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收购!中国生物制药二次回A

新康界

1天前

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产品已有11个,创新药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当年总营收的262亿元的比重约为37.75%,同年则研发费用则约为44.03亿元。

行业并购重组大势之下,首个科创板借壳上市案例来了!

10月30日晚间,中国生物制药公告宣布,将通过协议转让及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江苏浩欧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最多55%的股权,并实现对后者的控股。

其中股权转让部分的具体交易价格为每股33.74元,总代价为6.3亿元

方面提到,收购完成后,浩欧博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在A股市场的第一家上市附属公司,浩欧博的诊断业务也将与其形成业务协同。

随着创新药业务比重持续增大,中国生物制药一直认为其价值被低估,加之港股流动性偏弱,近几年市场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关注度也不高,2021年初该公司曾宣布将筹备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两年后却又无奈宣布停止推进。

如今仅过去一年半,中国生物制药终于得以借助并购重组政策的东风,再度借壳回A。

因该筹划股份转让事宜而自10月24日起停牌一周的浩欧博,于10月31日复牌后,开盘即一字涨停。比起被收购的浩欧博,中国生物制药1031日当天的股价表现相对平淡,低开高走,但盘中最高涨幅不超过3%

不过该公司管理层表示,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充满信心,也对A股市场的积极活力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此举亦有助于公司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扩展A股市场的投资者覆盖。公司未来也会持续滚动评估市场机会,以最大化股东回报。”

01

首家过敏源检测上市公司

从行业地位及规模来看,浩欧博算是一个不错的上市壳标的。

公开信息显示,浩欧博成立于2009年,聚焦过敏诊断、自身免疫诊断、脱敏药开发等细分领域,是国内较早从事过敏原检测的企业之一。早期公司创始人为李纪阳(英文名:JOHN LI),目前由海瑞祥天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56.38%的股份。

2021年1月该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过敏原检测第一股”,当时发行价为35.26元/股,募集到的资金约为5.56亿元,市值约22亿元。

新康界了解到,上市初期浩欧博股价最高一度接近100元/股,涨幅接近200%,总市值破百亿,但此后又在波动中向下,如今股价已回到当初的上市发行价水平。

业绩方面,近三年浩欧博的营收增长略显乏力,净利润波动亦较大,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均为正。

2021-2023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约为3.18亿元、3.2亿元、3.94亿元,对应净利润则分别约为0.86亿元、0.42亿元、0.47亿元,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约为1.05亿元、0.58亿元、1.03亿元。

(欧浩博近年业绩情况,来源:雪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浩欧博的资产净值账面价值约为8.11亿元

最新的数据显示,浩欧博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约为3.07亿元,同比小涨2.21%,归母净利润约为0.27亿元,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降幅约为31.24%。

此外,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浩欧博拥有的货币资金约为1.05亿元,另外还有约0.95亿元的短期借款。

对于生物制药的收购价格,市场多数也认为在合理区间内,性价比较高。

公告显示,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浩欧博的收市价为32.05元/股,停牌前的最后5个交易日,该公司平均收市价约为29.15元/股,中国生物制药33.74元/股的收购价与之相比,分别溢价5.3%、15.7%。

不过在收购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浩欧博经历一个涨停板后,股价已高于收购价,截至10月31日,该公司股价报38.46元/股,总市值24.25亿元。

(浩欧博股价情况,来源:雪球)

据悉,2023年9月浩欧博曾宣布将引入Inmunotek旗下Oraltek(欧脱克)系列脱敏药品到中国市场。该药系列有12种产品,涵盖了17种过敏原,基本覆盖了主要的致病性吸入性过敏原自1994年起在欧洲销售,目前已在全球13个国家获得上市许可,全球销售超45万人次。

目前该系列中的双螨产品(MM09 舌下喷雾产品)已经于2024年7月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批件,并已陆续获得海南乐城和中国澳门地区的上市许可。

此次股权交易的同时,中国生物制药与浩欧博及其控股股东海瑞祥天生物科技等亦签署了相关的战略合作协议,涉及相关的产品及业务层面合作,当中就涉及到上述欧脱克®系列脱敏药产品。

包括中国生物制药未来需利用创新药研发团队、销售网络及团队等资源,协助浩欧博欧脱克®系列脱敏药产品的临床研发及上市,助力其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以及协助其扩展海外销售渠道,推动其产品出海等

另外,浩欧博控股股东海瑞祥天生物科技也向中国生物制药做出了业绩承诺,2024年-2026年浩欧博的母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分别不得低于0.497亿元、0.5218亿元、0.5479亿元;同期扣除特别损益后的母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分别不得低于0.4547亿元、0.4774亿元、0.5013亿元。

也即三年内,浩欧博的归母净利润累计不得低于约1.57亿元。中国生物制药方面表示,预计浩欧博合并进入集团报表后,将对公司财务表现产生积极贡献。

02

中国生物制药回A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收盘,中国生物制药股价约为3.53港元/股,涨幅0.57%,总市值663.33亿港元。

比起港股其他上市的百济神州、翰森制药等药企同行的千亿市值,以及A股上市的恒瑞、百利天恒等同行数十乃至上百元的股价,这显然不是一组让中国生物制药满意的数字。

(中国生物制药规模与部分同行对比情况,来源:东方财富网)

2000年9中国生物制药首次在港股创业板上市,2003年12月开始转港股主板,2013年前几乎一直处于“仙股”行列,2017年下半年开始股价一路飙升至2028年中的8港元/股左右。

彼时,凭借对BMS乙肝“神药”恩替卡韦的首仿,中国生物制药开始走向国产“肝药之王”的高光时刻。但随着集采的到来,曾为中国生物制药贡献了大部分营收和利润的核心首仿药大幅降价,优势不再,该公司此后几年的整体营收及利润增长也明显乏力。

但庆幸的是,2018年由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核心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肿瘤新药安罗替尼获批上市,并在此后几年迅速补上了肝病药营收下滑的空缺,2020年仅该款新药的销售额已超过40亿元。

创新药概念加持下,中生物制药的股价也因此在2020年中再度飙升至10港元/股左右,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当年底中国生物制药还通过收购科兴15.03%的股权,吃到了一波新冠疫苗的红利。

这也使得从仿制药起家的中国生物制药开始向创新药转型。随着近几年创新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普药、商业流通等非核心资产的陆续剥离,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收入及比重也在持续提高。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产品已有11个,创新药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当年总营收的262亿元的比重约为37.75%,同年则研发费用则约为44.03亿元。

也是在创新药仍受到追捧的2021年2月,中国生物制药宣布计划发行人民币股份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发展主营业务、并购整合等。

但创新药概念冷却的近两年,中国生物制药的估值也在行业寒冬中一路走低,且新冠疫苗后续市场空间的紧缩,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其业绩和市场预期,股价再度回到2017年上半年的水平。

(中国生物制药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情况,来源:雪球)

两年后的2023年2月,中国生物制药宣布,基于目前市场状况及公司发展规划考虑,决定不再继续推进境内发行股份,并终止上市辅导。这家转型势头正猛的企业,首次回A计划也就此折戟。

当时,有行业人士指出,中国生物制药计划两地上市,更多是为了提升股票流动性及融资能力,IPO终止虽不至于影响公司日常经营,但战略目标未能达成,或也会放缓公司发展步伐。

新康界了解到,尽管近几年经营现金流净额相对稳定,但基于大量投入研发等原因,中国生物制药的在手现金已呈下滑态势。

2020-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的研发开支费用分别约为26.27亿元、36.77亿元、41.64亿元、44.03亿元,同期现金分别约为106.24亿元、96亿元、86.55亿元、75.05亿元。

最新的202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生物制药累计营收同比增长了11.9%至213.5亿元,未经审计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134.9%至41.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中国生物制药虽已逐渐向创新药企业转型,但目前的11个创新药产品中,除了核心的安罗替尼,其他的销售贡献尚不明显。

而趁着这股正刮起的并购重组风,曾经中止IPO的中国生物制药,利用更为快捷的借壳方式,再度将回归A股提上日程,该公司要如何在越来越内卷的行业下,借力突围,在资本寒冬中提升市场预期,仍有待时间考验。

—END—

精彩回顾:

18A创新药企业“卖壳”,biotech转型新路径?

第十批国采启动!规模超407亿,含多款重磅产品

四年近80亿!康方生物再获大额融资

全球首个口服制剂!冲击百亿胃癌市场

点击下面,关注新康界,获取更多热点分析/行研报告/蓝皮书。

◆新康界广泛征集投稿,内容可涉及医药政策、研发动向、资本市场等产业相关话题,投稿请发送至(hejing@sinohealth.cn),请注明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请联系18823242014(微信同号)  

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产品已有11个,创新药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当年总营收的262亿元的比重约为37.75%,同年则研发费用则约为44.03亿元。

行业并购重组大势之下,首个科创板借壳上市案例来了!

10月30日晚间,中国生物制药公告宣布,将通过协议转让及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江苏浩欧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最多55%的股权,并实现对后者的控股。

其中股权转让部分的具体交易价格为每股33.74元,总代价为6.3亿元

方面提到,收购完成后,浩欧博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在A股市场的第一家上市附属公司,浩欧博的诊断业务也将与其形成业务协同。

随着创新药业务比重持续增大,中国生物制药一直认为其价值被低估,加之港股流动性偏弱,近几年市场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关注度也不高,2021年初该公司曾宣布将筹备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两年后却又无奈宣布停止推进。

如今仅过去一年半,中国生物制药终于得以借助并购重组政策的东风,再度借壳回A。

因该筹划股份转让事宜而自10月24日起停牌一周的浩欧博,于10月31日复牌后,开盘即一字涨停。比起被收购的浩欧博,中国生物制药1031日当天的股价表现相对平淡,低开高走,但盘中最高涨幅不超过3%

不过该公司管理层表示,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充满信心,也对A股市场的积极活力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此举亦有助于公司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扩展A股市场的投资者覆盖。公司未来也会持续滚动评估市场机会,以最大化股东回报。”

01

首家过敏源检测上市公司

从行业地位及规模来看,浩欧博算是一个不错的上市壳标的。

公开信息显示,浩欧博成立于2009年,聚焦过敏诊断、自身免疫诊断、脱敏药开发等细分领域,是国内较早从事过敏原检测的企业之一。早期公司创始人为李纪阳(英文名:JOHN LI),目前由海瑞祥天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56.38%的股份。

2021年1月该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过敏原检测第一股”,当时发行价为35.26元/股,募集到的资金约为5.56亿元,市值约22亿元。

新康界了解到,上市初期浩欧博股价最高一度接近100元/股,涨幅接近200%,总市值破百亿,但此后又在波动中向下,如今股价已回到当初的上市发行价水平。

业绩方面,近三年浩欧博的营收增长略显乏力,净利润波动亦较大,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均为正。

2021-2023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约为3.18亿元、3.2亿元、3.94亿元,对应净利润则分别约为0.86亿元、0.42亿元、0.47亿元,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约为1.05亿元、0.58亿元、1.03亿元。

(欧浩博近年业绩情况,来源:雪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浩欧博的资产净值账面价值约为8.11亿元

最新的数据显示,浩欧博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约为3.07亿元,同比小涨2.21%,归母净利润约为0.27亿元,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降幅约为31.24%。

此外,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浩欧博拥有的货币资金约为1.05亿元,另外还有约0.95亿元的短期借款。

对于生物制药的收购价格,市场多数也认为在合理区间内,性价比较高。

公告显示,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浩欧博的收市价为32.05元/股,停牌前的最后5个交易日,该公司平均收市价约为29.15元/股,中国生物制药33.74元/股的收购价与之相比,分别溢价5.3%、15.7%。

不过在收购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浩欧博经历一个涨停板后,股价已高于收购价,截至10月31日,该公司股价报38.46元/股,总市值24.25亿元。

(浩欧博股价情况,来源:雪球)

据悉,2023年9月浩欧博曾宣布将引入Inmunotek旗下Oraltek(欧脱克)系列脱敏药品到中国市场。该药系列有12种产品,涵盖了17种过敏原,基本覆盖了主要的致病性吸入性过敏原自1994年起在欧洲销售,目前已在全球13个国家获得上市许可,全球销售超45万人次。

目前该系列中的双螨产品(MM09 舌下喷雾产品)已经于2024年7月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批件,并已陆续获得海南乐城和中国澳门地区的上市许可。

此次股权交易的同时,中国生物制药与浩欧博及其控股股东海瑞祥天生物科技等亦签署了相关的战略合作协议,涉及相关的产品及业务层面合作,当中就涉及到上述欧脱克®系列脱敏药产品。

包括中国生物制药未来需利用创新药研发团队、销售网络及团队等资源,协助浩欧博欧脱克®系列脱敏药产品的临床研发及上市,助力其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以及协助其扩展海外销售渠道,推动其产品出海等

另外,浩欧博控股股东海瑞祥天生物科技也向中国生物制药做出了业绩承诺,2024年-2026年浩欧博的母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分别不得低于0.497亿元、0.5218亿元、0.5479亿元;同期扣除特别损益后的母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分别不得低于0.4547亿元、0.4774亿元、0.5013亿元。

也即三年内,浩欧博的归母净利润累计不得低于约1.57亿元。中国生物制药方面表示,预计浩欧博合并进入集团报表后,将对公司财务表现产生积极贡献。

02

中国生物制药回A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收盘,中国生物制药股价约为3.53港元/股,涨幅0.57%,总市值663.33亿港元。

比起港股其他上市的百济神州、翰森制药等药企同行的千亿市值,以及A股上市的恒瑞、百利天恒等同行数十乃至上百元的股价,这显然不是一组让中国生物制药满意的数字。

(中国生物制药规模与部分同行对比情况,来源:东方财富网)

2000年9中国生物制药首次在港股创业板上市,2003年12月开始转港股主板,2013年前几乎一直处于“仙股”行列,2017年下半年开始股价一路飙升至2028年中的8港元/股左右。

彼时,凭借对BMS乙肝“神药”恩替卡韦的首仿,中国生物制药开始走向国产“肝药之王”的高光时刻。但随着集采的到来,曾为中国生物制药贡献了大部分营收和利润的核心首仿药大幅降价,优势不再,该公司此后几年的整体营收及利润增长也明显乏力。

但庆幸的是,2018年由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核心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肿瘤新药安罗替尼获批上市,并在此后几年迅速补上了肝病药营收下滑的空缺,2020年仅该款新药的销售额已超过40亿元。

创新药概念加持下,中生物制药的股价也因此在2020年中再度飙升至10港元/股左右,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当年底中国生物制药还通过收购科兴15.03%的股权,吃到了一波新冠疫苗的红利。

这也使得从仿制药起家的中国生物制药开始向创新药转型。随着近几年创新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普药、商业流通等非核心资产的陆续剥离,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收入及比重也在持续提高。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产品已有11个,创新药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当年总营收的262亿元的比重约为37.75%,同年则研发费用则约为44.03亿元。

也是在创新药仍受到追捧的2021年2月,中国生物制药宣布计划发行人民币股份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发展主营业务、并购整合等。

但创新药概念冷却的近两年,中国生物制药的估值也在行业寒冬中一路走低,且新冠疫苗后续市场空间的紧缩,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其业绩和市场预期,股价再度回到2017年上半年的水平。

(中国生物制药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情况,来源:雪球)

两年后的2023年2月,中国生物制药宣布,基于目前市场状况及公司发展规划考虑,决定不再继续推进境内发行股份,并终止上市辅导。这家转型势头正猛的企业,首次回A计划也就此折戟。

当时,有行业人士指出,中国生物制药计划两地上市,更多是为了提升股票流动性及融资能力,IPO终止虽不至于影响公司日常经营,但战略目标未能达成,或也会放缓公司发展步伐。

新康界了解到,尽管近几年经营现金流净额相对稳定,但基于大量投入研发等原因,中国生物制药的在手现金已呈下滑态势。

2020-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的研发开支费用分别约为26.27亿元、36.77亿元、41.64亿元、44.03亿元,同期现金分别约为106.24亿元、96亿元、86.55亿元、75.05亿元。

最新的202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生物制药累计营收同比增长了11.9%至213.5亿元,未经审计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134.9%至41.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中国生物制药虽已逐渐向创新药企业转型,但目前的11个创新药产品中,除了核心的安罗替尼,其他的销售贡献尚不明显。

而趁着这股正刮起的并购重组风,曾经中止IPO的中国生物制药,利用更为快捷的借壳方式,再度将回归A股提上日程,该公司要如何在越来越内卷的行业下,借力突围,在资本寒冬中提升市场预期,仍有待时间考验。

—END—

精彩回顾:

18A创新药企业“卖壳”,biotech转型新路径?

第十批国采启动!规模超407亿,含多款重磅产品

四年近80亿!康方生物再获大额融资

全球首个口服制剂!冲击百亿胃癌市场

点击下面,关注新康界,获取更多热点分析/行研报告/蓝皮书。

◆新康界广泛征集投稿,内容可涉及医药政策、研发动向、资本市场等产业相关话题,投稿请发送至(hejing@sinohealth.cn),请注明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请联系18823242014(微信同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