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智车科技

2周前

对于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点名的“战略腹地”——四川而言,又将在这片以国家为核心的产业蓝海中,发掘怎样的机遇。

《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的印发,让新一轮产业转移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产业西迁?”“新三线建设?”“中西部崛起?”“大国博弈?”等观点众说纷纭。而对于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点名的“战略腹地”——四川而言,又将在这片以国家为核心的产业蓝海中,发掘怎样的机遇?

文 | 包倩

编辑 | 吴遇

近期,“战略腹地”“西部产业大转移”“产业备份”等关键词被各大新闻媒体频频提及,全国目光再次聚焦中西部地区。

起因是国务院9月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中对“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做出的相关指示: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以协调地区产业承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背后,实则是国家对就业环境、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国际局势等多层次的考量。

图源:中国政府网

可以预见的是,中西部地区即将迎来产业发展的新一轮机遇。

1ONE

从三线建设掀起的产业“移”迹

产业转移往往会催生全新的经济增长极。

比如三线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包括“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的沿海发展战略,以及千禧年开始延续至今的产业西迁,每一次转移,都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这当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三线建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向以大西部地区为主的内陆腹地转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等科研院所相继涌入四川,东方电机厂、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汽轮机厂等重型机械工业也在西南地区“生根发芽”,这为中西部播下了产业的“种子”。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旧址/图源:西南科技大学

更重要的是,这一场长达16年的产业转移,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的工业布局,缩小了东西间的差距,这对我国此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而最近一次,则是从千禧年初持续至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迁。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取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以沿海地区为核心的中国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红利消退等因素的背后是成本的水涨船高,这促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010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节能环保、深化改革的原则,推动重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中西部地区,再度迎来产业发展的蓝海。

郑州成功吸引富士康的入驻,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重庆快速布局笔电产业,相继引入惠普、华硕等龙头企业,连续9年位居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第一。

重庆惠普研发中心/图源:西永微电园

今年,重庆GDP连续三季度碾压广州,抢位全国“第四城”;成都更是在最新发布的《2024世界城市名册》中位列全球58名,成为内陆城市中除首都外排位最高的城市。

然而,这只是个“前菜”。

2TWO

产业转移的野心,不止就业率那么简单

稳民生、促经济、助发展。

是产业转移绕不过的三层意义。

这一轮也不例外。

就《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本身来看: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往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是以协调区域发展提高全国就业承载力的措施之一。

纵观全国人口分布,江浙沪以超过1.7亿的常住人口远超川渝,而三地总面积,却不及川渝的二分之一。

当寸土寸金的物质资源成本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其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势必走向过剩的局面。

2022年上半年,上海失业率曾达到8.9%,“喜提”全国第一;而江苏的失业率也在2023年达到4.6%。抛开未公开具体数据的2022年,江苏自2004年起,失业率从未突破4%,纵然23年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4.6%的“新高”,也侧面说明了江苏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因此,将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是优化就业结构、稳定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机会的有力举措。

同时,人口随产业西行,内陆尤以西部为甚的相对不发达地区,站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后,势必将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这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方式。

这是出于稳民生、促经济方面的考虑,与千禧年后产业转移的目的大同小异。

而真正产生分歧的,则是助发展层面。

此时不得不提另一个关键词——战略腹地

今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作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意味着: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背后,是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2020年之后,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不难发现,疫情一“战”将市场的目光聚焦国内,内循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来,中国加入WTO后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传统格局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局势,要素成本和环境容量的约束趋紧让原有格局“摇摇欲坠”;二来,风云莫测的国际局势让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产业体系必将受其影响和冲击。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传统发展格局的滞后性与约束性,促使我国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样的背景下,四通八达的中西部地区显然比沿海更适合建设产业备份与战略腹地。

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转移是面对全球产业大转移的直接竞争。

2018年后,受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叠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发达国家推行以供应链安全为名义的“再工业化”,出于人力层本、土地要素成本及产业链安全层面的考虑,“中国—东盟、墨西哥”“美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局部性产业转移有增无减,全球产业大转移已成为大势。

而就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基建完善、交通方便等因素,是这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中的最大优势。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中欧班列、成渝世界机场群为中西部地区搭建起对外的桥梁,固若金汤的内陆腹地摇身一变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若能借产业转移之势,在中西部地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势必将在全球产业大转移中形成绝对优势。

图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换言之,中国能否吃到国际经济局势的“红利”,或许就看这轮产业转移。

3THREE

产业转移的东风下,四川或成最大赢家

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曾明确指出。

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四川赋予“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定位,也成为全国目前为止的唯一“战略腹地”。

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这与前文国家提出的“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不谋而合。

如今,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为本轮产业转移的重点。经济实力较强、基础建设完善、创新要素齐全、区位交通发达、地域资源丰富的唯一“战略腹地”四川,显然更符合产业转移的要求。

那么,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四川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产业机遇吸引人才流动

推动五区共兴,带领全省富裕

人随产业走。

一直以来,发展不均是困扰四川的大难题。西部第一“强省会”成都仍旧与第二城绵阳拉开超过4倍的差距,高新区全区GDP超过省内多数城市,川东北地区经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西昌、简阳距离“冲刺千亿”尚有一段路要走……

纵然“五区共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如火如荼,但靠四川“自给自足”,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带动全民共同富裕必将是一场“长线战”。

此时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如同天降甘霖般,为四川注入了产业的活力。

比如:“中国气都”达州坐拥全国第一大海相气田、全国第一大天然气化工园区,是承接新能源产业的不二之选;紧邻新晋“汽车第一城”重庆的广安,承接沿海汽车制造配套产业不在话下……

普光气田/图源:宣汉发布

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做好沿海产业的对接与承接工作,也许是目前四川欠发达地区经济“超车”的最大筹码。

更重要的是,产业的繁盛必将吸引人才的流动,“四川人往成渝走”的局面将被打破,这是缓解成都“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更是以人才附加值带动产业创新、缩小地域经济差距、推动均衡发展的强力引擎。

这只是从省内发展的角度来看。

以“跟随”撬动“创新”

在未来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是国家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产业发展做出明确部署;而《意见》颁布不久,工信部高新技术司便设置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的业务主管机构,意味着未来产业已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

东南沿海地区正借着政策与市场的东风,大力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目标计划;而在去年,苏州市也曾出台《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将“到2030年,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列为总体目标。

作为西部第一大省,四川拥有近140所高等院校、超1.7万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四川以科技创新撬动未来产业的底气。在国家大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四川应充分发挥地区科研资源与创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未来产业探索经验中,结合四川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创新优势,及时锁定产业赛道。同时依托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强与东南沿海的创新协作,小步快跑,抢先打造未来产业增长极,推动四川从“制造大省”走向“智造强省”,从未来产业领域,实现经济的“弯道超车”。

图源:川商头条

以地域综合优势吸引高端制造

四川牵头大西部打造出海排头兵

如前文所述,自千禧年起国家便开始陆续推动沿海产业“西迁”的进程。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移,中西部外贸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果。四川今年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510.6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列全国第8,同比增长10.4%。其中,出口4356.4亿元,增长2.1%;而四川“邻居”陕西前三季度出口也达到了2278亿元,增长率高达19.4%。

图源:成都海关

如今,“东产西迁”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战略腹地”“关键产业备份”都指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换言之,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再是疏解东南沿海发展压力与成本的承载地,更多的是为了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备份系统,那就意味着,高新产业、新兴产业乃至大国重器等系列重点产业将成为转移的对象。

“战略腹地”四川地广物博、多元产业百花齐放,外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推进,势必将在本轮产业转移中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因而,四川应充分发挥地域综合优势、把握沿海产业转移趋势,抢先出击,主动对接高质量产业链供应链,借势本轮转移,抢占先进制造高地;同时,借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优势,对标东南亚国家打造高端制造及现代产业基地,迎上全球产业大转移的“东风”,吸引高质量外资流入四川,推动以四川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融接国际大循环与全球产业链,为“西部崛起”“内陆崛起”提供更多路径。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图源:宜宾发布

新一轮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四川能否从中西部省市中抢占先机,对于这座被国家委以“战略腹地”重任的大省而言是一场全新的考验。

设计:凡入设计审核:Vie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政府网站,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

原文标题 : 四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对于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点名的“战略腹地”——四川而言,又将在这片以国家为核心的产业蓝海中,发掘怎样的机遇。

《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的印发,让新一轮产业转移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产业西迁?”“新三线建设?”“中西部崛起?”“大国博弈?”等观点众说纷纭。而对于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点名的“战略腹地”——四川而言,又将在这片以国家为核心的产业蓝海中,发掘怎样的机遇?

文 | 包倩

编辑 | 吴遇

近期,“战略腹地”“西部产业大转移”“产业备份”等关键词被各大新闻媒体频频提及,全国目光再次聚焦中西部地区。

起因是国务院9月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中对“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做出的相关指示: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以协调地区产业承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背后,实则是国家对就业环境、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国际局势等多层次的考量。

图源:中国政府网

可以预见的是,中西部地区即将迎来产业发展的新一轮机遇。

1ONE

从三线建设掀起的产业“移”迹

产业转移往往会催生全新的经济增长极。

比如三线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包括“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的沿海发展战略,以及千禧年开始延续至今的产业西迁,每一次转移,都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这当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三线建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向以大西部地区为主的内陆腹地转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等科研院所相继涌入四川,东方电机厂、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汽轮机厂等重型机械工业也在西南地区“生根发芽”,这为中西部播下了产业的“种子”。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旧址/图源:西南科技大学

更重要的是,这一场长达16年的产业转移,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的工业布局,缩小了东西间的差距,这对我国此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而最近一次,则是从千禧年初持续至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迁。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取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以沿海地区为核心的中国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红利消退等因素的背后是成本的水涨船高,这促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010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节能环保、深化改革的原则,推动重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中西部地区,再度迎来产业发展的蓝海。

郑州成功吸引富士康的入驻,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重庆快速布局笔电产业,相继引入惠普、华硕等龙头企业,连续9年位居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第一。

重庆惠普研发中心/图源:西永微电园

今年,重庆GDP连续三季度碾压广州,抢位全国“第四城”;成都更是在最新发布的《2024世界城市名册》中位列全球58名,成为内陆城市中除首都外排位最高的城市。

然而,这只是个“前菜”。

2TWO

产业转移的野心,不止就业率那么简单

稳民生、促经济、助发展。

是产业转移绕不过的三层意义。

这一轮也不例外。

就《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本身来看: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往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是以协调区域发展提高全国就业承载力的措施之一。

纵观全国人口分布,江浙沪以超过1.7亿的常住人口远超川渝,而三地总面积,却不及川渝的二分之一。

当寸土寸金的物质资源成本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其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势必走向过剩的局面。

2022年上半年,上海失业率曾达到8.9%,“喜提”全国第一;而江苏的失业率也在2023年达到4.6%。抛开未公开具体数据的2022年,江苏自2004年起,失业率从未突破4%,纵然23年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4.6%的“新高”,也侧面说明了江苏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因此,将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是优化就业结构、稳定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机会的有力举措。

同时,人口随产业西行,内陆尤以西部为甚的相对不发达地区,站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后,势必将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这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方式。

这是出于稳民生、促经济方面的考虑,与千禧年后产业转移的目的大同小异。

而真正产生分歧的,则是助发展层面。

此时不得不提另一个关键词——战略腹地

今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作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意味着: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背后,是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2020年之后,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不难发现,疫情一“战”将市场的目光聚焦国内,内循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来,中国加入WTO后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传统格局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局势,要素成本和环境容量的约束趋紧让原有格局“摇摇欲坠”;二来,风云莫测的国际局势让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产业体系必将受其影响和冲击。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传统发展格局的滞后性与约束性,促使我国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样的背景下,四通八达的中西部地区显然比沿海更适合建设产业备份与战略腹地。

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转移是面对全球产业大转移的直接竞争。

2018年后,受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叠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发达国家推行以供应链安全为名义的“再工业化”,出于人力层本、土地要素成本及产业链安全层面的考虑,“中国—东盟、墨西哥”“美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局部性产业转移有增无减,全球产业大转移已成为大势。

而就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基建完善、交通方便等因素,是这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中的最大优势。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中欧班列、成渝世界机场群为中西部地区搭建起对外的桥梁,固若金汤的内陆腹地摇身一变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若能借产业转移之势,在中西部地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势必将在全球产业大转移中形成绝对优势。

图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换言之,中国能否吃到国际经济局势的“红利”,或许就看这轮产业转移。

3THREE

产业转移的东风下,四川或成最大赢家

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曾明确指出。

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四川赋予“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定位,也成为全国目前为止的唯一“战略腹地”。

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这与前文国家提出的“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不谋而合。

如今,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为本轮产业转移的重点。经济实力较强、基础建设完善、创新要素齐全、区位交通发达、地域资源丰富的唯一“战略腹地”四川,显然更符合产业转移的要求。

那么,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四川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产业机遇吸引人才流动

推动五区共兴,带领全省富裕

人随产业走。

一直以来,发展不均是困扰四川的大难题。西部第一“强省会”成都仍旧与第二城绵阳拉开超过4倍的差距,高新区全区GDP超过省内多数城市,川东北地区经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西昌、简阳距离“冲刺千亿”尚有一段路要走……

纵然“五区共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如火如荼,但靠四川“自给自足”,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带动全民共同富裕必将是一场“长线战”。

此时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如同天降甘霖般,为四川注入了产业的活力。

比如:“中国气都”达州坐拥全国第一大海相气田、全国第一大天然气化工园区,是承接新能源产业的不二之选;紧邻新晋“汽车第一城”重庆的广安,承接沿海汽车制造配套产业不在话下……

普光气田/图源:宣汉发布

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做好沿海产业的对接与承接工作,也许是目前四川欠发达地区经济“超车”的最大筹码。

更重要的是,产业的繁盛必将吸引人才的流动,“四川人往成渝走”的局面将被打破,这是缓解成都“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更是以人才附加值带动产业创新、缩小地域经济差距、推动均衡发展的强力引擎。

这只是从省内发展的角度来看。

以“跟随”撬动“创新”

在未来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是国家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产业发展做出明确部署;而《意见》颁布不久,工信部高新技术司便设置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的业务主管机构,意味着未来产业已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

东南沿海地区正借着政策与市场的东风,大力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目标计划;而在去年,苏州市也曾出台《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将“到2030年,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列为总体目标。

作为西部第一大省,四川拥有近140所高等院校、超1.7万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四川以科技创新撬动未来产业的底气。在国家大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四川应充分发挥地区科研资源与创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未来产业探索经验中,结合四川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创新优势,及时锁定产业赛道。同时依托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强与东南沿海的创新协作,小步快跑,抢先打造未来产业增长极,推动四川从“制造大省”走向“智造强省”,从未来产业领域,实现经济的“弯道超车”。

图源:川商头条

以地域综合优势吸引高端制造

四川牵头大西部打造出海排头兵

如前文所述,自千禧年起国家便开始陆续推动沿海产业“西迁”的进程。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移,中西部外贸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果。四川今年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510.6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列全国第8,同比增长10.4%。其中,出口4356.4亿元,增长2.1%;而四川“邻居”陕西前三季度出口也达到了2278亿元,增长率高达19.4%。

图源:成都海关

如今,“东产西迁”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战略腹地”“关键产业备份”都指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换言之,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再是疏解东南沿海发展压力与成本的承载地,更多的是为了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备份系统,那就意味着,高新产业、新兴产业乃至大国重器等系列重点产业将成为转移的对象。

“战略腹地”四川地广物博、多元产业百花齐放,外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推进,势必将在本轮产业转移中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因而,四川应充分发挥地域综合优势、把握沿海产业转移趋势,抢先出击,主动对接高质量产业链供应链,借势本轮转移,抢占先进制造高地;同时,借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优势,对标东南亚国家打造高端制造及现代产业基地,迎上全球产业大转移的“东风”,吸引高质量外资流入四川,推动以四川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融接国际大循环与全球产业链,为“西部崛起”“内陆崛起”提供更多路径。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图源:宜宾发布

新一轮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四川能否从中西部省市中抢占先机,对于这座被国家委以“战略腹地”重任的大省而言是一场全新的考验。

设计:凡入设计审核:Vie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政府网站,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

原文标题 : 四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