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精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济日报

4天前

安徽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投入机制的改革,在科技投入的规模、总量、增幅和结构优化上,均取得明显突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位居全国前列,助推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政策还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政府采购等工具,打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合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提升财政政策效能,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建成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突破首个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实现跨10000公里50微秒的时延抖动控制;创立中国原创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

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运行时间不长,已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正运用在“东数西算”、航空航天、电信、金融等国家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已处于稳定投入阶段,各级财政给予了充分高效的经费保障,主要用于科研设备和软件采购、研发活动开展、人员经费、日常运行和实验室实验环境等。”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助理野永东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持续加强财政保障,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1年至2023年,全省和省本级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6.3%、8.5%。全省和省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分别从4.7%、3.2%提高到4.8%、6.7%。2024年省本级财政安排科技支出增长9.8%,保持了较高增长。”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孙风说。

科技支出一直是各级财政保障的重点领域。今年以来,北京市强化财政资金统筹和结构优化,保持较高支出强度,聚焦投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1月份至9月份,全市科学技术支出421.2亿元、增长4.9%,重点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安徽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投入机制的改革,在科技投入的规模、总量、增幅和结构优化上,均取得明显突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位居全国前列,助推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财政政策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支出力度,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注重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有力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旭红表示。

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这款硅基液晶光电调制芯片主要是对光进行空间调制,可以应用在5G光通信的主干网上,做光信号的一个灵活分配,同时可以用在激光加工智能制造里面,通过光学全息的调制,把一束光分成多束光并加以整形,在半导体的加工或者光伏材料加工中,解决以往单光束加工速度慢的问题。”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剑芯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昆向记者介绍一款性能指标领先的产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成立于2013年12月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做好科技创新“四个对接”中展开了深入探索。围绕研发产品怎么建,人才怎么引进、培养和留住,以及财政资金怎么高效使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拨投结合”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做法,这是一种将用于研发的财政资金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转化为相应投资权益的项目支持模式。

“我们会遇到一些处于早期的项目,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战略性。这种早期项目,如果一开始就要融资,可能会面临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资本愿意投,但是要绝对控股,团队就失去了对这个项目的控制权,那么团队肯定是不愿意的。第二种情况是项目太早期了,资本觉得风险很大,不愿意投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小蔷说。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江苏产研院采取“拨投结合”模式,团队、地方园区和江苏产研院共同出资成立由团队90%控股的项目公司。注册资本按项目经费的约10%出资,减轻团队出资负担,团队占注册资本的90%,最大限度激励团队。其余90%项目经费通过科技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研发,项目完成研发市场融资时,将前期财政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如果未获得融资则宽容失败,保留转股权。

“‘拨投结合’的模式对我们这种硬科技企业是很友好的,在创业前期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而且把控制权留给核心团队。”李昆说,正是在“拨投结合”等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剑芯光电实现快速发展,2022年完成天使轮融资,目前产品已经实现量产,并推向市场,公司正在推进A轮融资。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凤芹认为,这一机制由财政资金承担项目早期研发风险,通过“拨投结合、先投后股、适度收益、适时退出”的模式,以财政资金有效补位市场失灵环节,有效支持早期项目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各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广东财政坚持精准聚焦,支持构建全过程创新链。通过优化专项资金结构布局,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广东省财政安排10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关键环节、重点项目,创新资金使用、分配和管理。

强化政策协同配合

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政策还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政府采购等工具,打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合拳”。

今年以来,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扎实落地,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统计显示,前三季度,现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2086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加大科技投入、成果转让和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8937亿元;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和留抵退税等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8107亿元。

“我们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类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精准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孙风说。

融资问题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突出瓶颈。各地强化财政金融合作,发挥财政工具牵引撬动作用,为广大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引来更多源头活水。

近日,江苏省财政加大制造业贷款贴息、科技创新首贷贴息、“设备担”担保费补贴等财政资金预拨力度,新增预拨1.96亿元,累计预拨资金已达5.75亿元,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截至10月10日,已引导合作银行向1863个企业(项目)发放各类贷款385亿元。

江苏省昆山市财政局统筹整合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资金池,设立综合风险池,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方式,优化科技金融服务。

“以高质高效金融服务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发挥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资金引导机制,放大政府增信作用,将综合风险池规模扩大至15亿元、单年度放贷上限突破200亿元。”昆山市财政局副局长刘昶介绍,特别是作为科技、人才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昆科贷”,立足科创企业轻资产、重智产的发展特点,叠加知识产权提升额度等举措,有效推动银行、合作金融机构赋能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累计放贷金额超248亿元,服务科创企业总量超2145家。

各地结合实际,推出财政和金融协同联动举措,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福建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速落地。截至10月25日,全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支持项目(企业)已授信192.84亿元,100个项目(企业)实现贷款落地投放,金额为32.11亿元。

广东省落实创业投资后奖补,支持孵化器和地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2024年省财政安排1.82亿元,实施应收账款融资奖励,支持专精特新等企业贷款贴息,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下一步,建议充分发挥财税体制引导经营主体经济行为、调节经济结构的职能作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生产力组成要素的流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积极释放新质生产力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李旭红说。(曾金华)

安徽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投入机制的改革,在科技投入的规模、总量、增幅和结构优化上,均取得明显突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位居全国前列,助推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政策还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政府采购等工具,打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合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提升财政政策效能,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建成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突破首个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实现跨10000公里50微秒的时延抖动控制;创立中国原创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

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运行时间不长,已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正运用在“东数西算”、航空航天、电信、金融等国家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已处于稳定投入阶段,各级财政给予了充分高效的经费保障,主要用于科研设备和软件采购、研发活动开展、人员经费、日常运行和实验室实验环境等。”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助理野永东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持续加强财政保障,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1年至2023年,全省和省本级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6.3%、8.5%。全省和省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分别从4.7%、3.2%提高到4.8%、6.7%。2024年省本级财政安排科技支出增长9.8%,保持了较高增长。”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孙风说。

科技支出一直是各级财政保障的重点领域。今年以来,北京市强化财政资金统筹和结构优化,保持较高支出强度,聚焦投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1月份至9月份,全市科学技术支出421.2亿元、增长4.9%,重点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安徽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投入机制的改革,在科技投入的规模、总量、增幅和结构优化上,均取得明显突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位居全国前列,助推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财政政策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支出力度,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注重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有力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旭红表示。

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这款硅基液晶光电调制芯片主要是对光进行空间调制,可以应用在5G光通信的主干网上,做光信号的一个灵活分配,同时可以用在激光加工智能制造里面,通过光学全息的调制,把一束光分成多束光并加以整形,在半导体的加工或者光伏材料加工中,解决以往单光束加工速度慢的问题。”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剑芯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昆向记者介绍一款性能指标领先的产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成立于2013年12月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做好科技创新“四个对接”中展开了深入探索。围绕研发产品怎么建,人才怎么引进、培养和留住,以及财政资金怎么高效使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拨投结合”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做法,这是一种将用于研发的财政资金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转化为相应投资权益的项目支持模式。

“我们会遇到一些处于早期的项目,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战略性。这种早期项目,如果一开始就要融资,可能会面临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资本愿意投,但是要绝对控股,团队就失去了对这个项目的控制权,那么团队肯定是不愿意的。第二种情况是项目太早期了,资本觉得风险很大,不愿意投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小蔷说。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江苏产研院采取“拨投结合”模式,团队、地方园区和江苏产研院共同出资成立由团队90%控股的项目公司。注册资本按项目经费的约10%出资,减轻团队出资负担,团队占注册资本的90%,最大限度激励团队。其余90%项目经费通过科技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研发,项目完成研发市场融资时,将前期财政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如果未获得融资则宽容失败,保留转股权。

“‘拨投结合’的模式对我们这种硬科技企业是很友好的,在创业前期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而且把控制权留给核心团队。”李昆说,正是在“拨投结合”等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剑芯光电实现快速发展,2022年完成天使轮融资,目前产品已经实现量产,并推向市场,公司正在推进A轮融资。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凤芹认为,这一机制由财政资金承担项目早期研发风险,通过“拨投结合、先投后股、适度收益、适时退出”的模式,以财政资金有效补位市场失灵环节,有效支持早期项目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各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广东财政坚持精准聚焦,支持构建全过程创新链。通过优化专项资金结构布局,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广东省财政安排10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关键环节、重点项目,创新资金使用、分配和管理。

强化政策协同配合

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政策还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政府采购等工具,打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合拳”。

今年以来,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扎实落地,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统计显示,前三季度,现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2086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加大科技投入、成果转让和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8937亿元;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和留抵退税等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8107亿元。

“我们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类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精准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孙风说。

融资问题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突出瓶颈。各地强化财政金融合作,发挥财政工具牵引撬动作用,为广大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引来更多源头活水。

近日,江苏省财政加大制造业贷款贴息、科技创新首贷贴息、“设备担”担保费补贴等财政资金预拨力度,新增预拨1.96亿元,累计预拨资金已达5.75亿元,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截至10月10日,已引导合作银行向1863个企业(项目)发放各类贷款385亿元。

江苏省昆山市财政局统筹整合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资金池,设立综合风险池,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方式,优化科技金融服务。

“以高质高效金融服务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发挥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资金引导机制,放大政府增信作用,将综合风险池规模扩大至15亿元、单年度放贷上限突破200亿元。”昆山市财政局副局长刘昶介绍,特别是作为科技、人才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昆科贷”,立足科创企业轻资产、重智产的发展特点,叠加知识产权提升额度等举措,有效推动银行、合作金融机构赋能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累计放贷金额超248亿元,服务科创企业总量超2145家。

各地结合实际,推出财政和金融协同联动举措,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福建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速落地。截至10月25日,全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支持项目(企业)已授信192.84亿元,100个项目(企业)实现贷款落地投放,金额为32.11亿元。

广东省落实创业投资后奖补,支持孵化器和地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2024年省财政安排1.82亿元,实施应收账款融资奖励,支持专精特新等企业贷款贴息,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下一步,建议充分发挥财税体制引导经营主体经济行为、调节经济结构的职能作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生产力组成要素的流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积极释放新质生产力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李旭红说。(曾金华)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