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安徽十年跨越发展

新财网 文

23小时前

截至2023年,全省已建成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安徽实践证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过去十年,安徽省完成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式发展,全省GDP挺进全国前十,从农业大省走向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省“顶天立地”的高科技正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均在安徽生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创新驱动、资本赋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渐成金字招牌

引领十年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此后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渐成金字招牌,建设自立自强科学强省的愿景逐步实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指出,安徽省企业创新维度表现最为突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提升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具有显著优势。

高校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驱动地方创新环境做出重要贡献,省内创新配套同步完善。安徽省目前建成、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之多,大科学装置及其集聚的大量科学家和高端人才,使其在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全省已建成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全省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4位,其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第6。

在省内优越的创新环境驱动下,高科技企业增长迅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8%、总量居全国第8位,利润增速高于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54%、总量居全国第7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户、总量居全国第8位,新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培育国家级5G工厂19个、居全国第4位。

企业的优异表现带动高新技术全产业持续腾飞,全省新质生产力增长迅猛,新兴动能不断增强。2024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9.9%,分别高于全国13.6个、19.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表现亮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2024上半年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增长69.9%、28.4%、21.5%;上半年汽车产量150.6万辆、增长46.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2.1万辆、增长81.4%。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产品出口的持续增加,2012-2021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化增长率达到24.6%,对全省出口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

“以投带引”招商新模式

助力产业结构换道超车

近年来,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上的换道超车,离不开基金招商新模式。安徽省一改过去传统的财政资金补贴招商方式,通过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同时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主要以股权直接投资的方式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并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例如合肥投资的京东方、蔚来和长鑫存储等项目,分别带动了当地光电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安徽模式”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样本,背后是优秀的产业政策和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政策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发布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增加值纳入经济发展目标。省政府从2015年开始决定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投入。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详细提出支持国有资本与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资本市场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政策基础。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资本市场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2009年,安徽省率先设立首支10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并首次采用政府采购招标的方式确定引导基金管理人和招募社会资本。2015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国有资本作为母基金,发起成立了一批基金,率先打造“基金丛林”的集群效应。2022年省属国资系统揭牌7只基金,“6+1”基金资本金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并主导或参与设立若干支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600亿元以上,形成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基金集群。

以国资平台为基础,以股权投资为支点,通过投资、组建基金进行招商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进一步成熟。从2022年起,安徽省连续5年由省财政出资,组建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下设10只主题母基金、2只功能母基金、4只天使母基金,通过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构架运营,按照总体不低于1∶3的比例,逐层撬动社会化资本,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

十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7+N”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经济转型升级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坚定执行力。通过精准定位十大新兴产业,安徽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华丽转身,成果喜人。

十大新兴产业中,已有7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2013-202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提高到42.9%。高端装备制造预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新能源汽车产业乘“首位产业”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约占到全国的25%。全省已经集聚奇瑞、蔚来、江淮、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龙头企业,吸引汽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超过4千家。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47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安徽省的十大新兴产业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表现为传统产业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先立后破、升级转型的成果。通过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技术引进和培育本土企业,这些产业逐步树立起国内外产业声誉,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智能家电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另一种则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具有较高创新性和成长潜力。这类产业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数字创意产业。以上产业发展成果离不开政策引领、人才支撑、科创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功不可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安徽省积极发挥自身成果转化的能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上进生”和“推进者”,实现了产业转移承接、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整合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向东,安徽省积极借助沪苏浙的开放平台和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促进高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深度融合,实现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衔接。向西,安徽省利用广阔的市场腹地,推动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和互补,扮演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之间的“桥梁纽带”角色。

安徽实践证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未来产业科技含量高,扩张动能强劲。据了解,安徽省将以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把“创新”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安徽省的“7+N”未来产业布局将以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为重点领域,强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强大带动效应和产业赋能能力。

(作者单位: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23年,全省已建成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安徽实践证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过去十年,安徽省完成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式发展,全省GDP挺进全国前十,从农业大省走向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省“顶天立地”的高科技正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均在安徽生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创新驱动、资本赋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渐成金字招牌

引领十年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此后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渐成金字招牌,建设自立自强科学强省的愿景逐步实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指出,安徽省企业创新维度表现最为突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提升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具有显著优势。

高校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驱动地方创新环境做出重要贡献,省内创新配套同步完善。安徽省目前建成、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之多,大科学装置及其集聚的大量科学家和高端人才,使其在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全省已建成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全省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4位,其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第6。

在省内优越的创新环境驱动下,高科技企业增长迅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8%、总量居全国第8位,利润增速高于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54%、总量居全国第7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户、总量居全国第8位,新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培育国家级5G工厂19个、居全国第4位。

企业的优异表现带动高新技术全产业持续腾飞,全省新质生产力增长迅猛,新兴动能不断增强。2024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9.9%,分别高于全国13.6个、19.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表现亮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2024上半年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增长69.9%、28.4%、21.5%;上半年汽车产量150.6万辆、增长46.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2.1万辆、增长81.4%。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产品出口的持续增加,2012-2021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化增长率达到24.6%,对全省出口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

“以投带引”招商新模式

助力产业结构换道超车

近年来,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上的换道超车,离不开基金招商新模式。安徽省一改过去传统的财政资金补贴招商方式,通过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同时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主要以股权直接投资的方式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并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例如合肥投资的京东方、蔚来和长鑫存储等项目,分别带动了当地光电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安徽模式”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样本,背后是优秀的产业政策和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政策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发布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增加值纳入经济发展目标。省政府从2015年开始决定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投入。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详细提出支持国有资本与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资本市场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政策基础。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资本市场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2009年,安徽省率先设立首支10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并首次采用政府采购招标的方式确定引导基金管理人和招募社会资本。2015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国有资本作为母基金,发起成立了一批基金,率先打造“基金丛林”的集群效应。2022年省属国资系统揭牌7只基金,“6+1”基金资本金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并主导或参与设立若干支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600亿元以上,形成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基金集群。

以国资平台为基础,以股权投资为支点,通过投资、组建基金进行招商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进一步成熟。从2022年起,安徽省连续5年由省财政出资,组建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下设10只主题母基金、2只功能母基金、4只天使母基金,通过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构架运营,按照总体不低于1∶3的比例,逐层撬动社会化资本,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

十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7+N”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经济转型升级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坚定执行力。通过精准定位十大新兴产业,安徽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华丽转身,成果喜人。

十大新兴产业中,已有7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2013-202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提高到42.9%。高端装备制造预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新能源汽车产业乘“首位产业”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约占到全国的25%。全省已经集聚奇瑞、蔚来、江淮、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龙头企业,吸引汽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超过4千家。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47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安徽省的十大新兴产业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表现为传统产业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先立后破、升级转型的成果。通过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技术引进和培育本土企业,这些产业逐步树立起国内外产业声誉,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智能家电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另一种则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具有较高创新性和成长潜力。这类产业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数字创意产业。以上产业发展成果离不开政策引领、人才支撑、科创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功不可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安徽省积极发挥自身成果转化的能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上进生”和“推进者”,实现了产业转移承接、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整合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向东,安徽省积极借助沪苏浙的开放平台和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促进高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深度融合,实现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衔接。向西,安徽省利用广阔的市场腹地,推动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和互补,扮演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之间的“桥梁纽带”角色。

安徽实践证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未来产业科技含量高,扩张动能强劲。据了解,安徽省将以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把“创新”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安徽省的“7+N”未来产业布局将以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为重点领域,强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强大带动效应和产业赋能能力。

(作者单位: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