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樱桃大房子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生育补贴的小作文, 还不少。
前段时间,深圳就有生娃8万元补贴的谣言。后面又有二胎补贴3万的小作文。
昨天,鼓励生育的措施真的来了!
官方发文说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其中给了十三条措施。具体如下。
增强保险保障;完善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儿童医疗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务;完善托育政策支持;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住房支持;强化职工权益保障;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加强社会宣传导向。
从产假,托儿,育儿,教育,住房,彩礼全都提到了。可以说是已经是比较完善的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具体落地如何,还要根据地方来。
现在人口出生率真的很低了。前两年出生率低,可以说是疫情影响。
但是今年已经是放开后第二年,加上龙年属相的效应,本应该有个出生率爆发式增长的,同样也是没有出现。
2024年上半年,咱们国家出生的孩子总共有433万。要是把今年已经出生的和预产期在年底前的妈妈也算上,估计今年全年的新生儿总数也超不过900万。这就意味着,今年出生的孩子数量可能比去年还要少。
出生人口已经连续7年下降,今年就是第8年了,少子化正在加剧。
现在大家不愿意生,不想生,不敢生已经成为主流。
为什么大家不敢生,因为生孩子真的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
前段时间,有个词突然流行起来,叫作“中产烂尾娃”。
就是说,父母花时间花精力砸钱砸资源培养孩子十几年,结果到最后孩子找份工作都变得很困难。
而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真的在逐步上升,2022 年我国抚养一个孩子至 18 岁的成本相当于该年人均GDP 的 6.3 倍,大幅高于美、日水平。
这还只是金钱上的花费,还有父母的时间成本也很高。
前些年还喊着减负,发现这个根本减不下去,又开始继续卷。朋友的小孩刚上小学,手机里有4个小程序是为了应付学校各种作业打开。还有时不时地义工志愿工作。有时候真的在感叹,到底是小孩子在上学还是家长上学。
一个孩子没有一个家长去盯着这个事,根本搞不定。想想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父母哪里有管过。
所以,现在丁克的人越来越多。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丁克群体规模为18755.51万户,年均增加约767.72万户,占家庭户总户数(49415.74万户)的37.95%。
丁克群体规模真的越来越大、增长也相当快。
而现在出的这一系列的政策有没有用呢?我觉得作用不大。
这次提到了建立生育补贴制度,这也是市场讨论最多的。
其实这几年已经有不少城市提出了生育补贴政策。
但是,上半年有些地方出现了小幅度的出口出生人口反弹。却没有见到这些城市的踪影。
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像欧美国家,在生育补贴上已经实施了很多年,
像芬兰补贴力度比较大,生一个小孩,就给 家庭每月补贴约95欧元(约合700元RMB)。而且,每增加一个新生儿,每月的补贴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直补贴到小孩17岁。
而且,我看了一下芬兰的博主,生孩子还送各种大礼包,新生儿的鞋子衣服。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免学费的。就是把各方面都做到极致了。但是,就是这样芬兰的出生人口依旧每年都在下滑。
这些欧美国家都是靠移民支撑着人口增长。
所以,你说生育补贴措施有用吗?
有,但是作用不大。现在不想生的人,可能是有钱不想生,也可能是没钱生不起。无论是哪种情况,多几千块钱的补贴,也不会对他们的现状产生改变。很难动摇是否要孩子的念头。
再说一下,这种生育补贴政策的第二个问题。大部分的生育补贴政策都会给二三胎倾斜太多。比如生一胎补贴3000元,二胎补贴5000元,三胎10000元;甚至杭州就直接给二胎三胎补贴,一胎的完全没有。
但其实,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胎率太低了,就像前面提到的数据一样,丁克家庭占比规模越来越大。大家都不愿意生。应该想办法拉增量,而不是在存量市场花心思想办法。
之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明忠带队做过针对广州常住居民的调研,调研结果是“有利于提升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和职业发展稳定、伴侣支持、家庭收入较好、健全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生育激励政策、父母和亲属的建议等。”
可见,生育激励政策是排在倒数第二位的。
所以,这个措施看着是最直接,财政把钱拨下去就好了。但他效果可不一定那么立竿见影。
那怎么办?就想我前面说的,生孩子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养育就是一件回报率很低的事。
真的要让大家提高生孩子的意愿,其实就是降低养育的成本;包括物质成本以及父母的时间成本,补贴是一个方面,光补贴还不够,还得让父母少操点心,比如托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完善。
另一个,提高回报。这个就更宏观的方向了,就是要让经济继续向上。
为什么会出现中产烂尾娃,很多人砸钱花时间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还没有父母成就高。因为那个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想要一代比一代强,经济也就要不断向前,向高品质经济发展。
来源:樱桃大房子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生育补贴的小作文, 还不少。
前段时间,深圳就有生娃8万元补贴的谣言。后面又有二胎补贴3万的小作文。
昨天,鼓励生育的措施真的来了!
官方发文说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其中给了十三条措施。具体如下。
增强保险保障;完善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儿童医疗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务;完善托育政策支持;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住房支持;强化职工权益保障;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加强社会宣传导向。
从产假,托儿,育儿,教育,住房,彩礼全都提到了。可以说是已经是比较完善的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具体落地如何,还要根据地方来。
现在人口出生率真的很低了。前两年出生率低,可以说是疫情影响。
但是今年已经是放开后第二年,加上龙年属相的效应,本应该有个出生率爆发式增长的,同样也是没有出现。
2024年上半年,咱们国家出生的孩子总共有433万。要是把今年已经出生的和预产期在年底前的妈妈也算上,估计今年全年的新生儿总数也超不过900万。这就意味着,今年出生的孩子数量可能比去年还要少。
出生人口已经连续7年下降,今年就是第8年了,少子化正在加剧。
现在大家不愿意生,不想生,不敢生已经成为主流。
为什么大家不敢生,因为生孩子真的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
前段时间,有个词突然流行起来,叫作“中产烂尾娃”。
就是说,父母花时间花精力砸钱砸资源培养孩子十几年,结果到最后孩子找份工作都变得很困难。
而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真的在逐步上升,2022 年我国抚养一个孩子至 18 岁的成本相当于该年人均GDP 的 6.3 倍,大幅高于美、日水平。
这还只是金钱上的花费,还有父母的时间成本也很高。
前些年还喊着减负,发现这个根本减不下去,又开始继续卷。朋友的小孩刚上小学,手机里有4个小程序是为了应付学校各种作业打开。还有时不时地义工志愿工作。有时候真的在感叹,到底是小孩子在上学还是家长上学。
一个孩子没有一个家长去盯着这个事,根本搞不定。想想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父母哪里有管过。
所以,现在丁克的人越来越多。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丁克群体规模为18755.51万户,年均增加约767.72万户,占家庭户总户数(49415.74万户)的37.95%。
丁克群体规模真的越来越大、增长也相当快。
而现在出的这一系列的政策有没有用呢?我觉得作用不大。
这次提到了建立生育补贴制度,这也是市场讨论最多的。
其实这几年已经有不少城市提出了生育补贴政策。
但是,上半年有些地方出现了小幅度的出口出生人口反弹。却没有见到这些城市的踪影。
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像欧美国家,在生育补贴上已经实施了很多年,
像芬兰补贴力度比较大,生一个小孩,就给 家庭每月补贴约95欧元(约合700元RMB)。而且,每增加一个新生儿,每月的补贴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直补贴到小孩17岁。
而且,我看了一下芬兰的博主,生孩子还送各种大礼包,新生儿的鞋子衣服。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免学费的。就是把各方面都做到极致了。但是,就是这样芬兰的出生人口依旧每年都在下滑。
这些欧美国家都是靠移民支撑着人口增长。
所以,你说生育补贴措施有用吗?
有,但是作用不大。现在不想生的人,可能是有钱不想生,也可能是没钱生不起。无论是哪种情况,多几千块钱的补贴,也不会对他们的现状产生改变。很难动摇是否要孩子的念头。
再说一下,这种生育补贴政策的第二个问题。大部分的生育补贴政策都会给二三胎倾斜太多。比如生一胎补贴3000元,二胎补贴5000元,三胎10000元;甚至杭州就直接给二胎三胎补贴,一胎的完全没有。
但其实,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胎率太低了,就像前面提到的数据一样,丁克家庭占比规模越来越大。大家都不愿意生。应该想办法拉增量,而不是在存量市场花心思想办法。
之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明忠带队做过针对广州常住居民的调研,调研结果是“有利于提升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和职业发展稳定、伴侣支持、家庭收入较好、健全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生育激励政策、父母和亲属的建议等。”
可见,生育激励政策是排在倒数第二位的。
所以,这个措施看着是最直接,财政把钱拨下去就好了。但他效果可不一定那么立竿见影。
那怎么办?就想我前面说的,生孩子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养育就是一件回报率很低的事。
真的要让大家提高生孩子的意愿,其实就是降低养育的成本;包括物质成本以及父母的时间成本,补贴是一个方面,光补贴还不够,还得让父母少操点心,比如托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完善。
另一个,提高回报。这个就更宏观的方向了,就是要让经济继续向上。
为什么会出现中产烂尾娃,很多人砸钱花时间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还没有父母成就高。因为那个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想要一代比一代强,经济也就要不断向前,向高品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