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科,这家2000年创建的公司,永远都活在危机感中。最初靠销售起家,想着抓技术;有了技术,又要建厂房;有了厂房,又害怕技术落后,大力搞研发……但也正是这份危机感让海思科得以独立自主、穿越危机,走在了许多人的前面。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市场的伟大。在A股,有家上市药企,十多年增收不增利,甚至利润率大比例滑坡,但却一直是投资者的心头好。
刚上市不到两年,股价蹭蹭上涨5倍多;当大家都在熬资本“寒冬”时,他的身价又涨了150%。前后两个时间段,相隔十年之久。
这家药企——海思科,被业内称为“小恒瑞”,的确,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在这里体现。总体来看,他在上市11年过程中,股价上涨了947%,妥妥地往10倍股的方向走去。
翻开他,十年前,他因为销售净利率在50%以上被资本界追捧;十年后,当他的销售净利率下降到10%以下,但上市产品的销售潜力,和管线中几个遥遥领先的项目,以及一直来的研发强度,再次将投资者目光焊死。
海思科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00年,但对于公司最初十多年的历史,披露出来的资料很少。
官网显示,海思科最初名叫成都博瑞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但到2012年上市时,年报上的公司名就变成了“西藏海思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后来直到2015年,才终于将公司名变更为现在的“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而西藏海思科之前也不叫西藏海思科,叫西藏康欣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26日,2010年才完成更名。
成都博瑞后来也改过名,叫成都康信医药开发有限公司。
乍一看很乱,但仔细梳理会发现,最初的海思科其实是多家子公司的集合,控股股东兼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王俊民、范秀莲、郑伟三人。
图/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西藏海思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发行保荐工作报告
这些公司彼此分工不太一样,有的主抓销售,有的主抓研发,有的负责拿证,有的进行生产,并且关联交易相当多。某种程度上这也符合早年药企的经营特点——杂乱,以销售导向为主。
但海思科和早年许多药企相比,又很不一样。
海思科在发行保荐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段话——发行人以市场导向下的“处方药新产品创新仿制”为研发方向,凭借“定向立项,多系列多品种组合开发”的研发模式,通过率先完成国际到期专利药或国内特色处方药的创新仿制以取得技术领先优势。公司在主导产品研发成功后,与合作方天台山制药和美大康药业合作,合作方在发行人技术支持下申请产品生产批号并进行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的全国独家总经销。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两点考虑:一,海思科不愿意完全以销售为导向,早年就很重视研发;二,考虑到建设厂房投入太大,因此只好选择与他人合作,自己主抓研发与销售两端,尽可能地将投入压低,但只要有了钱,还是会自己建厂。
这两点,其实都发源于同一种动因——危机感,抓住一切机会独立自主。
基于这一层心理动机,即便海思科早年赚钱很容易,多年来净利润率都不低于50%(2010-2012年,海思科营业收入分别为5.81亿元、6.04亿元、8.0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6亿元,3.12亿元、4.43亿元,但依然“活得很累”。
比如技术上,为了不受制于人,海思科很早就建设了包括新型肠外营养注射剂系列药物、新型难溶注射剂工艺、多室袋包装、新型难溶口服制剂系列药物等四个技术开发平台。在这种研发模式下,海思科的研发更多基于对流程和技术的控制,对于单项研发成果的依赖较小。
生产方面,海思科在报告中也主动提到过合作方的违约风险,并且IPO募集资金的一大用途正是辽宁海思科新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通过自主生产基地的建立和自主生产品种的增加,来降低风险。
这份危机感也并未因上市成功就消散了,而是持续贯穿着这家企业的后续发展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2021年的第五批国家集采中,海思科的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中选,由于销售价格大幅降低,直接对海思科当年的业绩产生了巨大影响: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27.73亿元,同比减少16.71%;归母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减少45.8%。
但海思科并没有从此一泻千里,仅仅过了两年就稳住了阵脚,2023年营收利润就止跌回升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海思科管理层一如既往的危机感,早在十年前就做好了准备。
早在2012年,也就是上市第一年的年报里,海思科就着重强调“以上市为契机,公司在报告期内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以不断强化在肠外营养领域的龙头地位,巩固在肝胆疾病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开拓心脑血管和糖尿病领域。同时,公司还初步组建了创新药物研发团队,期望能够在未来1类新药的研发方面获得突破”。
十年前,这样的话很多企业都会讲,但除了恒瑞等少数先行者,大部分也都只是讲讲而已。不过海思科的研发投入显示,公司的决心是真实的。
在创新药还未兴起的年代,海思科就显现了对研发的极大重视。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2010年只有2431万,到2013年已经超过1个亿,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已经超过10%。
此后的发展,更是略显“激进”。到2015年时,又比2013年翻了一倍,之后继续上行,到2022年达到了9.58亿的高峰,直到2023年才有所下降。
并且近两年的年报中,海思科一直强调“不进行利润分配”,留存的未分配利润则“将主要用于支持公司日常经营发展、研发投入及流动资金需要,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稳定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来源:海思科2023年年报
这些钱没有白花,给公司带来了亮眼的回报,标志性事件共有三起:
2020年12月,海思科研发的1类静脉麻醉药物环泊酚注射液(思舒宁)获批上市,并在次年的医保谈判中顺利晋级国家医保目录,截止2023年末,思舒宁全部适应症均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当年收入达到8.5亿元。同时该药也在开展国际化工作,在美国的 2 项Ⅲ期临床试验均已完成,将在美国申报NDA。
2021年3月,海思科控股三级子公司FT集团与美国风投公司Foresite Capital设立的非上市公司FL2021-001, Inc.签署交易协议,将FT控股全部股权转让给FL2021-001, Inc.。FT集团有望获得最高合计1.8亿美元的转让款。
2023年11月,海思科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HAISCO PHARMACEUTICALS PTE. LTD.与意大利凯西制药Chiesi Farmaceutici S.p.A.达成协议,将旗下HSK31858在大中华区外的权益有偿许可给Chiesi。海思科将收到1300万美元的首付款,且有望获得最高合计4.62亿美元的价款,以及获得实际年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的销售提成。
新药放量,出海告捷,标志着海思科近几年完成了由仿到创的华丽转型,恰好还及时弥补了集采带来的冲击。
今年,海思科又收获了一系列果实。
5月和6月,神经痛药物思美宁两项适应症获批;6月,长效降糖新药考格列汀片(倍长平)获批上市;9月,HSK21542注射液(思舒静)新适应症获批上市,这一款外周选择性κ阿片受体激动剂,本次获受理的是用于治疗成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肾脏疾病相关的中度至重度瘙痒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
可以看到,目前海思科构筑起了一条麻醉镇痛产品组成的创新药护城河,由于多数属于管制药品,准入壁垒较高,赛道参与者较少,红利正在释放,成功对冲了仿制药带量采购的风险。
冲,冲,冲
尽管又在麻醉镇痛建立了相当的优势,但这远远无法抚平海思科一贯的危机感。于是在原来的空间之外,海思科又开辟了一块新的空间——PROTAC,这也构成了海思科400多亿市值的重要一角。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是痛苦的。我们已经见证了,诸多仿制药企走向创新药企历经的黑暗与迷茫岁月。我们已经看见了,一些蜕变,和新价值的诞生。E药经理人旗下CM10医药研究中心致力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挖掘与诊断。”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海思科,这家2000年创建的公司,永远都活在危机感中。最初靠销售起家,想着抓技术;有了技术,又要建厂房;有了厂房,又害怕技术落后,大力搞研发……但也正是这份危机感让海思科得以独立自主、穿越危机,走在了许多人的前面。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市场的伟大。在A股,有家上市药企,十多年增收不增利,甚至利润率大比例滑坡,但却一直是投资者的心头好。
刚上市不到两年,股价蹭蹭上涨5倍多;当大家都在熬资本“寒冬”时,他的身价又涨了150%。前后两个时间段,相隔十年之久。
这家药企——海思科,被业内称为“小恒瑞”,的确,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在这里体现。总体来看,他在上市11年过程中,股价上涨了947%,妥妥地往10倍股的方向走去。
翻开他,十年前,他因为销售净利率在50%以上被资本界追捧;十年后,当他的销售净利率下降到10%以下,但上市产品的销售潜力,和管线中几个遥遥领先的项目,以及一直来的研发强度,再次将投资者目光焊死。
海思科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00年,但对于公司最初十多年的历史,披露出来的资料很少。
官网显示,海思科最初名叫成都博瑞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但到2012年上市时,年报上的公司名就变成了“西藏海思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后来直到2015年,才终于将公司名变更为现在的“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而西藏海思科之前也不叫西藏海思科,叫西藏康欣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26日,2010年才完成更名。
成都博瑞后来也改过名,叫成都康信医药开发有限公司。
乍一看很乱,但仔细梳理会发现,最初的海思科其实是多家子公司的集合,控股股东兼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王俊民、范秀莲、郑伟三人。
图/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西藏海思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发行保荐工作报告
这些公司彼此分工不太一样,有的主抓销售,有的主抓研发,有的负责拿证,有的进行生产,并且关联交易相当多。某种程度上这也符合早年药企的经营特点——杂乱,以销售导向为主。
但海思科和早年许多药企相比,又很不一样。
海思科在发行保荐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段话——发行人以市场导向下的“处方药新产品创新仿制”为研发方向,凭借“定向立项,多系列多品种组合开发”的研发模式,通过率先完成国际到期专利药或国内特色处方药的创新仿制以取得技术领先优势。公司在主导产品研发成功后,与合作方天台山制药和美大康药业合作,合作方在发行人技术支持下申请产品生产批号并进行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的全国独家总经销。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两点考虑:一,海思科不愿意完全以销售为导向,早年就很重视研发;二,考虑到建设厂房投入太大,因此只好选择与他人合作,自己主抓研发与销售两端,尽可能地将投入压低,但只要有了钱,还是会自己建厂。
这两点,其实都发源于同一种动因——危机感,抓住一切机会独立自主。
基于这一层心理动机,即便海思科早年赚钱很容易,多年来净利润率都不低于50%(2010-2012年,海思科营业收入分别为5.81亿元、6.04亿元、8.0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6亿元,3.12亿元、4.43亿元,但依然“活得很累”。
比如技术上,为了不受制于人,海思科很早就建设了包括新型肠外营养注射剂系列药物、新型难溶注射剂工艺、多室袋包装、新型难溶口服制剂系列药物等四个技术开发平台。在这种研发模式下,海思科的研发更多基于对流程和技术的控制,对于单项研发成果的依赖较小。
生产方面,海思科在报告中也主动提到过合作方的违约风险,并且IPO募集资金的一大用途正是辽宁海思科新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通过自主生产基地的建立和自主生产品种的增加,来降低风险。
这份危机感也并未因上市成功就消散了,而是持续贯穿着这家企业的后续发展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2021年的第五批国家集采中,海思科的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中选,由于销售价格大幅降低,直接对海思科当年的业绩产生了巨大影响: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27.73亿元,同比减少16.71%;归母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减少45.8%。
但海思科并没有从此一泻千里,仅仅过了两年就稳住了阵脚,2023年营收利润就止跌回升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海思科管理层一如既往的危机感,早在十年前就做好了准备。
早在2012年,也就是上市第一年的年报里,海思科就着重强调“以上市为契机,公司在报告期内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以不断强化在肠外营养领域的龙头地位,巩固在肝胆疾病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开拓心脑血管和糖尿病领域。同时,公司还初步组建了创新药物研发团队,期望能够在未来1类新药的研发方面获得突破”。
十年前,这样的话很多企业都会讲,但除了恒瑞等少数先行者,大部分也都只是讲讲而已。不过海思科的研发投入显示,公司的决心是真实的。
在创新药还未兴起的年代,海思科就显现了对研发的极大重视。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2010年只有2431万,到2013年已经超过1个亿,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已经超过10%。
此后的发展,更是略显“激进”。到2015年时,又比2013年翻了一倍,之后继续上行,到2022年达到了9.58亿的高峰,直到2023年才有所下降。
并且近两年的年报中,海思科一直强调“不进行利润分配”,留存的未分配利润则“将主要用于支持公司日常经营发展、研发投入及流动资金需要,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稳定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来源:海思科2023年年报
这些钱没有白花,给公司带来了亮眼的回报,标志性事件共有三起:
2020年12月,海思科研发的1类静脉麻醉药物环泊酚注射液(思舒宁)获批上市,并在次年的医保谈判中顺利晋级国家医保目录,截止2023年末,思舒宁全部适应症均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当年收入达到8.5亿元。同时该药也在开展国际化工作,在美国的 2 项Ⅲ期临床试验均已完成,将在美国申报NDA。
2021年3月,海思科控股三级子公司FT集团与美国风投公司Foresite Capital设立的非上市公司FL2021-001, Inc.签署交易协议,将FT控股全部股权转让给FL2021-001, Inc.。FT集团有望获得最高合计1.8亿美元的转让款。
2023年11月,海思科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HAISCO PHARMACEUTICALS PTE. LTD.与意大利凯西制药Chiesi Farmaceutici S.p.A.达成协议,将旗下HSK31858在大中华区外的权益有偿许可给Chiesi。海思科将收到1300万美元的首付款,且有望获得最高合计4.62亿美元的价款,以及获得实际年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的销售提成。
新药放量,出海告捷,标志着海思科近几年完成了由仿到创的华丽转型,恰好还及时弥补了集采带来的冲击。
今年,海思科又收获了一系列果实。
5月和6月,神经痛药物思美宁两项适应症获批;6月,长效降糖新药考格列汀片(倍长平)获批上市;9月,HSK21542注射液(思舒静)新适应症获批上市,这一款外周选择性κ阿片受体激动剂,本次获受理的是用于治疗成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肾脏疾病相关的中度至重度瘙痒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
可以看到,目前海思科构筑起了一条麻醉镇痛产品组成的创新药护城河,由于多数属于管制药品,准入壁垒较高,赛道参与者较少,红利正在释放,成功对冲了仿制药带量采购的风险。
冲,冲,冲
尽管又在麻醉镇痛建立了相当的优势,但这远远无法抚平海思科一贯的危机感。于是在原来的空间之外,海思科又开辟了一块新的空间——PROTAC,这也构成了海思科400多亿市值的重要一角。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是痛苦的。我们已经见证了,诸多仿制药企走向创新药企历经的黑暗与迷茫岁月。我们已经看见了,一些蜕变,和新价值的诞生。E药经理人旗下CM10医药研究中心致力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挖掘与诊断。”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