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上汽的时间不多了

读懂财经

4周前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外资品牌节节败退。

在此大背景下,过去多年依靠与外资合营躺赢的上汽集团无法独善其身:业绩持续不振,燃油车业务萎缩,新能源也没有接棒。

如果后续新能源转型再无起色,上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考验与压力。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上汽集团遭遇业绩考验。三季度,其营收同比暴跌26%,净利润同比下降40%。盈利能力也在恶化,其净利率降至2%,创下2008年以来最低。

2、上汽的挑战还在继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越过50%,其逆风局面越来越大。同时,其被给予厚望的海外市场也面临高额关税的压力。

3、上汽已错失借华为大力转型的绝佳契机,未来行业会进入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经营压力与现在相比过犹不及。

/ 01 /

面临“量价齐跌”的逆风局

2018年是上汽业务发展的拐点,自那以后业绩不断波折下滑。最新营收较2018年同期累计暴跌36%,归母净利润累计暴跌75%,绝对值创下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

上汽业绩持续萎靡,源于量价齐跌。今年9月,上汽销量31.3万辆,同比骤降35%。其中,合资燃油车“大户”持续滑铁卢——上汽大众当月销量9.4万辆(2018年9月为17.87万辆),同比下滑21.7%,上汽通用仅2.2万辆(2018年9月为15.47万辆),同比暴跌78%。

要知道,这两个合资品牌曾经可是中国汽车业霸榜前三的常客,但最近几年下滑势头如此之快,令人唏嘘不已。

与此同时,上汽盈利能力也在恶化,其最新净利率仅为2%,已经创下2008年以来最低记录。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毛利率持续下探,其最新毛利率仅8.9%,较2017年高峰下行超4.5%。原因是燃油车在国内市场大打价格战背景下,上汽跟随降价。

另一方面上汽三费费用率也居高不下——销售费用率变化不大,管理费用率逐年走高,从2018年的2.36%提升至2024Q3的3.46%,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运营效率不佳。

图片

(上汽集团历年净利率走势图,来源:Wind)

因基本面表现不佳,资本市场给予了上汽越来越低的估值水平。据Wind,公司最新PB仅为0.68倍,基本处于上市以来最低水平。横向对比,上汽估值亦是中国车企集团中最低,显著低于比亚迪(5.4倍PB)、赛力斯(14.5倍PB)等新生崛起力量。

未来,局面会好转吗?

/ 02 /

国内转型不利,海外有关税压力

展望未来,上汽前景不乐观。

上汽营收大头的燃油车业务将持续承压。该业务主要系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外资品牌的合资,但在国产新能源车崛起的大背景下,外资品牌占比持续大幅下滑。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自主品牌市占率达到67.6%,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其他欧系、法系的市占率分别为13.7%、10.6%、5.5%、1.5%、1%、0.2%。要知道,2020年,国产自主品牌占比仅38.4%,短短不到4年时间,市占率提升了29.2%。

今年3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新能源行业已进入淘汰赛,2024-2026年是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中国车企新能源产品加速投放将会蚕食合资品牌市场,未来3-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国品牌未来增长的空间。

如果按照王传福预测去演化的话,那么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业务在未来3-5年还将加速萎缩。

对上汽而言,新能源汽车业务放量才是拯救自己于水火的良方。

2024年上半年,上汽新能源车销量为52.2万辆,占比全集团销量的24.6%。从占比数据来看,上汽转型速度还是比预期更慢。

拆分看,上汽通用五菱新销售24.9万辆,占到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半壁江山。但该子公司主力车型为五菱宏光MINIEV,售价仅3万元左右,属于走量车型,并不赚钱。

除此之外,上汽乘用车上半年总销量为12.8万辆,占比24.5%,主要车型包括荣威、名爵,整体售价偏低。而中高端定位的智己、飞凡,则存在各自问题,并没有出现如期的爆火。

2021年,智己汽车发布L7、LS7,主打30万—4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但伴随着新能源车企价格战,智己汽车售价不断下探——如今主推的智己LS6和L6两款车型售价仅20万元出头。

该价格带竞争尤为激烈,畅销车型包括问界M5、特斯拉Model Y、理想L6、小米SU7等。相较于对手,智己汽车的性能配置、空间、颜值等表现均中规中矩,更没有上述部分畅销车型优秀的智驾能力(比如问界M5)、亦或是够硬的品牌溢价力(特斯拉Model Y),终端销量始终不温不火。

国内市场“落魄”,上汽海外市场更有韧性一些,成为摆脱当前经营困境的一个努力方向。

2023年,上汽海外销售120.3万辆,占比集团比重的24%。其中,收购的MG是其海外出口主导品牌,占整体出口比例的60%。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成绩,一方面源于MG自带英伦基因,在西欧市场有不错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源于上汽收购MG之后的本土化运营。

图片

(2015-2024年上汽集团海外销售区域分布,来源:招商银行)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海外销量达80.6万辆,同比增长5.5%,相较于国内市场萎缩现状要好不少。但接下来,上汽海外市场伴随关税升级也面临着不小压力。

今年10月,欧盟委员会结束了反补贴调查,上汽集团将被征收35.3%的高额关税。加之已经实施的10%基础关税,上汽纯电动汽车在欧洲关税将高达45.3%。

总之,上汽国内燃油车业务加速萎缩,接棒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态势仍然乏力,加之海外市场又遇关税升级,恐怕在中短期内难以摆脱经营压力。

/ 03 /

错过了最佳转型时间

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4个百分点。这可比监管部门规划2035年达到50%的目标足足提前了11年之久。

超预期渗透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淘汰赛已经拉开了序幕。上半场,车企比拼的是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化硬件性能,各大车企基本不存在代差悬殊。

伴随着时间推移,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从电动化竞争逐步演变为智能化、网联化,终端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等软件性能越来越看重,也将成为车企未来站稳市场脚跟的关键因素。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逐步拉开与第二梯队的差距。有了华为智驾加持赋能,问界M7、M9持续爆火,让赛力斯站稳了中高端市场。此外,华为还与北汽联合打造享界、与奇瑞打造智界,也取得了不错战绩。这让业界大为震撼。

2021年,上汽原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面对“在自动驾驶方面,是否考虑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问题时,抛出了大名鼎鼎的“灵魂论”。这也让上汽错失了依靠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大力转型的绝佳契机。

短短几年下来,华为赋能的赛力斯,乌鸦变凤凰,市值一度超越上汽。华为的技术也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诸多车企主动伸出橄榄枝,包括长安、奇瑞、北汽、江淮,就连比亚迪也都合作了。之后,百年品牌的奥迪也把“灵魂”交给了华为。

今年9月,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车正式交付了全国都能开的NOA(无高精地图自动驾驶),基于的是与外企momenta联合开发的IM AD智驾系统,但与市场公认最强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系统还存在明显差距。现在,国内多家汽车同行纷纷倒戈华为,让上汽处境颇为尴尬。

不得不强调的是,智能化、网联化将是接下来新能源车战场的核心竞争焦点。上汽凭什么站稳汽车一哥的位置?

可以预见的是,海内外汽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市场集中度也会大幅提高。余承东就曾坦言,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玩家可能就在一只手数得过来。他判断,未来能活下来的企业每年的产量达不到500万台以上或者达不到1000万台以上,就很难在时代中立足。

未来,上汽能够在汽车新时代立足吗?这很难预料,但现实状况确实不乐观。

今年10月,上汽新任总裁贾健旭语出惊人,“要一鸣惊人地干,同时也要学会‘跪着做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同时,要着手推动公司内部的深层次改革。”这与当时高调的“灵魂论”相对,谦卑了很多,可能也是对当前巨大压力的真实写照吧。

总之,留给上汽大力转型的时间不多了。或许只有拿出破釜沉舟之勇气,才能绝境逢生。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外资品牌节节败退。

在此大背景下,过去多年依靠与外资合营躺赢的上汽集团无法独善其身:业绩持续不振,燃油车业务萎缩,新能源也没有接棒。

如果后续新能源转型再无起色,上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考验与压力。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上汽集团遭遇业绩考验。三季度,其营收同比暴跌26%,净利润同比下降40%。盈利能力也在恶化,其净利率降至2%,创下2008年以来最低。

2、上汽的挑战还在继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越过50%,其逆风局面越来越大。同时,其被给予厚望的海外市场也面临高额关税的压力。

3、上汽已错失借华为大力转型的绝佳契机,未来行业会进入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经营压力与现在相比过犹不及。

/ 01 /

面临“量价齐跌”的逆风局

2018年是上汽业务发展的拐点,自那以后业绩不断波折下滑。最新营收较2018年同期累计暴跌36%,归母净利润累计暴跌75%,绝对值创下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

上汽业绩持续萎靡,源于量价齐跌。今年9月,上汽销量31.3万辆,同比骤降35%。其中,合资燃油车“大户”持续滑铁卢——上汽大众当月销量9.4万辆(2018年9月为17.87万辆),同比下滑21.7%,上汽通用仅2.2万辆(2018年9月为15.47万辆),同比暴跌78%。

要知道,这两个合资品牌曾经可是中国汽车业霸榜前三的常客,但最近几年下滑势头如此之快,令人唏嘘不已。

与此同时,上汽盈利能力也在恶化,其最新净利率仅为2%,已经创下2008年以来最低记录。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毛利率持续下探,其最新毛利率仅8.9%,较2017年高峰下行超4.5%。原因是燃油车在国内市场大打价格战背景下,上汽跟随降价。

另一方面上汽三费费用率也居高不下——销售费用率变化不大,管理费用率逐年走高,从2018年的2.36%提升至2024Q3的3.46%,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运营效率不佳。

图片

(上汽集团历年净利率走势图,来源:Wind)

因基本面表现不佳,资本市场给予了上汽越来越低的估值水平。据Wind,公司最新PB仅为0.68倍,基本处于上市以来最低水平。横向对比,上汽估值亦是中国车企集团中最低,显著低于比亚迪(5.4倍PB)、赛力斯(14.5倍PB)等新生崛起力量。

未来,局面会好转吗?

/ 02 /

国内转型不利,海外有关税压力

展望未来,上汽前景不乐观。

上汽营收大头的燃油车业务将持续承压。该业务主要系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外资品牌的合资,但在国产新能源车崛起的大背景下,外资品牌占比持续大幅下滑。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自主品牌市占率达到67.6%,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其他欧系、法系的市占率分别为13.7%、10.6%、5.5%、1.5%、1%、0.2%。要知道,2020年,国产自主品牌占比仅38.4%,短短不到4年时间,市占率提升了29.2%。

今年3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新能源行业已进入淘汰赛,2024-2026年是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中国车企新能源产品加速投放将会蚕食合资品牌市场,未来3-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国品牌未来增长的空间。

如果按照王传福预测去演化的话,那么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业务在未来3-5年还将加速萎缩。

对上汽而言,新能源汽车业务放量才是拯救自己于水火的良方。

2024年上半年,上汽新能源车销量为52.2万辆,占比全集团销量的24.6%。从占比数据来看,上汽转型速度还是比预期更慢。

拆分看,上汽通用五菱新销售24.9万辆,占到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半壁江山。但该子公司主力车型为五菱宏光MINIEV,售价仅3万元左右,属于走量车型,并不赚钱。

除此之外,上汽乘用车上半年总销量为12.8万辆,占比24.5%,主要车型包括荣威、名爵,整体售价偏低。而中高端定位的智己、飞凡,则存在各自问题,并没有出现如期的爆火。

2021年,智己汽车发布L7、LS7,主打30万—4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但伴随着新能源车企价格战,智己汽车售价不断下探——如今主推的智己LS6和L6两款车型售价仅20万元出头。

该价格带竞争尤为激烈,畅销车型包括问界M5、特斯拉Model Y、理想L6、小米SU7等。相较于对手,智己汽车的性能配置、空间、颜值等表现均中规中矩,更没有上述部分畅销车型优秀的智驾能力(比如问界M5)、亦或是够硬的品牌溢价力(特斯拉Model Y),终端销量始终不温不火。

国内市场“落魄”,上汽海外市场更有韧性一些,成为摆脱当前经营困境的一个努力方向。

2023年,上汽海外销售120.3万辆,占比集团比重的24%。其中,收购的MG是其海外出口主导品牌,占整体出口比例的60%。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成绩,一方面源于MG自带英伦基因,在西欧市场有不错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源于上汽收购MG之后的本土化运营。

图片

(2015-2024年上汽集团海外销售区域分布,来源:招商银行)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海外销量达80.6万辆,同比增长5.5%,相较于国内市场萎缩现状要好不少。但接下来,上汽海外市场伴随关税升级也面临着不小压力。

今年10月,欧盟委员会结束了反补贴调查,上汽集团将被征收35.3%的高额关税。加之已经实施的10%基础关税,上汽纯电动汽车在欧洲关税将高达45.3%。

总之,上汽国内燃油车业务加速萎缩,接棒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态势仍然乏力,加之海外市场又遇关税升级,恐怕在中短期内难以摆脱经营压力。

/ 03 /

错过了最佳转型时间

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4个百分点。这可比监管部门规划2035年达到50%的目标足足提前了11年之久。

超预期渗透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淘汰赛已经拉开了序幕。上半场,车企比拼的是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化硬件性能,各大车企基本不存在代差悬殊。

伴随着时间推移,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从电动化竞争逐步演变为智能化、网联化,终端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等软件性能越来越看重,也将成为车企未来站稳市场脚跟的关键因素。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逐步拉开与第二梯队的差距。有了华为智驾加持赋能,问界M7、M9持续爆火,让赛力斯站稳了中高端市场。此外,华为还与北汽联合打造享界、与奇瑞打造智界,也取得了不错战绩。这让业界大为震撼。

2021年,上汽原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面对“在自动驾驶方面,是否考虑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问题时,抛出了大名鼎鼎的“灵魂论”。这也让上汽错失了依靠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大力转型的绝佳契机。

短短几年下来,华为赋能的赛力斯,乌鸦变凤凰,市值一度超越上汽。华为的技术也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诸多车企主动伸出橄榄枝,包括长安、奇瑞、北汽、江淮,就连比亚迪也都合作了。之后,百年品牌的奥迪也把“灵魂”交给了华为。

今年9月,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车正式交付了全国都能开的NOA(无高精地图自动驾驶),基于的是与外企momenta联合开发的IM AD智驾系统,但与市场公认最强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系统还存在明显差距。现在,国内多家汽车同行纷纷倒戈华为,让上汽处境颇为尴尬。

不得不强调的是,智能化、网联化将是接下来新能源车战场的核心竞争焦点。上汽凭什么站稳汽车一哥的位置?

可以预见的是,海内外汽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市场集中度也会大幅提高。余承东就曾坦言,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玩家可能就在一只手数得过来。他判断,未来能活下来的企业每年的产量达不到500万台以上或者达不到1000万台以上,就很难在时代中立足。

未来,上汽能够在汽车新时代立足吗?这很难预料,但现实状况确实不乐观。

今年10月,上汽新任总裁贾健旭语出惊人,“要一鸣惊人地干,同时也要学会‘跪着做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同时,要着手推动公司内部的深层次改革。”这与当时高调的“灵魂论”相对,谦卑了很多,可能也是对当前巨大压力的真实写照吧。

总之,留给上汽大力转型的时间不多了。或许只有拿出破釜沉舟之勇气,才能绝境逢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