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向上行,公募基金的必修课与选择题

财经

23小时前

这只诞生于钱荒和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的货币基金,在中国公募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余额宝及一众“宝宝”类产品的爆火,让彼时尚未接触过基金投资的大多中国居民,第一次有了“理财”概念,人们对公募基金的概念在这种“稳健、可持续”的持有体验中建立起来。

想要穿越资本市场周期,“发挥长板,强化平台”是基金公司的必修课。

时隔四年,股市再掀狂潮。而经历了过去五年的爆发式增长,公募行业走到了一个新的岔路口。

国务院在今年4月发布了新“国九条”。其中一条内容是,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

基金行业的本质是代客理财,目标是实现资产的增值。从受众面来看,公募基金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据中证协披露,早在2021年底,中国基民就已超过7.2亿人,远高于当时1.97亿的股民群体。

若论规模,公募基金也是财富管理行业的中流砥柱。2023年6月底,公募基金规模以27.69万亿元,首次超过银行理财规模。Wind最新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仍以31.6亿元,在规模上稳居资管行业第一。

中国公募基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居民理财的变迁史。26年间,基金公司的队伍从最初的“老十家”扩容到147家,基金经理不断更新迭代,产品数量从0到超1.2万只。基金公司不同阶段的经营选择,影响和塑造了公募的行业格局。

一次次的大浪淘沙,让那些曾经充满争议的问题,比如,基金公司应该“大而全”还是“小而精”?打造平台化还是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特色化路径突围后如何走得长远?

答案逐渐清晰。

想要穿越资本市场周期,“发挥长板,强化平台”是基金公司的必修课。

时势造英雄

在成为资管行业“领头羊”之前,公募基金经历了从“小众→大众→出圈”的过程。而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基金公司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公募基金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始于11年前的余额宝。

2013年6月,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这只诞生于钱荒和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的货币基金,在中国公募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年后,余额宝用户突破1个亿。在这只产品的加持下,天弘基金管理规模从百亿出头直逼6000亿元。2017年一季度末,天弘管理规模跃过1.2万亿元,成为中国公募史上首个规模破万亿的基金公司。

随后,业内掀起了一股货基发行潮。Wind数据显示,2013年之后,货基的队伍持续壮大,数量在2017年底达到巅峰——395只,规模7.13万亿元。货基这个单一品类,规模占比增至行业总量的61.74%。

余额宝及一众“宝宝”类产品的爆火,让彼时尚未接触过基金投资的大多中国居民,第一次有了“理财”概念,人们对公募基金的概念在这种“稳健、可持续”的持有体验中建立起来。

直到2019-2021年,A股走牛,含权基金迅速上量。核心资产高潮迭起中,部分押注单一赛道的主动权益基金业绩一马当先。在移动互联网的威力下,大批90后投资新手被不断新高的净值吸引入场,加上多方共同营造的“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造星”氛围,一批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迅速出圈。

公募基金迎来了第二次“风口”。

据Wind统计,2018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为12.93万亿元;到2021年底,这一数据已经达到25.44万亿元。

在这个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行业格局也悄然生变。一些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大展拳脚,非货规模和排名大幅提升。

2019年,易方达基金非货规模超过博时基金后,自此排名稳居行业第一,并在2021年刷新历史记录,成为首家非货规模破万亿的基金公司。

富国基金的非货规模排名从2018年底的第11位,一路升至2021年底的第4位,期间非货规模从1254.05亿元增长至6223.55亿元。

另一家表现突出的基金公司是中欧。2019年之前,中欧非货规模还不到800亿,排名在第20位。到2021年底时,中欧的非货规模达到4452.08亿元,排名提升至第11位。

2021年以后,A股陷入深度调整,债基和指数基金成为新的战场。

从特色突围到多元布局

回顾公募基金走向大众的11年间,无论牛熊转换,公募规模整体保持了向上趋势。但身处这场“无限游戏”的基金公司,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近年来,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调整战略布局。

乘着主动权益的东风,易方达基金在2021年底时,非货规模达到1.19万亿元,处于“断层第一”。但随着市场转为震荡,费率更低的指数基金成了权益资金的新入口,多年来稳坐“指数一哥”之位的华夏基金,规模迅速起量。

2023年底,易方达在指数赛道火力全开,宣布旗下多个ETF降费,综合费率降至行业最低的0.2%。费率战成效显著。去年底,华夏指数基金规模为5316.27亿元,比易方达高出1424.1亿元。到今年二季度末,易方达的指数规模已增至5069.97亿元,和华夏的差距减小至470.76亿元。

这说明,即便是行业TOP1,要持续保持领先,业务上也不能有短板,多元化布局势在必行。

固收是股市低迷期的另一个热门品类。凭借主动权益在上一轮牛市中迅速打开知名度的中欧基金,这两年也顺应市场变化做了战略调整。

2023年12月,中欧董事长窦玉明提出“1+1+N”产品线布局。两个“1”分别代表立足权益和强化固收,“N”则代表升级多资产和量化,以及孵化更多元产品线。

同时,中欧加大了对指数基金的布局。此前,中欧旗下只有5只指数基金,且以宽基指数为主。今年以来,新发成立了14只指数基金,类型从行业主题、宽基、证金债,到黄金、红利全面铺开。

特色化突围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多元化布局才能走得更远。作为互联网货基“鼻祖”的天弘基金,更早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余额宝兴起伊始,天弘基金就已向非货进阶。2015年,天弘基金陆续推出了指数业务和国际业务。

不同于行业2020年才密集推出持有7天后免赎回费的C份额,借助互联网渠道的优势,天弘指数基金自推出起便都设立了C份额;加之线上普遍更低折扣的申购费,天弘指数业务的综合费率长期处于行业低档。

便捷的线上服务、低廉的费率、广泛的产品,让天弘指数基金迅速成为投资者指数投资的重要选择。基金定期报告显示,天弘推出指数业务的次年末,旗下指数产品的持有人户数就从2015年末的76万增长至317万。

2019年起步的ETF业务,借由优势明显的场外业务,由场外指数转ETF联接反哺场内业务,并创新地用线上运营联合渠道吸引流量,也走出了一条“场外包围场内”的特色指数路线。

国际业务方面,2020年成立的天弘越南市场QDII,是国内唯一主投越南市场的公募权益基金;同年成立的天弘中证中美互联网QDII,是唯一跟踪中美互联网指数的产品。2023年成立的天弘全球高端制造,是全市场第一支投向高端制造主题的跨境投资基金。

基金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基金中,天弘恒生科技指数持有人户数排名第一,达到65万;天弘旗下QDII基金持有人户数173万,居行业第5。

固收投资曾经只有机构投资者参与,2019年天弘基金和蚂蚁财富共创“收益挑战”项目,让固收基金走向广大个人投资者。满足机构配置需求的同时,天弘基金也积累了对个人投资者的稳健需求的深刻认知。

全面退出刚兑的2021年,天弘基金推出了运作成熟的固收+业务品牌,产品线涵盖了低风险、中风险和高弹性多种类型,以丰富的策略、精准的回撤控制,获得了机构和零售资金的双重青睐。

一系列布局成就了天弘的第二成长曲线。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非货规模已经连续10个季度排名位居行业前二十(证券基金业协会数据)。

从国民度来看,天弘基金持有人户数达7.5亿,位列行业第一。这并非只是余额宝的功劳,基金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天弘权益指数产品和纯债产品的持有人数也是行业第一,分别超过1300万和550万。

从明星化到平台化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其中提到,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

“指数一哥”华夏,在2023年4月提出了打造多资产全能平台的战略目标。

中欧基金做了类似的布局,在内部孵化了一支多资产及解决方案团队,希望依托“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平台,打造系统化的投资运作流程。

这份意见出台前,一些基金公司已经有所行动。

回顾2019年以来的公募行业,可谓“成也明星基金经理,败也明星基金经理”。“造星运动”在带来泼天规模的同时,也埋下了“船大难掉头”的隐患。

而彼时体量、品牌完全能够走“明星基金经理”路线的天弘基金,抵住了“诱惑”,坚信只有组织的稳健进步才会有可持续的投资业绩和长期发展的业务。

事实上,天弘基金投研的“科学化”“平台化”建设自2018年就不断强化。

以2020年独创的“天弘五周期”债券投资框架为例,其为高度量化的投资模型,同时依靠整个固收团队专业分工、集体作战的模式运行,每一个周期均由专门的基金经理深度研究,力争各个周期的认知都处在市场前列。

尾声:做难而正确的事

推动基金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除了多元化布局,建立平台型投研团队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且还要加一个限定词——稳健。大起大落的净值,带来的是两败俱伤。

公募行业过去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发行封闭期、持有期产品,发展基金投顾、FOF等。去年以来,监管推动公募基金降费落地,做出更直接的让利。

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

当投资者追涨时,基金公司能否扛住规模的诱惑,对负债端做一些管理,通过限购把热钱拒之门外,以及不在市场高位发行产品。

当市场无人问津时,基金公司能否逆势布局,通过发起式、自购等与投资者风险共担, “不厌其烦”地 “心理按摩”,与投资者共渡难关。

一些基金公司做出过表率。

2022年权益市场进入震荡期以来,天弘基金通过发起式的形式成立35只基金,用真金白银和投资者站在一起。

同样是2022年,债券牛市走到顶峰,天弘对旗下多只产品进行大额限购。天弘基金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姜晓丽回顾说,“客户需求非常大,销售也不理解,一直要求我们放开限购,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热钱涌入的时候,应该有勇气把热钱挡住,从负债端多做文章”。

今年10月8日,前海开源基金发布公告称,鉴于在国庆长假期间,部分中概股股价在海外市场的上涨程度远超其在A股市场的单日涨幅限制,为防止潜在大规模申购导致大幅摊薄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决定对旗下持有A股股票及可转债的74只基金限制大额申购(含转换转入)业务,限制申购(含转换转入)金额为1000元(含)。

除此之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长期的问题是,如何将提高投资获得感更合理有效地纳入长期考核机制?

公募行业新阶段的重建,还需付诸更多实际的行动和改变。一切回到那句老话——坚持长期主义,做难而正确的事。

数据来源:天弘恒生科技指数持有人户数、天弘旗下QDII基金持有人户数、天弘持有人户数、天弘权益指数产品持有人户数、天弘纯债产品的持有人户数及排名来源iFinD、2024年基金半年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天弘权益指数产品指天弘基金旗下二级分类为【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及部分被动跟踪指数的【QDII股票型基金】。天弘纯债产品指天弘基金旗下二级分类为【短期纯债券型基金】、【中长期纯债券型基金】及【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这只诞生于钱荒和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的货币基金,在中国公募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余额宝及一众“宝宝”类产品的爆火,让彼时尚未接触过基金投资的大多中国居民,第一次有了“理财”概念,人们对公募基金的概念在这种“稳健、可持续”的持有体验中建立起来。

想要穿越资本市场周期,“发挥长板,强化平台”是基金公司的必修课。

时隔四年,股市再掀狂潮。而经历了过去五年的爆发式增长,公募行业走到了一个新的岔路口。

国务院在今年4月发布了新“国九条”。其中一条内容是,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

基金行业的本质是代客理财,目标是实现资产的增值。从受众面来看,公募基金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据中证协披露,早在2021年底,中国基民就已超过7.2亿人,远高于当时1.97亿的股民群体。

若论规模,公募基金也是财富管理行业的中流砥柱。2023年6月底,公募基金规模以27.69万亿元,首次超过银行理财规模。Wind最新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仍以31.6亿元,在规模上稳居资管行业第一。

中国公募基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居民理财的变迁史。26年间,基金公司的队伍从最初的“老十家”扩容到147家,基金经理不断更新迭代,产品数量从0到超1.2万只。基金公司不同阶段的经营选择,影响和塑造了公募的行业格局。

一次次的大浪淘沙,让那些曾经充满争议的问题,比如,基金公司应该“大而全”还是“小而精”?打造平台化还是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特色化路径突围后如何走得长远?

答案逐渐清晰。

想要穿越资本市场周期,“发挥长板,强化平台”是基金公司的必修课。

时势造英雄

在成为资管行业“领头羊”之前,公募基金经历了从“小众→大众→出圈”的过程。而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基金公司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公募基金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始于11年前的余额宝。

2013年6月,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这只诞生于钱荒和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的货币基金,在中国公募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年后,余额宝用户突破1个亿。在这只产品的加持下,天弘基金管理规模从百亿出头直逼6000亿元。2017年一季度末,天弘管理规模跃过1.2万亿元,成为中国公募史上首个规模破万亿的基金公司。

随后,业内掀起了一股货基发行潮。Wind数据显示,2013年之后,货基的队伍持续壮大,数量在2017年底达到巅峰——395只,规模7.13万亿元。货基这个单一品类,规模占比增至行业总量的61.74%。

余额宝及一众“宝宝”类产品的爆火,让彼时尚未接触过基金投资的大多中国居民,第一次有了“理财”概念,人们对公募基金的概念在这种“稳健、可持续”的持有体验中建立起来。

直到2019-2021年,A股走牛,含权基金迅速上量。核心资产高潮迭起中,部分押注单一赛道的主动权益基金业绩一马当先。在移动互联网的威力下,大批90后投资新手被不断新高的净值吸引入场,加上多方共同营造的“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造星”氛围,一批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迅速出圈。

公募基金迎来了第二次“风口”。

据Wind统计,2018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为12.93万亿元;到2021年底,这一数据已经达到25.44万亿元。

在这个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行业格局也悄然生变。一些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大展拳脚,非货规模和排名大幅提升。

2019年,易方达基金非货规模超过博时基金后,自此排名稳居行业第一,并在2021年刷新历史记录,成为首家非货规模破万亿的基金公司。

富国基金的非货规模排名从2018年底的第11位,一路升至2021年底的第4位,期间非货规模从1254.05亿元增长至6223.55亿元。

另一家表现突出的基金公司是中欧。2019年之前,中欧非货规模还不到800亿,排名在第20位。到2021年底时,中欧的非货规模达到4452.08亿元,排名提升至第11位。

2021年以后,A股陷入深度调整,债基和指数基金成为新的战场。

从特色突围到多元布局

回顾公募基金走向大众的11年间,无论牛熊转换,公募规模整体保持了向上趋势。但身处这场“无限游戏”的基金公司,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近年来,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调整战略布局。

乘着主动权益的东风,易方达基金在2021年底时,非货规模达到1.19万亿元,处于“断层第一”。但随着市场转为震荡,费率更低的指数基金成了权益资金的新入口,多年来稳坐“指数一哥”之位的华夏基金,规模迅速起量。

2023年底,易方达在指数赛道火力全开,宣布旗下多个ETF降费,综合费率降至行业最低的0.2%。费率战成效显著。去年底,华夏指数基金规模为5316.27亿元,比易方达高出1424.1亿元。到今年二季度末,易方达的指数规模已增至5069.97亿元,和华夏的差距减小至470.76亿元。

这说明,即便是行业TOP1,要持续保持领先,业务上也不能有短板,多元化布局势在必行。

固收是股市低迷期的另一个热门品类。凭借主动权益在上一轮牛市中迅速打开知名度的中欧基金,这两年也顺应市场变化做了战略调整。

2023年12月,中欧董事长窦玉明提出“1+1+N”产品线布局。两个“1”分别代表立足权益和强化固收,“N”则代表升级多资产和量化,以及孵化更多元产品线。

同时,中欧加大了对指数基金的布局。此前,中欧旗下只有5只指数基金,且以宽基指数为主。今年以来,新发成立了14只指数基金,类型从行业主题、宽基、证金债,到黄金、红利全面铺开。

特色化突围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多元化布局才能走得更远。作为互联网货基“鼻祖”的天弘基金,更早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余额宝兴起伊始,天弘基金就已向非货进阶。2015年,天弘基金陆续推出了指数业务和国际业务。

不同于行业2020年才密集推出持有7天后免赎回费的C份额,借助互联网渠道的优势,天弘指数基金自推出起便都设立了C份额;加之线上普遍更低折扣的申购费,天弘指数业务的综合费率长期处于行业低档。

便捷的线上服务、低廉的费率、广泛的产品,让天弘指数基金迅速成为投资者指数投资的重要选择。基金定期报告显示,天弘推出指数业务的次年末,旗下指数产品的持有人户数就从2015年末的76万增长至317万。

2019年起步的ETF业务,借由优势明显的场外业务,由场外指数转ETF联接反哺场内业务,并创新地用线上运营联合渠道吸引流量,也走出了一条“场外包围场内”的特色指数路线。

国际业务方面,2020年成立的天弘越南市场QDII,是国内唯一主投越南市场的公募权益基金;同年成立的天弘中证中美互联网QDII,是唯一跟踪中美互联网指数的产品。2023年成立的天弘全球高端制造,是全市场第一支投向高端制造主题的跨境投资基金。

基金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基金中,天弘恒生科技指数持有人户数排名第一,达到65万;天弘旗下QDII基金持有人户数173万,居行业第5。

固收投资曾经只有机构投资者参与,2019年天弘基金和蚂蚁财富共创“收益挑战”项目,让固收基金走向广大个人投资者。满足机构配置需求的同时,天弘基金也积累了对个人投资者的稳健需求的深刻认知。

全面退出刚兑的2021年,天弘基金推出了运作成熟的固收+业务品牌,产品线涵盖了低风险、中风险和高弹性多种类型,以丰富的策略、精准的回撤控制,获得了机构和零售资金的双重青睐。

一系列布局成就了天弘的第二成长曲线。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非货规模已经连续10个季度排名位居行业前二十(证券基金业协会数据)。

从国民度来看,天弘基金持有人户数达7.5亿,位列行业第一。这并非只是余额宝的功劳,基金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天弘权益指数产品和纯债产品的持有人数也是行业第一,分别超过1300万和550万。

从明星化到平台化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其中提到,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

“指数一哥”华夏,在2023年4月提出了打造多资产全能平台的战略目标。

中欧基金做了类似的布局,在内部孵化了一支多资产及解决方案团队,希望依托“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平台,打造系统化的投资运作流程。

这份意见出台前,一些基金公司已经有所行动。

回顾2019年以来的公募行业,可谓“成也明星基金经理,败也明星基金经理”。“造星运动”在带来泼天规模的同时,也埋下了“船大难掉头”的隐患。

而彼时体量、品牌完全能够走“明星基金经理”路线的天弘基金,抵住了“诱惑”,坚信只有组织的稳健进步才会有可持续的投资业绩和长期发展的业务。

事实上,天弘基金投研的“科学化”“平台化”建设自2018年就不断强化。

以2020年独创的“天弘五周期”债券投资框架为例,其为高度量化的投资模型,同时依靠整个固收团队专业分工、集体作战的模式运行,每一个周期均由专门的基金经理深度研究,力争各个周期的认知都处在市场前列。

尾声:做难而正确的事

推动基金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除了多元化布局,建立平台型投研团队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且还要加一个限定词——稳健。大起大落的净值,带来的是两败俱伤。

公募行业过去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发行封闭期、持有期产品,发展基金投顾、FOF等。去年以来,监管推动公募基金降费落地,做出更直接的让利。

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

当投资者追涨时,基金公司能否扛住规模的诱惑,对负债端做一些管理,通过限购把热钱拒之门外,以及不在市场高位发行产品。

当市场无人问津时,基金公司能否逆势布局,通过发起式、自购等与投资者风险共担, “不厌其烦”地 “心理按摩”,与投资者共渡难关。

一些基金公司做出过表率。

2022年权益市场进入震荡期以来,天弘基金通过发起式的形式成立35只基金,用真金白银和投资者站在一起。

同样是2022年,债券牛市走到顶峰,天弘对旗下多只产品进行大额限购。天弘基金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姜晓丽回顾说,“客户需求非常大,销售也不理解,一直要求我们放开限购,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热钱涌入的时候,应该有勇气把热钱挡住,从负债端多做文章”。

今年10月8日,前海开源基金发布公告称,鉴于在国庆长假期间,部分中概股股价在海外市场的上涨程度远超其在A股市场的单日涨幅限制,为防止潜在大规模申购导致大幅摊薄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决定对旗下持有A股股票及可转债的74只基金限制大额申购(含转换转入)业务,限制申购(含转换转入)金额为1000元(含)。

除此之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长期的问题是,如何将提高投资获得感更合理有效地纳入长期考核机制?

公募行业新阶段的重建,还需付诸更多实际的行动和改变。一切回到那句老话——坚持长期主义,做难而正确的事。

数据来源:天弘恒生科技指数持有人户数、天弘旗下QDII基金持有人户数、天弘持有人户数、天弘权益指数产品持有人户数、天弘纯债产品的持有人户数及排名来源iFinD、2024年基金半年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天弘权益指数产品指天弘基金旗下二级分类为【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及部分被动跟踪指数的【QDII股票型基金】。天弘纯债产品指天弘基金旗下二级分类为【短期纯债券型基金】、【中长期纯债券型基金】及【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