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票4分钟售罄,中国人的“太空游”真的来了?

环球日报

1周前

维珍银河主打的太空旅游产品是一趟90分钟的亚轨道飞行,客户将被带至太空边缘后返回,并在过程中体验几分钟的零重力状态。

编者的话:“太空旅游不再是科学家的狂热梦想。它是真实的,它就在这里。”美国Skift旅游新闻网报道称,上周,中国商业航天初创公司深蓝航天在淘宝上预售了两张2027年亚轨道飞行的船票,300 万人收看了现场直播。这趟时长为12分钟的太空旅行原价为每人150万元人民币,不过该公司提供了优惠,以100万元的折扣价出售。两张船票上架不到4分钟便售罄。“直播间卖太空旅游船票”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有评论称,中国的太空探索或将迈入大众时代。那么,百万船票上太空是一个噱头还是真能落地实现?太空旅游目前有哪些形式?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环球时报》记者对此展开采访调查。

太空游客能体验什么?

自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升空以来,企业不断进行技术试验和推出相关旅游项目,太空旅游不断获得新的关注。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谁拥有外太空》一书介绍,目前的太空旅游开发方向以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为主。亚轨道一般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而亚轨道飞行就是由亚轨道飞行器把乘客送到约100公里高度(冯·卡门线)的太空边缘(也有部分企业和国家将80公里高度作为太空的最低边界),在数分钟内,乘客既可以体验到地面上难以模拟的失重感,同时还可以从高空俯瞰地球长达数千公里的弧线表面以及舷窗外的景色。

轨道飞行则相对复杂、昂贵,因为航天器必须达到每秒约7.7公里的轨道速度,具体取决于高度。体验轨道飞行的游客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距离地球更远。

相对于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的技术难度更低,成本也更低。其核心是将乘客送入太空边缘的火箭,而传统的垂直发射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其技术的可靠性。此外,近些年新出现的水平发射和火箭的回收以及重复利用技术也在实际测试和运行中得到了认可,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资。但无论是亚轨道飞行还是轨道飞行,目前国外都已有商业航天公司推出了相应旅游产品,竞争逐渐升温。

深蓝航天此次售卖的产品是亚轨道飞行,游客将被送往距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但不会进入轨道。根据该公司发布的声明,客户将获得“不仅仅是暂时的失重体验,还将体验到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并见证地球以外的壮丽景观”。

据了解,深蓝航天并不是中国唯一一家探索太空旅游领域的公司。5月,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中科宇航宣布,其“太空旅行飞行器”将于2028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公开报道显示,中科宇航的船票价格在200万至300万元人民币之间。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中科宇航创新中心总经理王英诚表示,中科宇航正在研发的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后期,已完成大部分地面试验。未来,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主要用于开展微重力实验、空间科学探测和太空旅游服务。

王英诚还透露,在实现太空旅游前,他们还需要突破助推火箭垂直回收技术,开展多次的飞行试验验证,以此不断提升飞行的可靠性。“同时,我们还要研制适合太空旅游的载人飞船,它能保证乘客短暂在太空停留过程中的安全,同时要有舒适的舱内环境和便于观察太空的巨大舷窗。”

中美公司各有侧重

提到太空旅游,3家由亿万富翁创立的私人航天公司近年来轮流占据话题的中心。它们分别是埃隆·马斯克的SpaceX,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以及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Skift称,三者中,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以其亚轨道飞行旅游项目闻名,而SpaceX则更加专注于将游客送入轨道和空间站。

维珍银河主打的太空旅游产品是一趟90分钟的亚轨道飞行,客户将被带至太空边缘后返回,并在过程中体验几分钟的零重力状态。2023年6月30日,维珍银河成功进行了首次商业太空飞行。该公司产品的特点是通过双机身航空运载飞机将游客带入太空。游客乘坐太空飞机与携带它的运载飞机一起起飞,在达到飞行高度后太空飞机脱离并继续爬升至距离地面约80公里的高度,在这里,乘客将体验大约6分钟的失重状态,然后太空飞机返回机场并降落在跑道上。维珍银河太空旅游的票价从25万到45万美元不等。据路透社报道,该公司目前正在生产第四代太空飞船,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商业服务。

蓝色起源的旅游产品不使用太空飞机,而是用新谢泼德火箭将游客送上太空。该火箭由助推器和太空舱组成。火箭升空到大约75公里的高度,然后两个部件分离。太空舱继续上升,直到达到100多公里的最高高度。与此同时,助推器下降并自行着陆。在太空舱内,乘客将体验三到四分钟的失重状态,然后太空舱会下降并通过降落伞着陆。整个过程持续约10分钟,票价至少为100万美元。截至今年8月29日,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火箭已经完成8次载人发射任务。

SpaceX在3家公司中较为特殊,是唯一一家将普通人送入轨道并送往国际空间站的公司。SpaceX的船票也是最贵的,据报道,在2022年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一次太空旅行中,每名乘客支付了5500万美元。和另外两家公司惊人的价格差异就在于SpaceX提供的是轨道飞行服务,所以成本方面要高出许多。

9月10日,SpaceX进行了一次名为“北极星黎明”的太空飞行,4名非职业宇航员搭乘“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向距离地球724公里的轨道,进行为期5天的太空之旅,并在那里进行了太空行走。今年10月,SpaceX首次实现了发射架机械臂捕获回收一枚试飞返航的助推火箭,业内人士认为,这对降低轨道太空旅行成本有重大意义。

太空旅游飞行返回舱模型

王英诚告诉记者,中国企业提供的太空旅行产品与蓝色起源、SpaceX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外公司各自拥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市场定位,如SpaceX注重火箭回收和高效发射能力,蓝色起源强调可重复使用火箭和高端定制化体验,中国企业则更侧重于成本控制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目前,国内外公司都在积极推动太空旅行的商业化进程,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路径,以期在全球太空旅行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和竞争优势。

亚轨道飞行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北极星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2023年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为8.4828亿美元。预计该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2.4832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78.6199亿美元。其中,亚轨道飞行占最大市场份额。当前市场仍由北美企业引领,但是亚太地区的太空旅游行业增长最快,中国商用航天器的生产研发值得关注。

报道还提到,未来市场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太空旅游兴趣的增加。王英诚认为,目前太空旅游的主要客群是高净值人群,这些旅客追求独特和奢华的旅行体验,对于在太空中观赏地球和宇宙的壮丽景观有浓厚兴趣。未来太空旅游市场可能会逐渐扩大到更广泛的群体,包括科学家、研究人员、探险家以及对太空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普通民众。

深蓝航天创始人、CEO霍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深信太空旅游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人将有能力并愿意尝试太空旅行。我们的目标是让太空旅行成为更多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梦想。通过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我们有信心将太空旅游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他还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太空旅行的价格将逐渐降低。

王英诚称,当前太空船票票价较为昂贵主要是因为飞行器制造成本、保险费用等比较高,未来随着技术的普及,飞行器可重复使用次数增加,费用会逐渐降低。“相信在未来,去一次太空的费用会下降到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范围。”

天猫双11“太空船票”项目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可回收火箭的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使用,太空旅游价格下行是肯定的,太空旅游不再是富人的游戏,未来单价百万元以内的太空旅游产品有望出现在淘宝上。”

关于太空旅游产品的“进化”,霍亮表示:“12分钟亚轨道飞行产品,只是太空旅行的冰山一角。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我们将推出更加多样化、时长更长、高度更高的飞行产品。从轨道飞行到太空站停留,甚至到月球和火星探索,相信我们可以走得更远。”王英诚表示,未来太空旅行产品将朝着更长时间停留、更丰富体验内容、更低成本及更高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可能包括空间站居住、太空科研探险、星际航班等多种形态,能满足不同人群对太空旅行的多样化需求。

上述天猫负责人表示,近年一些国外的商业航天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过他们,提出过类似合作诉求。国内方面,除深蓝航天外,也有其他商业航天公司联系相关产品合作,包括亚轨道旅行和在轨旅行,随着技术的成熟,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旅游产品会逐渐在该平台推出。

维珍银河主打的太空旅游产品是一趟90分钟的亚轨道飞行,客户将被带至太空边缘后返回,并在过程中体验几分钟的零重力状态。

编者的话:“太空旅游不再是科学家的狂热梦想。它是真实的,它就在这里。”美国Skift旅游新闻网报道称,上周,中国商业航天初创公司深蓝航天在淘宝上预售了两张2027年亚轨道飞行的船票,300 万人收看了现场直播。这趟时长为12分钟的太空旅行原价为每人150万元人民币,不过该公司提供了优惠,以100万元的折扣价出售。两张船票上架不到4分钟便售罄。“直播间卖太空旅游船票”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有评论称,中国的太空探索或将迈入大众时代。那么,百万船票上太空是一个噱头还是真能落地实现?太空旅游目前有哪些形式?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环球时报》记者对此展开采访调查。

太空游客能体验什么?

自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升空以来,企业不断进行技术试验和推出相关旅游项目,太空旅游不断获得新的关注。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谁拥有外太空》一书介绍,目前的太空旅游开发方向以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为主。亚轨道一般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而亚轨道飞行就是由亚轨道飞行器把乘客送到约100公里高度(冯·卡门线)的太空边缘(也有部分企业和国家将80公里高度作为太空的最低边界),在数分钟内,乘客既可以体验到地面上难以模拟的失重感,同时还可以从高空俯瞰地球长达数千公里的弧线表面以及舷窗外的景色。

轨道飞行则相对复杂、昂贵,因为航天器必须达到每秒约7.7公里的轨道速度,具体取决于高度。体验轨道飞行的游客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距离地球更远。

相对于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的技术难度更低,成本也更低。其核心是将乘客送入太空边缘的火箭,而传统的垂直发射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其技术的可靠性。此外,近些年新出现的水平发射和火箭的回收以及重复利用技术也在实际测试和运行中得到了认可,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资。但无论是亚轨道飞行还是轨道飞行,目前国外都已有商业航天公司推出了相应旅游产品,竞争逐渐升温。

深蓝航天此次售卖的产品是亚轨道飞行,游客将被送往距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但不会进入轨道。根据该公司发布的声明,客户将获得“不仅仅是暂时的失重体验,还将体验到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并见证地球以外的壮丽景观”。

据了解,深蓝航天并不是中国唯一一家探索太空旅游领域的公司。5月,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中科宇航宣布,其“太空旅行飞行器”将于2028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公开报道显示,中科宇航的船票价格在200万至300万元人民币之间。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中科宇航创新中心总经理王英诚表示,中科宇航正在研发的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后期,已完成大部分地面试验。未来,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主要用于开展微重力实验、空间科学探测和太空旅游服务。

王英诚还透露,在实现太空旅游前,他们还需要突破助推火箭垂直回收技术,开展多次的飞行试验验证,以此不断提升飞行的可靠性。“同时,我们还要研制适合太空旅游的载人飞船,它能保证乘客短暂在太空停留过程中的安全,同时要有舒适的舱内环境和便于观察太空的巨大舷窗。”

中美公司各有侧重

提到太空旅游,3家由亿万富翁创立的私人航天公司近年来轮流占据话题的中心。它们分别是埃隆·马斯克的SpaceX,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以及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Skift称,三者中,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以其亚轨道飞行旅游项目闻名,而SpaceX则更加专注于将游客送入轨道和空间站。

维珍银河主打的太空旅游产品是一趟90分钟的亚轨道飞行,客户将被带至太空边缘后返回,并在过程中体验几分钟的零重力状态。2023年6月30日,维珍银河成功进行了首次商业太空飞行。该公司产品的特点是通过双机身航空运载飞机将游客带入太空。游客乘坐太空飞机与携带它的运载飞机一起起飞,在达到飞行高度后太空飞机脱离并继续爬升至距离地面约80公里的高度,在这里,乘客将体验大约6分钟的失重状态,然后太空飞机返回机场并降落在跑道上。维珍银河太空旅游的票价从25万到45万美元不等。据路透社报道,该公司目前正在生产第四代太空飞船,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商业服务。

蓝色起源的旅游产品不使用太空飞机,而是用新谢泼德火箭将游客送上太空。该火箭由助推器和太空舱组成。火箭升空到大约75公里的高度,然后两个部件分离。太空舱继续上升,直到达到100多公里的最高高度。与此同时,助推器下降并自行着陆。在太空舱内,乘客将体验三到四分钟的失重状态,然后太空舱会下降并通过降落伞着陆。整个过程持续约10分钟,票价至少为100万美元。截至今年8月29日,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火箭已经完成8次载人发射任务。

SpaceX在3家公司中较为特殊,是唯一一家将普通人送入轨道并送往国际空间站的公司。SpaceX的船票也是最贵的,据报道,在2022年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一次太空旅行中,每名乘客支付了5500万美元。和另外两家公司惊人的价格差异就在于SpaceX提供的是轨道飞行服务,所以成本方面要高出许多。

9月10日,SpaceX进行了一次名为“北极星黎明”的太空飞行,4名非职业宇航员搭乘“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向距离地球724公里的轨道,进行为期5天的太空之旅,并在那里进行了太空行走。今年10月,SpaceX首次实现了发射架机械臂捕获回收一枚试飞返航的助推火箭,业内人士认为,这对降低轨道太空旅行成本有重大意义。

太空旅游飞行返回舱模型

王英诚告诉记者,中国企业提供的太空旅行产品与蓝色起源、SpaceX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外公司各自拥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市场定位,如SpaceX注重火箭回收和高效发射能力,蓝色起源强调可重复使用火箭和高端定制化体验,中国企业则更侧重于成本控制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目前,国内外公司都在积极推动太空旅行的商业化进程,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路径,以期在全球太空旅行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和竞争优势。

亚轨道飞行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北极星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2023年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为8.4828亿美元。预计该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2.4832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78.6199亿美元。其中,亚轨道飞行占最大市场份额。当前市场仍由北美企业引领,但是亚太地区的太空旅游行业增长最快,中国商用航天器的生产研发值得关注。

报道还提到,未来市场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太空旅游兴趣的增加。王英诚认为,目前太空旅游的主要客群是高净值人群,这些旅客追求独特和奢华的旅行体验,对于在太空中观赏地球和宇宙的壮丽景观有浓厚兴趣。未来太空旅游市场可能会逐渐扩大到更广泛的群体,包括科学家、研究人员、探险家以及对太空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普通民众。

深蓝航天创始人、CEO霍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深信太空旅游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人将有能力并愿意尝试太空旅行。我们的目标是让太空旅行成为更多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梦想。通过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我们有信心将太空旅游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他还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太空旅行的价格将逐渐降低。

王英诚称,当前太空船票票价较为昂贵主要是因为飞行器制造成本、保险费用等比较高,未来随着技术的普及,飞行器可重复使用次数增加,费用会逐渐降低。“相信在未来,去一次太空的费用会下降到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范围。”

天猫双11“太空船票”项目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可回收火箭的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使用,太空旅游价格下行是肯定的,太空旅游不再是富人的游戏,未来单价百万元以内的太空旅游产品有望出现在淘宝上。”

关于太空旅游产品的“进化”,霍亮表示:“12分钟亚轨道飞行产品,只是太空旅行的冰山一角。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我们将推出更加多样化、时长更长、高度更高的飞行产品。从轨道飞行到太空站停留,甚至到月球和火星探索,相信我们可以走得更远。”王英诚表示,未来太空旅行产品将朝着更长时间停留、更丰富体验内容、更低成本及更高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可能包括空间站居住、太空科研探险、星际航班等多种形态,能满足不同人群对太空旅行的多样化需求。

上述天猫负责人表示,近年一些国外的商业航天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过他们,提出过类似合作诉求。国内方面,除深蓝航天外,也有其他商业航天公司联系相关产品合作,包括亚轨道旅行和在轨旅行,随着技术的成熟,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旅游产品会逐渐在该平台推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