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变脸”:业绩增长羸弱,白酒前三甲位置不在,高端乏力?

贝多财经

4天前

根据财报,洋河股份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4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84.10亿元腰斩近半;归母净利润为6.31亿元,同比下滑73.03%;扣非后净利润更是较2023年同期下滑81.41%至4.56亿元。

撰稿 | 行星

来源 | 贝多财经

2024年以来,白酒市场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市场需求与动销势能仍未恢复到之前水平。为应对诡谲多变的外部环境,白酒龙头企业们纷纷在流通端、供给侧下功夫,意图通过“控量稳价”的方式等待下一个上升周期的到来。

正如此前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所言,白酒市场强分化导致的产业新格局已成事实,强强竞争、产能提升导致的产业竞争加剧也已成事实。白酒企业三季度业绩报告的相继出炉,敲响了头部酒企们业绩分化加剧的信号。

其中,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002304.SZ,下称“洋河股份”)便出现了业绩的明显下挫,不仅营收与利润骤降,排名也跌出白酒行业前三甲。尽管洋河股份称这是自身“主动降速转型”的结果,但其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已无处遁形。

昔日的“白酒探花郎”,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

一、营收、利润双降,跌出白酒前三甲

根据财报,洋河股份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4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84.10亿元腰斩近半;归母净利润为6.31亿元,同比下滑73.03%;扣非后净利润更是较2023年同期下滑81.41%至4.56亿元。

据悉,这是洋河股份近10年来交出的首份负增长的三季报,也是其上市15年来业绩降幅最大的一份三季报。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228.76亿元和79.47亿元,尚能实现4.58%和1.08%的增长。

受三季度业绩萎缩的影响,洋河股份前三季度仅实现收入275.16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02.83亿元下滑9.14%。要知道,该公司前三季度的收入此前已连续多年呈双位数增长,2021年至2023年的增幅分别为16.01%、20.69%和14.35%。

洋河股份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在2023年突破百亿大关,来到102.03亿元的新高,但却在2024年降低15.9%至85.79亿元,盈利规模甚至不及2022年前三季度的90.7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亦下滑至83.97亿元,降幅为17.39%。

纵观A股的其他白酒类上市企业,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均在前三季度实现了业绩回暖。其中,山西汾酒(600809.SH)以313.58亿元的收入、17.25%的营收增速反超洋河股份,跻身白酒企业营收规模前三甲,洋河股份则屈居第四。

泸州老窖(000568.SZ)前三季度的收入为243.04亿元,虽然暂不及洋河股份,但10.76%的营收增速使得该品牌与洋河股份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截至三季度末,二者收入仅相差32.1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泸州老窖的盈利能力可圈可点,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72%至115.93亿元,以2亿元之差超越山西汾酒,成为继贵州茅台(600519.SH)、五粮液(000858.SZ)之后,排名第三的酒企。

而归母净利润下跌幅度超七成的洋河股份,盈利规模最终排名第五,与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的差距越来越大,离白酒企业“前三强”也越来越远。

二、降速转型,增长目标难成行

据贝多财经了解,在2010年营收首度超越泸州老窖后,洋河股份便登上了白酒行业第三的宝座,开启长达十余年的“茅五洋”时代,垄断着白酒市场。即便是增幅略有放缓的2023年,洋河股份仍然稳住了第三名的成绩。

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曾在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强调,目前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存量竞争、结构增长、品牌集中”等趋势将持续凸显,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洋河股份主动降速转型,是为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三季度业绩的大幅下跌,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是洋河股份“降速转型”的成果。东吴证券就曾在研报中称,该公司明确600及以上价位价在量先,期待M6+经过控货调整打好百亿基础,手工班真年份产品重振品质及品牌形象。

白酒行业分析师、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亦在接受“港湾商业观察”表示,洋河前三季度是在主动降速,从而捋顺价格关系、减轻渠道压力、恢复市场弹性,有利于洋河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企业四季度的春节旺销季做销售铺垫。

但需要指出的是,张联东在宣布进行“自我调整”的同时,也为洋河股份制定了“2024年力争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至10%”的目标,并称该目标是其综合考虑宏观环境、白酒行业现状、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确定的。

基于此,洋河股份逆势加大了销售端的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高达39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5.62亿元增长9.5%。然而,在高额营销投入之下,洋河股份前三季度的收入却出现负增长。

若要达成5%的最低增长目标,洋河股份需在四季度取得近73亿元的单季收入,而该公司的2023年四季度的收入仅为28.43亿元。想在“降速”的同时实现收入翻倍增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种种事实都表明,洋河股份预想中的降速转型与稳健发展,本质是为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并不等同于财务指标的全面回落。失速的业绩表现,更应该从该公司自身的经营模式中寻找根本原因。

三、高端乏力,经销商承压严重

洋河股份旗下最具盛名的,当属“洋河蓝色经典”系列产品;但真正帮助洋河股份打响市场名声的,实际是位于百元中低端价格带的海之蓝、天之蓝。张联东也曾公开坦言,该公司在高端、超高端价位段市场份额小,品牌力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同样孵化于江苏省的今世缘(603369.SH)早在20年前便创立了定位高端的“国缘”品牌,2024年上半年A类及以上产品的累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约九成;而洋河股份的“洋河名酒战略”,直到2022年才开始施行。

在高端竞争中慢人一步的洋河股份,毛利水平的波动性较其他头部酒企更为显著。该公司2024年三季度的毛利率为66.2%,同比下滑8.6个百分点,中银证券在研报中判断,该情况与其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加大货折投入、促进动销有关。

换句话说,在三季度的白酒市场销售中,洋河股份低端产品的收入占比有所回升,进而导致毛利水平走低。低价走量、折扣促销,或成为该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的一大重要因素。

另需注意的问题是,洋河股份截至三季度末的合同负债为49.66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5.16亿元下滑9.98%。而合同负债是衡量经销商订货意愿的关键指标,这也意味着洋河股份合作经销商的积极性正在减弱。

截至2024年6月末,洋河股份共有8833家经销商,较2023年末的8789家增长44名。但往前追溯可知,洋河股份2020年的经销商数量为9051家,次年则骤降至8142家,随后又开始了数量的回升,可见其存在近千家的经销商“换血”。

针对投资者关于经销商数量变动的提问,洋河股份将原因归咎于品牌升级。该公司表示,“海之蓝”升级后很多经销商需要重新签合同,系统会默认为新增加的经销商,海之蓝在省外占大部分,所以省外进出的经销商数量很大。

但大众日报曾在2024年初发文称,有洋河股份经销商透露,厂家看似每年完成了任务,但货品都积压在经销商手上,行情不好时,经销商也无法处理这些货品,只能低价或者赔本销售。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不少经销商选择解约离开。

从这个角度看,动销压力下亟待优化与调整的销售渠道体系,促使着洋河股份走上降速转型的道路;但各项业绩指标的全面波动,又拷问着该公司运营策略的可行性。

洋河股份的现状,可谓是进退维谷。

根据财报,洋河股份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4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84.10亿元腰斩近半;归母净利润为6.31亿元,同比下滑73.03%;扣非后净利润更是较2023年同期下滑81.41%至4.56亿元。

撰稿 | 行星

来源 | 贝多财经

2024年以来,白酒市场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市场需求与动销势能仍未恢复到之前水平。为应对诡谲多变的外部环境,白酒龙头企业们纷纷在流通端、供给侧下功夫,意图通过“控量稳价”的方式等待下一个上升周期的到来。

正如此前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所言,白酒市场强分化导致的产业新格局已成事实,强强竞争、产能提升导致的产业竞争加剧也已成事实。白酒企业三季度业绩报告的相继出炉,敲响了头部酒企们业绩分化加剧的信号。

其中,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002304.SZ,下称“洋河股份”)便出现了业绩的明显下挫,不仅营收与利润骤降,排名也跌出白酒行业前三甲。尽管洋河股份称这是自身“主动降速转型”的结果,但其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已无处遁形。

昔日的“白酒探花郎”,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

一、营收、利润双降,跌出白酒前三甲

根据财报,洋河股份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4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84.10亿元腰斩近半;归母净利润为6.31亿元,同比下滑73.03%;扣非后净利润更是较2023年同期下滑81.41%至4.56亿元。

据悉,这是洋河股份近10年来交出的首份负增长的三季报,也是其上市15年来业绩降幅最大的一份三季报。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228.76亿元和79.47亿元,尚能实现4.58%和1.08%的增长。

受三季度业绩萎缩的影响,洋河股份前三季度仅实现收入275.16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02.83亿元下滑9.14%。要知道,该公司前三季度的收入此前已连续多年呈双位数增长,2021年至2023年的增幅分别为16.01%、20.69%和14.35%。

洋河股份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在2023年突破百亿大关,来到102.03亿元的新高,但却在2024年降低15.9%至85.79亿元,盈利规模甚至不及2022年前三季度的90.7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亦下滑至83.97亿元,降幅为17.39%。

纵观A股的其他白酒类上市企业,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均在前三季度实现了业绩回暖。其中,山西汾酒(600809.SH)以313.58亿元的收入、17.25%的营收增速反超洋河股份,跻身白酒企业营收规模前三甲,洋河股份则屈居第四。

泸州老窖(000568.SZ)前三季度的收入为243.04亿元,虽然暂不及洋河股份,但10.76%的营收增速使得该品牌与洋河股份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截至三季度末,二者收入仅相差32.1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泸州老窖的盈利能力可圈可点,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72%至115.93亿元,以2亿元之差超越山西汾酒,成为继贵州茅台(600519.SH)、五粮液(000858.SZ)之后,排名第三的酒企。

而归母净利润下跌幅度超七成的洋河股份,盈利规模最终排名第五,与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的差距越来越大,离白酒企业“前三强”也越来越远。

二、降速转型,增长目标难成行

据贝多财经了解,在2010年营收首度超越泸州老窖后,洋河股份便登上了白酒行业第三的宝座,开启长达十余年的“茅五洋”时代,垄断着白酒市场。即便是增幅略有放缓的2023年,洋河股份仍然稳住了第三名的成绩。

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曾在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强调,目前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存量竞争、结构增长、品牌集中”等趋势将持续凸显,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洋河股份主动降速转型,是为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三季度业绩的大幅下跌,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是洋河股份“降速转型”的成果。东吴证券就曾在研报中称,该公司明确600及以上价位价在量先,期待M6+经过控货调整打好百亿基础,手工班真年份产品重振品质及品牌形象。

白酒行业分析师、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亦在接受“港湾商业观察”表示,洋河前三季度是在主动降速,从而捋顺价格关系、减轻渠道压力、恢复市场弹性,有利于洋河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企业四季度的春节旺销季做销售铺垫。

但需要指出的是,张联东在宣布进行“自我调整”的同时,也为洋河股份制定了“2024年力争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至10%”的目标,并称该目标是其综合考虑宏观环境、白酒行业现状、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确定的。

基于此,洋河股份逆势加大了销售端的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高达39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5.62亿元增长9.5%。然而,在高额营销投入之下,洋河股份前三季度的收入却出现负增长。

若要达成5%的最低增长目标,洋河股份需在四季度取得近73亿元的单季收入,而该公司的2023年四季度的收入仅为28.43亿元。想在“降速”的同时实现收入翻倍增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种种事实都表明,洋河股份预想中的降速转型与稳健发展,本质是为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并不等同于财务指标的全面回落。失速的业绩表现,更应该从该公司自身的经营模式中寻找根本原因。

三、高端乏力,经销商承压严重

洋河股份旗下最具盛名的,当属“洋河蓝色经典”系列产品;但真正帮助洋河股份打响市场名声的,实际是位于百元中低端价格带的海之蓝、天之蓝。张联东也曾公开坦言,该公司在高端、超高端价位段市场份额小,品牌力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同样孵化于江苏省的今世缘(603369.SH)早在20年前便创立了定位高端的“国缘”品牌,2024年上半年A类及以上产品的累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约九成;而洋河股份的“洋河名酒战略”,直到2022年才开始施行。

在高端竞争中慢人一步的洋河股份,毛利水平的波动性较其他头部酒企更为显著。该公司2024年三季度的毛利率为66.2%,同比下滑8.6个百分点,中银证券在研报中判断,该情况与其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加大货折投入、促进动销有关。

换句话说,在三季度的白酒市场销售中,洋河股份低端产品的收入占比有所回升,进而导致毛利水平走低。低价走量、折扣促销,或成为该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的一大重要因素。

另需注意的问题是,洋河股份截至三季度末的合同负债为49.66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5.16亿元下滑9.98%。而合同负债是衡量经销商订货意愿的关键指标,这也意味着洋河股份合作经销商的积极性正在减弱。

截至2024年6月末,洋河股份共有8833家经销商,较2023年末的8789家增长44名。但往前追溯可知,洋河股份2020年的经销商数量为9051家,次年则骤降至8142家,随后又开始了数量的回升,可见其存在近千家的经销商“换血”。

针对投资者关于经销商数量变动的提问,洋河股份将原因归咎于品牌升级。该公司表示,“海之蓝”升级后很多经销商需要重新签合同,系统会默认为新增加的经销商,海之蓝在省外占大部分,所以省外进出的经销商数量很大。

但大众日报曾在2024年初发文称,有洋河股份经销商透露,厂家看似每年完成了任务,但货品都积压在经销商手上,行情不好时,经销商也无法处理这些货品,只能低价或者赔本销售。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不少经销商选择解约离开。

从这个角度看,动销压力下亟待优化与调整的销售渠道体系,促使着洋河股份走上降速转型的道路;但各项业绩指标的全面波动,又拷问着该公司运营策略的可行性。

洋河股份的现状,可谓是进退维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