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申报馆大楼,迎来数十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校友和各界朋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X申报馆沙龙——“好学力行”校友月月谈系列活动的第一期“大学似海,深水静流——我与复旦新闻系”在此举行。这也是纪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创建9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从一楼的The Press拾级而上,沿途看到各处精心摆放着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的新书《大学似海》。来到二楼,一个有着浓浓申报气息的会场早早就绪。
秦绍德与曾经带过的8213班学生——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羊城晚报原总编辑、社长刘海陵,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俞振伟三位嘉宾,在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吴桐的引导下一一落座,一场思想文化之旅马上开始。
感触与感动交织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是感慨。1982年进入学校,秦指导乐呵呵的,两边的脸颊红扑扑的,”俞振伟回忆起在复旦求学的岁月,“如今回想那时就已遇见了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俞振伟现场带来的书里,夹满了纸条。原来,一收到秦老师寄来的新书,俞振伟就将它放在了枕边,时不时翻看并做标记。如今同样是一位高校管理者,他对“大学文化的精髓”和“大学是什么”等问题体会最深。
“我觉得教育家精神在‘高谈阔论’这部分充分体现。”俞振伟表示,秦老师书中谈及的通识教育、大学管理等都令他受益匪浅。他认为这些文章不仅是秦老师敬业负责的体现,更是一代又一代老师一棒又一棒接力,共同构成一副难以忘却的敬业教师群像。 读《大学似海》,还帮俞振伟回忆起当年参加创办《申江服务导报》“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等工作的往事,以及与莱文校长、邓正来等交往的细节。“看着这些文章的时候,就很让我感动。”
率真本真,实实在在
“这本书我越往下读,越感觉到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完全没有身份地位年龄的隔阂。我的体会就两个字,一个是真,一个是实。”刘海陵如是说。 真,即率真、本真。刘海陵表示,秦老师敢于讲真话,始终保持一份内心的纯真和良知,这是复旦新闻学院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实,即实实在在,不说假话。秦老师在书中将高深道理深入浅出,结合日常,讲实实在在的东西。 刘海陵是当年8213班的班长。当年班里有不少同学因个别老师课上得不好而逃课,“秦老师先抓关键,让我们这些班干部写检讨。一开始我们并不服气,但是他最后把我说服了,甚至后来我还把他讲的道理用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刘海陵说,“秦老师让我们去听老师为什么没有讲好。他说如果你来讲,能不能讲得更好?” 自复旦新闻系毕业后,刘海陵从羊城晚报的政法记者做起,一做就做了37年。他始终冲在第一线,即使当了社长,刘海陵还会亲自出去采访,“基本功不能丢,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能丢”。这种职业精神受益于他在复旦的熏陶,“人生如果是一段驾驶汽车的过程,复旦新闻系就是我的‘驾校’,老师就是我们人生的‘驾驶教练’。开得既快又稳,是需要技能的。” 大学似海,深水静流
“放不下学校。”秦绍德这样谈起写作这本书的原因。“大半辈子都在大学”的他,认为包容性是重要的大学精神。“大学之所以要有包容性,是因为包容性让思想可以自由交流,创造性可以不断迸发。” “我和新闻系的关系,如同在大海中一样,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之一滴水。只有在如海的大学中,一滴一滴水才慢慢形成了大海,来哺育地球和人类。”在复旦新闻系,秦绍德树立了新闻工作的职业志向、习得了基础技能,尤其是养成了伦理观念,如不能有假新闻,绝不搞有偿新闻等。“这些并不仅是课堂教授的,而是在环境里熏陶,不断被新闻系传统文化所感染。”此外,好习惯的养成,如执着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敏感好学的习惯,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是秦绍德在复旦新闻系所收获的。秦绍德说,李龙牧和宁树藩两位恩师对他影响很大。“夜深人静、好做学问”,“没有其他爱好,只对学术痴迷”,如今多少也成了他的日常写照。
在面对“大学是什么?”“如何面对‘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的矛盾心理?”等问题时,秦绍德表示,许多家长认为,子女能够进好大学意味着毕业能找到好工作,以为进大学就是去具备某种技能和知识,实际上大学真正的功能并不是这样。秦绍德指出,“进大学最重要的是做好人生的准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准备,更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社会、看待社会现象、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准备。” 面对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困惑,秦绍德以当年毕业分配到青海当中学老师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大家,“未来做什么,大学生不必想这么多,路漫漫,很难预料。”谈及新闻的生命力,他也说,虽然现在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然而新闻本质的东西不因新闻媒介和传播方式改变。“为社会传播新闻是我们的职责,生产有价值的、可靠的新闻内容,还是要靠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
“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追求表现在始终坚定地前行,始终不懈地努力,表现在不盲从、不轻言放弃、不屈服、不张扬。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虽然默默无语,但静默之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决心、执着和勇毅。这种追求是大学里最令人钦佩的特质。”活动最后,主持人诵读了《大学似海》中的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现场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11月2日下午,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申报馆大楼,迎来数十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校友和各界朋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X申报馆沙龙——“好学力行”校友月月谈系列活动的第一期“大学似海,深水静流——我与复旦新闻系”在此举行。这也是纪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创建9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从一楼的The Press拾级而上,沿途看到各处精心摆放着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的新书《大学似海》。来到二楼,一个有着浓浓申报气息的会场早早就绪。
秦绍德与曾经带过的8213班学生——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羊城晚报原总编辑、社长刘海陵,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俞振伟三位嘉宾,在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吴桐的引导下一一落座,一场思想文化之旅马上开始。
感触与感动交织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是感慨。1982年进入学校,秦指导乐呵呵的,两边的脸颊红扑扑的,”俞振伟回忆起在复旦求学的岁月,“如今回想那时就已遇见了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俞振伟现场带来的书里,夹满了纸条。原来,一收到秦老师寄来的新书,俞振伟就将它放在了枕边,时不时翻看并做标记。如今同样是一位高校管理者,他对“大学文化的精髓”和“大学是什么”等问题体会最深。
“我觉得教育家精神在‘高谈阔论’这部分充分体现。”俞振伟表示,秦老师书中谈及的通识教育、大学管理等都令他受益匪浅。他认为这些文章不仅是秦老师敬业负责的体现,更是一代又一代老师一棒又一棒接力,共同构成一副难以忘却的敬业教师群像。 读《大学似海》,还帮俞振伟回忆起当年参加创办《申江服务导报》“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等工作的往事,以及与莱文校长、邓正来等交往的细节。“看着这些文章的时候,就很让我感动。”
率真本真,实实在在
“这本书我越往下读,越感觉到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完全没有身份地位年龄的隔阂。我的体会就两个字,一个是真,一个是实。”刘海陵如是说。 真,即率真、本真。刘海陵表示,秦老师敢于讲真话,始终保持一份内心的纯真和良知,这是复旦新闻学院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实,即实实在在,不说假话。秦老师在书中将高深道理深入浅出,结合日常,讲实实在在的东西。 刘海陵是当年8213班的班长。当年班里有不少同学因个别老师课上得不好而逃课,“秦老师先抓关键,让我们这些班干部写检讨。一开始我们并不服气,但是他最后把我说服了,甚至后来我还把他讲的道理用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刘海陵说,“秦老师让我们去听老师为什么没有讲好。他说如果你来讲,能不能讲得更好?” 自复旦新闻系毕业后,刘海陵从羊城晚报的政法记者做起,一做就做了37年。他始终冲在第一线,即使当了社长,刘海陵还会亲自出去采访,“基本功不能丢,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能丢”。这种职业精神受益于他在复旦的熏陶,“人生如果是一段驾驶汽车的过程,复旦新闻系就是我的‘驾校’,老师就是我们人生的‘驾驶教练’。开得既快又稳,是需要技能的。” 大学似海,深水静流
“放不下学校。”秦绍德这样谈起写作这本书的原因。“大半辈子都在大学”的他,认为包容性是重要的大学精神。“大学之所以要有包容性,是因为包容性让思想可以自由交流,创造性可以不断迸发。” “我和新闻系的关系,如同在大海中一样,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之一滴水。只有在如海的大学中,一滴一滴水才慢慢形成了大海,来哺育地球和人类。”在复旦新闻系,秦绍德树立了新闻工作的职业志向、习得了基础技能,尤其是养成了伦理观念,如不能有假新闻,绝不搞有偿新闻等。“这些并不仅是课堂教授的,而是在环境里熏陶,不断被新闻系传统文化所感染。”此外,好习惯的养成,如执着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敏感好学的习惯,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是秦绍德在复旦新闻系所收获的。秦绍德说,李龙牧和宁树藩两位恩师对他影响很大。“夜深人静、好做学问”,“没有其他爱好,只对学术痴迷”,如今多少也成了他的日常写照。
在面对“大学是什么?”“如何面对‘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的矛盾心理?”等问题时,秦绍德表示,许多家长认为,子女能够进好大学意味着毕业能找到好工作,以为进大学就是去具备某种技能和知识,实际上大学真正的功能并不是这样。秦绍德指出,“进大学最重要的是做好人生的准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准备,更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社会、看待社会现象、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准备。” 面对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困惑,秦绍德以当年毕业分配到青海当中学老师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大家,“未来做什么,大学生不必想这么多,路漫漫,很难预料。”谈及新闻的生命力,他也说,虽然现在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然而新闻本质的东西不因新闻媒介和传播方式改变。“为社会传播新闻是我们的职责,生产有价值的、可靠的新闻内容,还是要靠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
“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追求表现在始终坚定地前行,始终不懈地努力,表现在不盲从、不轻言放弃、不屈服、不张扬。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虽然默默无语,但静默之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决心、执着和勇毅。这种追求是大学里最令人钦佩的特质。”活动最后,主持人诵读了《大学似海》中的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现场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