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Michael
Kosterlitz【中文译为:约翰·迈克尔·科斯特里茨,一般简称为:迈克尔·科斯特里茨(Michael Kosterlitz)】,1943年6月22日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英美双国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在是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学,因其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ohn Michael Kosterlitz教授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69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教授,并担任瑞士纳沙泰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韩国高等研究院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在1970年代初期,John Michael Kosterlitz第一次在伯明翰任职期间,他和David Thouless教授对二维材料的相变产生了兴趣。当物质从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时,就会发生相变。例如,当水沸腾时,当其从液体变为气体时,它会经历相变。物理学家认为,二维材料不会发生相变,因为随机热波动会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顺序。如果没有相变,就不会发生像超流动性和超导性这样的现象。John Michael Kosterlitz和David Thouless发现了一种拓扑相变,其中在寒冷时会形成成对的涡旋温度升高,然后随着温度升高而分散。这种变化称为Kosterlitz-Thouless(KT)过渡(或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BKT]过渡),并且出现在物理的许多其他领域。
I教育经历
1965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
1966年,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1969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II工作经历
1969-1970年,担任意大利都灵Fisica Teorica研究院研究员;
1970-1973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
1973-1974年,担任纽约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1974-1978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讲师;
1978-1980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高级讲师;
1980-1981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副教授;
1982年-至今,担任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
1991年,担任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1998年,担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2000年,担任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2005年,担任韩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III荣誉奖项
1964年,获得剑桥大学自然科学奖学金;
1978年,获得伯明翰大学研究奖;
1980年,获得物理研究所麦克斯韦奖章;
1980年,获得英国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1981年,获英国物理学会Maxwell奖章;
1993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00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Lars Onsager奖;
2004年,获得布朗大学教学研究奖;
2005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奖金;
2007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0年,获得布朗大学卓越导师奖;
201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IV研究领域
John Michael Kosterlitz教授因其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从事凝聚态理论,一维和二维物理学的研究,相变随机系统,电子定位和自旋玻璃;以及关键的动态:融化和冻结。他还研究了相场模型的尖锐接口限制,共晶生长的相场建模,二维XY自旋玻璃中自旋和手性有序数值,量规玻璃模型中的有序数值等。
物质以不同的阶段发生,例如以气体,液体或固体形式发生。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可能会出现异常相,例如,当电流无阻力地流动时会出现超导现象,而当流体无阻力地流动时会发生超流体现象。为了描述这些阶段和相变,Michael Kosterlitz使用了拓扑的概念,拓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John Michael Kosterlitz为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David Thouless一起开发的拓扑相变理论奠定了整个领域的基础。他们发现了一种拓扑相变,其中在寒冷时会形成成对的涡旋温度升高,然后随着温度升高而分散。这种变化称为Kosterlitz-Thouless(KT)过渡,并且出现在物理的许多其他领域。此后在科学文献中被引用了6600多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附一、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
诺贝尔物理学奖(英语:Nobel prize in Physics;瑞典语: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0年,共有215人获得该奖,其中47次由一人获得,32次由二人分享,35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6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一位25岁时获奖;一位两次获奖;四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四对父子获奖。
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罗杰·彭罗斯、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
附二、院校介绍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位于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是世界闻名的美国“常青藤联盟”(联盟包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中的一员,是美国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论年资排位"老七"。1764年刚创建之初,它并不叫布朗大学,而是叫罗得岛学院。那时,它的校址建在罗得岛的沃伦市,并在1765年正式招收第一批男生入学。1770年,罗得岛学院搬迁到现在的罗得岛州府-─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由于罗得岛学院地处一座小山,所以,那里的地方又被称作"学院山",并沿袭到今。1804年,一个名叫尼古拉斯·布朗(Nicholas Brown)的人捐给罗得岛学院5000美元,以便在该学院设立一个教授席位。同年,为了纪念尼古拉斯·布朗对学院的慷慨捐赠,罗得岛学院正式改名为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的入学竞争极为激烈,本科生入学率为8%,这是全美所有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中列于第6最低的接受率。布朗大学于1847年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最早成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工程系,它同时也是最早开始重视传媒教育的高校,学生在现代文化与媒介系里能够学习电影赏析与评论等各种批评理论。
附三、学术著作摘选
1.“The
Algebra of Currents and the Veneziano Model –the A1M System,”S. P. De Alwis,P. Brooker, J.M. Kosterlitzand D. Nutbrown, Phys. Lett. B29, 362 (1969).
2.“The
General N–Point Vertex in a Dual Model,”D. A.
Wray andJ.M. Kosterlitz,Lett.al Nuovo Cimento3, 491 (1970).
3.“Dual
N-Reggeon Vertex in the Field Operator Formalism,”J.M. Kosterlitzand S. Saito,Nucl. Phys. B34, 557 (1971).
4.“The
N-Reggeon Vertex in the Dual Resonance Model,”J.M. Kosterlitzand S. Saito,Nucl. Phys. B38, 269 (1972).
5.“Long
Range Order and Metastability in Two–Dimensional Solids and Superfluids,”J.M.Kosterlitzand D.J. Thouless, J. Phys. C5, 124 (1972).
6.“Ordering
Metastability, and Phase Transitions in Two–Dimensional Systems,”J.M.Kosterlitz and D.J. Thouless, J. Phys. C6, 1181 (1973).
7.“Critical
Exponents of the Two–Dimensional XY Model,”J.M. Kosterlitz,J. Phys. C7,1046 (1974).
8.“Critical
Scattering for General Fields and Temperatures,”M. Combescot, M. Droz andJ.M. Kosterlitz,
Phys. Rev. Lett.33, 705 (1974).
9.“Two
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for General Fields and Temperatures,”M.
Combescot,M. Droz and J.M. Kosterlitz, Phys. Rev. B11, 4661 (1974).
10.“Renormalization
Group Analysis of Bicritical and Tetracritical Points,”D.R.
Nelson,M.E. Fisher and J.M. Kosterlitz, Phys. Rev. Lett.33, 813 (1974).
11.“Bicritical
and Tetracritical Points in Anisotropic Antiferromagnetic Systems, D.R.
Nel-son, J.M. Kosterlitzand M.E. Fisher, Phys. Rev. B13, 412 (1976).
12.“Crossover
Effects in Anisotropic Spin Systems,”J.M. Kosterlitz, J. Phys. C9, 497(1976).2
13.“Crossover
Phenomena in Isotropic Dipolar Ferromagnets,”A.D. Bruce, J.M. Kosterlitz and D.R.
Nelson, J. Phys. C9(1976).
14.“Phase
Transitions in Long–Range Ferromagnetic Chains,”J.M. Kosterlitz,Phys. Rev.Lett.37, 1577 (1976).
15.“Spherical
Model of a Spin Glass,”J.M. Kosterlitz,D.J.Thouless and R. C. Jones, Phys.Rev. Lett.36, 1277 (1976).
16.“The d-Dimensional Coulomb Gas and the Roughening Transition,”J.M. Kosterlitz, Phys. C10, 3753 (1977)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John Michael
Kosterlitz【中文译为:约翰·迈克尔·科斯特里茨,一般简称为:迈克尔·科斯特里茨(Michael Kosterlitz)】,1943年6月22日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英美双国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在是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学,因其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ohn Michael Kosterlitz教授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69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教授,并担任瑞士纳沙泰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韩国高等研究院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在1970年代初期,John Michael Kosterlitz第一次在伯明翰任职期间,他和David Thouless教授对二维材料的相变产生了兴趣。当物质从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时,就会发生相变。例如,当水沸腾时,当其从液体变为气体时,它会经历相变。物理学家认为,二维材料不会发生相变,因为随机热波动会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顺序。如果没有相变,就不会发生像超流动性和超导性这样的现象。John Michael Kosterlitz和David Thouless发现了一种拓扑相变,其中在寒冷时会形成成对的涡旋温度升高,然后随着温度升高而分散。这种变化称为Kosterlitz-Thouless(KT)过渡(或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BKT]过渡),并且出现在物理的许多其他领域。
I教育经历
1965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
1966年,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1969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II工作经历
1969-1970年,担任意大利都灵Fisica Teorica研究院研究员;
1970-1973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
1973-1974年,担任纽约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1974-1978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讲师;
1978-1980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高级讲师;
1980-1981年,担任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副教授;
1982年-至今,担任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
1991年,担任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1998年,担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2000年,担任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2005年,担任韩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III荣誉奖项
1964年,获得剑桥大学自然科学奖学金;
1978年,获得伯明翰大学研究奖;
1980年,获得物理研究所麦克斯韦奖章;
1980年,获得英国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1981年,获英国物理学会Maxwell奖章;
1993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00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Lars Onsager奖;
2004年,获得布朗大学教学研究奖;
2005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奖金;
2007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0年,获得布朗大学卓越导师奖;
201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IV研究领域
John Michael Kosterlitz教授因其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从事凝聚态理论,一维和二维物理学的研究,相变随机系统,电子定位和自旋玻璃;以及关键的动态:融化和冻结。他还研究了相场模型的尖锐接口限制,共晶生长的相场建模,二维XY自旋玻璃中自旋和手性有序数值,量规玻璃模型中的有序数值等。
物质以不同的阶段发生,例如以气体,液体或固体形式发生。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可能会出现异常相,例如,当电流无阻力地流动时会出现超导现象,而当流体无阻力地流动时会发生超流体现象。为了描述这些阶段和相变,Michael Kosterlitz使用了拓扑的概念,拓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John Michael Kosterlitz为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David Thouless一起开发的拓扑相变理论奠定了整个领域的基础。他们发现了一种拓扑相变,其中在寒冷时会形成成对的涡旋温度升高,然后随着温度升高而分散。这种变化称为Kosterlitz-Thouless(KT)过渡,并且出现在物理的许多其他领域。此后在科学文献中被引用了6600多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附一、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
诺贝尔物理学奖(英语:Nobel prize in Physics;瑞典语: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0年,共有215人获得该奖,其中47次由一人获得,32次由二人分享,35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6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一位25岁时获奖;一位两次获奖;四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四对父子获奖。
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罗杰·彭罗斯、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
附二、院校介绍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位于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是世界闻名的美国“常青藤联盟”(联盟包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中的一员,是美国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论年资排位"老七"。1764年刚创建之初,它并不叫布朗大学,而是叫罗得岛学院。那时,它的校址建在罗得岛的沃伦市,并在1765年正式招收第一批男生入学。1770年,罗得岛学院搬迁到现在的罗得岛州府-─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由于罗得岛学院地处一座小山,所以,那里的地方又被称作"学院山",并沿袭到今。1804年,一个名叫尼古拉斯·布朗(Nicholas Brown)的人捐给罗得岛学院5000美元,以便在该学院设立一个教授席位。同年,为了纪念尼古拉斯·布朗对学院的慷慨捐赠,罗得岛学院正式改名为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的入学竞争极为激烈,本科生入学率为8%,这是全美所有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中列于第6最低的接受率。布朗大学于1847年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最早成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工程系,它同时也是最早开始重视传媒教育的高校,学生在现代文化与媒介系里能够学习电影赏析与评论等各种批评理论。
附三、学术著作摘选
1.“The
Algebra of Currents and the Veneziano Model –the A1M System,”S. P. De Alwis,P. Brooker, J.M. Kosterlitzand D. Nutbrown, Phys. Lett. B29, 362 (1969).
2.“The
General N–Point Vertex in a Dual Model,”D. A.
Wray andJ.M. Kosterlitz,Lett.al Nuovo Cimento3, 491 (1970).
3.“Dual
N-Reggeon Vertex in the Field Operator Formalism,”J.M. Kosterlitzand S. Saito,Nucl. Phys. B34, 557 (1971).
4.“The
N-Reggeon Vertex in the Dual Resonance Model,”J.M. Kosterlitzand S. Saito,Nucl. Phys. B38, 269 (1972).
5.“Long
Range Order and Metastability in Two–Dimensional Solids and Superfluids,”J.M.Kosterlitzand D.J. Thouless, J. Phys. C5, 124 (1972).
6.“Ordering
Metastability, and Phase Transitions in Two–Dimensional Systems,”J.M.Kosterlitz and D.J. Thouless, J. Phys. C6, 1181 (1973).
7.“Critical
Exponents of the Two–Dimensional XY Model,”J.M. Kosterlitz,J. Phys. C7,1046 (1974).
8.“Critical
Scattering for General Fields and Temperatures,”M. Combescot, M. Droz andJ.M. Kosterlitz,
Phys. Rev. Lett.33, 705 (1974).
9.“Two
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for General Fields and Temperatures,”M.
Combescot,M. Droz and J.M. Kosterlitz, Phys. Rev. B11, 4661 (1974).
10.“Renormalization
Group Analysis of Bicritical and Tetracritical Points,”D.R.
Nelson,M.E. Fisher and J.M. Kosterlitz, Phys. Rev. Lett.33, 813 (1974).
11.“Bicritical
and Tetracritical Points in Anisotropic Antiferromagnetic Systems, D.R.
Nel-son, J.M. Kosterlitzand M.E. Fisher, Phys. Rev. B13, 412 (1976).
12.“Crossover
Effects in Anisotropic Spin Systems,”J.M. Kosterlitz, J. Phys. C9, 497(1976).2
13.“Crossover
Phenomena in Isotropic Dipolar Ferromagnets,”A.D. Bruce, J.M. Kosterlitz and D.R.
Nelson, J. Phys. C9(1976).
14.“Phase
Transitions in Long–Range Ferromagnetic Chains,”J.M. Kosterlitz,Phys. Rev.Lett.37, 1577 (1976).
15.“Spherical
Model of a Spin Glass,”J.M. Kosterlitz,D.J.Thouless and R. C. Jones, Phys.Rev. Lett.36, 1277 (1976).
16.“The d-Dimensional Coulomb Gas and the Roughening Transition,”J.M. Kosterlitz, Phys. C10, 3753 (1977)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