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研究之初,谁也没想到ETF能有发展如此迅猛的一刻。镜头切回2004年,公募市场扬帆起航不久后,国内资本市场的有识之士就已嗅到海外ETF吹来的暖风,紧锣密鼓地开启了关于ETF的研究工作,老牌公募基金管理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ETF这一巨大机会。在上交所、公募基金管理人、研究所的共同推动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中国市场第一只ETF揭开面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大舞台上崭露头角,ETF至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从初期的徘徊观望,到中期的持续创新加速布局,再到如今的硕果丰收,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2024年,股票型ETF规模连破2万亿、3万亿元大关,并与其他被动指数基金共同首度反超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市值,令市场为之惊叹,也开启了指数投资的新篇章。
缘起“蜘蛛”
回溯ETF诞生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生于“乱世”。在“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即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这一影响蔓延全球。或许是这次股灾让人们意识到,设立买卖一篮子股票的做市商或许可以在股市暴跌中赢面更大。1993年1月,道富集团发行跟踪标普500指数的产品SPDR S&P 500 ETF Trust,由于与蜘蛛(spider)发音相似,这只被市场称为“蜘蛛”的全球首只ETF面市。
目光回到国内,1998年公募基金在国内扬帆起航,资本市场的发展迎着千禧年的新风迈入下一阶段。彼时,沪深交易所均走上了挖掘基金新品类的道路,在深交所着手研究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之时,上交所却将目光对准了ETF。一批人率先感受到了来自海外的ETF旋风。2001年,上交所战略发展委员会在研究产品创新时,首次提出了关于ETF的设想,也为20多年后万亿级市场的落成埋下了伏笔。
在2024年4月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施东辉这样回顾这段研究生涯,“我接触ETF差不多是在2003年,当时还在上交所的研究所做研究人员。在2003年底,看到美国交易所网站上名为SPDR的新品,产品设计非常有特色”。当时,施东辉作出一篇《解剖“蜘蛛”:指数存托凭证创新分析》。在他看来,自己与ETF的缘分颇深。
彼时,作为“老十家”公募之一的华夏基金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会,“我们立即启动了ETF研究工作,成立了以金旭副总经理为组长、滕天鸣为副组长的ETF工作小组,华夏基金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人员都参与了ETF开发工作”。最终,华夏基金在提交了授权开发ETF申报材料的多家基金公司中拔得头筹。
各方助力
历经几番探讨敲定,2004年11月2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同意华夏上证50ETF募集。12月30日,市场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正式成立,募集总额达54.35亿元。首只产品由最初的理念萌生到产品发售尘埃落定,从基础理论的艰苦研发到实践工作的步步为营,国内ETF历时三年多终于揭开面纱。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回忆道,“华夏上证50ETF的诞生可谓经历了重重攻坚克难。我们一边向境外机构取经学习,一边反复研究、探索如何设计出一个可以与境外ETF相媲美的投资、交易环境。回想2004年冬天,华夏上证50ETF发售时,我们的销售人员在全国各地连轴跑,一场又一场地路演,克服万难,向投资者介绍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ETF”。
作为襁褓中的新生,市场对ETF新品呵护有加,开启了一轮轮科普。某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彼时,自己算是亲自推动、参与ETF之中。“2004年秋天,我初次接触华夏上证50ETF,当时懂ETF的人很少。通过反复研究,在相关投教文章里对ETF套利机制、ETF优势以及特点作出了详细解读。”
2005年2月,在新品上市前夕,上交所专门发布了一份投资指南,针对投资者可能在华夏上证50ETF上市交易时的问题作出解答。
转眼来到2006年,易方达深证100ETF、华安上证180ETF、华夏中小企业板ETF以及友邦华泰基金(现华泰柏瑞基金)旗下上证红利ETF均被获准发行。伴随越来越多新品加入,华夏上证50ETF终于不再孤军前行,ETF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
2010年后,ETF创新的节奏越发紧凑。2012年5月,首批两只沪深300ETF作为跨市场ETF正式上市,开启跨市场ETF的新纪元。2013年,ETF已成为公募基金公司重点创新的领域之一。彼时,黄金ETF、债券ETF和跨境ETF相继获批,一类又一类ETF创新产品接连问世。2013年4月25日,国泰基金推出首只跨境ETF——国泰纳斯达克100ETF,唤起投资者对海外指数表现的期待。2013年7月18日,首批黄金ETF成立,将硬通货黄金与ETF连接到了一起。2015年,上证50ETF期权上市交易,成为ETF领域的又一大突破创新。
2018年起,ETF迎来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自此之后更是一路高歌,截至当年末,ETF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其中,股票型ETF规模超2700亿元。2020年末,ETF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股票型ETF也增长至超7600亿元。此后的三年时间内,ETF再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截至2023年末,ETF总规模达2.05万亿元,股票型ETF也达到了1.45万亿元。
在嘉实基金看来,ETF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认知到成熟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稳步增长,到爆发式增长,再到现在的成熟与深化,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大放异彩
2024年,无疑是ETF的爆发之年。不仅存量产品规模大涨、新发不断,还创下一大历史里程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ETF总规模达3.5万亿元,较2023年末大增七成。其中,股票型ETF规模达2.74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仅仅1个交易日后,即2024年10月8日,股票型ETF首次突破了3万亿关口,达3.06万亿元。而此时距离股票型ETF突破2万亿关口仅过去了2个多月。
如今,市场已有多只千亿级权益ETF现身,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接近4000亿元的规模领先一众ETF,成为市场“巨无霸”。同期,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规模则分别排在第二、第三,相关数据分别为2620.27亿元、1670.74亿元。作为市场首只产品,华夏上证50ETF规模也紧随其后,达1650.36亿元。同期,嘉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规模均超千亿元。
新发方面,2024年以来,截至11月6日,全市场共计成立129只ETF,较2023年同期的119只同比增长8.4%。年内ETF新发规模为790.47亿元,也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此外,20周年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包含ETF在内的被动指数基金还拿下了一大里程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含指数增强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3.16万亿元,首次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2.89万亿元的总市值,迎来历史性时刻。
前述资深基金研究人士感慨道,“ETF发展至今突破了3万亿元的成就,以及被动指数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过主动权益类基金,这些都是20年前在研究ETF时完全没有想到的,这表明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认为,ETF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两年实现万亿级的迅猛增长,ETF已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权益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成为各家公募的角逐之地。
在南方基金看来,“若以一个关键词描述这20年,我们想应该是‘普惠’。20年的时间,ETF从无到有、由弱到强,ETF大幅度降低了投资的门槛,提升了投资的便利度,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工具,走进千家万户”。
“每只ETF都是一个生命体,就好像种下一颗种子,长出一棵大树,可能还会成为自我循环的森林。这就是ETF的魅力所在,一路走来,ETF发展的进程中有很多重要里程碑事件。任何一个产品、特别是巨大创新产品背后,往往都有很多突破重重难关的故事。虽然开始的路走得很艰难,但是我们从未放弃,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在大家合力推动下,ETF发展的步伐未曾停歇。”李一梅总结道。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3万亿ETF成长记)
(责任编辑:137)
20年前的研究之初,谁也没想到ETF能有发展如此迅猛的一刻。镜头切回2004年,公募市场扬帆起航不久后,国内资本市场的有识之士就已嗅到海外ETF吹来的暖风,紧锣密鼓地开启了关于ETF的研究工作,老牌公募基金管理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ETF这一巨大机会。在上交所、公募基金管理人、研究所的共同推动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中国市场第一只ETF揭开面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大舞台上崭露头角,ETF至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从初期的徘徊观望,到中期的持续创新加速布局,再到如今的硕果丰收,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2024年,股票型ETF规模连破2万亿、3万亿元大关,并与其他被动指数基金共同首度反超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市值,令市场为之惊叹,也开启了指数投资的新篇章。
缘起“蜘蛛”
回溯ETF诞生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生于“乱世”。在“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即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这一影响蔓延全球。或许是这次股灾让人们意识到,设立买卖一篮子股票的做市商或许可以在股市暴跌中赢面更大。1993年1月,道富集团发行跟踪标普500指数的产品SPDR S&P 500 ETF Trust,由于与蜘蛛(spider)发音相似,这只被市场称为“蜘蛛”的全球首只ETF面市。
目光回到国内,1998年公募基金在国内扬帆起航,资本市场的发展迎着千禧年的新风迈入下一阶段。彼时,沪深交易所均走上了挖掘基金新品类的道路,在深交所着手研究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之时,上交所却将目光对准了ETF。一批人率先感受到了来自海外的ETF旋风。2001年,上交所战略发展委员会在研究产品创新时,首次提出了关于ETF的设想,也为20多年后万亿级市场的落成埋下了伏笔。
在2024年4月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施东辉这样回顾这段研究生涯,“我接触ETF差不多是在2003年,当时还在上交所的研究所做研究人员。在2003年底,看到美国交易所网站上名为SPDR的新品,产品设计非常有特色”。当时,施东辉作出一篇《解剖“蜘蛛”:指数存托凭证创新分析》。在他看来,自己与ETF的缘分颇深。
彼时,作为“老十家”公募之一的华夏基金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会,“我们立即启动了ETF研究工作,成立了以金旭副总经理为组长、滕天鸣为副组长的ETF工作小组,华夏基金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人员都参与了ETF开发工作”。最终,华夏基金在提交了授权开发ETF申报材料的多家基金公司中拔得头筹。
各方助力
历经几番探讨敲定,2004年11月2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同意华夏上证50ETF募集。12月30日,市场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正式成立,募集总额达54.35亿元。首只产品由最初的理念萌生到产品发售尘埃落定,从基础理论的艰苦研发到实践工作的步步为营,国内ETF历时三年多终于揭开面纱。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回忆道,“华夏上证50ETF的诞生可谓经历了重重攻坚克难。我们一边向境外机构取经学习,一边反复研究、探索如何设计出一个可以与境外ETF相媲美的投资、交易环境。回想2004年冬天,华夏上证50ETF发售时,我们的销售人员在全国各地连轴跑,一场又一场地路演,克服万难,向投资者介绍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ETF”。
作为襁褓中的新生,市场对ETF新品呵护有加,开启了一轮轮科普。某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彼时,自己算是亲自推动、参与ETF之中。“2004年秋天,我初次接触华夏上证50ETF,当时懂ETF的人很少。通过反复研究,在相关投教文章里对ETF套利机制、ETF优势以及特点作出了详细解读。”
2005年2月,在新品上市前夕,上交所专门发布了一份投资指南,针对投资者可能在华夏上证50ETF上市交易时的问题作出解答。
转眼来到2006年,易方达深证100ETF、华安上证180ETF、华夏中小企业板ETF以及友邦华泰基金(现华泰柏瑞基金)旗下上证红利ETF均被获准发行。伴随越来越多新品加入,华夏上证50ETF终于不再孤军前行,ETF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
2010年后,ETF创新的节奏越发紧凑。2012年5月,首批两只沪深300ETF作为跨市场ETF正式上市,开启跨市场ETF的新纪元。2013年,ETF已成为公募基金公司重点创新的领域之一。彼时,黄金ETF、债券ETF和跨境ETF相继获批,一类又一类ETF创新产品接连问世。2013年4月25日,国泰基金推出首只跨境ETF——国泰纳斯达克100ETF,唤起投资者对海外指数表现的期待。2013年7月18日,首批黄金ETF成立,将硬通货黄金与ETF连接到了一起。2015年,上证50ETF期权上市交易,成为ETF领域的又一大突破创新。
2018年起,ETF迎来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自此之后更是一路高歌,截至当年末,ETF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其中,股票型ETF规模超2700亿元。2020年末,ETF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股票型ETF也增长至超7600亿元。此后的三年时间内,ETF再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截至2023年末,ETF总规模达2.05万亿元,股票型ETF也达到了1.45万亿元。
在嘉实基金看来,ETF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认知到成熟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稳步增长,到爆发式增长,再到现在的成熟与深化,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大放异彩
2024年,无疑是ETF的爆发之年。不仅存量产品规模大涨、新发不断,还创下一大历史里程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ETF总规模达3.5万亿元,较2023年末大增七成。其中,股票型ETF规模达2.74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仅仅1个交易日后,即2024年10月8日,股票型ETF首次突破了3万亿关口,达3.06万亿元。而此时距离股票型ETF突破2万亿关口仅过去了2个多月。
如今,市场已有多只千亿级权益ETF现身,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接近4000亿元的规模领先一众ETF,成为市场“巨无霸”。同期,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规模则分别排在第二、第三,相关数据分别为2620.27亿元、1670.74亿元。作为市场首只产品,华夏上证50ETF规模也紧随其后,达1650.36亿元。同期,嘉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规模均超千亿元。
新发方面,2024年以来,截至11月6日,全市场共计成立129只ETF,较2023年同期的119只同比增长8.4%。年内ETF新发规模为790.47亿元,也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此外,20周年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包含ETF在内的被动指数基金还拿下了一大里程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含指数增强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3.16万亿元,首次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2.89万亿元的总市值,迎来历史性时刻。
前述资深基金研究人士感慨道,“ETF发展至今突破了3万亿元的成就,以及被动指数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过主动权益类基金,这些都是20年前在研究ETF时完全没有想到的,这表明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认为,ETF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两年实现万亿级的迅猛增长,ETF已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权益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成为各家公募的角逐之地。
在南方基金看来,“若以一个关键词描述这20年,我们想应该是‘普惠’。20年的时间,ETF从无到有、由弱到强,ETF大幅度降低了投资的门槛,提升了投资的便利度,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工具,走进千家万户”。
“每只ETF都是一个生命体,就好像种下一颗种子,长出一棵大树,可能还会成为自我循环的森林。这就是ETF的魅力所在,一路走来,ETF发展的进程中有很多重要里程碑事件。任何一个产品、特别是巨大创新产品背后,往往都有很多突破重重难关的故事。虽然开始的路走得很艰难,但是我们从未放弃,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在大家合力推动下,ETF发展的步伐未曾停歇。”李一梅总结道。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3万亿ETF成长记)
(责任编辑: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