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丨以色列闪电结束对伊军事打击 伊朗反应谨慎有意避免全面战争

央视新闻客户端

11小时前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伊朗的反应表明伊朗希望降调,不希望刻意地强调这一次行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引发自己后续的反击行动,使局势进一步的延伸甚至失控。

当地时间26日凌晨,以军称对伊朗军事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以军对伊朗军事目标实施打击持续了数个小时,可以说是速战速决,为什么以色列这么快就结束了对伊朗的打击?下一步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紧张的回旋余地还有多少?

以色列又把球踢到伊朗脚下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以色列对伊朗的回击终于落地,以色列也再次将球踢回到伊朗脚下。这次打击行动以方称出动了几十架战机,战机在进行空袭行动之后,已经安全返回。以军选择的目标是伊朗境内的军事设施,其中包括伊朗生产导弹的地点。这次军事行动速战速决,以色列已经宣布行动结束,下一阶段就是要等待伊朗的反应。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美国称以色列在发动行动之前与美方进行了沟通,美国没有参与到行动当中,但是观察到以色列选择了伊朗的军事设施,而没有像此前试图选择伊朗的石油设施和核设施。美国认为,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受到了美方的影响,是在进行行动的降级,所以认为伊朗方面不应该再有后续的动作。

伊朗反应谨慎 有意避免全面战争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对于伊朗来说选择是艰难的。此前,伊朗多次向以色列发出警告,警告以色列不要动手,在以色列动手之后,伊朗的反应是谨慎的,很显然是有意避免全面战争的发生。伊朗强调对于以色列的空袭,伊朗有效进行了应对,防空系统发挥了效能。在伊朗境内听到的爆炸声是拦截声,目前伊朗没有表示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伊朗的反应表明伊朗希望降调,不希望刻意地强调这一次行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引发自己后续的反击行动,使局势进一步的延伸甚至失控。

各方回旋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风险加剧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尽管从目前来看,风险似乎可控,但是各方之间动作不断,很明显回升的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风险外溢也会进一步地提升。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今年4月份,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时隔多年来对对方进行直接攻击,而这一次第二轮攻击之后,双方在下一次如果出现相关的行动、目标的选择以及行动升级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巴以冲突进一步延续,以色列开辟新的战线,当前中东局势仍然处于极度热度的背景之下,在地区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随着各方的动作风险依然在上升。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伊朗的反应表明伊朗希望降调,不希望刻意地强调这一次行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引发自己后续的反击行动,使局势进一步的延伸甚至失控。

当地时间26日凌晨,以军称对伊朗军事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以军对伊朗军事目标实施打击持续了数个小时,可以说是速战速决,为什么以色列这么快就结束了对伊朗的打击?下一步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紧张的回旋余地还有多少?

以色列又把球踢到伊朗脚下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以色列对伊朗的回击终于落地,以色列也再次将球踢回到伊朗脚下。这次打击行动以方称出动了几十架战机,战机在进行空袭行动之后,已经安全返回。以军选择的目标是伊朗境内的军事设施,其中包括伊朗生产导弹的地点。这次军事行动速战速决,以色列已经宣布行动结束,下一阶段就是要等待伊朗的反应。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美国称以色列在发动行动之前与美方进行了沟通,美国没有参与到行动当中,但是观察到以色列选择了伊朗的军事设施,而没有像此前试图选择伊朗的石油设施和核设施。美国认为,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受到了美方的影响,是在进行行动的降级,所以认为伊朗方面不应该再有后续的动作。

伊朗反应谨慎 有意避免全面战争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对于伊朗来说选择是艰难的。此前,伊朗多次向以色列发出警告,警告以色列不要动手,在以色列动手之后,伊朗的反应是谨慎的,很显然是有意避免全面战争的发生。伊朗强调对于以色列的空袭,伊朗有效进行了应对,防空系统发挥了效能。在伊朗境内听到的爆炸声是拦截声,目前伊朗没有表示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伊朗的反应表明伊朗希望降调,不希望刻意地强调这一次行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引发自己后续的反击行动,使局势进一步的延伸甚至失控。

各方回旋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风险加剧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尽管从目前来看,风险似乎可控,但是各方之间动作不断,很明显回升的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风险外溢也会进一步地提升。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今年4月份,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时隔多年来对对方进行直接攻击,而这一次第二轮攻击之后,双方在下一次如果出现相关的行动、目标的选择以及行动升级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巴以冲突进一步延续,以色列开辟新的战线,当前中东局势仍然处于极度热度的背景之下,在地区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随着各方的动作风险依然在上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