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将基本匹配,预计将培育出3-5家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这些企业将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以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的应用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行动方案的出台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能源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能。
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稿提出,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安全的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
第一,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第二,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加快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
第三,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探索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储热储冷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在实施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方面,一是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积极鼓励火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调峰、调频等多场景应用。拓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打通绿电-绿氢-绿氨/绿醇产业链,推动多能互补高效利用。针对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富集且本地消纳能力较低的地区,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加快推进共享储能,提升储能对电力系统的辅助服务能力。加快在土地资源紧张或偏远地区推广替代型储能,加强变电站、应急电源等设施设备建设,增强电网保障能力。
二是拓展用户侧储能多元应用。面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公路服务区等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推动配置新型储能。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依托“光储充换检”综合性充换电站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储能在车网互动等新模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光伏+储能”系统在城市照明、交通信号、农业农村、公共广播、“智慧车棚”等公共基础设施融合应用,鼓励构建微型离网储能系统,以及发展个性化、定制化家用储能产品。
产业将迎黄金发展期
新型储能,主要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技术等。这些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的装机容量达到历史高位,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更是创下新高,达到了52吉瓦(GW),同比增长接近70%。
同时,中国储能市场同样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相较于2023年底增长超过了40%。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3亿千瓦。
政策方面,我国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新型储能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其中。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强调,进一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管理,持续完善新型储能调度机制,保障新型储能合理高效利用,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储能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超9000万千瓦。锂离子电池储能电芯以280Ah为主流,并向更大容量、更长寿命、更高安全方面迈进。同时,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突破。
申港证券指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而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随机性、波动性势必需要储能系统协调运行,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储能系统建设仍有望保持高景气。
概念股一览:
派能科技:行业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易事特:在储能领域基于掌握的微电网关键核心技术,已研制开发出了全系列储能变流器产品、双向直流变换器产品、储能电站能量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产品。
华自科技:专注于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为能源、环保、工控、水利等领域用户提供核心软硬件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是多能物联技术领航企业。
国电南瑞:以能源电力智能化为核心,提供能源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是我国能源电力及工业控制领域卓越的IT企业和电力智能化领军企业。
长园集团: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推出的PRS-3000储能监控及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诊断预警、全景分析、高级控制功能,满足电网运行监视全面化、安全分析智能化、调整控制前瞻化、全景分析动态化的需求。
中恒电气: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数字能源公司,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提供智慧综合能源服务,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碳中和。
阳光电源:专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以及风能变流器等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行业的前沿位置,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确保了产品的稳定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九州集团:公司拥有超级电池和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目前处于样板工程和试运行阶段,将根据政策的变化适时推进发电侧的储能。
来源:格隆汇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11月6日,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将基本匹配,预计将培育出3-5家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这些企业将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以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的应用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行动方案的出台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能源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能。
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稿提出,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安全的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
第一,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第二,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加快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
第三,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探索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储热储冷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在实施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方面,一是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积极鼓励火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调峰、调频等多场景应用。拓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打通绿电-绿氢-绿氨/绿醇产业链,推动多能互补高效利用。针对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富集且本地消纳能力较低的地区,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加快推进共享储能,提升储能对电力系统的辅助服务能力。加快在土地资源紧张或偏远地区推广替代型储能,加强变电站、应急电源等设施设备建设,增强电网保障能力。
二是拓展用户侧储能多元应用。面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公路服务区等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推动配置新型储能。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依托“光储充换检”综合性充换电站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储能在车网互动等新模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光伏+储能”系统在城市照明、交通信号、农业农村、公共广播、“智慧车棚”等公共基础设施融合应用,鼓励构建微型离网储能系统,以及发展个性化、定制化家用储能产品。
产业将迎黄金发展期
新型储能,主要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技术等。这些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的装机容量达到历史高位,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更是创下新高,达到了52吉瓦(GW),同比增长接近70%。
同时,中国储能市场同样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相较于2023年底增长超过了40%。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3亿千瓦。
政策方面,我国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新型储能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其中。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强调,进一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管理,持续完善新型储能调度机制,保障新型储能合理高效利用,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储能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超9000万千瓦。锂离子电池储能电芯以280Ah为主流,并向更大容量、更长寿命、更高安全方面迈进。同时,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突破。
申港证券指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而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随机性、波动性势必需要储能系统协调运行,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储能系统建设仍有望保持高景气。
概念股一览:
派能科技:行业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易事特:在储能领域基于掌握的微电网关键核心技术,已研制开发出了全系列储能变流器产品、双向直流变换器产品、储能电站能量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产品。
华自科技:专注于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为能源、环保、工控、水利等领域用户提供核心软硬件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是多能物联技术领航企业。
国电南瑞:以能源电力智能化为核心,提供能源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是我国能源电力及工业控制领域卓越的IT企业和电力智能化领军企业。
长园集团: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推出的PRS-3000储能监控及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诊断预警、全景分析、高级控制功能,满足电网运行监视全面化、安全分析智能化、调整控制前瞻化、全景分析动态化的需求。
中恒电气: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数字能源公司,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提供智慧综合能源服务,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碳中和。
阳光电源:专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以及风能变流器等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行业的前沿位置,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确保了产品的稳定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九州集团:公司拥有超级电池和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目前处于样板工程和试运行阶段,将根据政策的变化适时推进发电侧的储能。
来源:格隆汇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