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企业家一颗备用大脑

远川研究所

2周前

企业管理中,这一核心被具体成无数的项目会议、等待被审阅的部门报告、需要被反馈的预算申请,它们构成了管理者工作的重心,也将其淹没在庞大的信息碎片中,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007年,贝索斯曾找到乔布斯,邀请后者试用亚马逊即将推出的新品——一款电子阅读器。

当时初代iPhone刚刚创造了开售74天销量突破百万的记录,乔布斯的挑剔直戳心窝:“40%的美国人去年一整年只看了一本书。”
贝索斯对此却不以为意,“你瞄准的是5%的PC用户,而我瞄准的是5%愿意阅读的用户。”[1]
十几天后,这款名为Kindle的产品正式发售,和iPhone一同将美国街头的年轻人分成两拨——一拨是手持iPhone“滑动解锁”的极客青年,一拨是抱着Kindle掉书袋的文学青年。
贝佐斯在发布会现场手持Kindle
iPhone和Kindle代表的是消费电子两种截然相反的设计思路:
苹果基于触控屏幕定义了一套智能机时代的交互逻辑,Kindle则围绕阅读场景、以用户为中心做功能开发,以场景化思维在硬件信仰的氛围里走出独特的增长曲线。
如今,硬件创新的瓶颈让场景化设计进入主流。生成式AI带着“更懂用户”的核心价值给了产业新的成长动能,也将场景化思维设置为下半场竞争的准入门槛。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每年的线上购物节,消费电子总是最受关注的品类之一。
打开流量最大的电子产品购物平台,消费电子独享三个大类分区,每个分区里又根据品牌、定位、功能等指标分成十几个小类,看得人眼花缭乱,购物车加加减减,最终选择了折扣力度最大的那个。
无限分支的产品目录是产业枝繁叶茂的证明,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推陈出新,填满了各个赛道。然而,宣传标语里大写标粗的硬件创新,对产品销量的转化率敌不过一次购物节降价,又凸显了在硬件端面临的窘境:突破性的创新鲜有,小创新煞有介事。
作为消费电子最大的细分市场,智能手机一度被赋予了产业增长引擎和硬件创新“试验田”的双重身份。2017年,智能手机销量画出十年来的第一个下降曲线,宣告了存量时代的到来,成为了硬件创新的分水岭。
一边以智能手机为代表,从“大创新”走向“小创新”,从零部件入手做单项突破,例如相机功能,摄像头从双摄增加至三摄、四摄,像素从5000万到破亿,“黑科技”从拍月亮到拍落日。
iPhone摄像头2007-2024年变化
然而,在肉眼难以识别的参数性能改进、和定语复杂却极其雷同的新品轰炸下,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移除购物车”,不断拉长的换机周期背面,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思维的失位,和品牌与消费者日益扩大的隔阂。
在这个行业尴尬期,ChatGPT的出现,以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应,让产业重新看到了消费者对前沿科技的关心,而这种超前关心的背后,本质仍然是消费者没能被满足的定制化、针对性的需求。
生成式AI的核心价值在于与用户建立的深刻交互性。“越用越懂”,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思维的另一种表达,利用生成式AI的智能解构真实的应用场景,解决使用者具体场景下的真实痛点。
OpenAI和微软宣布合作
大模型入端,是生成式AI浪潮是否能延续的关键,也是消费电子重获增长动能的开始,而硬件从功能支持转向为大模型服务,即以处理器算力、存储器容量为主要衡量标尺,背后是一条逐渐清晰的暗线——
以硬件主导创新的时代已经结束,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思维,正在成为消费电子下半场的胜负手。
前人的路和新范式
Kindle不是第一款电子阅读器产品,最早的是美国初创公司NuvoMedia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火箭电子书,索尼也早在Kindle推出的三年前推出了Sony Librie EBR 1000[2],但亚马逊最终成为了这个赛道唯一的胜利者,从中可总结出场景化设计的部分要义:
一是找到用户需求和市场空白之间的交叉点。电子阅读器的诞生是因为NuvoMedia两个创始人觉察到了人们“把图书馆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轻便阅读的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的缺失。
二是从真实场景出发,解构消费者行为,深挖需求动机。索尼和亚马逊都发现,阅读器的屏幕、机身大小重量、翻页方式都会影响阅读体验,另一个隐性需求是长时间阅读后的眼睛疲惫问题,因此相较于火箭电子书采用LCD屏,Sony Librie EBR 1000和Kindle都改用了墨水屏。
墨水屏(左)vs LCD屏(右)
三是根据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做硬件的优化。Kindle除了采用墨水屏以外,为了让用户无需依赖WiFi、随时随地下载书籍,还给Kindle搭载了whistpernet的无线功能,让其成为了一个“移动的图书馆”。
除此之外,还得与时俱进地加上第四点——在专业性上做到极致。
在消费电子市场,逐渐细分的垂直场景,正在带动产品开发思路的转变。
英特尔曾提出过一个名为“GDP”的概念,用来涵盖对PC性能有较高要求的群体——游戏玩家(Game)、设计师(Design)、摄影师(Photograph),并基于他们的需求开发产品。
GDP群体隐含的意思是,面对一些特定的消费群体,在产品上做到面面俱到,不如将某一个长板做到极限。
比如设计师对屏幕的色域、色准有要求,就将更多成本预算投向分辨率、色彩对比度更高的显示屏;算法工程师对算力有着近乎病态的需求,反而不在意便携性。那么图形工作站的设计可以舍弃便捷性,以“傻大黑粗”换取更大的散热空间。
消费需求的细分不仅改变了PC这类“通用型”产品的形态,也创造了新的产品品类。
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智能办公本就诞生在这个语境中,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讯飞智能办公本X3。
智能办公本是针对办公场景开发的电子设备,随着数字化办公的渗透,需求水涨船高。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产品更多围绕便携性、数据安全性做文章,具体功能却普适性有余,专业性不足。
这反映了产品设计上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群体更进一步的分层。即使是同一公司,不同层级的员工,工作内容也大相径庭,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员工需求做不同的功能设计。
例如在工作执行中担任“首脑”的高层管理者。这一部分人群工作的针对性更强、专业性更高,需要被满足的需求也更加复杂,是场景化设计的一大挑战,也是当前市场的空白之地。
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最大突破在于,面向管理者、中高层这一群体的需求做了针对性的设计,围绕其高频的工作场景——会议、移动办公等,对这个群体的隐藏痛点,逐一击破。
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出现,代表着场景化设计正在前人的路上淌出一条新范式。
智能办公本,重画起跑线
1986年,丰田在美国的第一座工厂运营刚满一个月,分厂总裁张富士夫询问运营负责人,产线是否没停过?
负责人当即给了肯定的答复,却让张富士夫大为恼火,犀利地指出,任何制造工厂都存在问题,如果能一直保持运转,那只是说明问题被隐藏起来了。[3]
丰田的精益生产哲学常被赋予供应链管理的解读,但它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信息的透明。
企业管理中,这一核心被具体成无数的项目会议、等待被审阅的部门报告、需要被反馈的预算申请,它们构成了管理者工作的重心,也将其淹没在庞大的信息碎片中,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设计理念核心,就是从这些工作场景中发现能够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细节,给予管理者实际的帮助。
一个组织绝大多数的工作环节与场景,本质上都是信息的交换。精益生产的内核在于,信息在交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失真和“损耗”,哪怕每个环节只有1%的“损耗率”,只要环节足够多,都会让整个信息传递过程出现严重的偏离。
以会议场景为例,管理者在会议中要面对来自的各方的信息,比如业务部门的项目进展,专家对于新项目的可操作性评估等等,需要给予当下的反馈,或直接作出决策。讯飞办公本X3的语音转写功能,可以一边对会议录音,一边将语音实时转换为文字形式,将来自各方的信息自动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在下面直接手写记录重点。
后台的大模型负责另一项工作——对发言者的观点进行梳理,提炼出会议纪要,甚至生成会议脑图,帮助管理者跳过细枝末节,快速抓住核心,各方观点一目了然,将管理者们从纷杂的信息中解放出来,更有效率地给予决策。
这些功能本质上在解决一个痛点:信息的准确性与传递的效率。
管理者在各种会议、沟通中,遇到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遭遇知识储备以外的新概念,互联网环境催生了大量新名词的诞生,而对知识盲点的理解障碍会导致交流受阻,不得不到手机或电脑上求解。现在在办公本X3上,只需对新词汇简单圈划,就能立刻得到相应解答,无需打断思路专门跳到其他设备上搜索,从而保证工作的专注和思维的流畅。
复盘是会议场景的延伸。随着项目的推进,管理者需要回顾会议内容,通过分析关键信息调整策略,为了更清楚的记录开会细节,讯飞智能办公本X3用上了顶配的八麦克风阵列,搭配降噪黑科技“听声辨位”,能够根据声纹区分不同参会人的发言内容,给管理者们更明确精准的信息参考。
这是AI给工具带来的改变:它不仅在处理信息,也在理解信息,制造信息。
会议之外,对部门报告的批复、反馈等,都是管理者把控公司运行状况的重要抓手,但这些事务实在庞杂,而办公本X3则能够辅助管理者们有效的进行时间管理、提高效率和专注度。
针对日常繁琐的工作任务,办公本X3扮演了管理者的另一个大脑,只需将重点事务随手标记,重点待办就会被自动打包进“日程”里,无需再回头花时间整理信息,日程栏汇集了所有待处理的重要事务,帮助管理者们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事务处理本身上。
而在具体的事务处理上,办公本X3为管理者提供的“工具箱”也相当齐全。
比如AI文档助手,依托AI大模型能力,能对工作报告、长文档进行快速消化,生成总结、摘要,帮助管理者们快速掌握报告的关键信息,节省精力和时间,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提问。
再比如智能写作功能,能帮助管理者应对临时重要的文书工作,如发言稿、与客户的沟通函等等,给出需求即可快速收获一篇用词得当的稿件,不满意就修改到满意,就像拥有了一个高效的文字秘书,且随时在岗。
写方案时没有思路,或需要查阅资料,则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滑动操作,“呼唤”出星火大模型,让其帮忙搜索并将相关的信息进行逻辑性规整,无需管理者们再转移到其他设备上,不仅减少时间的浪费,还避免了被淹没在搜索引擎给出的碎片信息中,辅助管理者们在思路不被中断的情况下,专注而高效地完成工作。
在功能设计上,点对点的锁定了管理者们的工作痛点,但要确保落地和极致的用户体验,讯飞智能办公本X3还用上了顶级的硬件配置。
屏幕采用10.65英寸墨水屏,PPI达到300,最大程度的确保用户长时间工作时眼睛的舒适,相较于电子产品普遍采用的OLED/LCD屏,墨水屏视觉观感接近纸张,不伤眼、不眩光,然而,要提供真正类似于实体书的清晰度和舒适感,300 PPI是个标尺[3],Kindle做到了,但6英寸的难度与10.65英寸不在一个量级。
另外,针对管理者们经常出差的高频场景,常常需要在飞机等移动场景下工作。办公本X3也考虑周全,以5.4mm厚度、415g重量的设计轻巧应对。
在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产品设计思路上,不难看到旧时代的场景化设计哲学,也看到了其在专业性上做到的更进一步延伸,成为电子产业新时期场景化设计的全新范式。
消费电子拓宽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边界、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但产学界总是更愿意以是否改变生产关系、切实提高生产效率来丈量科学技术的高度和价值。因为技术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
消费电子产业二十年发展波澜壮阔,场景化思维正在开启将其福祉照进生产生活的另一条通道,也成为了消费电子下半场竞争的入场券,有人已手握胜券。
参考资料
[1] 重度使用这款墨水屏手机之后,谈谈我对电子纸的理解和预测,少数派
[2] 不要假装怀念Kindle,观潮新消费
[3] 丰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杰弗瑞·莱克
[4] What Will Amazon Build Next? Product Habits
编辑:李墨天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何律衡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

企业管理中,这一核心被具体成无数的项目会议、等待被审阅的部门报告、需要被反馈的预算申请,它们构成了管理者工作的重心,也将其淹没在庞大的信息碎片中,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007年,贝索斯曾找到乔布斯,邀请后者试用亚马逊即将推出的新品——一款电子阅读器。

当时初代iPhone刚刚创造了开售74天销量突破百万的记录,乔布斯的挑剔直戳心窝:“40%的美国人去年一整年只看了一本书。”
贝索斯对此却不以为意,“你瞄准的是5%的PC用户,而我瞄准的是5%愿意阅读的用户。”[1]
十几天后,这款名为Kindle的产品正式发售,和iPhone一同将美国街头的年轻人分成两拨——一拨是手持iPhone“滑动解锁”的极客青年,一拨是抱着Kindle掉书袋的文学青年。
贝佐斯在发布会现场手持Kindle
iPhone和Kindle代表的是消费电子两种截然相反的设计思路:
苹果基于触控屏幕定义了一套智能机时代的交互逻辑,Kindle则围绕阅读场景、以用户为中心做功能开发,以场景化思维在硬件信仰的氛围里走出独特的增长曲线。
如今,硬件创新的瓶颈让场景化设计进入主流。生成式AI带着“更懂用户”的核心价值给了产业新的成长动能,也将场景化思维设置为下半场竞争的准入门槛。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每年的线上购物节,消费电子总是最受关注的品类之一。
打开流量最大的电子产品购物平台,消费电子独享三个大类分区,每个分区里又根据品牌、定位、功能等指标分成十几个小类,看得人眼花缭乱,购物车加加减减,最终选择了折扣力度最大的那个。
无限分支的产品目录是产业枝繁叶茂的证明,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推陈出新,填满了各个赛道。然而,宣传标语里大写标粗的硬件创新,对产品销量的转化率敌不过一次购物节降价,又凸显了在硬件端面临的窘境:突破性的创新鲜有,小创新煞有介事。
作为消费电子最大的细分市场,智能手机一度被赋予了产业增长引擎和硬件创新“试验田”的双重身份。2017年,智能手机销量画出十年来的第一个下降曲线,宣告了存量时代的到来,成为了硬件创新的分水岭。
一边以智能手机为代表,从“大创新”走向“小创新”,从零部件入手做单项突破,例如相机功能,摄像头从双摄增加至三摄、四摄,像素从5000万到破亿,“黑科技”从拍月亮到拍落日。
iPhone摄像头2007-2024年变化
然而,在肉眼难以识别的参数性能改进、和定语复杂却极其雷同的新品轰炸下,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移除购物车”,不断拉长的换机周期背面,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思维的失位,和品牌与消费者日益扩大的隔阂。
在这个行业尴尬期,ChatGPT的出现,以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应,让产业重新看到了消费者对前沿科技的关心,而这种超前关心的背后,本质仍然是消费者没能被满足的定制化、针对性的需求。
生成式AI的核心价值在于与用户建立的深刻交互性。“越用越懂”,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思维的另一种表达,利用生成式AI的智能解构真实的应用场景,解决使用者具体场景下的真实痛点。
OpenAI和微软宣布合作
大模型入端,是生成式AI浪潮是否能延续的关键,也是消费电子重获增长动能的开始,而硬件从功能支持转向为大模型服务,即以处理器算力、存储器容量为主要衡量标尺,背后是一条逐渐清晰的暗线——
以硬件主导创新的时代已经结束,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思维,正在成为消费电子下半场的胜负手。
前人的路和新范式
Kindle不是第一款电子阅读器产品,最早的是美国初创公司NuvoMedia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火箭电子书,索尼也早在Kindle推出的三年前推出了Sony Librie EBR 1000[2],但亚马逊最终成为了这个赛道唯一的胜利者,从中可总结出场景化设计的部分要义:
一是找到用户需求和市场空白之间的交叉点。电子阅读器的诞生是因为NuvoMedia两个创始人觉察到了人们“把图书馆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轻便阅读的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的缺失。
二是从真实场景出发,解构消费者行为,深挖需求动机。索尼和亚马逊都发现,阅读器的屏幕、机身大小重量、翻页方式都会影响阅读体验,另一个隐性需求是长时间阅读后的眼睛疲惫问题,因此相较于火箭电子书采用LCD屏,Sony Librie EBR 1000和Kindle都改用了墨水屏。
墨水屏(左)vs LCD屏(右)
三是根据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做硬件的优化。Kindle除了采用墨水屏以外,为了让用户无需依赖WiFi、随时随地下载书籍,还给Kindle搭载了whistpernet的无线功能,让其成为了一个“移动的图书馆”。
除此之外,还得与时俱进地加上第四点——在专业性上做到极致。
在消费电子市场,逐渐细分的垂直场景,正在带动产品开发思路的转变。
英特尔曾提出过一个名为“GDP”的概念,用来涵盖对PC性能有较高要求的群体——游戏玩家(Game)、设计师(Design)、摄影师(Photograph),并基于他们的需求开发产品。
GDP群体隐含的意思是,面对一些特定的消费群体,在产品上做到面面俱到,不如将某一个长板做到极限。
比如设计师对屏幕的色域、色准有要求,就将更多成本预算投向分辨率、色彩对比度更高的显示屏;算法工程师对算力有着近乎病态的需求,反而不在意便携性。那么图形工作站的设计可以舍弃便捷性,以“傻大黑粗”换取更大的散热空间。
消费需求的细分不仅改变了PC这类“通用型”产品的形态,也创造了新的产品品类。
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智能办公本就诞生在这个语境中,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讯飞智能办公本X3。
智能办公本是针对办公场景开发的电子设备,随着数字化办公的渗透,需求水涨船高。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产品更多围绕便携性、数据安全性做文章,具体功能却普适性有余,专业性不足。
这反映了产品设计上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群体更进一步的分层。即使是同一公司,不同层级的员工,工作内容也大相径庭,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员工需求做不同的功能设计。
例如在工作执行中担任“首脑”的高层管理者。这一部分人群工作的针对性更强、专业性更高,需要被满足的需求也更加复杂,是场景化设计的一大挑战,也是当前市场的空白之地。
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最大突破在于,面向管理者、中高层这一群体的需求做了针对性的设计,围绕其高频的工作场景——会议、移动办公等,对这个群体的隐藏痛点,逐一击破。
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出现,代表着场景化设计正在前人的路上淌出一条新范式。
智能办公本,重画起跑线
1986年,丰田在美国的第一座工厂运营刚满一个月,分厂总裁张富士夫询问运营负责人,产线是否没停过?
负责人当即给了肯定的答复,却让张富士夫大为恼火,犀利地指出,任何制造工厂都存在问题,如果能一直保持运转,那只是说明问题被隐藏起来了。[3]
丰田的精益生产哲学常被赋予供应链管理的解读,但它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信息的透明。
企业管理中,这一核心被具体成无数的项目会议、等待被审阅的部门报告、需要被反馈的预算申请,它们构成了管理者工作的重心,也将其淹没在庞大的信息碎片中,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设计理念核心,就是从这些工作场景中发现能够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细节,给予管理者实际的帮助。
一个组织绝大多数的工作环节与场景,本质上都是信息的交换。精益生产的内核在于,信息在交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失真和“损耗”,哪怕每个环节只有1%的“损耗率”,只要环节足够多,都会让整个信息传递过程出现严重的偏离。
以会议场景为例,管理者在会议中要面对来自的各方的信息,比如业务部门的项目进展,专家对于新项目的可操作性评估等等,需要给予当下的反馈,或直接作出决策。讯飞办公本X3的语音转写功能,可以一边对会议录音,一边将语音实时转换为文字形式,将来自各方的信息自动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在下面直接手写记录重点。
后台的大模型负责另一项工作——对发言者的观点进行梳理,提炼出会议纪要,甚至生成会议脑图,帮助管理者跳过细枝末节,快速抓住核心,各方观点一目了然,将管理者们从纷杂的信息中解放出来,更有效率地给予决策。
这些功能本质上在解决一个痛点:信息的准确性与传递的效率。
管理者在各种会议、沟通中,遇到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遭遇知识储备以外的新概念,互联网环境催生了大量新名词的诞生,而对知识盲点的理解障碍会导致交流受阻,不得不到手机或电脑上求解。现在在办公本X3上,只需对新词汇简单圈划,就能立刻得到相应解答,无需打断思路专门跳到其他设备上搜索,从而保证工作的专注和思维的流畅。
复盘是会议场景的延伸。随着项目的推进,管理者需要回顾会议内容,通过分析关键信息调整策略,为了更清楚的记录开会细节,讯飞智能办公本X3用上了顶配的八麦克风阵列,搭配降噪黑科技“听声辨位”,能够根据声纹区分不同参会人的发言内容,给管理者们更明确精准的信息参考。
这是AI给工具带来的改变:它不仅在处理信息,也在理解信息,制造信息。
会议之外,对部门报告的批复、反馈等,都是管理者把控公司运行状况的重要抓手,但这些事务实在庞杂,而办公本X3则能够辅助管理者们有效的进行时间管理、提高效率和专注度。
针对日常繁琐的工作任务,办公本X3扮演了管理者的另一个大脑,只需将重点事务随手标记,重点待办就会被自动打包进“日程”里,无需再回头花时间整理信息,日程栏汇集了所有待处理的重要事务,帮助管理者们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事务处理本身上。
而在具体的事务处理上,办公本X3为管理者提供的“工具箱”也相当齐全。
比如AI文档助手,依托AI大模型能力,能对工作报告、长文档进行快速消化,生成总结、摘要,帮助管理者们快速掌握报告的关键信息,节省精力和时间,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提问。
再比如智能写作功能,能帮助管理者应对临时重要的文书工作,如发言稿、与客户的沟通函等等,给出需求即可快速收获一篇用词得当的稿件,不满意就修改到满意,就像拥有了一个高效的文字秘书,且随时在岗。
写方案时没有思路,或需要查阅资料,则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滑动操作,“呼唤”出星火大模型,让其帮忙搜索并将相关的信息进行逻辑性规整,无需管理者们再转移到其他设备上,不仅减少时间的浪费,还避免了被淹没在搜索引擎给出的碎片信息中,辅助管理者们在思路不被中断的情况下,专注而高效地完成工作。
在功能设计上,点对点的锁定了管理者们的工作痛点,但要确保落地和极致的用户体验,讯飞智能办公本X3还用上了顶级的硬件配置。
屏幕采用10.65英寸墨水屏,PPI达到300,最大程度的确保用户长时间工作时眼睛的舒适,相较于电子产品普遍采用的OLED/LCD屏,墨水屏视觉观感接近纸张,不伤眼、不眩光,然而,要提供真正类似于实体书的清晰度和舒适感,300 PPI是个标尺[3],Kindle做到了,但6英寸的难度与10.65英寸不在一个量级。
另外,针对管理者们经常出差的高频场景,常常需要在飞机等移动场景下工作。办公本X3也考虑周全,以5.4mm厚度、415g重量的设计轻巧应对。
在讯飞智能办公本X3的产品设计思路上,不难看到旧时代的场景化设计哲学,也看到了其在专业性上做到的更进一步延伸,成为电子产业新时期场景化设计的全新范式。
消费电子拓宽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边界、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但产学界总是更愿意以是否改变生产关系、切实提高生产效率来丈量科学技术的高度和价值。因为技术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
消费电子产业二十年发展波澜壮阔,场景化思维正在开启将其福祉照进生产生活的另一条通道,也成为了消费电子下半场竞争的入场券,有人已手握胜券。
参考资料
[1] 重度使用这款墨水屏手机之后,谈谈我对电子纸的理解和预测,少数派
[2] 不要假装怀念Kindle,观潮新消费
[3] 丰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杰弗瑞·莱克
[4] What Will Amazon Build Next? Product Habits
编辑:李墨天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何律衡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