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告别单向输出,去中心化互动
不是车企高管,而是微博网友
过去的汽车营销中,“人”是相对模糊的,车企与用户之间存在厚厚的“壁”。
车企的产品不愁卖,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用户的具体画像,以及他们对产品真实需求的反馈。而用户对车企的印象更多是高高在上。
不过,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从马斯克到李想,再到承包了微博热搜的雷军,当你脑中出现这些人的形象,连带着旗下的产品也不再是冷冰冰的距离感。这背后正是车企们为了改善营销场域里的“人际关系”,拉近距离而采用的方式——创始人IP化。
无论躺泡沫板的雷军,还是用AI换脸“跳楼”的李想,都是极有辨识度的个人IP。去年11月中,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在微博上对MEGA设计图的猜想转发评论:“真设计成这鸟样,我就把设计团队都干掉,顺便自己跳楼。”吊足了受众胃口。
等到MEGA的设计确定下来,几乎和当时的设计图猜想一致,第二波营销开始:李想本人发布了AI换脸的跳楼视频,并配文“这是MindGPT逼我的……”。而MindGPT正是理想汽车自研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一石二鸟,一边宣传新车,一边又把自家的大模型推向了台前。
车企营销从创始人的曝光做起,将受众的注意力拉到品牌和车型上,于是舆论的狂欢,变成了品牌对注意力的争夺。
2024年,更多传统车企大佬不约而同亲自下场,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用户互动,要么搞直播,要么开微博,纷纷走起了亲民路线。
数据显示,2024年微博活跃车企高管账号超200个,2024上半年吸引超100位车企高管入驻,月均发博同比增长了230%。
沟通机制建成之后,车企高管、创始人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就非常多样了。除了最直接的直播,创始人还会在微博发布新车型的剧透,让用户看到产品逐渐的落地过程,用热点话题激起用户讨论等等。
今年4月,华为高管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调侃小米的原装车载支架,认为如果车载系统足够强大,手机支架根本不需要。而雷军则在微博上发布“你支持车上有原装手机支架吗?”作为回应,最终获得了绝大部分网友的支持。
整个过程中,看客和品牌的亲密度建立起来,对产品的信任也随之建立。而这恰恰是实现从“看客”到“用户”转化的最重要一步。
过去,营销模式单纯导向卖车,用户和车企的关系随着交易结束而结束。现在,社交场域里用户和车企的关系更紧密。新车的上市正在从单一的周期事件,逐渐成为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
车企在产品层面,不仅需要了解目标客群的真实需求,细化功能维度,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能从更真实的用户反馈中,倒逼产品更新,最终为品牌沉淀粉丝资产。
传统的汽车经销模式是“车企—经销商—客户”,客户和车企几乎没有直接的接触。如今车企们从直营门店建立,到运营官方微博、抖音等账号,都是希望与用户建立最直接的联系,逐渐形成用户社群。
国内新势力品牌中,最早开始做用户社群运营的是蔚来。现在,蔚来的官网上对其社群有着详细的介绍,除了普通用户基于兴趣自发组建的爱好者群,还有更为正规的行业社群。
通过社群的构建,车企将粘性较低的“用户”转化为粘性较高的“粉丝”。在社交场域里,这些粉丝会主动成为新的传播种子,帮助品牌拓宽信任边界,还能够成为企业营销的“自来水”和舆论战的“主力军”。
从电视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言、互动的评论区成为舆论战的高地,即使前期宣传片做得再高大上,评论区一旦沦陷,其中煽动起来的情绪就会影响到更多普通用户。比如理想MEGA的评论区因“棺材”外型引发舆论情绪,最终产品受到巨大负面影响。
这种场域里的评论区大战,仅靠品牌下场难以改变局面,真正有战斗力和辐射传播能力的是品牌粉丝们,他们基于自己真实感受的评论,才构成最有力的回应。
拥有大量粉丝的比亚迪就是“粉丝效应”的受益者,这些用户会在大量质疑比亚迪的帖子和笔记下辩论,提供更多正面视角。这对品牌来说是相当宝贵的资产,当粉丝信任建立,连公关成本都会降低。
更会玩的品牌,已经开始从“粉丝效应”进阶到“粉丝经济”,比如针对目标客群售卖增值服务,或者干脆让粉丝的诉求和痛点,直接成为生产端的有效反馈。
去年上市的宝骏云朵,就是网友和宝骏共创的产物。
宝骏云朵正式上市前,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周钘曾在微博当“客服”,和网友交流新车配色、产品定位、配置等等细节。单就配色一项,就从6月调整到了8月,并在8月初拿出了新的配色方案,供网友投票,不少粉丝也戏称自己为宝骏云朵的“精神股东”。
新车上市前夕,周钘还在微博粉丝群征集发布会的建议,表示“发布会怎么开大家定,我负责执行。”这样的强互动属性,也让车企以最低的成本,获知了最真实可信的用户痛点和需求。
社交媒体的崛起,带动了“人、货、场”的不断更新,但无论高管亲自下场所提供的“情绪价值”,还是“开门造车”背后坦诚的价值观输出,其实都是在体现与用户共生的价值。营销是一门复杂的功课,但对于车企来说,也不过是将车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拉近,再拉近。
「核心提示」
告别单向输出,去中心化互动
不是车企高管,而是微博网友
过去的汽车营销中,“人”是相对模糊的,车企与用户之间存在厚厚的“壁”。
车企的产品不愁卖,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用户的具体画像,以及他们对产品真实需求的反馈。而用户对车企的印象更多是高高在上。
不过,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从马斯克到李想,再到承包了微博热搜的雷军,当你脑中出现这些人的形象,连带着旗下的产品也不再是冷冰冰的距离感。这背后正是车企们为了改善营销场域里的“人际关系”,拉近距离而采用的方式——创始人IP化。
无论躺泡沫板的雷军,还是用AI换脸“跳楼”的李想,都是极有辨识度的个人IP。去年11月中,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在微博上对MEGA设计图的猜想转发评论:“真设计成这鸟样,我就把设计团队都干掉,顺便自己跳楼。”吊足了受众胃口。
等到MEGA的设计确定下来,几乎和当时的设计图猜想一致,第二波营销开始:李想本人发布了AI换脸的跳楼视频,并配文“这是MindGPT逼我的……”。而MindGPT正是理想汽车自研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一石二鸟,一边宣传新车,一边又把自家的大模型推向了台前。
车企营销从创始人的曝光做起,将受众的注意力拉到品牌和车型上,于是舆论的狂欢,变成了品牌对注意力的争夺。
2024年,更多传统车企大佬不约而同亲自下场,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用户互动,要么搞直播,要么开微博,纷纷走起了亲民路线。
数据显示,2024年微博活跃车企高管账号超200个,2024上半年吸引超100位车企高管入驻,月均发博同比增长了230%。
沟通机制建成之后,车企高管、创始人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就非常多样了。除了最直接的直播,创始人还会在微博发布新车型的剧透,让用户看到产品逐渐的落地过程,用热点话题激起用户讨论等等。
今年4月,华为高管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调侃小米的原装车载支架,认为如果车载系统足够强大,手机支架根本不需要。而雷军则在微博上发布“你支持车上有原装手机支架吗?”作为回应,最终获得了绝大部分网友的支持。
整个过程中,看客和品牌的亲密度建立起来,对产品的信任也随之建立。而这恰恰是实现从“看客”到“用户”转化的最重要一步。
过去,营销模式单纯导向卖车,用户和车企的关系随着交易结束而结束。现在,社交场域里用户和车企的关系更紧密。新车的上市正在从单一的周期事件,逐渐成为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
车企在产品层面,不仅需要了解目标客群的真实需求,细化功能维度,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能从更真实的用户反馈中,倒逼产品更新,最终为品牌沉淀粉丝资产。
传统的汽车经销模式是“车企—经销商—客户”,客户和车企几乎没有直接的接触。如今车企们从直营门店建立,到运营官方微博、抖音等账号,都是希望与用户建立最直接的联系,逐渐形成用户社群。
国内新势力品牌中,最早开始做用户社群运营的是蔚来。现在,蔚来的官网上对其社群有着详细的介绍,除了普通用户基于兴趣自发组建的爱好者群,还有更为正规的行业社群。
通过社群的构建,车企将粘性较低的“用户”转化为粘性较高的“粉丝”。在社交场域里,这些粉丝会主动成为新的传播种子,帮助品牌拓宽信任边界,还能够成为企业营销的“自来水”和舆论战的“主力军”。
从电视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言、互动的评论区成为舆论战的高地,即使前期宣传片做得再高大上,评论区一旦沦陷,其中煽动起来的情绪就会影响到更多普通用户。比如理想MEGA的评论区因“棺材”外型引发舆论情绪,最终产品受到巨大负面影响。
这种场域里的评论区大战,仅靠品牌下场难以改变局面,真正有战斗力和辐射传播能力的是品牌粉丝们,他们基于自己真实感受的评论,才构成最有力的回应。
拥有大量粉丝的比亚迪就是“粉丝效应”的受益者,这些用户会在大量质疑比亚迪的帖子和笔记下辩论,提供更多正面视角。这对品牌来说是相当宝贵的资产,当粉丝信任建立,连公关成本都会降低。
更会玩的品牌,已经开始从“粉丝效应”进阶到“粉丝经济”,比如针对目标客群售卖增值服务,或者干脆让粉丝的诉求和痛点,直接成为生产端的有效反馈。
去年上市的宝骏云朵,就是网友和宝骏共创的产物。
宝骏云朵正式上市前,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周钘曾在微博当“客服”,和网友交流新车配色、产品定位、配置等等细节。单就配色一项,就从6月调整到了8月,并在8月初拿出了新的配色方案,供网友投票,不少粉丝也戏称自己为宝骏云朵的“精神股东”。
新车上市前夕,周钘还在微博粉丝群征集发布会的建议,表示“发布会怎么开大家定,我负责执行。”这样的强互动属性,也让车企以最低的成本,获知了最真实可信的用户痛点和需求。
社交媒体的崛起,带动了“人、货、场”的不断更新,但无论高管亲自下场所提供的“情绪价值”,还是“开门造车”背后坦诚的价值观输出,其实都是在体现与用户共生的价值。营销是一门复杂的功课,但对于车企来说,也不过是将车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拉近,再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