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智慧棉田连年丰收的背后

新疆日报

3天前

棉田浇水、施肥时,别的棉农在地里忙,他俩在房间里吃火锅,边吃边点着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的APP,就把活干了。...在新疆,伴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方兴未艾,农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断推广,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广泛应用,种采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连年提升。

又是一年丰收季。今年,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的3000亩“超级棉田”再获丰收。3000亩棉田中,细绒棉种植面积2332亩,试验田面积668亩。其中,细绒棉总产达1233.95吨,亩均产量529公斤。

从2021年到2024年,这片仅有两人全程管理、没有其他任何人工的“超级棉田”,总产、单产连年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今年,其亩产突破500公斤,达到全疆棉花高产田水平。

丰收令人喜悦,而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更让人震撼。这片“超级棉田”,如今已是新疆智慧农业发展的代表。

四年数据令人惊叹

负责管理“超级棉田”的,是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州极飞”)两名从未种过地的90后小伙——艾海鹏和凌磊。

11月10日,两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回忆了当年启动“超级棉田”的故事——

2021年4月22日,巴州极飞在尉犁县举行“超级棉田”发布会,将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农业技术为支撑,依托农业无人机、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正式启动国内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项目。

但当时,这一项目并不被大多数棉农理解。在“超级棉田”实施启动会上,一位老棉农甚至对着采访镜头笑着说:“地里的活离不开人。全靠机器种地?简直在胡说!”

能不能成?这是一个挑战。

2021年是“超级棉田”第一季,因遭受风灾,棉田可采收面积只有50%左右,平均亩产254公斤。2022年,巴州极飞解决了苗期防风问题,并总结经验实行技术优化,可采收面积达100%,平均亩产403.6公斤。这一年,新棉的马克隆值(反映棉花纤维细度与成熟度的综合指标)均达到A级,绒长30毫米左右,达到优质棉标准。

2023年,“超级棉田”遭遇罕见的五月飞雪,棉苗被冻死了大半,有1500亩重播。重播后,管理难度大幅增加,巴州极飞耗费了大量时间来调节棉花长势,最终所有地块顺利完成采收,总产量达1191吨,亩均产量达420.9公斤。

连续几年,“超级棉田”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艾海鹏说,这些成绩,源自新科技的力量。

“这几年,棉花种植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每年开春下地,大家都互相打趣:又要‘强迫’机器劳动了。”受益于“超级棉田”模式的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种植大户崔永峰说,“当年的那位老棉农也早已转变了观念。你去他家的地头看看,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啥人,都是机器在忙。”

智慧农业潜力无限

乍一看,“超级棉田”就是无人机种地、物联网管理,两个小伙种地很轻松。棉田浇水、施肥时,别的棉农在地里忙,他俩在房间里吃火锅,边吃边点着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的APP,就把活干了。打药杀虫,别人的地里“轰隆隆”,开着喷药机械进去忙碌,他俩在手机上发个指令,无人机就自动起飞、自动洒药、自动返回。

种地就像打游戏,似乎很轻松。

可轻松的表面背后,却是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和两个小伙的艰辛付出。艾海鹏和凌磊的日常工作其实很繁杂:机器调试、数据上传、效果评估……体力活少了,脑力活相应更多了。

区别于传统田管,要进行智慧田管,棉花的种、管、收需高效精准,同时还要降低成本。这些目标达成,依靠的是探索钻研与最强的技术。

在“超级棉田”实施的第一年、第二年,艾海鹏和凌磊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一线发现问题并呼叫公司总部——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科技”),及时获取一个个精确的解决方案。

在极飞科技的一份资料上,概略描述了“超级棉田”4年来逐步升级和实施的6项科技成果:“棉麦分播”技术为棉苗防风;“干播湿出”确保棉种出苗均匀整齐,便于后期管理;基于全程飞防的病虫害预警技术,可提前施药预防;人工智能识别杂草生长区域,生成作业处方图;基于遥感无人机的高效调控技术,一天就可完成3000亩棉田所有的棉花株高监测工作,为打造丰产棉花株型提供调控方案;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一键浇水施肥,执行精度实现重大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降低种植成本……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每一株棉苗棉株的数据都记录在案,每一个地块都可以实现精准管理。这就是智慧农业的威力。”艾海鹏说。

“超级经验”可以复制

“超级棉田”造就了能够复制推广的“超级经验”。

2022年10月11日,在瑞典举办的“环境健康全球峰会”上,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以“超级棉田”为实践案例,在线分享农田数字化管理的中国经验。他说:“通过‘超级棉田’两年的探索实践,逐步验证在极飞智慧农业技术的赋能下,无人化管理模式完全可行。”

“‘超级棉田’的成功,在于让我们从创新中取得了新的经验:智慧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农业耕种方式,不是由一个软件决定的,而是一套生态体系,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极飞科技创始人兼总裁彭斌说。

当前,数字赋能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在新疆,伴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方兴未艾,农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断推广,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广泛应用,种采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连年提升。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为新疆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多年努力,新疆棉花已经形成一套集成设备优势、拥有独特技术、实现管理创新的种植新模式,新疆棉花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棉花平均采净率达到95%。

彭斌认为,“超级棉田”的意义,在于以新疆棉花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和优势为背景板,打造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新疆“数字”棉花生产样本。

在新疆,已经有多地复制了“超级棉田”的无人化管理模式和经验。

巴州极飞测算过当地一家农场复制新模式后的性价比:2023年,这家农场种植棉花1932亩,亩均产量418公斤。复制后,亩均成本为2196元,对比2022年传统模式下降12.7%;人工成本每亩减少170元,对比2022年传统种植模式,降低34.7%;水电费每亩降低100元,对比2022年降低22.3%;农药费用每亩节省20元,比2022年降低20%。随着“超级棉田”基础设备和种植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完善,后续投入的费用将进一步降低。

尉犁县是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农业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尉犁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8.7%。尉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闫显飞表示,“超级棉田”新模式标志着新疆智慧农业迈上了新台阶,尉犁县将加快推广普及。

“我们将发挥企业优势,大力推广‘超级棉田’种植管理模式,为不断提升新疆棉花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作贡献。”彭斌说。

棉田浇水、施肥时,别的棉农在地里忙,他俩在房间里吃火锅,边吃边点着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的APP,就把活干了。...在新疆,伴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方兴未艾,农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断推广,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广泛应用,种采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连年提升。

又是一年丰收季。今年,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的3000亩“超级棉田”再获丰收。3000亩棉田中,细绒棉种植面积2332亩,试验田面积668亩。其中,细绒棉总产达1233.95吨,亩均产量529公斤。

从2021年到2024年,这片仅有两人全程管理、没有其他任何人工的“超级棉田”,总产、单产连年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今年,其亩产突破500公斤,达到全疆棉花高产田水平。

丰收令人喜悦,而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更让人震撼。这片“超级棉田”,如今已是新疆智慧农业发展的代表。

四年数据令人惊叹

负责管理“超级棉田”的,是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州极飞”)两名从未种过地的90后小伙——艾海鹏和凌磊。

11月10日,两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回忆了当年启动“超级棉田”的故事——

2021年4月22日,巴州极飞在尉犁县举行“超级棉田”发布会,将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农业技术为支撑,依托农业无人机、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正式启动国内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项目。

但当时,这一项目并不被大多数棉农理解。在“超级棉田”实施启动会上,一位老棉农甚至对着采访镜头笑着说:“地里的活离不开人。全靠机器种地?简直在胡说!”

能不能成?这是一个挑战。

2021年是“超级棉田”第一季,因遭受风灾,棉田可采收面积只有50%左右,平均亩产254公斤。2022年,巴州极飞解决了苗期防风问题,并总结经验实行技术优化,可采收面积达100%,平均亩产403.6公斤。这一年,新棉的马克隆值(反映棉花纤维细度与成熟度的综合指标)均达到A级,绒长30毫米左右,达到优质棉标准。

2023年,“超级棉田”遭遇罕见的五月飞雪,棉苗被冻死了大半,有1500亩重播。重播后,管理难度大幅增加,巴州极飞耗费了大量时间来调节棉花长势,最终所有地块顺利完成采收,总产量达1191吨,亩均产量达420.9公斤。

连续几年,“超级棉田”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艾海鹏说,这些成绩,源自新科技的力量。

“这几年,棉花种植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每年开春下地,大家都互相打趣:又要‘强迫’机器劳动了。”受益于“超级棉田”模式的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种植大户崔永峰说,“当年的那位老棉农也早已转变了观念。你去他家的地头看看,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啥人,都是机器在忙。”

智慧农业潜力无限

乍一看,“超级棉田”就是无人机种地、物联网管理,两个小伙种地很轻松。棉田浇水、施肥时,别的棉农在地里忙,他俩在房间里吃火锅,边吃边点着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的APP,就把活干了。打药杀虫,别人的地里“轰隆隆”,开着喷药机械进去忙碌,他俩在手机上发个指令,无人机就自动起飞、自动洒药、自动返回。

种地就像打游戏,似乎很轻松。

可轻松的表面背后,却是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和两个小伙的艰辛付出。艾海鹏和凌磊的日常工作其实很繁杂:机器调试、数据上传、效果评估……体力活少了,脑力活相应更多了。

区别于传统田管,要进行智慧田管,棉花的种、管、收需高效精准,同时还要降低成本。这些目标达成,依靠的是探索钻研与最强的技术。

在“超级棉田”实施的第一年、第二年,艾海鹏和凌磊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一线发现问题并呼叫公司总部——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科技”),及时获取一个个精确的解决方案。

在极飞科技的一份资料上,概略描述了“超级棉田”4年来逐步升级和实施的6项科技成果:“棉麦分播”技术为棉苗防风;“干播湿出”确保棉种出苗均匀整齐,便于后期管理;基于全程飞防的病虫害预警技术,可提前施药预防;人工智能识别杂草生长区域,生成作业处方图;基于遥感无人机的高效调控技术,一天就可完成3000亩棉田所有的棉花株高监测工作,为打造丰产棉花株型提供调控方案;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一键浇水施肥,执行精度实现重大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降低种植成本……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每一株棉苗棉株的数据都记录在案,每一个地块都可以实现精准管理。这就是智慧农业的威力。”艾海鹏说。

“超级经验”可以复制

“超级棉田”造就了能够复制推广的“超级经验”。

2022年10月11日,在瑞典举办的“环境健康全球峰会”上,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以“超级棉田”为实践案例,在线分享农田数字化管理的中国经验。他说:“通过‘超级棉田’两年的探索实践,逐步验证在极飞智慧农业技术的赋能下,无人化管理模式完全可行。”

“‘超级棉田’的成功,在于让我们从创新中取得了新的经验:智慧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农业耕种方式,不是由一个软件决定的,而是一套生态体系,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极飞科技创始人兼总裁彭斌说。

当前,数字赋能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在新疆,伴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方兴未艾,农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断推广,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广泛应用,种采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连年提升。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为新疆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多年努力,新疆棉花已经形成一套集成设备优势、拥有独特技术、实现管理创新的种植新模式,新疆棉花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棉花平均采净率达到95%。

彭斌认为,“超级棉田”的意义,在于以新疆棉花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和优势为背景板,打造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新疆“数字”棉花生产样本。

在新疆,已经有多地复制了“超级棉田”的无人化管理模式和经验。

巴州极飞测算过当地一家农场复制新模式后的性价比:2023年,这家农场种植棉花1932亩,亩均产量418公斤。复制后,亩均成本为2196元,对比2022年传统模式下降12.7%;人工成本每亩减少170元,对比2022年传统种植模式,降低34.7%;水电费每亩降低100元,对比2022年降低22.3%;农药费用每亩节省20元,比2022年降低20%。随着“超级棉田”基础设备和种植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完善,后续投入的费用将进一步降低。

尉犁县是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农业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尉犁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8.7%。尉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闫显飞表示,“超级棉田”新模式标志着新疆智慧农业迈上了新台阶,尉犁县将加快推广普及。

“我们将发挥企业优势,大力推广‘超级棉田’种植管理模式,为不断提升新疆棉花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作贡献。”彭斌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