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燕之屋(01497)在短短一个月内股价飙升69.09%%,股价单边上涨走势强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但就在7月31日盘中触及区间高点15.34港元后,燕之屋开启了一轮长达3个月的横盘震荡期。从技术面来看,横盘震荡通常是一种无趋势运行状态,横盘之后市场需要选择方向,要么向上突破,形成涨势;要么向下,在新的低位寻求支撑。而燕之屋选择了后者。
10月21日,燕之屋股价跌破13.46港元5日均线,开始扭头向下。而后7个交易日,燕之屋股价均在5日线下方运行,股价快速跌至10月31日的11.68港元。紧接着3个交易日内,燕之屋成交量逐日放大,于11月5日达到26万股,为近一个月以来最大。在这一轮下跌之后,燕之屋股价已跌至11港元以下,11月12日收盘价为10.82港元,较10月18日收盘价13.44港元下跌19.49%。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在今年6月12日首批基石解禁时,燕之屋在截至解禁日的前7个交易日股价累跌14.9%。而目前距离燕之屋第二批基石解禁时间点12月12日,仅剩28天。其二级市场表现或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基石濒临盈亏线
与其他企业IPO引入知名投行作为基石不同,根据招股书,燕之屋的基石中一半均为公司自家供应商。
燕之屋在IPO阶段共引入了6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600万美元(约1.25亿港元)的发售股份。其中包括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PT. Anugerah Citra Walet Indonesia、PT Niaga Cakrawala Sukses及PT Esta Indonesia,三家供应商基石分别认购500万美元、300万美元、300万美元。另外,惠理集团通过2家全资子公司合计认购200万美元,吴琛认购200万美元,黄成光先生认购100万美元。
股份解禁作为一个对股价和流动性影响巨大的事项,对燕之屋这类本就流动性偏弱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惠理集团的两家子公司及吴琛的解禁期为6个月,并已于今年6月12日解禁,其合共解禁321.44万股,占已发行股本的0.7%。相比于小规模的首批解禁,即将在12月的第二批基石解禁中包含了剩余4位基石投资者,合共解禁963.6万股,占已发行股本总和为2.07%,按目前股价折算已超过1亿港元市值。
对于燕之屋来说,其首批基石解禁时,对应6月12收盘价为8.22港元,按认购价成本9.7港元计算,首批基石亏损约15.26%。相较而言,得益于7月的股价涨幅,即便近期股价下跌迅速,但若按11月12日收盘价10.82港元计算,第二批基石依然盈利11.55%。
但根据智通统计,2023年初至今上市的新股中,解禁期内波段最高涨幅超过100%的约占1/3。但是解禁之后,从统计数据上说,这些公司的平均涨幅几乎清零。目前来看,距离12月的第2批解禁期还有近一个月,燕之屋能否维持当前股价未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曾于1月24日向证监会申请将所有发行的约1.37亿股(7名股东)每股面值0.2元的未上市股份转为港交所H股,以实现H股全流通,并于3月7日获得证监会备案通知。随着H股全流通的公告一出,或代表股东们已无锁定机制,而公司则将在解禁期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
暴涨与大跌背后的市场动向
在燕之屋宣布实现H股全流通后,市场也曾有过其冲刺港股通的声音。实际上,纳入深港通条件较沪港通宽,除了中大型指数标的,平均月末市值50亿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标的也可纳入。燕之屋要想进入小型股指数,需要将市值提升至50亿港元以上,并活跃交易市场。而当时距离2024年9月调整仍有一段时间,如果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则有望满足纳入港股通条件。
回到燕之屋自身,当时公司在股票回购公告、2023年年报等消息利好下,筹码归边趋势显现,横盘时间开始缩短,股价向上突破态势显著。
具体来看,今年2月至6月,虽然涨跌幅有所变化,但燕之屋的股价基本维持在8-9港元左右,整体处于横盘震荡效果。通常来说,横盘阶段是买方吸筹的良机,这一阶段,大量筹码在低位堆积。而当主力完成吸筹之后,接下来便是让燕之屋的股价脱离其成本区域,打开利润空间。因此6月28日至7月9日的7个交易日内,该公司股价迎来连涨,区间最大涨幅达到52.16%。而后又在7月10日至7月15日,小幅震荡数日后,股价再次积蓄向上的趋势,最终一波“八连阳”接“小三阳”将公司股价推至15.34港元高点。
接下来就是上文提到的,燕之屋开启了一轮长达3个月的横盘震荡期。对比8月15日和11月12日的筹码分布图不难看到,在7月持续股价上涨情况下,燕之屋在8月已形成一个较大的获利区域,存在大量获利筹码,超过7成的筹码集中在8.56-14港元间,获利比例高达90.87%;但在3个月横盘期,主力资金一方面通过部分筹码打压做盘,一方面又承接抛压筹码,直到11月12日,已形成双峰密集形态,近期位于上方的密集峰持续向下移动,在底部的筹码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就是下跌多峰形成的过程,此时获利区间仅剩40.68%。
值得一提的是,燕之屋此前的披露的2024年中期财报并不亮眼,虽然在今年上半年燕之屋收入达到10.59亿元,同比增长11.36%,一举超过了10亿规模。但是与此同时,公司当期归母净利润仅为5808万元,同比下滑了42.54%,净利润率也从2023年的11.29%下降到了5.67%。
相较之下,2020-2023年,燕之屋的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和2.12亿元。很显然燕之屋此次2024中报业绩与此前出现较大的预期落差。这对于即将面临基石解禁的燕之屋显然不利,在基本面转差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弱叠加承接力不足下可能导致股价大幅波动,届时燕之屋真正的“解禁大考”或将到来。
今年7月,燕之屋(01497)在短短一个月内股价飙升69.09%%,股价单边上涨走势强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但就在7月31日盘中触及区间高点15.34港元后,燕之屋开启了一轮长达3个月的横盘震荡期。从技术面来看,横盘震荡通常是一种无趋势运行状态,横盘之后市场需要选择方向,要么向上突破,形成涨势;要么向下,在新的低位寻求支撑。而燕之屋选择了后者。
10月21日,燕之屋股价跌破13.46港元5日均线,开始扭头向下。而后7个交易日,燕之屋股价均在5日线下方运行,股价快速跌至10月31日的11.68港元。紧接着3个交易日内,燕之屋成交量逐日放大,于11月5日达到26万股,为近一个月以来最大。在这一轮下跌之后,燕之屋股价已跌至11港元以下,11月12日收盘价为10.82港元,较10月18日收盘价13.44港元下跌19.49%。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在今年6月12日首批基石解禁时,燕之屋在截至解禁日的前7个交易日股价累跌14.9%。而目前距离燕之屋第二批基石解禁时间点12月12日,仅剩28天。其二级市场表现或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基石濒临盈亏线
与其他企业IPO引入知名投行作为基石不同,根据招股书,燕之屋的基石中一半均为公司自家供应商。
燕之屋在IPO阶段共引入了6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600万美元(约1.25亿港元)的发售股份。其中包括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PT. Anugerah Citra Walet Indonesia、PT Niaga Cakrawala Sukses及PT Esta Indonesia,三家供应商基石分别认购500万美元、300万美元、300万美元。另外,惠理集团通过2家全资子公司合计认购200万美元,吴琛认购200万美元,黄成光先生认购100万美元。
股份解禁作为一个对股价和流动性影响巨大的事项,对燕之屋这类本就流动性偏弱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惠理集团的两家子公司及吴琛的解禁期为6个月,并已于今年6月12日解禁,其合共解禁321.44万股,占已发行股本的0.7%。相比于小规模的首批解禁,即将在12月的第二批基石解禁中包含了剩余4位基石投资者,合共解禁963.6万股,占已发行股本总和为2.07%,按目前股价折算已超过1亿港元市值。
对于燕之屋来说,其首批基石解禁时,对应6月12收盘价为8.22港元,按认购价成本9.7港元计算,首批基石亏损约15.26%。相较而言,得益于7月的股价涨幅,即便近期股价下跌迅速,但若按11月12日收盘价10.82港元计算,第二批基石依然盈利11.55%。
但根据智通统计,2023年初至今上市的新股中,解禁期内波段最高涨幅超过100%的约占1/3。但是解禁之后,从统计数据上说,这些公司的平均涨幅几乎清零。目前来看,距离12月的第2批解禁期还有近一个月,燕之屋能否维持当前股价未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曾于1月24日向证监会申请将所有发行的约1.37亿股(7名股东)每股面值0.2元的未上市股份转为港交所H股,以实现H股全流通,并于3月7日获得证监会备案通知。随着H股全流通的公告一出,或代表股东们已无锁定机制,而公司则将在解禁期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
暴涨与大跌背后的市场动向
在燕之屋宣布实现H股全流通后,市场也曾有过其冲刺港股通的声音。实际上,纳入深港通条件较沪港通宽,除了中大型指数标的,平均月末市值50亿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标的也可纳入。燕之屋要想进入小型股指数,需要将市值提升至50亿港元以上,并活跃交易市场。而当时距离2024年9月调整仍有一段时间,如果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则有望满足纳入港股通条件。
回到燕之屋自身,当时公司在股票回购公告、2023年年报等消息利好下,筹码归边趋势显现,横盘时间开始缩短,股价向上突破态势显著。
具体来看,今年2月至6月,虽然涨跌幅有所变化,但燕之屋的股价基本维持在8-9港元左右,整体处于横盘震荡效果。通常来说,横盘阶段是买方吸筹的良机,这一阶段,大量筹码在低位堆积。而当主力完成吸筹之后,接下来便是让燕之屋的股价脱离其成本区域,打开利润空间。因此6月28日至7月9日的7个交易日内,该公司股价迎来连涨,区间最大涨幅达到52.16%。而后又在7月10日至7月15日,小幅震荡数日后,股价再次积蓄向上的趋势,最终一波“八连阳”接“小三阳”将公司股价推至15.34港元高点。
接下来就是上文提到的,燕之屋开启了一轮长达3个月的横盘震荡期。对比8月15日和11月12日的筹码分布图不难看到,在7月持续股价上涨情况下,燕之屋在8月已形成一个较大的获利区域,存在大量获利筹码,超过7成的筹码集中在8.56-14港元间,获利比例高达90.87%;但在3个月横盘期,主力资金一方面通过部分筹码打压做盘,一方面又承接抛压筹码,直到11月12日,已形成双峰密集形态,近期位于上方的密集峰持续向下移动,在底部的筹码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就是下跌多峰形成的过程,此时获利区间仅剩40.68%。
值得一提的是,燕之屋此前的披露的2024年中期财报并不亮眼,虽然在今年上半年燕之屋收入达到10.59亿元,同比增长11.36%,一举超过了10亿规模。但是与此同时,公司当期归母净利润仅为5808万元,同比下滑了42.54%,净利润率也从2023年的11.29%下降到了5.67%。
相较之下,2020-2023年,燕之屋的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和2.12亿元。很显然燕之屋此次2024中报业绩与此前出现较大的预期落差。这对于即将面临基石解禁的燕之屋显然不利,在基本面转差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弱叠加承接力不足下可能导致股价大幅波动,届时燕之屋真正的“解禁大考”或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