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丨婚恋平台交友:赌一场“实名认证”的恋爱

川观新闻

19小时前

大多APP选择柔性提示而非强制停用,主要以“完成实名认证后,你可以被优先搜索”等广告语提醒用户。...记者采访了多名婚恋平台的业内人士,他们多数只把实名认证机制认作“基准底线”,认为“市面上的大多婚恋交友软件都严格遵守了监管要求的实名审核义务”。

陈园 川观新闻记者 熊晓雨

在成都工作的李怀柔(化名)已经习惯“货不对板”这件事了。过去一年,她使用的婚恋社交平台超过10个,线上聊天后选择视频通话或线下见面的对象“也有十几二十个”。最荒谬时,她甚至在想“见的是不是聊天对象他爸”。她确认所有相亲对象都具备平台实名认证标识,但实名认证“好像认证不了啥”,人像照片、婚姻财产状况是否相符,完全需要自己甄别,用她的话来说——“说白了,全靠赌。”

越来越多人和李怀柔一样,对婚恋社交平台“实名制形同虚设”感到困惑。川观新闻记者追踪发现,除多款婚恋交友APP疑似未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外,实名账号信息失真、非法渠道贩卖实名账号等多个痼疾仍难解决。

部分帖子显示,有人寻求婚恋社交平台线下真人认证。 网页截图

婚恋交友平台三道坎

“不实名”“假实名”“卖实名”

川观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共青团中央、民政部等多部门曾联合发文,推动婚恋交友平台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然而,仍有不少婚恋社交平台未按要求严格执行。

为验证婚恋交友APP的实名认证情况,记者下载了市面常见的9个交友APP,9个APP仅凭手机号和验证码即可注册使用。其中,6个APP注册成功后就可以和相亲对象开启聊天;另外3个APP中,2个APP在用户聊天前必须输入身份证信息且人脸识别,另1个宣称主打“高学历优质青年交友”的APP则更严格,还得登录学信网验证学籍。记者随机查看了上述APP提供的用户信息,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并未实名,也没有填写个人学历、婚姻状况。

不实名认证不会对用户的基础使用造成影响。记者发现,大多APP选择柔性提示而非强制停用,主要以“完成实名认证后,你可以被优先搜索”等广告语提醒用户。选择暂不认证也不影响在线聊天,只是无法使用视频连线等进阶功能。

就算进行了实名认证,用户也可能面对“假人”。除年龄和性别默认为身份证信息外,身高体重甚至是婚姻状况都可以随意编写。就算是记者进行人脸认证后,上传其他人的真实头像也能轻松通过一些平台的审核。“我会选择实名认证过的账号聊天,但不代表我相信实名认证真的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去民政局前我不会知道相亲对象是不是未婚。”李怀柔说道。

更何况,她最警惕的是骗子买卖而来的实名账户。这些账户的实际操作者未必是账号实名注册者本人。川观新闻记者调查检索发现,近年来,平台账号买卖的黑灰产业在购物平台和社交媒体上越发隐蔽。“婚恋定制”“账号定制”等明显的搜索词已被屏蔽,但仍然可以查询到疑似实名账号售卖的渠道,并且还有寻找真人认证后再转卖的行为。

婚恋社交平台实名账号疑似被售卖。 网页截图

既然账号可以先认证再买卖,那“实名认证顶多保证这个人是一个真人。”一位婚恋平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以,实名认证只是一个基准底线,也很难完全防范婚骗风险。”

平台实名审核有限

解决老问题卡在哪里?

记者采访了多名婚恋平台的业内人士,他们多数只把实名认证机制认作“基准底线”,认为“市面上的大多婚恋交友软件都严格遵守了监管要求的实名审核义务”。

当记者追问“多个APP不实名也可使用聊天等基础功能”时,业内人士称,“这只是没有触发到必须实名的功能”“这些APP终将要求用户实名认证”。李怀柔对这些说法嗤之以鼻,“我都和他们聊上天了,我还要用其他啥功能?”

一款交友APP的负责人张强(化名)对此表示,软件引流和企业效益让他们不得不如此设计产品规则与制度。“平台还是得考虑先引流,不能一开始因为繁琐的认证手续把用户吓跑。”针对不实名就可以开启聊天,他表示,平台会以屏蔽红线词汇、多次风险提示等加强监管。

免责是另一重考量。张强表示,在执行实名认证的过程中,平台会平衡实名认证需获取信息和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之间的限度。针对用户可自由更改一些信息的现象,他认为,“在保证后台身份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平台不宜过多干涉用户前台资料的呈现。”

庞大的用户规模也超出了一些平台的审核能力范围。“你指望一个中介给你干好资格审查吗?”李怀柔反问道。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单身人口已经突破2.4亿,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3.8亿元。业内人士共同谈及这点,“很难有一家企业能做到极严肃化的交友,因为一旦用户数量上升,背调的难度就大大提升了。”

监管并非无解

“谁来干这个精耕细作的吃力活儿?”

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子叶认为,“盈利模式不合理、准入门槛较低、平台对于用户信息的存储监管不当是互联网婚恋市场问题不断的原因。”

事实上,加强实名审核的有效性并非无解。多个业内人士向记者承认,婚恋平台的安全痼疾依靠“精耕细作”可以“很大程度防范”,但问题在于“谁来带头干这个吃力活儿”。他们进一步解释,身份把关的关键是多方共建更全面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但这太难了”。

记者体验发现,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网站开启了实名认证、学历认证、婚姻认证和工作认证。学历认证通过学信网完成,工作认证则需填写企业邮箱、激活邮件链接。记者随机填写了某个企业邮箱后发现,非婚恋网站合作企业暂不能进行认证。婚姻状况也很难核验。王子叶表示,在实际情况下,除非平台能够和民政部门实现资料数据互通,或与民政部门合作验证,不然无权核实当事人的婚姻状况。

记者调查发现,非婚恋网站合作企业无法进行工作验证。 网页截图

即使实际效果因势而异,这些业内人士仍然强调“提升治理精准度是最优解”,建议加强平台、企业、政府部门的多方合作,在相对完善的信息认证体系下实现共享、互通。

此外,王子叶提示企业的监管义务,呼吁平台进行动态监管,对聊天过程中的关键字进行适当风险提醒,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尽量帮助受害人维权。

另外,他强调用户必须加强自身的甄别能力。很多“杀猪盘”都是通过婚恋平台联系到受害者,以恋爱关系诱骗其进入其他投资平台、理财网站,“把用户引导到一些灰色网站或境外匿名性较高平台,脱离婚恋平台的操作、线下的操作,这样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让婚恋平台承担责任的”。

时至今日,李怀柔(化名)还在婚恋交友平台上寻觅“心动对象”。她说自己早就不完全相信这些交友平台了,但想要找到对象,这还算是一个有效途径。至于手机屏幕对面的那个人是真是假,她很信任自己的“识人能力”。而且,“现在这么多单身男女,网上交友一直会是一潭泥淖没人管吗?我不信的。”

大多APP选择柔性提示而非强制停用,主要以“完成实名认证后,你可以被优先搜索”等广告语提醒用户。...记者采访了多名婚恋平台的业内人士,他们多数只把实名认证机制认作“基准底线”,认为“市面上的大多婚恋交友软件都严格遵守了监管要求的实名审核义务”。

陈园 川观新闻记者 熊晓雨

在成都工作的李怀柔(化名)已经习惯“货不对板”这件事了。过去一年,她使用的婚恋社交平台超过10个,线上聊天后选择视频通话或线下见面的对象“也有十几二十个”。最荒谬时,她甚至在想“见的是不是聊天对象他爸”。她确认所有相亲对象都具备平台实名认证标识,但实名认证“好像认证不了啥”,人像照片、婚姻财产状况是否相符,完全需要自己甄别,用她的话来说——“说白了,全靠赌。”

越来越多人和李怀柔一样,对婚恋社交平台“实名制形同虚设”感到困惑。川观新闻记者追踪发现,除多款婚恋交友APP疑似未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外,实名账号信息失真、非法渠道贩卖实名账号等多个痼疾仍难解决。

部分帖子显示,有人寻求婚恋社交平台线下真人认证。 网页截图

婚恋交友平台三道坎

“不实名”“假实名”“卖实名”

川观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共青团中央、民政部等多部门曾联合发文,推动婚恋交友平台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然而,仍有不少婚恋社交平台未按要求严格执行。

为验证婚恋交友APP的实名认证情况,记者下载了市面常见的9个交友APP,9个APP仅凭手机号和验证码即可注册使用。其中,6个APP注册成功后就可以和相亲对象开启聊天;另外3个APP中,2个APP在用户聊天前必须输入身份证信息且人脸识别,另1个宣称主打“高学历优质青年交友”的APP则更严格,还得登录学信网验证学籍。记者随机查看了上述APP提供的用户信息,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并未实名,也没有填写个人学历、婚姻状况。

不实名认证不会对用户的基础使用造成影响。记者发现,大多APP选择柔性提示而非强制停用,主要以“完成实名认证后,你可以被优先搜索”等广告语提醒用户。选择暂不认证也不影响在线聊天,只是无法使用视频连线等进阶功能。

就算进行了实名认证,用户也可能面对“假人”。除年龄和性别默认为身份证信息外,身高体重甚至是婚姻状况都可以随意编写。就算是记者进行人脸认证后,上传其他人的真实头像也能轻松通过一些平台的审核。“我会选择实名认证过的账号聊天,但不代表我相信实名认证真的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去民政局前我不会知道相亲对象是不是未婚。”李怀柔说道。

更何况,她最警惕的是骗子买卖而来的实名账户。这些账户的实际操作者未必是账号实名注册者本人。川观新闻记者调查检索发现,近年来,平台账号买卖的黑灰产业在购物平台和社交媒体上越发隐蔽。“婚恋定制”“账号定制”等明显的搜索词已被屏蔽,但仍然可以查询到疑似实名账号售卖的渠道,并且还有寻找真人认证后再转卖的行为。

婚恋社交平台实名账号疑似被售卖。 网页截图

既然账号可以先认证再买卖,那“实名认证顶多保证这个人是一个真人。”一位婚恋平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以,实名认证只是一个基准底线,也很难完全防范婚骗风险。”

平台实名审核有限

解决老问题卡在哪里?

记者采访了多名婚恋平台的业内人士,他们多数只把实名认证机制认作“基准底线”,认为“市面上的大多婚恋交友软件都严格遵守了监管要求的实名审核义务”。

当记者追问“多个APP不实名也可使用聊天等基础功能”时,业内人士称,“这只是没有触发到必须实名的功能”“这些APP终将要求用户实名认证”。李怀柔对这些说法嗤之以鼻,“我都和他们聊上天了,我还要用其他啥功能?”

一款交友APP的负责人张强(化名)对此表示,软件引流和企业效益让他们不得不如此设计产品规则与制度。“平台还是得考虑先引流,不能一开始因为繁琐的认证手续把用户吓跑。”针对不实名就可以开启聊天,他表示,平台会以屏蔽红线词汇、多次风险提示等加强监管。

免责是另一重考量。张强表示,在执行实名认证的过程中,平台会平衡实名认证需获取信息和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之间的限度。针对用户可自由更改一些信息的现象,他认为,“在保证后台身份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平台不宜过多干涉用户前台资料的呈现。”

庞大的用户规模也超出了一些平台的审核能力范围。“你指望一个中介给你干好资格审查吗?”李怀柔反问道。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单身人口已经突破2.4亿,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3.8亿元。业内人士共同谈及这点,“很难有一家企业能做到极严肃化的交友,因为一旦用户数量上升,背调的难度就大大提升了。”

监管并非无解

“谁来干这个精耕细作的吃力活儿?”

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子叶认为,“盈利模式不合理、准入门槛较低、平台对于用户信息的存储监管不当是互联网婚恋市场问题不断的原因。”

事实上,加强实名审核的有效性并非无解。多个业内人士向记者承认,婚恋平台的安全痼疾依靠“精耕细作”可以“很大程度防范”,但问题在于“谁来带头干这个吃力活儿”。他们进一步解释,身份把关的关键是多方共建更全面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但这太难了”。

记者体验发现,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网站开启了实名认证、学历认证、婚姻认证和工作认证。学历认证通过学信网完成,工作认证则需填写企业邮箱、激活邮件链接。记者随机填写了某个企业邮箱后发现,非婚恋网站合作企业暂不能进行认证。婚姻状况也很难核验。王子叶表示,在实际情况下,除非平台能够和民政部门实现资料数据互通,或与民政部门合作验证,不然无权核实当事人的婚姻状况。

记者调查发现,非婚恋网站合作企业无法进行工作验证。 网页截图

即使实际效果因势而异,这些业内人士仍然强调“提升治理精准度是最优解”,建议加强平台、企业、政府部门的多方合作,在相对完善的信息认证体系下实现共享、互通。

此外,王子叶提示企业的监管义务,呼吁平台进行动态监管,对聊天过程中的关键字进行适当风险提醒,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尽量帮助受害人维权。

另外,他强调用户必须加强自身的甄别能力。很多“杀猪盘”都是通过婚恋平台联系到受害者,以恋爱关系诱骗其进入其他投资平台、理财网站,“把用户引导到一些灰色网站或境外匿名性较高平台,脱离婚恋平台的操作、线下的操作,这样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让婚恋平台承担责任的”。

时至今日,李怀柔(化名)还在婚恋交友平台上寻觅“心动对象”。她说自己早就不完全相信这些交友平台了,但想要找到对象,这还算是一个有效途径。至于手机屏幕对面的那个人是真是假,她很信任自己的“识人能力”。而且,“现在这么多单身男女,网上交友一直会是一潭泥淖没人管吗?我不信的。”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