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研究】一天吃透一条产业链:充电桩

100ec.cn

6天前

其次分别为充电器(线),外壳、主控板、接触器、继电器,占比分别为22%、15%、10%、6%、6%。

(网经社讯)01 产业链全景图

image.png

02 充电桩类型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可为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两种,分别适用于公用充电站与家庭车位应用场景。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示意图如下所示。

image.png

直流快充桩:可通过充电桩内置的整流器将电网交流电转化为大电流的直流电,对电动车进行充电,具备充电速度快的优点,是公共充电站的主流技术路线。

交流慢充桩:直接将交流电连接至电动车,再借助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由于车载充电机体积与重量有限,无法配置过多充电模块提升功率,因此交流慢充桩输出功率通常低于10kW,充满电池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但交流充电过程基本不会产生高温,对电池损害较小,因此这种充电方式更加适用于家庭停车位。

image.png

03 上游产业链

上游是充电桩部件制造商。充电桩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外壳、充电枪、主控板、充电模块和其他配套元件。

其中,充电桩外壳主要作用是固定/保护内部元器件;充电枪主要作用连接汽车充电接口给汽车充电;主控板是充电桩的大脑,控制整个充电桩的运营和数据;充电模块主要作用是将交流电转直流电,同时根据汽车BMS系统给汽车电池输送指定的电流和电压给电池充电。一个充电桩可以同时装多个充电模块。

Ø2022 年直流充电桩成本中,充电模块的占比较多,达到 41%。其次分别为充电器(线),外壳、主控板、接触器、继电器,占比分别为 22%、15%、10%、6%、6%。

image.png

充电模块是充电桩核心模块,主要由芯片、功率器件、电容、磁元件、PCB等元器件组成。在电模块的成本占比中,功率器占比最高,能实现电能转换和电路控制。

image.png

04 中游产业链

中游是充电桩集成制造和运营,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搭建和运营,提供充电桩服务,能够统筹上下游及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有效合理的整体运营方案。

总量上看,充电桩供不应求。从保有量角度看,截至 2023 年底,国内充电桩保有量 859.6万座,电动车保有量 2041万辆,保有量车桩比为2.4:1,车桩比下降空间大。考虑到区域分布不均以及部分充电桩故障无法使用,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实际上更为不足。

结构上看,国内充电桩目前绝大多数还是随车配套的私人桩,公共桩数量有待提高。按照所有权可分为公共桩和私人桩。2023 年底公共桩保有量 272.6万座,私人桩保有量 587万座。若以公共桩保有量计算,2023 年底国内车桩比 7.5:1。

image.png

国内充电桩存量市场以交流慢充为主,未来大功率趋势明确。按照充电方式可分为直流快充桩和交流慢充桩。2023 年底国内直流桩保有量约120.3万座,占比 14%;交流桩保有量共有739.2万座,占比 86%。直流快充桩发展潜力可期。

image.png

中游建设运营是重资产行业,主要是将充电模块、充电枪等元部件组装并安装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资金依赖性较高。并且直接面对下游消费者,是产业链核心环节。

国内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但格局正在逐步优化。前几年新能源汽车存量规模不大导致充电需求较小,充电桩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因此国内桩企众多且体量小。但是随着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叠加大功率直流+出海提升门槛,头部桩企营收规模迅速做大,目前国内已经涌现出如盛弘股份、绿能慧充等优质桩企。

欧洲充电桩的建设进度慢于新能源车,2022年公共车桩比高达14.7:1;其中主要的充电桩存量以慢充为主,占比为87%。美国公共车桩比例同样很高,2021年公共车桩比达17.5:1,同期慢充占比约为81%;2022年公共车桩比甚至攀升至24:1,充电供给短缺程度可见一斑。

image.png

放眼海外格局同样分散。根据美国能源署统计,美国共有28个充电桩供应商,其中ChargePoint为美国最大充电桩供应、运营商,提供硬件+软件服务,但主要是价值量较低的交流桩。欧洲方面以 ABB、西门子、施耐德主导这类传统电气设备企业主导。

image.png

05 下游产业链

下游是运营商和新能源车企。运营商处于充电桩产业链中下游,是公共充电桩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负责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充电服务等。新能源车企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制造企业。

运营商主导是目前充电桩行业主要运营模式。充电桩生产和运营方存在业务重合部分。运营模式较为多样,按资产和经营主体可主要分为资产型、第三方充电服务商与车企充电运营商三大类。

image.png

充电桩运营行业新周期开启,新进入者数量提升明显。

image.png

头部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和竞争壁垒。运营商主要存在资金、场地、电网容量和数据资源四大壁垒。新进入者增多导致长尾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头部运营商的市占率,但先发优势和竞争壁垒的存在导致头部效应仍然显著。

image.png

规模效应显著,运营商集中度较高。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 2023 年 8 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5运营商占总量的 93.8%。

image.png

现阶段运营商商业模式较为单一,电费和服务费是主要收入来源。

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收益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即电费收入、充电服务费收入、停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由于行业发展较晚,商业模式较为单一,2014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企业可以向用户收取电费和服务费,这也是目前我国运营商收入主要来源。

image.png

06 发展趋势 

国内充电桩进入黄金发展期

国内新能源汽车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对充电桩的需求自发且刚性。新能源汽车历经多年快速增长,2023和2024年迎来增速相对放缓但仍保持高景气态势。

近两年在政策+市场驱动下各方资本纷纷加码布局充电桩建设,供给有所提升。但车桩比仍处高位,有效供给依旧不足。

更多的公共桩能够满足多场景需求,大功率直流快充是未来发展趋势。

image.png

运营模式发展和行业融合

运营模式:1)车桩协同发展:车网协同的理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性质和充电桩的双向充放电功能,调整用电负荷、改善电能质量并消纳可再生能源;2)出现更多的商业模式:如充电桩共享、电池租赁、充电套餐等。

行业融合:1)与传统能源互联网融合:不仅可以与电网相连,还可与天然气等其他传统能源相结合;2)与交通领域融合:实现充电桩的智能调度和优化配置。

海外充电桩建设迎来发展机遇

海外新能源汽车涨势强劲,且鉴于欧美燃油车停售计划的公布、国际油价上涨以及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多项政策出台的多重因素刺激下,海外充电桩有望迎来好的发展机遇。

其次分别为充电器(线),外壳、主控板、接触器、继电器,占比分别为22%、15%、10%、6%、6%。

(网经社讯)01 产业链全景图

image.png

02 充电桩类型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可为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两种,分别适用于公用充电站与家庭车位应用场景。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示意图如下所示。

image.png

直流快充桩:可通过充电桩内置的整流器将电网交流电转化为大电流的直流电,对电动车进行充电,具备充电速度快的优点,是公共充电站的主流技术路线。

交流慢充桩:直接将交流电连接至电动车,再借助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由于车载充电机体积与重量有限,无法配置过多充电模块提升功率,因此交流慢充桩输出功率通常低于10kW,充满电池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但交流充电过程基本不会产生高温,对电池损害较小,因此这种充电方式更加适用于家庭停车位。

image.png

03 上游产业链

上游是充电桩部件制造商。充电桩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外壳、充电枪、主控板、充电模块和其他配套元件。

其中,充电桩外壳主要作用是固定/保护内部元器件;充电枪主要作用连接汽车充电接口给汽车充电;主控板是充电桩的大脑,控制整个充电桩的运营和数据;充电模块主要作用是将交流电转直流电,同时根据汽车BMS系统给汽车电池输送指定的电流和电压给电池充电。一个充电桩可以同时装多个充电模块。

Ø2022 年直流充电桩成本中,充电模块的占比较多,达到 41%。其次分别为充电器(线),外壳、主控板、接触器、继电器,占比分别为 22%、15%、10%、6%、6%。

image.png

充电模块是充电桩核心模块,主要由芯片、功率器件、电容、磁元件、PCB等元器件组成。在电模块的成本占比中,功率器占比最高,能实现电能转换和电路控制。

image.png

04 中游产业链

中游是充电桩集成制造和运营,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搭建和运营,提供充电桩服务,能够统筹上下游及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有效合理的整体运营方案。

总量上看,充电桩供不应求。从保有量角度看,截至 2023 年底,国内充电桩保有量 859.6万座,电动车保有量 2041万辆,保有量车桩比为2.4:1,车桩比下降空间大。考虑到区域分布不均以及部分充电桩故障无法使用,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实际上更为不足。

结构上看,国内充电桩目前绝大多数还是随车配套的私人桩,公共桩数量有待提高。按照所有权可分为公共桩和私人桩。2023 年底公共桩保有量 272.6万座,私人桩保有量 587万座。若以公共桩保有量计算,2023 年底国内车桩比 7.5:1。

image.png

国内充电桩存量市场以交流慢充为主,未来大功率趋势明确。按照充电方式可分为直流快充桩和交流慢充桩。2023 年底国内直流桩保有量约120.3万座,占比 14%;交流桩保有量共有739.2万座,占比 86%。直流快充桩发展潜力可期。

image.png

中游建设运营是重资产行业,主要是将充电模块、充电枪等元部件组装并安装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资金依赖性较高。并且直接面对下游消费者,是产业链核心环节。

国内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但格局正在逐步优化。前几年新能源汽车存量规模不大导致充电需求较小,充电桩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因此国内桩企众多且体量小。但是随着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叠加大功率直流+出海提升门槛,头部桩企营收规模迅速做大,目前国内已经涌现出如盛弘股份、绿能慧充等优质桩企。

欧洲充电桩的建设进度慢于新能源车,2022年公共车桩比高达14.7:1;其中主要的充电桩存量以慢充为主,占比为87%。美国公共车桩比例同样很高,2021年公共车桩比达17.5:1,同期慢充占比约为81%;2022年公共车桩比甚至攀升至24:1,充电供给短缺程度可见一斑。

image.png

放眼海外格局同样分散。根据美国能源署统计,美国共有28个充电桩供应商,其中ChargePoint为美国最大充电桩供应、运营商,提供硬件+软件服务,但主要是价值量较低的交流桩。欧洲方面以 ABB、西门子、施耐德主导这类传统电气设备企业主导。

image.png

05 下游产业链

下游是运营商和新能源车企。运营商处于充电桩产业链中下游,是公共充电桩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负责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充电服务等。新能源车企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制造企业。

运营商主导是目前充电桩行业主要运营模式。充电桩生产和运营方存在业务重合部分。运营模式较为多样,按资产和经营主体可主要分为资产型、第三方充电服务商与车企充电运营商三大类。

image.png

充电桩运营行业新周期开启,新进入者数量提升明显。

image.png

头部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和竞争壁垒。运营商主要存在资金、场地、电网容量和数据资源四大壁垒。新进入者增多导致长尾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头部运营商的市占率,但先发优势和竞争壁垒的存在导致头部效应仍然显著。

image.png

规模效应显著,运营商集中度较高。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 2023 年 8 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5运营商占总量的 93.8%。

image.png

现阶段运营商商业模式较为单一,电费和服务费是主要收入来源。

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收益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即电费收入、充电服务费收入、停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由于行业发展较晚,商业模式较为单一,2014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企业可以向用户收取电费和服务费,这也是目前我国运营商收入主要来源。

image.png

06 发展趋势 

国内充电桩进入黄金发展期

国内新能源汽车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对充电桩的需求自发且刚性。新能源汽车历经多年快速增长,2023和2024年迎来增速相对放缓但仍保持高景气态势。

近两年在政策+市场驱动下各方资本纷纷加码布局充电桩建设,供给有所提升。但车桩比仍处高位,有效供给依旧不足。

更多的公共桩能够满足多场景需求,大功率直流快充是未来发展趋势。

image.png

运营模式发展和行业融合

运营模式:1)车桩协同发展:车网协同的理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性质和充电桩的双向充放电功能,调整用电负荷、改善电能质量并消纳可再生能源;2)出现更多的商业模式:如充电桩共享、电池租赁、充电套餐等。

行业融合:1)与传统能源互联网融合:不仅可以与电网相连,还可与天然气等其他传统能源相结合;2)与交通领域融合:实现充电桩的智能调度和优化配置。

海外充电桩建设迎来发展机遇

海外新能源汽车涨势强劲,且鉴于欧美燃油车停售计划的公布、国际油价上涨以及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多项政策出台的多重因素刺激下,海外充电桩有望迎来好的发展机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