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中欧班列加速中国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新华财经

23小时前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尹亮)11月15日10时20分,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尹亮)11月15日10时20分,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

自2011年开始运营的中欧班列,如今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这支驰骋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不仅成为东西方贸易畅通不可或缺的运输载体,更加速催动着中国内陆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中欧班列加速开行质效不断提升

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同样由中国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一场时代大幕就此拉开。

十余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先后于2018年突破1万列、2022年突破5万列大关。今年5月25日,随着X8157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9万列。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通道建设不断加强,国内主要口岸和后方通道扩能改造,西、中、东三条运输主通道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信息,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4689列,发送货物157.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3%、11%。今年3月以来,已连续8个月单月开行数量超过1600列。

从2016年统一品牌至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到超1.7万列,增长近10倍。在货值和货物品类方面,2016年至2023年,中欧班列的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56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扩大到5万余种。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从最初年开行量不足百列,到如今“月行千列,年超万列”成为运行常态,中欧班列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表:中欧班列历年开行数量(2015-2023)

数据来源:中欧班列网

拉动内陆城市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杨堃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中欧班列通过提升交通区位优势和优化供应链要素空间组织,改变了内陆地区单纯通过低成本要素配置产业的发展逻辑,成为产业聚集和枢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四年多来,五大集结中心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超过全国总开行量的一半。以2023年为例,当年开行中欧班列超过100列的22个国内城市中,西安、重庆、成都、郑州的开行列数稳居前四名,共计开行了9309列,约占全年开行总数的53%。

铁路运输促进产业聚集,中欧班列带动枢纽经济。在西南重镇重庆,中欧班列(重庆)线路的开通,带动重庆外向型产业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世界500强企业半数以上落户,助力重庆成为亚洲较大咖啡交易中心,使得地处内陆腹地的重庆逐渐成为我国面向欧洲出口商品的重要中转站。

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以本地产能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省内各地市州设立中欧班列组货基地,带动本地农产品和日用品“出川出海”,还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思路,瞄准具有全球资源运作能力的国际供应链、国际贸易、临港智能制造企业,加速聚集外向型产业和出口型先进制造业集团。

2013年到2023年,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超8000列,进出口货运量近420万吨、货值280多亿美元。新建的郑州国际陆港距离比亚迪郑州生产基地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可实现新车“从工厂门直到火车集装箱门”,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高度挂钩,有力促进产业集聚与班列经济的发展。

“中欧班列对于内陆地区开行城市的产业增长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敏和世界银行尚双鹤研究了中欧班列开行前后(2008年至2021年)全国产业变化情况,发现中欧班列对于制造业产业聚集具有重要正向牵引作用。王敏对新华财经记者介绍,中欧班列开行带动了单位产品价值高、对时间较敏感的制造业商品对欧出口的绝对增长,使得内陆城市班列发行车站80公里范围内相关制造业企业明显增多。

助力内陆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中欧班列作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际公共品之一,不仅造福沿线区域和国家,对中国经济产业布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欧班列日益织密的网络通道弥补了内陆城市与国际市场联系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很多内陆城市‘口岸化’,同沿海地区一样成为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协作的前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包路林认为,中欧班列大幅提升了内陆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在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中欧班列成为陕西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标志。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041列、运送货物456.4万吨,分别增长33.4%、28.5%。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数量突破2.5万列的城市。围绕中欧班列,17平方公里的临港先进制造业片区在这里逐渐成型,40余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先后落户,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成投用,实现两国“枢纽对枢纽”物流通道升级。

2023年底,西安市整合优化国际港务区与浐灞生态区的管理体制,成立西安浐灞国际港,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进一步筑牢基础。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书记孙艺民说:“西安浐灞国际港将持续深入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高质量、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面向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体系。”

在其他内陆区域,中欧班列同样成为重要的变革因素。在革命老区江西赣州,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赣州国际陆港“带货”能力显著增强,推动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年产值从建港前的百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00亿元。在石家庄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运营列数稳居京津冀首位。以此为龙头,石家庄国际陆港实现了“陆海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

“中欧班列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处在巩固稳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期,也处于系统集成、提档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将为我国内陆城市的高水平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王杨堃说。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尹亮)11月15日10时20分,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尹亮)11月15日10时20分,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

自2011年开始运营的中欧班列,如今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这支驰骋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不仅成为东西方贸易畅通不可或缺的运输载体,更加速催动着中国内陆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中欧班列加速开行质效不断提升

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同样由中国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一场时代大幕就此拉开。

十余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先后于2018年突破1万列、2022年突破5万列大关。今年5月25日,随着X8157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9万列。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通道建设不断加强,国内主要口岸和后方通道扩能改造,西、中、东三条运输主通道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信息,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4689列,发送货物157.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3%、11%。今年3月以来,已连续8个月单月开行数量超过1600列。

从2016年统一品牌至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到超1.7万列,增长近10倍。在货值和货物品类方面,2016年至2023年,中欧班列的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56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扩大到5万余种。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从最初年开行量不足百列,到如今“月行千列,年超万列”成为运行常态,中欧班列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表:中欧班列历年开行数量(2015-2023)

数据来源:中欧班列网

拉动内陆城市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杨堃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中欧班列通过提升交通区位优势和优化供应链要素空间组织,改变了内陆地区单纯通过低成本要素配置产业的发展逻辑,成为产业聚集和枢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四年多来,五大集结中心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超过全国总开行量的一半。以2023年为例,当年开行中欧班列超过100列的22个国内城市中,西安、重庆、成都、郑州的开行列数稳居前四名,共计开行了9309列,约占全年开行总数的53%。

铁路运输促进产业聚集,中欧班列带动枢纽经济。在西南重镇重庆,中欧班列(重庆)线路的开通,带动重庆外向型产业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世界500强企业半数以上落户,助力重庆成为亚洲较大咖啡交易中心,使得地处内陆腹地的重庆逐渐成为我国面向欧洲出口商品的重要中转站。

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以本地产能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省内各地市州设立中欧班列组货基地,带动本地农产品和日用品“出川出海”,还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思路,瞄准具有全球资源运作能力的国际供应链、国际贸易、临港智能制造企业,加速聚集外向型产业和出口型先进制造业集团。

2013年到2023年,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超8000列,进出口货运量近420万吨、货值280多亿美元。新建的郑州国际陆港距离比亚迪郑州生产基地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可实现新车“从工厂门直到火车集装箱门”,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高度挂钩,有力促进产业集聚与班列经济的发展。

“中欧班列对于内陆地区开行城市的产业增长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敏和世界银行尚双鹤研究了中欧班列开行前后(2008年至2021年)全国产业变化情况,发现中欧班列对于制造业产业聚集具有重要正向牵引作用。王敏对新华财经记者介绍,中欧班列开行带动了单位产品价值高、对时间较敏感的制造业商品对欧出口的绝对增长,使得内陆城市班列发行车站80公里范围内相关制造业企业明显增多。

助力内陆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中欧班列作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际公共品之一,不仅造福沿线区域和国家,对中国经济产业布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欧班列日益织密的网络通道弥补了内陆城市与国际市场联系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很多内陆城市‘口岸化’,同沿海地区一样成为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协作的前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包路林认为,中欧班列大幅提升了内陆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在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中欧班列成为陕西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标志。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041列、运送货物456.4万吨,分别增长33.4%、28.5%。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数量突破2.5万列的城市。围绕中欧班列,17平方公里的临港先进制造业片区在这里逐渐成型,40余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先后落户,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成投用,实现两国“枢纽对枢纽”物流通道升级。

2023年底,西安市整合优化国际港务区与浐灞生态区的管理体制,成立西安浐灞国际港,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进一步筑牢基础。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书记孙艺民说:“西安浐灞国际港将持续深入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高质量、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面向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体系。”

在其他内陆区域,中欧班列同样成为重要的变革因素。在革命老区江西赣州,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赣州国际陆港“带货”能力显著增强,推动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年产值从建港前的百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00亿元。在石家庄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运营列数稳居京津冀首位。以此为龙头,石家庄国际陆港实现了“陆海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

“中欧班列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处在巩固稳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期,也处于系统集成、提档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将为我国内陆城市的高水平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王杨堃说。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