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产业。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中,水泥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水泥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全国累计水泥产量11.59亿吨,同比下降10.7%,降幅较1-7月扩大0.2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单月水泥产量1.58亿吨,同比下降11.9%;累计和单月产量均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需求与企业无序竞争,水泥行业亟需突围。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整个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是严防水泥行业发生“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均已走在世界水泥行业前列,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球领先。但仍有部分水泥企业缺乏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
当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水泥行业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即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企业间的较量早已不再是“武力”的博弈,以“智”取胜正成为改变行业命运的利器。水泥行业要进行绿色智能转型,依靠科技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摆脱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困局。
宏观上看,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也是我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政策层面对于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材料应用以及产能总量的科学控制。这些政策导向鼓励行业进行内部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效率和绿色发展,这意味着传统的水泥生产方式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并在附件《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中提出了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目标,对水泥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引。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政策布局加速推进,水泥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也随之明晰。
可见,面对环境约束加剧与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智能化改造等措施来提升能效、减少排放,已成为实现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创造水泥行业第二条增长曲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新跨越。
近年来,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已逐步加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华润水泥、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水泥领军企业率先探索智能化转型,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数字矿山、AI窑磨专家、机器人等新技术在水泥厂的应用逐渐普及,大量智能工厂实践案例证明,智能化已经成为水泥行业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些水泥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攻坚:中国建材集团深入推动基础建材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先后建成20多条全智能生产示范线,6座数字化矿山,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价值;冀东水泥积极开展熟料生产线节能降耗改造,全部产品综合能耗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能效标杆水平产线占比达到65%。
政策推动与大型水泥企业的引领作用下,未来的水泥企业必将由“量”的竞争转变为“质”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在业界看来,水泥行业未来的智能化发展须立足四大重点:第一,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行业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第二,用技术创新开发突破关键技术,打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助力建材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三,树立标杆,传播数字化力量和产业智能化,提高效率,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进行紧密融合,实现跨设备、厂区、地区的互联互通;第四,不仅要注意熟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科技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更要造就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尤其是企业家型人才。
此外,水泥行业在继续推动行业标准体系的同时,应坚持深化智能装备及部件应用,发挥水泥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作用,持续构建完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9月14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水泥行业》两个文件,明确核算、核查规则等技术细节。这意味着,水泥行业2024年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案基本成型。面对当前水泥行业的困境,从业者呼吁制定严格的行业碳排放标准,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总量和单耗的双从严控制,从而快速淘汰部分产能,扭转目前全行业利润急剧下滑的现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成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依托,水泥企业唯有顺势而为,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合作共赢,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产业。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中,水泥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水泥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全国累计水泥产量11.59亿吨,同比下降10.7%,降幅较1-7月扩大0.2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单月水泥产量1.58亿吨,同比下降11.9%;累计和单月产量均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需求与企业无序竞争,水泥行业亟需突围。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整个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是严防水泥行业发生“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均已走在世界水泥行业前列,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球领先。但仍有部分水泥企业缺乏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
当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水泥行业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即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企业间的较量早已不再是“武力”的博弈,以“智”取胜正成为改变行业命运的利器。水泥行业要进行绿色智能转型,依靠科技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摆脱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困局。
宏观上看,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也是我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政策层面对于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材料应用以及产能总量的科学控制。这些政策导向鼓励行业进行内部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效率和绿色发展,这意味着传统的水泥生产方式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并在附件《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中提出了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目标,对水泥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引。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政策布局加速推进,水泥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也随之明晰。
可见,面对环境约束加剧与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智能化改造等措施来提升能效、减少排放,已成为实现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创造水泥行业第二条增长曲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新跨越。
近年来,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已逐步加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华润水泥、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水泥领军企业率先探索智能化转型,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数字矿山、AI窑磨专家、机器人等新技术在水泥厂的应用逐渐普及,大量智能工厂实践案例证明,智能化已经成为水泥行业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些水泥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攻坚:中国建材集团深入推动基础建材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先后建成20多条全智能生产示范线,6座数字化矿山,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价值;冀东水泥积极开展熟料生产线节能降耗改造,全部产品综合能耗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能效标杆水平产线占比达到65%。
政策推动与大型水泥企业的引领作用下,未来的水泥企业必将由“量”的竞争转变为“质”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在业界看来,水泥行业未来的智能化发展须立足四大重点:第一,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行业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第二,用技术创新开发突破关键技术,打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助力建材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三,树立标杆,传播数字化力量和产业智能化,提高效率,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进行紧密融合,实现跨设备、厂区、地区的互联互通;第四,不仅要注意熟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科技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更要造就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尤其是企业家型人才。
此外,水泥行业在继续推动行业标准体系的同时,应坚持深化智能装备及部件应用,发挥水泥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作用,持续构建完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9月14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水泥行业》两个文件,明确核算、核查规则等技术细节。这意味着,水泥行业2024年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案基本成型。面对当前水泥行业的困境,从业者呼吁制定严格的行业碳排放标准,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总量和单耗的双从严控制,从而快速淘汰部分产能,扭转目前全行业利润急剧下滑的现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成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依托,水泥企业唯有顺势而为,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合作共赢,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