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买机票,越来越便宜了?
财经
2周前
王昌顺直言,机票价格战从国内卷至国际,是导致部分外国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不管是节假日还是2024年整体,旅客出行的数量都是增长的,但是出行的方式有变化,一旦机票价格过高,旅客可能转向高铁。
300元的京沪线机票背后,是商务旅客出行比例下降、休闲旅游比例上升的结构性变化。
文|《财经》记者 王静仪
编辑|施智梁
不少乘客都发现,2024年的机票价格变便宜了。
“今年全球民航票价下跌,上半年美国机票价格同比下降9%,中国机票价格跌至历史低位。”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昌顺在2024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上表示,中国民航价格战从国内卷至国际,是导致部分外国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对比 图源:航班管家
先看国内,民航数据平台航班管家提供给《财经》记者的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745.5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9%。即使是在“十一”假期旺季,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845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1%。
民航降价的趋势,下半年比上半年更明显。航班管家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的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683.7元,同比2023年下降了12.6%。
以10月30日上海前往全国主要城市的票价为例,上海到北京最便宜只需要310元,上海到广州最低要290元。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三大航的部分经济舱票价,和廉价航空春秋航空的票价相仿,甚至更便宜。
再看国外。王昌顺直言,机票价格战从国内卷至国际,是导致部分外国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7月,英国维珍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宣布从10月底开始暂停其运营了25年之久的伦敦-上海航线;9月,德国汉莎航空宣布暂停来往北京和法兰克福的航班,保留北京来往慕尼黑和上海到慕尼黑、法兰克福的航线;10月,总部位于瑞典的北欧航空(SAS)也宣布将从11月暂停来往丹麦哥本哈根到上海之间的定期航线,这也意味着这家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外航普遍认为,由于无法飞越俄罗斯上空,导致航班改道,飞行时间越来越长,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机票价格相较中国航司没有优势,导致航线销售业绩不佳,直至停航。
价格战硝烟弥漫,直接原因是旅客的需求变化,尤其是商务旅客出行比例下降。
王昌顺说,2024年前三季度,美国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周六、周日客流量增长10%,休闲旅游新趋势正在形成,中国国内航线的商务旅游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休闲旅游上升2.7个百分点。
“旅客的消费观念更理性了,低成本航空受益于这个趋势。当同一条航线上,全服务航空公司碰到低成本航空公司时,低价竞争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当旅客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大环境改变,全服务航司可能再次回归。”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民航智库专家韩涛对《财经》记者表示。
高铁的竞争加剧了价格战。“不管是节假日还是2024年整体,旅客出行的数量都是增长的,但是出行的方式有变化,一旦机票价格过高,旅客可能转向高铁。”韩涛说。
在供给方面,韩涛认为,由于国际航班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航空公司的运力相对过剩,把大量飞机尤其是宽体机投入到国内市场,导致典型的供过于求,机票价格下降。
价格战之下,航空公司的经营压力仍普遍较大。三大航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国航(601111.SH)、中国东航(600115.SH)和南方航空(600029.SH)的营收分别为795.2亿元、641.99亿元和847.9亿元,净亏损27.82亿元、27.68亿元和12.28亿元。
客公里收益(航司每运输一位旅客一公里获得的收入)是衡量航空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受供需关系调整、票价波动等影响,三大航的这一数据均有所下降。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航的客公里收益由上年同期的0.7107元降至0.5369元,降幅为12.08%,其中国际航线下降36.61%至0.4927元。
出行结构的变化,导致低成本航空快速发展。财报显示,春秋航空(601021.SH)的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8.75亿元,同比增长22.97%;归母净利润13.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28%,成为中国内地最赚钱的航空公司。
根据中国航协的预测,2024年民航,客货运输量均有望创历史新高,其中旅客运输量有望超过7.2亿人次,比2023年增长16%;货邮运输量有望超过850万吨,比2023年增长15%。
中国航协同时表示,民航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市场潜在需求充分释放尚需时日、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周边国际枢纽分流明显、高铁对民航冲击加大以及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建议下一步着力提升运行效率,增强民航核心竞争力,强化航空枢纽建设等,以持续推进提质增效。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机票降价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往期文章
责编 | 李虓 监制 | 王小贝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王昌顺直言,机票价格战从国内卷至国际,是导致部分外国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不管是节假日还是2024年整体,旅客出行的数量都是增长的,但是出行的方式有变化,一旦机票价格过高,旅客可能转向高铁。
300元的京沪线机票背后,是商务旅客出行比例下降、休闲旅游比例上升的结构性变化。
文|《财经》记者 王静仪
编辑|施智梁
不少乘客都发现,2024年的机票价格变便宜了。
“今年全球民航票价下跌,上半年美国机票价格同比下降9%,中国机票价格跌至历史低位。”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昌顺在2024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上表示,中国民航价格战从国内卷至国际,是导致部分外国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对比 图源:航班管家
先看国内,民航数据平台航班管家提供给《财经》记者的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745.5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9%。即使是在“十一”假期旺季,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845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1%。
民航降价的趋势,下半年比上半年更明显。航班管家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的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683.7元,同比2023年下降了12.6%。
以10月30日上海前往全国主要城市的票价为例,上海到北京最便宜只需要310元,上海到广州最低要290元。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三大航的部分经济舱票价,和廉价航空春秋航空的票价相仿,甚至更便宜。
再看国外。王昌顺直言,机票价格战从国内卷至国际,是导致部分外国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7月,英国维珍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宣布从10月底开始暂停其运营了25年之久的伦敦-上海航线;9月,德国汉莎航空宣布暂停来往北京和法兰克福的航班,保留北京来往慕尼黑和上海到慕尼黑、法兰克福的航线;10月,总部位于瑞典的北欧航空(SAS)也宣布将从11月暂停来往丹麦哥本哈根到上海之间的定期航线,这也意味着这家航空公司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外航普遍认为,由于无法飞越俄罗斯上空,导致航班改道,飞行时间越来越长,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机票价格相较中国航司没有优势,导致航线销售业绩不佳,直至停航。
价格战硝烟弥漫,直接原因是旅客的需求变化,尤其是商务旅客出行比例下降。
王昌顺说,2024年前三季度,美国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周六、周日客流量增长10%,休闲旅游新趋势正在形成,中国国内航线的商务旅游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休闲旅游上升2.7个百分点。
“旅客的消费观念更理性了,低成本航空受益于这个趋势。当同一条航线上,全服务航空公司碰到低成本航空公司时,低价竞争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当旅客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大环境改变,全服务航司可能再次回归。”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民航智库专家韩涛对《财经》记者表示。
高铁的竞争加剧了价格战。“不管是节假日还是2024年整体,旅客出行的数量都是增长的,但是出行的方式有变化,一旦机票价格过高,旅客可能转向高铁。”韩涛说。
在供给方面,韩涛认为,由于国际航班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航空公司的运力相对过剩,把大量飞机尤其是宽体机投入到国内市场,导致典型的供过于求,机票价格下降。
价格战之下,航空公司的经营压力仍普遍较大。三大航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国航(601111.SH)、中国东航(600115.SH)和南方航空(600029.SH)的营收分别为795.2亿元、641.99亿元和847.9亿元,净亏损27.82亿元、27.68亿元和12.28亿元。
客公里收益(航司每运输一位旅客一公里获得的收入)是衡量航空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受供需关系调整、票价波动等影响,三大航的这一数据均有所下降。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航的客公里收益由上年同期的0.7107元降至0.5369元,降幅为12.08%,其中国际航线下降36.61%至0.4927元。
出行结构的变化,导致低成本航空快速发展。财报显示,春秋航空(601021.SH)的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8.75亿元,同比增长22.97%;归母净利润13.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28%,成为中国内地最赚钱的航空公司。
根据中国航协的预测,2024年民航,客货运输量均有望创历史新高,其中旅客运输量有望超过7.2亿人次,比2023年增长16%;货邮运输量有望超过850万吨,比2023年增长15%。
中国航协同时表示,民航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市场潜在需求充分释放尚需时日、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周边国际枢纽分流明显、高铁对民航冲击加大以及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建议下一步着力提升运行效率,增强民航核心竞争力,强化航空枢纽建设等,以持续推进提质增效。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机票降价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往期文章
责编 | 李虓 监制 | 王小贝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双11越来越不像双11了
电商报Pro
3周前
在中国,这类大学越来越火!什么信号?
IPO在线
2周前
上海最新部署!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证券时报
1天前
特朗普:胜选一周的“非常”信号
川阅全球宏观
1天前
美国10月CPI同比上升2.6%,符合预期
凤凰网财经
19小时前
M1发出最强信号:回升,未来趋势如何?
券商中国
2天前
中金2025年度展望:港股“反弹是间歇,结构是主线”
中金点睛
2天前
一揽子增量政策不是简单的刺激 是政策逻辑的重大调整
金融时报
2天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