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迎来“大调整”!

四川发布

3周前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近日

四川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

《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

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明确了三年内实现全省普通高校

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目标

为我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

设计了“新蓝图”

接下来,四川将如何优化调整?

高校学科调整,如何越调越优?

01

服务国省发展战略

四川将重点建设这些学科专业

对于我省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支撑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同时强调,要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同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目标。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我省将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培育一批优势学科。

具体来看,我省学科专业改革的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

《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新工科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新能源、新型储能、晶硅光伏、钒钛稀土、高性能医疗器械、区块链、密码等重点领域相关新兴学科专业。

加强新医科建设方面,布局建设重症医学、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现代中药(民族药)、核医药等领域紧缺专业和老年医学与健康、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对于推进新农科建设,开设生物育种、生态安全、食品营养、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土地科学、乡村治理、兽医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

加快新文科建设方面,加快中共党史党建、研学旅游、生态观光、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文创设计等领域相关专业建设,强化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根据《实施方案》的规划,除了将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还计划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学位授权点;建好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成一批专业(行业)特色学院和应用型品牌高校。

02

匹配人才供需

高校专业调整如何做“加减法”?

近年来,高校撤销本科专业的相关消息频频引发社会关注。

事实上,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一直在推进,在做“减法”的同时,也在做“加法”。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高校学科专业具体如何改革?宏观层面上,国家给出了大方向。教育部要求,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还要重视质量、优化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从现实层面来看,高等教育一头连着产业经济,一头连着就业民生,学生就业率也是专业调整的参考因素。这也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更应突出质量导向、就业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今年7月,四川大学宣布一次性拟撤销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等31个专业的消息曾引发广泛关注。除了撤销相关专业,还拟申报1个新专业——生物质技术与工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川大拟预备案的5个专业中,带有“智能”等字样的“新工科”专业频频出现,不仅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学校在学科专业改革的创新探索。

为了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各高校也在专业改革上更加注重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申请的行星科学本科专业成功获批,这也是全国首个“行星科学”本科专业,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较完备地涵盖了当下行星科学所有的前沿研究方向。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近日

四川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

《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

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明确了三年内实现全省普通高校

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目标

为我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

设计了“新蓝图”

接下来,四川将如何优化调整?

高校学科调整,如何越调越优?

01

服务国省发展战略

四川将重点建设这些学科专业

对于我省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支撑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同时强调,要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同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目标。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我省将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培育一批优势学科。

具体来看,我省学科专业改革的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

《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新工科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新能源、新型储能、晶硅光伏、钒钛稀土、高性能医疗器械、区块链、密码等重点领域相关新兴学科专业。

加强新医科建设方面,布局建设重症医学、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现代中药(民族药)、核医药等领域紧缺专业和老年医学与健康、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对于推进新农科建设,开设生物育种、生态安全、食品营养、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土地科学、乡村治理、兽医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

加快新文科建设方面,加快中共党史党建、研学旅游、生态观光、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文创设计等领域相关专业建设,强化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根据《实施方案》的规划,除了将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还计划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学位授权点;建好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成一批专业(行业)特色学院和应用型品牌高校。

02

匹配人才供需

高校专业调整如何做“加减法”?

近年来,高校撤销本科专业的相关消息频频引发社会关注。

事实上,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一直在推进,在做“减法”的同时,也在做“加法”。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高校学科专业具体如何改革?宏观层面上,国家给出了大方向。教育部要求,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还要重视质量、优化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从现实层面来看,高等教育一头连着产业经济,一头连着就业民生,学生就业率也是专业调整的参考因素。这也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更应突出质量导向、就业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今年7月,四川大学宣布一次性拟撤销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等31个专业的消息曾引发广泛关注。除了撤销相关专业,还拟申报1个新专业——生物质技术与工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川大拟预备案的5个专业中,带有“智能”等字样的“新工科”专业频频出现,不仅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学校在学科专业改革的创新探索。

为了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各高校也在专业改革上更加注重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申请的行星科学本科专业成功获批,这也是全国首个“行星科学”本科专业,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较完备地涵盖了当下行星科学所有的前沿研究方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