陆续关闭门店14家;而广州清心鸡沙田乳鸽、杭州山葵家、广州稻香、黑鸡小馆、哥老官等知名老品牌,今年也分别陆续关闭了6家、40多家、11家、7家、30多家门店。
与此同时,多家港股或A股上市餐饮企业,今年财务表现堪忧。
呷哺呷哺、味千拉面、上海小南国等上半年财报均录得亏损,且亏损金额大幅扩大,营收也出现下降,西安饮食三季报也录得亏损和营收、利润双降。
港股上市的知名餐饮企业九毛九,旗下品牌太二(限自营)、怂火锅、九毛九三季度同店销售额分别下降18.3%、32.5%、10.3%,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怂火锅同店销售约1.94亿元,同比减少34.7%,三季度怂火锅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32.5%,延续跌势。
2. “新”餐饮企业“闷声发财”
但另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仍然有一批餐饮新势力突破重围、逆势增长。
从今年三季度业绩报告看,巴比食品、广州酒家利润率都高达18%以上。巴比食品在2023年超预期开拓了1319家加盟门店,全国门店规模突破5000家大关,并在2024年计划新拓展门店1000家。瑞幸咖啡在三季度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和盈利能力,季度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41%。老牌餐饮如全聚德、百盛中国、海底捞也录得10%的净利润率。(注意这里是净利润率而不是毛利率)
(几家欢喜几家愁,餐饮行业内部分化一直很严重)
2024年,还有一批积极转型的品牌也快速进入消费者视野,比如凭借极致的门店模型和充满“烟火气”的小炒特色迅速建立消费口碑的兰湘子湘菜小炒。截至2024年9月,其全国门店数已超过300家,门店覆盖全国50余个城市。新锐品牌夸父炸串在2024年完成了B轮融资,累计融资额度已高达5亿元,成为炸串赛道头部玩家,计划在2024年新开3000家门店,以平均每天新增8家门店的速度,将总门店数提升至5000家。
所以,不是餐饮行业不行了,是一部分守旧的不愿意转型的老牌餐饮不行了,新旧动能转化、生态变迁是行业自然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餐饮行业的自然分化和迭代。而所谓“老餐饮品牌”和“新餐饮势力”之分,也并不在于开业年头,而是看谁能顺应行业潮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3. 行业有分化,但仍火热
微观层面,餐饮行业分化明显,而如果我们把视角向上拉到宏观层面,会发现,餐饮行业大盘仍然是健康增长的,而且是推动中国消费回暖的核心因素。
从从业人数也能看出这种趋势: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新增就业人口的行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是绝对的第一大行业,净增加了近300万从业者,是就业压力的巨大解压阀。
据企查查数据,2024年1-11月,全国餐饮相关企业注册量为313.9万家,企业存量达到了1670.1万家,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558.4万家,增长了8.5%。
分食者众,僧多粥少。行业供给大幅增加,增速远远超过了餐饮大盘的增速,平均到单个企业或个体的收入,自然就变少了。
其实,餐饮行业本身就是随着宏观经济波动非常大的行业,人来人往、洗牌汰换是行业永恒的主题。比如早些年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时候,靠着商务宴请不知养活了多少的餐饮企业,而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这部分被淘汰的企业又该怨谁呢?
作为参考,我们整理了前三季度国内社零同比增速、餐饮行业累计产值和同比增速:
我们可以直观看到,餐饮行业整体增速远高于社零增速,餐饮行业仍然是驱动中国消费回暖的重要力量。正如红餐网联合创始人樊宁所说,“餐饮个体的脆弱性组成了餐饮大盘的反脆弱性,并且这将成为行业常态”。
美团业绩持续超预期
视角切换到美团,2024年上半年,美团业绩持续超预期,推动股价触底反弹,年内涨幅达到104.6%,9月份以来,国内宏观经济预期有所修复,叠加政策利好,中国资产表现强势,美团走势远超恒科指数同期表现。
展望三季度,市场一致预期美团营收917亿,同比增长19.9%,Non-IFRS经调整净利润一致预期为119.3亿,同比增长109%。我们的预测比上述数据稍微更乐观一些。下图标黄数据均为我们的预测值:
三季度,我们预测美团营收大约923亿,同比增速20.6%,其中核心本地商业预计营收687亿,同比增速19.1%,新业务预计营收236亿,同比增速25.5%。
同时,我们预计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大约138亿,利润率20.1%,环比略有下降,主要因为外卖和闪购业务UE不及二季度,二季度外卖和闪购UE表现好有季节性因素;新业务预计经营亏损17亿,利润率-7.2%,亏损金额和比例均略有扩大,优选的减亏速度有所下降,但预计总亏损金额仍有下降,三季度有额外冷链投入,同时小象超市等新业务投入加大。
我们预计三季度毛利率继续提升,同时营销、研发、行政三项开支受益于经营杠杆提升,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继续下降,预计整体经营利润101亿,Non-IFRS净利润125亿,经营性现金流156亿。
经营层面,我们预计三季度即时零售日均单量将同比增长14.3%,达到日均约7680万单。
外卖日均单量预计达到约6620万单,同比增长11.2%。
闪购日均单量预计达到约1060万单,占整体即时零售单量的13.8%,同比增速39.5%。
美团的利润从哪里来的?
尽管我们看到了餐饮行业的分化,也看到了餐饮依然是拉动消费大盘的重要力量。但依然无法完全说服自己,把美团的利润与餐饮企业叫惨完全隔开。毕竟美团与餐饮行业联系紧密,而大平台和小商户相比似乎总是显得强势,大众总是下意识地认为,美团的利润就是靠吸走餐饮的利润而来的。
要解决这个谬误,我们需要先理清,美团的利润到底从哪里来的?
2024年以来,推动美团业绩超预期的核心因素有四个:降本增效、交叉协同、新业务大幅减亏、到店酒旅竞争格局转好。
第一个因素实际上是互联网行业的共性,最近几个季度,大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都表现出了营收增速一般般,利润增长显著的特征。横向对比,从三季度已经发布了财报的几家互联网公司看,利润率都非常可观,而美团(预测值)在这些企业中的利润表现实际上非常普通。
如果之前的预测准确的话,美团三季度营收和利润都只排在靠后,相比于电商、游戏,本地生活是低毛利生意,无论是利润规模还是利润率,美团的数据都只能算一般。
第二个因素交叉协同,是美团的巨大优势,比如到餐和外卖协同,到家和到店协同,新业务和核心本地商业之间的用户交叉协同,未来还包括供应链端的多业务交叉协同。
而新业务大幅减亏和到店酒旅业务竞争格局转好,则是美团在高强度压力下做出的战略调整和战术升级的自然结果。其中,新业务减亏对利润的贡献是直接的。过去的五年里,新业务单季均亏52亿元,而到2024年开始,单季亏损一度收窄到13亿,一个季度直接贡献出接近40亿的利润。
在这个周期中,美团不仅没有提升货币化率,反而因为竞争激化、消费疲软释放了大量商户补贴措施,比如到餐业务佣金返还、残障人士开店补贴、低线城市订阅门槛下降等等。
除了供给侧补贴,美团也在一如既往地进行消费侧补贴,特价团、直播都是直接进行价补,而神会员则是对核心用户群进行定向补贴。
正是由于供需两端补贴,加上高质量的市场竞争催化线上化进程,整个本地生活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大,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优势在于,提升收入规模的同时可以做到成本基本不增加,甚至有所减少,在降本增效行业背景下,利润自然而然就释放出来了。
美团业绩增长不是餐饮企业表现不佳的原因,双方从来都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相反,两者相辅相成、共荣共生。
没有近2000万餐饮主体存在,美团的外卖和到店餐饮业务就无从谈起。同时,数以千万计的餐饮主体,有获客、营销需求,这是美团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根基,也是美团到店餐饮、外卖业务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美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需求客观存在、消费习惯迁移。到店餐饮是客观存在的需求,无论线上存在与否,消费者实际上都是去店里消费,美团这类平台更多提供的是营销(对商家)、省钱(对消费者)价值,商家和消费者各取所需,平台提供撮合功能。
到家外卖则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迁移,随着少子化、单身化、老龄化社会越发普遍,外卖的渗透率会更高,因为它在丰富性、便利性、确定性、节省性方面都具备无与伦比的优势,自然可以承接大量存量消费迁移和新增消费激发,因此是一个长期的消费增量场景,那么对于本就面临困境的餐饮行业参与主体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新机会。
某种程度上来说,外卖平台之于餐饮,就像云服务之于有IT服务需求的公司。过去大家都是本地部署服务器来使用IT服务,云服务的出现,使得按需支出成为可能,不再需要固定的IT资本支出,投入变得更加灵活,无需折旧。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开大店,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就是固定资本支出,无论你生意好坏,这笔开支每天都会固定产生,而外卖平台实际上让餐饮企业有了一个没有固定支出的灵活选择。所以正确的思路,是根据消费者习惯迁移、根据新的获客渠道,改变店铺模型、成本结构,抓取新的红利。
如果今天仍对外卖持抵触情绪,就相当于2010年认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结果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卖平台是线下餐饮的白衣骑士,双方完全是共荣共生的关系。
其实还有一个直观的现象是,餐饮企业需要美团,仍在主动选择美团。本地生活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尤其近几年,包括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京东甚至拼多多,都在试图切入,按理说新入局的玩家会给商户提供更丰厚的吸引,但事实上,最近几个季度,美团平台的年活跃商户数持续创新高。美团依然是餐饮商户的第一选择,这说明,餐饮商户在美团根本上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
写在最后
行业的发展,总是其中每一个个体共同推动的结果,餐饮企业是其一,作为平台的美团也是其一。
虽然行业目前面临一些阵痛,但是整个大盘仍然在快速增长,我们有这个星球上几乎最大的餐饮市场,这就是餐饮人最大的福利和底气。
中国烹饪协会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餐饮业营业网点不足12万个,行业规模54.8亿元,人均消费不足6元,而今天已经分别扩大到1600多万个、5.3万亿、2800多元,这样的市场空间和指数级增长历史,餐饮人应该感到与有荣焉。
1978年的餐饮业市场主体是建国饭店、国企食堂等公私合营单位,1978年后,外资和民企逐渐站上舞台中央,今天,这个行业95%以上的市场主体都是私营企业,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2000-2010年的机会是奥运、大基建,连锁快餐和高端宴请吃到了时代红利,所以俏江南、湘鄂情、华莱士、真功夫、小肥羊、谭鱼头在这个阶段崛起。
2010-2020年代,国八条出台,商场井喷,皇太吉、雕爷牛奶、西少爷、西北、外婆家、海底捞、喜茶、文和友趁着互联网+和shopping mall的东风发迹江湖。
2020年后,随着疫情出现,移动互联网普及,低线市场消费力爆发,外卖渗透率提升,瑞幸、喜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南城香等新一代品牌异军突起。
没人能永立潮头,也总有人能抓住机会向上。餐饮行业潮起潮落的分化、洗牌,一直在上演,从来不是今天才新出的故事。
所以,依然要有信心,14亿人的庞大市场,潜心钻研透手艺,做好食品安全、口味,无论市场多么差,你的生意都不会太差。
同时,也要钻研行业基本规律,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去。比如2010年代去商场开店,今天要全心拥抱互联网,拥抱外卖,拥抱茶饮、小吃小喝类新消费,有能力的要出海去做全球生意,中餐的优势巨大,因为出海旅游、创业、工作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和机会。
笔者在海外旅行时发现,哪怕是在东南亚这样所谓的穷地方,当地的中餐消费价格都普遍远高于国内,而竞争又远低于国内,只要口味做得不错的,生意普遍都火爆。实际上七八十年代日本、韩国、台湾经济先后崛起,产业全球扩张过程中,当地的餐饮也跟了过去,服务本地出海人群的一日三餐。
中国人有更加顽固的“中国胃”,我们看到多少社交媒体上海外华人抱怨思念家乡美食的帖子?
所以,机会永远都在,它在那些你看得见的地方,去拥抱新一代消费者习惯迁移的趋势;也在那些你未曾看见的地方,去探索新世界,拥抱新世界吧。

我们预测美团营收大约923亿,同比增速20.6%,其中核心本地商业预计营收687亿,同比增速19.1%,新业务预计营收236亿,同比增速25.5%。

本文转载自走马财经(ID:zoumacaijing)

作者 | 走马的汉子


2024年,可能是餐饮行业有史以来最令人困惑的一年。
一方面大量老牌餐饮企业业绩令人揪心,另一方面大量新锐品牌快速崛起。
一方面餐饮行业正迎来大范围供给侧出清,另一方面餐饮业仍是吸纳新增就业最多的行业。
一方面全行业利润承压,另一方面餐饮大盘仍在以远超社零增速的方式健康增长。
一方面老牌餐饮企业频频叫惨,并把矛头指向了美团,另一方面,餐饮企业面对众多本地生活平台可选的时候,却还是坚定地拥抱了美团。
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话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餐饮行业到底在经历什么?美团三季度业绩如何?它的利润从何而来,与餐饮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行业将往何处去?相信这些问题也是许多从业者、投资人关心的,今天我们试图一一解读,给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餐饮冰火两重天
1.老牌餐饮业的艰难一年
2024年以来,多个“头牌老店”、“传统名店”宣布闭店消息。
根据财报或公开消息,1998年创立的呷哺呷哺,上半年即已关闭78家餐厅,包括呷哺呷哺门店48家,凑凑餐厅23家,趁烧餐厅7家,高端烧肉品牌趁烧全部闭店。
1996年进入中国的味千拉面,今年上半年关闭内地和香港门店65家,新开30家,净关闭35家。
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鼎泰丰,今年已陆续关闭门店14家;而广州清心鸡沙田乳鸽、杭州山葵家、广州稻香、黑鸡小馆、哥老官等知名老品牌,今年也分别陆续关闭了6家、40多家、11家、7家、30多家门店。
与此同时,多家港股或A股上市餐饮企业,今年财务表现堪忧。
呷哺呷哺、味千拉面、上海小南国等上半年财报均录得亏损,且亏损金额大幅扩大,营收也出现下降,西安饮食三季报也录得亏损和营收、利润双降。
港股上市的知名餐饮企业九毛九,旗下品牌太二(限自营)、怂火锅、九毛九三季度同店销售额分别下降18.3%、32.5%、10.3%,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怂火锅同店销售约1.94亿元,同比减少34.7%,三季度怂火锅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32.5%,延续跌势。
2. “新”餐饮企业“闷声发财”
但另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仍然有一批餐饮新势力突破重围、逆势增长。
从今年三季度业绩报告看,巴比食品、广州酒家利润率都高达18%以上。巴比食品在2023年超预期开拓了1319家加盟门店,全国门店规模突破5000家大关,并在2024年计划新拓展门店1000家。瑞幸咖啡在三季度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和盈利能力,季度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41%。老牌餐饮如全聚德、百盛中国、海底捞也录得10%的净利润率。(注意这里是净利润率而不是毛利率)
(几家欢喜几家愁,餐饮行业内部分化一直很严重)
2024年,还有一批积极转型的品牌也快速进入消费者视野,比如凭借极致的门店模型和充满“烟火气”的小炒特色迅速建立消费口碑的兰湘子湘菜小炒。截至2024年9月,其全国门店数已超过300家,门店覆盖全国50余个城市。新锐品牌夸父炸串在2024年完成了B轮融资,累计融资额度已高达5亿元,成为炸串赛道头部玩家,计划在2024年新开3000家门店,以平均每天新增8家门店的速度,将总门店数提升至5000家。
所以,不是餐饮行业不行了,是一部分守旧的不愿意转型的老牌餐饮不行了,新旧动能转化、生态变迁是行业自然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餐饮行业的自然分化和迭代。而所谓“老餐饮品牌”和“新餐饮势力”之分,也并不在于开业年头,而是看谁能顺应行业潮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3. 行业有分化,但仍火热
微观层面,餐饮行业分化明显,而如果我们把视角向上拉到宏观层面,会发现,餐饮行业大盘仍然是健康增长的,而且是推动中国消费回暖的核心因素。
从从业人数也能看出这种趋势: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新增就业人口的行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是绝对的第一大行业,净增加了近300万从业者,是就业压力的巨大解压阀。
据企查查数据,2024年1-11月,全国餐饮相关企业注册量为313.9万家,企业存量达到了1670.1万家,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558.4万家,增长了8.5%。
分食者众,僧多粥少。行业供给大幅增加,增速远远超过了餐饮大盘的增速,平均到单个企业或个体的收入,自然就变少了。
其实,餐饮行业本身就是随着宏观经济波动非常大的行业,人来人往、洗牌汰换是行业永恒的主题。比如早些年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时候,靠着商务宴请不知养活了多少的餐饮企业,而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这部分被淘汰的企业又该怨谁呢?
作为参考,我们整理了前三季度国内社零同比增速、餐饮行业累计产值和同比增速:
我们可以直观看到,餐饮行业整体增速远高于社零增速,餐饮行业仍然是驱动中国消费回暖的重要力量。正如红餐网联合创始人樊宁所说,“餐饮个体的脆弱性组成了餐饮大盘的反脆弱性,并且这将成为行业常态”。
美团业绩持续超预期
视角切换到美团,2024年上半年,美团业绩持续超预期,推动股价触底反弹,年内涨幅达到104.6%,9月份以来,国内宏观经济预期有所修复,叠加政策利好,中国资产表现强势,美团走势远超恒科指数同期表现。
展望三季度,市场一致预期美团营收917亿,同比增长19.9%,Non-IFRS经调整净利润一致预期为119.3亿,同比增长109%。我们的预测比上述数据稍微更乐观一些。下图标黄数据均为我们的预测值:
三季度,我们预测美团营收大约923亿,同比增速20.6%,其中核心本地商业预计营收687亿,同比增速19.1%,新业务预计营收236亿,同比增速25.5%。
同时,我们预计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大约138亿,利润率20.1%,环比略有下降,主要因为外卖和闪购业务UE不及二季度,二季度外卖和闪购UE表现好有季节性因素;新业务预计经营亏损17亿,利润率-7.2%,亏损金额和比例均略有扩大,优选的减亏速度有所下降,但预计总亏损金额仍有下降,三季度有额外冷链投入,同时小象超市等新业务投入加大。
我们预计三季度毛利率继续提升,同时营销、研发、行政三项开支受益于经营杠杆提升,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继续下降,预计整体经营利润101亿,Non-IFRS净利润125亿,经营性现金流156亿。
经营层面,我们预计三季度即时零售日均单量将同比增长14.3%,达到日均约7680万单。
外卖日均单量预计达到约6620万单,同比增长11.2%。
闪购日均单量预计达到约1060万单,占整体即时零售单量的13.8%,同比增速39.5%。
美团的利润从哪里来的?
尽管我们看到了餐饮行业的分化,也看到了餐饮依然是拉动消费大盘的重要力量。但依然无法完全说服自己,把美团的利润与餐饮企业叫惨完全隔开。毕竟美团与餐饮行业联系紧密,而大平台和小商户相比似乎总是显得强势,大众总是下意识地认为,美团的利润就是靠吸走餐饮的利润而来的。
要解决这个谬误,我们需要先理清,美团的利润到底从哪里来的?
2024年以来,推动美团业绩超预期的核心因素有四个:降本增效、交叉协同、新业务大幅减亏、到店酒旅竞争格局转好。
第一个因素实际上是互联网行业的共性,最近几个季度,大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都表现出了营收增速一般般,利润增长显著的特征。横向对比,从三季度已经发布了财报的几家互联网公司看,利润率都非常可观,而美团(预测值)在这些企业中的利润表现实际上非常普通。
如果之前的预测准确的话,美团三季度营收和利润都只排在靠后,相比于电商、游戏,本地生活是低毛利生意,无论是利润规模还是利润率,美团的数据都只能算一般。
第二个因素交叉协同,是美团的巨大优势,比如到餐和外卖协同,到家和到店协同,新业务和核心本地商业之间的用户交叉协同,未来还包括供应链端的多业务交叉协同。
而新业务大幅减亏和到店酒旅业务竞争格局转好,则是美团在高强度压力下做出的战略调整和战术升级的自然结果。其中,新业务减亏对利润的贡献是直接的。过去的五年里,新业务单季均亏52亿元,而到2024年开始,单季亏损一度收窄到13亿,一个季度直接贡献出接近40亿的利润。
在这个周期中,美团不仅没有提升货币化率,反而因为竞争激化、消费疲软释放了大量商户补贴措施,比如到餐业务佣金返还、残障人士开店补贴、低线城市订阅门槛下降等等。
除了供给侧补贴,美团也在一如既往地进行消费侧补贴,特价团、直播都是直接进行价补,而神会员则是对核心用户群进行定向补贴。
正是由于供需两端补贴,加上高质量的市场竞争催化线上化进程,整个本地生活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大,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优势在于,提升收入规模的同时可以做到成本基本不增加,甚至有所减少,在降本增效行业背景下,利润自然而然就释放出来了。
美团业绩增长不是餐饮企业表现不佳的原因,双方从来都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相反,两者相辅相成、共荣共生。
没有近2000万餐饮主体存在,美团的外卖和到店餐饮业务就无从谈起。同时,数以千万计的餐饮主体,有获客、营销需求,这是美团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根基,也是美团到店餐饮、外卖业务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美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需求客观存在、消费习惯迁移。到店餐饮是客观存在的需求,无论线上存在与否,消费者实际上都是去店里消费,美团这类平台更多提供的是营销(对商家)、省钱(对消费者)价值,商家和消费者各取所需,平台提供撮合功能。
到家外卖则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迁移,随着少子化、单身化、老龄化社会越发普遍,外卖的渗透率会更高,因为它在丰富性、便利性、确定性、节省性方面都具备无与伦比的优势,自然可以承接大量存量消费迁移和新增消费激发,因此是一个长期的消费增量场景,那么对于本就面临困境的餐饮行业参与主体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新机会。
某种程度上来说,外卖平台之于餐饮,就像云服务之于有IT服务需求的公司。过去大家都是本地部署服务器来使用IT服务,云服务的出现,使得按需支出成为可能,不再需要固定的IT资本支出,投入变得更加灵活,无需折旧。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开大店,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就是固定资本支出,无论你生意好坏,这笔开支每天都会固定产生,而外卖平台实际上让餐饮企业有了一个没有固定支出的灵活选择。所以正确的思路,是根据消费者习惯迁移、根据新的获客渠道,改变店铺模型、成本结构,抓取新的红利。
如果今天仍对外卖持抵触情绪,就相当于2010年认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结果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卖平台是线下餐饮的白衣骑士,双方完全是共荣共生的关系。
其实还有一个直观的现象是,餐饮企业需要美团,仍在主动选择美团。本地生活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尤其近几年,包括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京东甚至拼多多,都在试图切入,按理说新入局的玩家会给商户提供更丰厚的吸引,但事实上,最近几个季度,美团平台的年活跃商户数持续创新高。美团依然是餐饮商户的第一选择,这说明,餐饮商户在美团根本上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
写在最后
行业的发展,总是其中每一个个体共同推动的结果,餐饮企业是其一,作为平台的美团也是其一。
虽然行业目前面临一些阵痛,但是整个大盘仍然在快速增长,我们有这个星球上几乎最大的餐饮市场,这就是餐饮人最大的福利和底气。
中国烹饪协会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餐饮业营业网点不足12万个,行业规模54.8亿元,人均消费不足6元,而今天已经分别扩大到1600多万个、5.3万亿、2800多元,这样的市场空间和指数级增长历史,餐饮人应该感到与有荣焉。
1978年的餐饮业市场主体是建国饭店、国企食堂等公私合营单位,1978年后,外资和民企逐渐站上舞台中央,今天,这个行业95%以上的市场主体都是私营企业,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2000-2010年的机会是奥运、大基建,连锁快餐和高端宴请吃到了时代红利,所以俏江南、湘鄂情、华莱士、真功夫、小肥羊、谭鱼头在这个阶段崛起。
2010-2020年代,国八条出台,商场井喷,皇太吉、雕爷牛奶、西少爷、西北、外婆家、海底捞、喜茶、文和友趁着互联网+和shopping mall的东风发迹江湖。
2020年后,随着疫情出现,移动互联网普及,低线市场消费力爆发,外卖渗透率提升,瑞幸、喜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南城香等新一代品牌异军突起。
没人能永立潮头,也总有人能抓住机会向上。餐饮行业潮起潮落的分化、洗牌,一直在上演,从来不是今天才新出的故事。
所以,依然要有信心,14亿人的庞大市场,潜心钻研透手艺,做好食品安全、口味,无论市场多么差,你的生意都不会太差。
同时,也要钻研行业基本规律,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去。比如2010年代去商场开店,今天要全心拥抱互联网,拥抱外卖,拥抱茶饮、小吃小喝类新消费,有能力的要出海去做全球生意,中餐的优势巨大,因为出海旅游、创业、工作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和机会。
笔者在海外旅行时发现,哪怕是在东南亚这样所谓的穷地方,当地的中餐消费价格都普遍远高于国内,而竞争又远低于国内,只要口味做得不错的,生意普遍都火爆。实际上七八十年代日本、韩国、台湾经济先后崛起,产业全球扩张过程中,当地的餐饮也跟了过去,服务本地出海人群的一日三餐。
中国人有更加顽固的“中国胃”,我们看到多少社交媒体上海外华人抱怨思念家乡美食的帖子?
所以,机会永远都在,它在那些你看得见的地方,去拥抱新一代消费者习惯迁移的趋势;也在那些你未曾看见的地方,去探索新世界,拥抱新世界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