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强羌绣非遗传承人王小琴—— “让大家绣出更美好的生活”

光明网

3周前

在陕西省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的工坊里,46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在绣娘间来回穿梭,一一指点。

“这朵羊角花,造型设计挺别致”“这个掺针绣,针法改进了许多”……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张绣绷,绣娘们轻挑慢捻、飞针走线。在陕西省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的工坊里,46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在绣娘间来回穿梭,一一指点。

“作为一门传统技艺,羌绣曾经是羌族妇女的重要技能之一。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能成为羌绣作品的图案。”王小琴介绍,2015年,自己带着在服装行业打拼多年的经验回到家乡宁强县,成立公司从事羌绣的设计研发、加工生产与销售。

“既要让羌绣传承下去,更要让村里的姐妹们用羌绣挣到钱。”用了数年时间,王小琴走遍了宁强县的各个村落,寻找羌绣爱好者,鼓励她们重拾针线。“找到后,我们组织免费培训,教大家刺绣技艺。”王小琴说,“我们还签了产品回收协议,要让姐妹们安心制作绣片,无后顾之忧。”

大安镇新民村村民舒艳玲,就是王小琴“寻找到的”。“丈夫身体不好,小孩正上学,家里还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遇到舒艳玲时,她正在种田、打零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没想到,刺绣这个业余爱好,还能赚钱贴补家用。”舒艳玲说。

王小琴在镇上开设的培训班,舒艳玲一场不落。晚上回家后,她还拿着绣绷,反复琢磨练习。勤奋、上进、底子好,再加上专业指导,舒艳玲的羌绣技艺很快就有了大的提高。“靠羌绣,现在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舒艳玲说。

一晃多年,舒艳玲已成为公司里的“高级绣娘”,并担任羌绣样品工艺师。“接到羌绣产品新订单,都由她先行先试,再为大伙儿制定工艺标准、设计制作流程。”王小琴说。

舒艳玲的变化并非个例。为带动更多乡村妇女就业,在县里相关部门支持下,王小琴成立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6个专业合作社、3个社区工厂,吸纳1700多名绣娘就业,其中有“高级绣娘”50余人、“中级绣娘”600余人。

指尖技艺带来了发展亮点,传统宁强羌绣焕发生机。注重挖掘羌绣传统魅力的王小琴,也走入专业院校学习刺绣先进理念;邀请设计团队,在古朴艺术中融入新潮元素。

“过去是保护激活,现在是传承共融,未来要时尚创新。”谈及发展,王小琴道出心愿,“绣出精致作品的同时,也让大家绣出更美好的生活。”

在陕西省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的工坊里,46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在绣娘间来回穿梭,一一指点。

“这朵羊角花,造型设计挺别致”“这个掺针绣,针法改进了许多”……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张绣绷,绣娘们轻挑慢捻、飞针走线。在陕西省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的工坊里,46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在绣娘间来回穿梭,一一指点。

“作为一门传统技艺,羌绣曾经是羌族妇女的重要技能之一。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能成为羌绣作品的图案。”王小琴介绍,2015年,自己带着在服装行业打拼多年的经验回到家乡宁强县,成立公司从事羌绣的设计研发、加工生产与销售。

“既要让羌绣传承下去,更要让村里的姐妹们用羌绣挣到钱。”用了数年时间,王小琴走遍了宁强县的各个村落,寻找羌绣爱好者,鼓励她们重拾针线。“找到后,我们组织免费培训,教大家刺绣技艺。”王小琴说,“我们还签了产品回收协议,要让姐妹们安心制作绣片,无后顾之忧。”

大安镇新民村村民舒艳玲,就是王小琴“寻找到的”。“丈夫身体不好,小孩正上学,家里还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遇到舒艳玲时,她正在种田、打零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没想到,刺绣这个业余爱好,还能赚钱贴补家用。”舒艳玲说。

王小琴在镇上开设的培训班,舒艳玲一场不落。晚上回家后,她还拿着绣绷,反复琢磨练习。勤奋、上进、底子好,再加上专业指导,舒艳玲的羌绣技艺很快就有了大的提高。“靠羌绣,现在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舒艳玲说。

一晃多年,舒艳玲已成为公司里的“高级绣娘”,并担任羌绣样品工艺师。“接到羌绣产品新订单,都由她先行先试,再为大伙儿制定工艺标准、设计制作流程。”王小琴说。

舒艳玲的变化并非个例。为带动更多乡村妇女就业,在县里相关部门支持下,王小琴成立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6个专业合作社、3个社区工厂,吸纳1700多名绣娘就业,其中有“高级绣娘”50余人、“中级绣娘”600余人。

指尖技艺带来了发展亮点,传统宁强羌绣焕发生机。注重挖掘羌绣传统魅力的王小琴,也走入专业院校学习刺绣先进理念;邀请设计团队,在古朴艺术中融入新潮元素。

“过去是保护激活,现在是传承共融,未来要时尚创新。”谈及发展,王小琴道出心愿,“绣出精致作品的同时,也让大家绣出更美好的生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