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最新演讲:真正的能人,不是能说,而是能做

格上财富

2天前

但也请别忘记,人生不是一场关于成功的竞赛,而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求真之路、求知之路。...“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培养主动探求的意识,打破固有认知的束缚,才能恒久地去接近它们。

作者:孟晚舟  责编:研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网络公开资料。

导读: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九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该校礼文堂举行,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精彩演讲。

孟晚舟谈到很多观点,比如:

“并非站在山顶才能被看见,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一座大厦的根基,正是由普通人‘一生一事’的执着、‘精进不息’的专业、‘毫厘必究’的严谨和‘千锤百炼’的卓越构筑而成。”

“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培养主动探求的意识,打破固有认知的束缚,才能恒久地去接近它们。”

以下为演讲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同学都希望抓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尽可能不遗漏任何热点,难免都会有一点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我想说,知识没有穷尽,但学习可以聚焦;学习没有捷径,但努力可以恒久。选择越多,我们就越要保持清醒和克制,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思考上,用一个强大的内核,去应对变化的世界。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身边的两个小团队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有些收获。

一、真知一定从实践中来

大学毕业后,有人继续在学科前沿仰望星空,也有人走进真实的应用场景。在华为,有一批批博士,拿着“手术刀”,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一个个实际难题。

这其中,有一个博士军团,拿着他们的通信、光学与材料专业的“手术刀”,深入到骄阳似火的一线,蹲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冒着大雨跟着客户下现场,在实践中,攻克了一个困扰业内20多年的难题,被评为光接入网最伟大的创新之一,如今已在全球规模商用。

这个难题是什么?

在我们所在的城市、居住的大楼里,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部署了大量光纤。地球上,有亿万根光纤,穿过家庭、穿过小区、穿过城市、跨越高山和海洋,将我们联接在一起。我们打电话、发微信、刷视频,都离不开细细的光纤。

有没有人想过,光纤坏了怎么修?这个问题,曾经深深地困扰着我们。因为光纤是无源的,无法承载电信号。传统做法是,在每根光纤上贴标签纸,出了故障,就只能通过人工方法来一根根排查,效率极低、成本极高。

华为的博士军团,创造性地提出在光纤里印刷光虹膜,相当于在光纤芯里打上了“光二维码”,让每一根光纤都有专属身份标志,再利用光的感知能力,实现对“光二维码”的识别,只需扫一扫,每根光纤很容易被识别。

但从idea,到一个产品,再到规模化商用,中间还有很多“跳”。给每一根光纤打上“二维码”,其难度相当于在头发丝上雕刻一个维纳斯。

真正开始落地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每一个环节问题层出不穷:

理论上证明成立,但没有考虑实际器件约束,一做实验就失败了;

而当实验室验证成功了,到现场验证时,太阳炙烤,材料升温,一个参数失效,又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厂家的工艺也还达不到要求,博士们要在车间蹲点,手把手带着工人提升工艺,没有相应的生产线,博士们便协助供应商从0到1,进行突破。

成功的那一刻,一位博士感慨:“在idea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仅凭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从理论到产品,中间还存在着巨大的gap(差距)。在华为,70%的工作,就是在弥补这个gap(差距)。”

真实场景中产生的问题,不仅要依赖在校期间所积累起来的强大理论基础,还要双手沾灰、两脚沾泥,在实践中解决一个又一个课本上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1950年元旦,“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去探望他的老师,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老师对德鲁克说:“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德鲁克,德鲁克认为:“才能本身毫无用处,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才会有价值。”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双手沾灰,两脚沾泥,迎接进入社会的这一堂“基础课”。

实践出“真”知,专注出“深”知。专业不仅是稳定自身内核的根基,也是铸就组织价值的基石。

二、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

在华为的财经团队里,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群体,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的基础工作,却能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学历或履历,却用一个个“零差错”,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着“优秀”。

“优秀”的定义从来不是唯一的。拿着“手术刀”在实践中解决难题的博士生是优秀的,长期高质量交付日常作业的工匠也是优秀的。与岗位需求相适配、尽职尽责的员工,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比如,有一个岗位,叫做合同全检。合同全检会计的任务,就是在公司的采购合同签署后,检查交底信息与合同文本的一致性。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比对采购订单与合同中的信息是否一致,识别合同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条款,及时沟通、登记和跟进各类问题。

这个岗位年均比对6000份合同,始终要保持极高的作业质量。他们既懂合同,又懂业务,还要给前端业务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和建设方案。

听起来,这些事也许并没有多么惊心动魄,但他们准确无误的作业支撑着我们每年近千亿美元的付款。

并非站在山顶才能被看见,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一座大厦的根基,正是由普通人“一生一事”的执着、“精进不息”的专业、“毫厘必究”的严谨和“千锤百炼”的卓越构筑而成。

优秀,是时间淬炼下的坚定,也是在不懈攀登中的沉淀。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希望大家尽到足够的努力,交付每一份工作,履行每一分责任,勿以事小而懈怠。

奋斗诗篇的一笔一画都是收获,漫漫征程的一朝一夕都是精彩。成长就在点滴奋斗中,背朝灯火,面朝星光,在平凡中诠释非凡。

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去追逐梦想,去实现价值。愿你们在这场旅程中收获智慧和勇气,收获谦逊和坚韧。愿你们在这场旅程中,梦想永远炽热,心灵永远年轻。

但也请别忘记,人生不是一场关于成功的竞赛,而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求真之路、求知之路。

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培养主动探求的意识,打破固有认知的束缚,才能恒久地去接近它们。

延伸阅读

光鲜背后,离不开一线的寂寞英雄

任正非经常讲,我们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是很辛苦的,华为虽然挣钱,但是一线的工作人员非常辛苦的,是无数的辛苦的一线工作人员才有华为的今天,我不能忘了一线人员。

1.寂寞的英雄,也是伟大的英雄

为了让员工获得尊重,激发其内在的自我实现需求,华为设置了很多主题突出的奖项。但发奖的核心问题,从来不在于内容与名称,或是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奖给谁?

华为内部经常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来阐述这个问题。

现代企业的考核制度必然促使员工追求快速完成任务,使企业快速获得现金流,快速完成KPI,就像扁鹊一样,能做大手术、危重手术,手到病除,起死回生。

扁鹊这类人当然会戴大红花、走红地毯,会获得更大的回报和认可。

但社会上也有不少像扁鹊的二哥和大哥这样的人。他们或是从事难度不那么高,且较为常规的工作;或是从事预防性工作,在大病发病前,就对问题/危机进行了前置处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些人的KPI看起来会很小,绩效评估也没有关键亮点,奖金和激励就都很少。

华为和任正非在2000年就开始强调“奖励扁鹊大哥、扁鹊二哥”,重视“职业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即责任结果导向(基于岗位的应负责任,更具有客观性),而非绩效结果导向(更容易受认知与评价影响)。

任正非内心深处非常重视扁鹊的兄长们,因为他知道企业实际运作中,扁鹊的兄长们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而他们,往往就是那群“板凳要坐十年冷”“忍受很多磨难甚至失败但一直不懈追求”的华为精神的象征。

华为还经常用“工匠精神”来形容寂寞的扁鹊大哥、二哥这类人。

工匠有两个特点:

其一,他做的事不是半年之内能见效的,有可能需要一年、两年,也可能是十年甚至终其一生都见不到效果,是一些更长远、更大、更基础性的事;

其二,工匠们都是默默探索的,他们的努力都是孤独的、私人的,是非常寂寞的。

对工匠精神的保护与激励,就是华为理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轮驱动。激励那些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工匠,就是激励员工去做更大、更长远、更基础性的事情。

比如,华为从2018年开始选拔“单板王”,奖励那些在一线实实在在做事,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

被评为“单板王”的员工会获得破格激励,包括职级、工资与股票,破格后有大半专家超过了对应级别管理者的职级。

这就是鼓励这些专家们投入具体的算法、芯片和代码等的研发,让他们在最佳时间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贡献。公司把这些“兵”当作“兵王”后,仍然让他们安心编代码、调单板。

任正非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34个模块都要选出单板王,即选出那些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不过河但能在幕后真正解决“过河”所需的“船与桥”的人。

华为对这些单板王的重视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

“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还能改进吗?还能改进吗?”这类口号指引员工奋斗做实,把平凡单调、日复一日的本职工作转化为不平凡的挑战,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2.人才质量

人才也包含质量问题。比如,孟晚舟主编的《不破楼兰誓不还》一书中,提到几个人才质量案例:

庄丽莹(湛江技师学院):累计验证2万多单合同比对,拦截数百万美元错误付款风险;

钟春燕(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年全检报价24万行,日检查量超过1000行,差错率0;

袁义(西南民族大学专科):年处理交易3万笔,连续十年0差错;

蔡慧(湖南工学院):累计上报对帐差异500份,涉及问题金额7000万美元;

孙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大专):每年核算报销发票1.1万单,11年外部差错率0,拦截错误发票195笔,拦截错误资金310万元;

姚莉萍(皖西学院):年核算发票9万张,金额约1.5亿元,及时处理率100%,连续6年0内外部差错。

什么是人才?

大家看了上面这些信息就明白了,这也是质量,也是效率,这就是管理,这就是机制,这就是高质量发展。

所以,学历和人才没有直接的关系,看这帮人的学历、学校,但是她们在本职岗位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这些结果,这不就是高质量吗?

改进管理质量也是利润的来源。2015年,华为通过各项管理改进活动共节约了管理成本3.28亿美元。这是通过管理带来的利润,更重要的是2015年华为把这些节省出来的利润拿出了1.77亿美元,平均分给所有员工,这是火锅奖,人人有份。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但也请别忘记,人生不是一场关于成功的竞赛,而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求真之路、求知之路。...“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培养主动探求的意识,打破固有认知的束缚,才能恒久地去接近它们。

作者:孟晚舟  责编:研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网络公开资料。

导读: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九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该校礼文堂举行,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精彩演讲。

孟晚舟谈到很多观点,比如:

“并非站在山顶才能被看见,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一座大厦的根基,正是由普通人‘一生一事’的执着、‘精进不息’的专业、‘毫厘必究’的严谨和‘千锤百炼’的卓越构筑而成。”

“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培养主动探求的意识,打破固有认知的束缚,才能恒久地去接近它们。”

以下为演讲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同学都希望抓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尽可能不遗漏任何热点,难免都会有一点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我想说,知识没有穷尽,但学习可以聚焦;学习没有捷径,但努力可以恒久。选择越多,我们就越要保持清醒和克制,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思考上,用一个强大的内核,去应对变化的世界。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身边的两个小团队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有些收获。

一、真知一定从实践中来

大学毕业后,有人继续在学科前沿仰望星空,也有人走进真实的应用场景。在华为,有一批批博士,拿着“手术刀”,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一个个实际难题。

这其中,有一个博士军团,拿着他们的通信、光学与材料专业的“手术刀”,深入到骄阳似火的一线,蹲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冒着大雨跟着客户下现场,在实践中,攻克了一个困扰业内20多年的难题,被评为光接入网最伟大的创新之一,如今已在全球规模商用。

这个难题是什么?

在我们所在的城市、居住的大楼里,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部署了大量光纤。地球上,有亿万根光纤,穿过家庭、穿过小区、穿过城市、跨越高山和海洋,将我们联接在一起。我们打电话、发微信、刷视频,都离不开细细的光纤。

有没有人想过,光纤坏了怎么修?这个问题,曾经深深地困扰着我们。因为光纤是无源的,无法承载电信号。传统做法是,在每根光纤上贴标签纸,出了故障,就只能通过人工方法来一根根排查,效率极低、成本极高。

华为的博士军团,创造性地提出在光纤里印刷光虹膜,相当于在光纤芯里打上了“光二维码”,让每一根光纤都有专属身份标志,再利用光的感知能力,实现对“光二维码”的识别,只需扫一扫,每根光纤很容易被识别。

但从idea,到一个产品,再到规模化商用,中间还有很多“跳”。给每一根光纤打上“二维码”,其难度相当于在头发丝上雕刻一个维纳斯。

真正开始落地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每一个环节问题层出不穷:

理论上证明成立,但没有考虑实际器件约束,一做实验就失败了;

而当实验室验证成功了,到现场验证时,太阳炙烤,材料升温,一个参数失效,又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厂家的工艺也还达不到要求,博士们要在车间蹲点,手把手带着工人提升工艺,没有相应的生产线,博士们便协助供应商从0到1,进行突破。

成功的那一刻,一位博士感慨:“在idea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仅凭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从理论到产品,中间还存在着巨大的gap(差距)。在华为,70%的工作,就是在弥补这个gap(差距)。”

真实场景中产生的问题,不仅要依赖在校期间所积累起来的强大理论基础,还要双手沾灰、两脚沾泥,在实践中解决一个又一个课本上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1950年元旦,“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去探望他的老师,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老师对德鲁克说:“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德鲁克,德鲁克认为:“才能本身毫无用处,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才会有价值。”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双手沾灰,两脚沾泥,迎接进入社会的这一堂“基础课”。

实践出“真”知,专注出“深”知。专业不仅是稳定自身内核的根基,也是铸就组织价值的基石。

二、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

在华为的财经团队里,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群体,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的基础工作,却能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学历或履历,却用一个个“零差错”,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着“优秀”。

“优秀”的定义从来不是唯一的。拿着“手术刀”在实践中解决难题的博士生是优秀的,长期高质量交付日常作业的工匠也是优秀的。与岗位需求相适配、尽职尽责的员工,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比如,有一个岗位,叫做合同全检。合同全检会计的任务,就是在公司的采购合同签署后,检查交底信息与合同文本的一致性。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比对采购订单与合同中的信息是否一致,识别合同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条款,及时沟通、登记和跟进各类问题。

这个岗位年均比对6000份合同,始终要保持极高的作业质量。他们既懂合同,又懂业务,还要给前端业务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和建设方案。

听起来,这些事也许并没有多么惊心动魄,但他们准确无误的作业支撑着我们每年近千亿美元的付款。

并非站在山顶才能被看见,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一座大厦的根基,正是由普通人“一生一事”的执着、“精进不息”的专业、“毫厘必究”的严谨和“千锤百炼”的卓越构筑而成。

优秀,是时间淬炼下的坚定,也是在不懈攀登中的沉淀。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希望大家尽到足够的努力,交付每一份工作,履行每一分责任,勿以事小而懈怠。

奋斗诗篇的一笔一画都是收获,漫漫征程的一朝一夕都是精彩。成长就在点滴奋斗中,背朝灯火,面朝星光,在平凡中诠释非凡。

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去追逐梦想,去实现价值。愿你们在这场旅程中收获智慧和勇气,收获谦逊和坚韧。愿你们在这场旅程中,梦想永远炽热,心灵永远年轻。

但也请别忘记,人生不是一场关于成功的竞赛,而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求真之路、求知之路。

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培养主动探求的意识,打破固有认知的束缚,才能恒久地去接近它们。

延伸阅读

光鲜背后,离不开一线的寂寞英雄

任正非经常讲,我们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是很辛苦的,华为虽然挣钱,但是一线的工作人员非常辛苦的,是无数的辛苦的一线工作人员才有华为的今天,我不能忘了一线人员。

1.寂寞的英雄,也是伟大的英雄

为了让员工获得尊重,激发其内在的自我实现需求,华为设置了很多主题突出的奖项。但发奖的核心问题,从来不在于内容与名称,或是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奖给谁?

华为内部经常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来阐述这个问题。

现代企业的考核制度必然促使员工追求快速完成任务,使企业快速获得现金流,快速完成KPI,就像扁鹊一样,能做大手术、危重手术,手到病除,起死回生。

扁鹊这类人当然会戴大红花、走红地毯,会获得更大的回报和认可。

但社会上也有不少像扁鹊的二哥和大哥这样的人。他们或是从事难度不那么高,且较为常规的工作;或是从事预防性工作,在大病发病前,就对问题/危机进行了前置处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些人的KPI看起来会很小,绩效评估也没有关键亮点,奖金和激励就都很少。

华为和任正非在2000年就开始强调“奖励扁鹊大哥、扁鹊二哥”,重视“职业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即责任结果导向(基于岗位的应负责任,更具有客观性),而非绩效结果导向(更容易受认知与评价影响)。

任正非内心深处非常重视扁鹊的兄长们,因为他知道企业实际运作中,扁鹊的兄长们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而他们,往往就是那群“板凳要坐十年冷”“忍受很多磨难甚至失败但一直不懈追求”的华为精神的象征。

华为还经常用“工匠精神”来形容寂寞的扁鹊大哥、二哥这类人。

工匠有两个特点:

其一,他做的事不是半年之内能见效的,有可能需要一年、两年,也可能是十年甚至终其一生都见不到效果,是一些更长远、更大、更基础性的事;

其二,工匠们都是默默探索的,他们的努力都是孤独的、私人的,是非常寂寞的。

对工匠精神的保护与激励,就是华为理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轮驱动。激励那些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工匠,就是激励员工去做更大、更长远、更基础性的事情。

比如,华为从2018年开始选拔“单板王”,奖励那些在一线实实在在做事,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

被评为“单板王”的员工会获得破格激励,包括职级、工资与股票,破格后有大半专家超过了对应级别管理者的职级。

这就是鼓励这些专家们投入具体的算法、芯片和代码等的研发,让他们在最佳时间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贡献。公司把这些“兵”当作“兵王”后,仍然让他们安心编代码、调单板。

任正非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34个模块都要选出单板王,即选出那些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不过河但能在幕后真正解决“过河”所需的“船与桥”的人。

华为对这些单板王的重视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

“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还能改进吗?还能改进吗?”这类口号指引员工奋斗做实,把平凡单调、日复一日的本职工作转化为不平凡的挑战,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2.人才质量

人才也包含质量问题。比如,孟晚舟主编的《不破楼兰誓不还》一书中,提到几个人才质量案例:

庄丽莹(湛江技师学院):累计验证2万多单合同比对,拦截数百万美元错误付款风险;

钟春燕(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年全检报价24万行,日检查量超过1000行,差错率0;

袁义(西南民族大学专科):年处理交易3万笔,连续十年0差错;

蔡慧(湖南工学院):累计上报对帐差异500份,涉及问题金额7000万美元;

孙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大专):每年核算报销发票1.1万单,11年外部差错率0,拦截错误发票195笔,拦截错误资金310万元;

姚莉萍(皖西学院):年核算发票9万张,金额约1.5亿元,及时处理率100%,连续6年0内外部差错。

什么是人才?

大家看了上面这些信息就明白了,这也是质量,也是效率,这就是管理,这就是机制,这就是高质量发展。

所以,学历和人才没有直接的关系,看这帮人的学历、学校,但是她们在本职岗位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这些结果,这不就是高质量吗?

改进管理质量也是利润的来源。2015年,华为通过各项管理改进活动共节约了管理成本3.28亿美元。这是通过管理带来的利润,更重要的是2015年华为把这些节省出来的利润拿出了1.77亿美元,平均分给所有员工,这是火锅奖,人人有份。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