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杭世珺:污泥处理处置困局和未来

中国水网

3周前

沙龙后发布的污泥绿皮书中谈到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和现状,引发了各界对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重视,并使污泥处理处置的若干认识误区得以澄清,进而帮助和促进了有关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的制定。

近日,值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二十周年之际,E20环境平台成功举办“污泥沙龙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暨污泥绿皮书新编启动仪式”。作为污泥绿皮书的主笔者和亲历者,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在活动当日接受了中国水网的专访。

二十年前,E20环境平台(时称“中国水网”)和清华大学环境系共同组织了第一次水业高级技术沙龙,在这次沙龙上,我国污泥问题第一次被拿到台面上,得到了专家们的集体会诊。这次沙龙后,由杭世珺等执笔,将沙龙中专家们的观点进行整理,并据此发布了污泥绿皮书——《污泥处理处置的认识误区与控制对策》,它凝聚了当时业界对污泥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共同愿景,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日,值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二十周年之际,E20环境平台成功举办“污泥沙龙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暨污泥绿皮书新编启动仪式”(相关阅读:“泥好吗”——污泥主题嘉年华系列活动正式开幕!)。作为主笔者和亲历者,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在活动当日接受了中国水网的专访。

640.png

杭世珺

01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杭世珺回顾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污水处理厂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但在早期经济发展条件有限的背景下,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一直都是“重水轻泥”。随着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加速,污泥问题从无到有。污泥问题真正被重点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污泥处理处置才真正开始了其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是污泥处理的起步阶段。

早期,污泥一般都是经过简单脱水,将泥饼外运填埋,缺乏专门的处理标准和规范,导致出现安全问题和污泥堆积问题。2000年,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日处理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宜采取厌氧消化工艺进行处理;10万吨以下的,可进行堆肥处理和综合利用。污泥问题被关注起来,但“宜处理、可处理,都是很弱的提法,基本没做强制性要求。”

2003年,三峡库区建设以后,17座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妥善规划污泥的处理处置,引起当地不满。

时任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设计师的杭世珺在三峡做污水处理工作期间,看到了这样走下去的难点,“简单脱水后的污泥在填埋场无法处置,机器一碾过去像口香糖似的,把机器都弄瘫痪了。”

2004年,在多方沟通后,由杭世珺发起,并邀请时任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的王凯军、时任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工程师的王洪臣和时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的陈吉宁等专家共商污泥问题,时任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的傅涛博士和时任中国水网(E20环境平台前身)总经理张丽珍召集组织了中国水网的第一期水业高级技术沙龙,重点讨论“污泥处理处置的认识误区与控制对策”

时任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郑兴灿、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伟及黄霞教授、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室主任的陈同斌等技术专家也都参与了此次沙龙的专题讨论。

在当时已经开始污泥处理处置探索的一些企业们也参与到了沙龙的讨论中,如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意大利涡龙设备与工艺公司、德国瓦巴格公司、上海金州环境工程技术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代表。

污泥问题第一次被拿到台面上,得到了专家们的集体会诊。沙龙后发布的污泥绿皮书中谈到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和现状,引发了各界对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重视,并使污泥处理处置的若干认识误区得以澄清,进而帮助和促进了有关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的制定。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虽然这个政策还是以技术为主导内容,但却是污泥处理处置政策层面的第一声枪响,标志着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化的开端,市场的真正形成也已希望在即。

201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污泥处理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随着对污泥问题认识的加深,行业开始寻求和引进国外技术,包括干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好氧堆肥技术,以及污泥深度脱水和干化焚烧等技术。在此期间,污泥处理处置的工艺设备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内企业也开始自主研发焚烧和干化设备。

杭世珺表示,这与污泥绿皮书的发布密切相关,该书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进而提升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污泥处理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促进了技术和产业进步。杭世珺从日本公派留学回国后,结合在日本的学习和考察成果,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探索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多次在公开场合,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对国际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带来了宝贵的意见。而在市场实践中,这些企业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市场表现活跃,同时期,行业开始加强标准和规范的制定,2011年,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颁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污泥领域标志性的政策,其中就列出了6种较为流行的处理工艺。主导和参与了第一期水业高级技术沙龙的很多专家,对该技术指南的发布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技术指南的主要主导人之一王洪臣,以及杭世珺、陈同斌等都担任了主要起草人,技术指南由住建部与国家发改委以建科[2011]34号文件发布实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编辑:李丹

沙龙后发布的污泥绿皮书中谈到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和现状,引发了各界对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重视,并使污泥处理处置的若干认识误区得以澄清,进而帮助和促进了有关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的制定。

近日,值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二十周年之际,E20环境平台成功举办“污泥沙龙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暨污泥绿皮书新编启动仪式”。作为污泥绿皮书的主笔者和亲历者,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在活动当日接受了中国水网的专访。

二十年前,E20环境平台(时称“中国水网”)和清华大学环境系共同组织了第一次水业高级技术沙龙,在这次沙龙上,我国污泥问题第一次被拿到台面上,得到了专家们的集体会诊。这次沙龙后,由杭世珺等执笔,将沙龙中专家们的观点进行整理,并据此发布了污泥绿皮书——《污泥处理处置的认识误区与控制对策》,它凝聚了当时业界对污泥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共同愿景,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日,值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二十周年之际,E20环境平台成功举办“污泥沙龙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暨污泥绿皮书新编启动仪式”(相关阅读:“泥好吗”——污泥主题嘉年华系列活动正式开幕!)。作为主笔者和亲历者,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在活动当日接受了中国水网的专访。

640.png

杭世珺

01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杭世珺回顾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污水处理厂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但在早期经济发展条件有限的背景下,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一直都是“重水轻泥”。随着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加速,污泥问题从无到有。污泥问题真正被重点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污泥处理处置才真正开始了其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是污泥处理的起步阶段。

早期,污泥一般都是经过简单脱水,将泥饼外运填埋,缺乏专门的处理标准和规范,导致出现安全问题和污泥堆积问题。2000年,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日处理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宜采取厌氧消化工艺进行处理;10万吨以下的,可进行堆肥处理和综合利用。污泥问题被关注起来,但“宜处理、可处理,都是很弱的提法,基本没做强制性要求。”

2003年,三峡库区建设以后,17座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妥善规划污泥的处理处置,引起当地不满。

时任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设计师的杭世珺在三峡做污水处理工作期间,看到了这样走下去的难点,“简单脱水后的污泥在填埋场无法处置,机器一碾过去像口香糖似的,把机器都弄瘫痪了。”

2004年,在多方沟通后,由杭世珺发起,并邀请时任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的王凯军、时任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工程师的王洪臣和时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的陈吉宁等专家共商污泥问题,时任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的傅涛博士和时任中国水网(E20环境平台前身)总经理张丽珍召集组织了中国水网的第一期水业高级技术沙龙,重点讨论“污泥处理处置的认识误区与控制对策”

时任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郑兴灿、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伟及黄霞教授、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室主任的陈同斌等技术专家也都参与了此次沙龙的专题讨论。

在当时已经开始污泥处理处置探索的一些企业们也参与到了沙龙的讨论中,如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意大利涡龙设备与工艺公司、德国瓦巴格公司、上海金州环境工程技术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代表。

污泥问题第一次被拿到台面上,得到了专家们的集体会诊。沙龙后发布的污泥绿皮书中谈到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和现状,引发了各界对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重视,并使污泥处理处置的若干认识误区得以澄清,进而帮助和促进了有关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的制定。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虽然这个政策还是以技术为主导内容,但却是污泥处理处置政策层面的第一声枪响,标志着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化的开端,市场的真正形成也已希望在即。

201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污泥处理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随着对污泥问题认识的加深,行业开始寻求和引进国外技术,包括干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好氧堆肥技术,以及污泥深度脱水和干化焚烧等技术。在此期间,污泥处理处置的工艺设备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内企业也开始自主研发焚烧和干化设备。

杭世珺表示,这与污泥绿皮书的发布密切相关,该书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进而提升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污泥处理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促进了技术和产业进步。杭世珺从日本公派留学回国后,结合在日本的学习和考察成果,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探索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多次在公开场合,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对国际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带来了宝贵的意见。而在市场实践中,这些企业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市场表现活跃,同时期,行业开始加强标准和规范的制定,2011年,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颁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污泥领域标志性的政策,其中就列出了6种较为流行的处理工艺。主导和参与了第一期水业高级技术沙龙的很多专家,对该技术指南的发布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技术指南的主要主导人之一王洪臣,以及杭世珺、陈同斌等都担任了主要起草人,技术指南由住建部与国家发改委以建科[2011]34号文件发布实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编辑:李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