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本期内容节选自《细读商业经典》读书会员课,在这一期课程中舒祺老师解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登录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内容。【点击此处,立即加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观察到,人们传统上的成功更多地建立在内在品格的修炼上,如诚实、谦逊、节俭、勇气、同情、贡献和责任感。
但是,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个人魅力,即如何使个人看起来更成功。
柯维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导人们回归到内在品格修炼的视角。书中也强调,以原则生活就是在提升人生的效能,这才是在变化的时代中收获幸福的真正定律。
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焦虑,如何才能拥有稳定的内核?
为了描述我们所处的时代,出现了一个新术语——“BANI时代”,由四个英文字母组成。
BANI时代是一个描述当代社会特征的术语,其中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特征:
B代表“Brittle”(脆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是不确定且脆弱的,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A代表“Anxious”(焦虑),反映了人们对于确定性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模糊和变化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将焦虑情绪明显地写在脸上。
N代表“Non-linear”(非线性),指的是问题的解决不再遵循传统的线性逻辑。
我们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和前人的经验,但现在很多问题往往不遵循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理解底层逻辑,以寻找解决方案。
比如在规划自己的职业上,原本的逻辑是,只要做好业绩就可以获得升职加薪。这种情况只存在于那个机会资源满地找的时代。
我们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许多行业的晋升路径变得竞争异常激烈,即所谓的“内卷化”。
I代表“Incomprehensible”(不可预测的),表明许多现象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
比如“淄博烧烤”的突然走红,是大学生的炒作,还是地方政府的策略,很难一言以蔽之。某些趋势或事件的兴起和流行已经难以用传统逻辑解释。
因此,在这样一种BANI时代,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在我看来就是由外向内,去往内求,看到自己。
所谓内求,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到你的发心和初心,识别自己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以及希望帮助哪些群体解决哪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围绕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七个习惯,更好地修炼自己的个人成长路径。
在我看来,这才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职场人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求发展出路的真正解题思路。
我觉得柯维有一个非常大的创举,就是将七个习惯整合成一个非常生动、形象且易于记忆的模型,称为个人成长的模型,解释个人成长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三个阶段,以及贯穿其中的七个习惯。
依赖状态下,个体将所有的事情归因为外部因素,认为别人应该帮助自己完成什么、公司应该提供自己什么、领导应该协助自己解决什么。这种外归因的态度表明个体尚未建立成熟的自我习惯。
而当一个人能够按照习惯一到习惯三,建立起良好的个人自我管理习惯时,就进入了独立状态。这个阶段,个体能够凡事内归因,去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但即便在独立阶段,职场人的成熟度也尚未完全形成,因为在当代社会,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
要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和幸福,个体必须与他人合作,从独立走向相互依赖。这意味着将自己置于一个系统的互动生态圈中,与他人建立互动关系,实现优势互补。
从独立到互赖的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习惯四、习惯五跟习惯六。
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七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英文表述为“Be Proactive”。在柯维看来,积极主动的习惯指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理性的选择,而不受到情绪的左右。
当面对刺激时,能够用人性独有的优势和特征去转变,抵御外界的刺激对我们情绪的干扰,这样的人就是积极主动的人。
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这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会积极主动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柯维看来,凡事都有两次创造,一种是在头脑中创造你的想象,另一种则是在现实中创造。
在职场和个人成长中,我们常说,如果一件事情连想都不敢想,那么它就几乎不可能实现。许多时候,即使我们有了想法,也未必能够实现,更不用说那些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了。
因此,柯维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能够发现自己以终为始的使命,是一件非常幸运,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我多年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探索中,我发现那些在年轻时找到了人生使命的人,能够沿着这一使命不断修炼和精进,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坚定和幸福的状态。
这种明确的方向感不仅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动力,也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
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柯维认为,人是没有“忙”这个说法的,一个人真正产生焦虑的本质,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去做。因此,要事第一就是指我们需要通过这个理念,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柯维甚至为这一习惯单独撰写了一本书,进一步阐述了其重要性和实践方法,这本书同样非常经典,值得一读。
第四个习惯是双赢思维,英文表述为“win-win or no deal”。在国内,许多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其原意,实际上,这一概念强调的是:要么实现双赢,要么干脆不进行交易。任何能够遵循双赢原则的商业活动,基本上都能成功。
这一习惯是一种认知和理念上的转变,实施起来并不容易。然而,一旦你掌握了双赢思维,就能在效能和结果上取得显著的成就。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个体和组织能够更好地协作,创造出更具价值的成果。
第五个习惯叫知彼解己。这一概念强调了在领导和影响他人的过程中,善于倾听比善于表达更为重要。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关键在于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观点和情感,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并推动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可以推动很多曾经我们认为推动不了的合作关系,化解很多看似已经有很多屏障的沟通场景。
第六个习惯是统合综效,其英文表述为“synergize”。史蒂芬·柯维在这一习惯中提出了“第三选择”的概念。这并不是指简单的折中,即双方各让步50%,而是指在双方的互动中,总存在一个能够使双方都获得比单独行动时更多收益的第三种选择。
这种第三选择体现了协同效应的本质,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的结果应该大于2。统合综效要求我们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创造出比个人单独工作时更大的价值。
如果能够形成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我们就能够跟周围的人和组织建立起深入、持久和高效的人际关系,就更容易获得公众的成功。
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它位于个人成长模型的最外环,象征着一个持续的循环。
这个习惯强调基于史蒂芬·柯维提到的四个重要方面:身体、人际关系、心智,以及精神,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训练。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sharpen the saw”,即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利剑,以便更有效地追求个人和公众的成功。
柯维的七个习惯模型,包括三个成长阶段,为我们构建理想生活提供了关键的框架。要实现这一模型,我们需要具体地了解如何实践每一个习惯,并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习惯应用于指导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至于具体怎么做到,这就是接下来要依次给大家讲解的如何去践行七个习惯。
完整内容收录于《细读商业经典》课程第60本解读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由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舒祺老师解读。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七个习惯如何践行,欢迎前往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本期内容节选自《细读商业经典》读书会员课,在这一期课程中舒祺老师解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登录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内容。【点击此处,立即加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观察到,人们传统上的成功更多地建立在内在品格的修炼上,如诚实、谦逊、节俭、勇气、同情、贡献和责任感。
但是,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个人魅力,即如何使个人看起来更成功。
柯维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导人们回归到内在品格修炼的视角。书中也强调,以原则生活就是在提升人生的效能,这才是在变化的时代中收获幸福的真正定律。
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焦虑,如何才能拥有稳定的内核?
为了描述我们所处的时代,出现了一个新术语——“BANI时代”,由四个英文字母组成。
BANI时代是一个描述当代社会特征的术语,其中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特征:
B代表“Brittle”(脆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是不确定且脆弱的,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A代表“Anxious”(焦虑),反映了人们对于确定性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模糊和变化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将焦虑情绪明显地写在脸上。
N代表“Non-linear”(非线性),指的是问题的解决不再遵循传统的线性逻辑。
我们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和前人的经验,但现在很多问题往往不遵循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理解底层逻辑,以寻找解决方案。
比如在规划自己的职业上,原本的逻辑是,只要做好业绩就可以获得升职加薪。这种情况只存在于那个机会资源满地找的时代。
我们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许多行业的晋升路径变得竞争异常激烈,即所谓的“内卷化”。
I代表“Incomprehensible”(不可预测的),表明许多现象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
比如“淄博烧烤”的突然走红,是大学生的炒作,还是地方政府的策略,很难一言以蔽之。某些趋势或事件的兴起和流行已经难以用传统逻辑解释。
因此,在这样一种BANI时代,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在我看来就是由外向内,去往内求,看到自己。
所谓内求,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到你的发心和初心,识别自己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以及希望帮助哪些群体解决哪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围绕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七个习惯,更好地修炼自己的个人成长路径。
在我看来,这才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职场人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求发展出路的真正解题思路。
我觉得柯维有一个非常大的创举,就是将七个习惯整合成一个非常生动、形象且易于记忆的模型,称为个人成长的模型,解释个人成长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三个阶段,以及贯穿其中的七个习惯。
依赖状态下,个体将所有的事情归因为外部因素,认为别人应该帮助自己完成什么、公司应该提供自己什么、领导应该协助自己解决什么。这种外归因的态度表明个体尚未建立成熟的自我习惯。
而当一个人能够按照习惯一到习惯三,建立起良好的个人自我管理习惯时,就进入了独立状态。这个阶段,个体能够凡事内归因,去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但即便在独立阶段,职场人的成熟度也尚未完全形成,因为在当代社会,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
要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和幸福,个体必须与他人合作,从独立走向相互依赖。这意味着将自己置于一个系统的互动生态圈中,与他人建立互动关系,实现优势互补。
从独立到互赖的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习惯四、习惯五跟习惯六。
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七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英文表述为“Be Proactive”。在柯维看来,积极主动的习惯指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理性的选择,而不受到情绪的左右。
当面对刺激时,能够用人性独有的优势和特征去转变,抵御外界的刺激对我们情绪的干扰,这样的人就是积极主动的人。
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这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会积极主动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柯维看来,凡事都有两次创造,一种是在头脑中创造你的想象,另一种则是在现实中创造。
在职场和个人成长中,我们常说,如果一件事情连想都不敢想,那么它就几乎不可能实现。许多时候,即使我们有了想法,也未必能够实现,更不用说那些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了。
因此,柯维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能够发现自己以终为始的使命,是一件非常幸运,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我多年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探索中,我发现那些在年轻时找到了人生使命的人,能够沿着这一使命不断修炼和精进,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坚定和幸福的状态。
这种明确的方向感不仅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动力,也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
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柯维认为,人是没有“忙”这个说法的,一个人真正产生焦虑的本质,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去做。因此,要事第一就是指我们需要通过这个理念,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柯维甚至为这一习惯单独撰写了一本书,进一步阐述了其重要性和实践方法,这本书同样非常经典,值得一读。
第四个习惯是双赢思维,英文表述为“win-win or no deal”。在国内,许多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其原意,实际上,这一概念强调的是:要么实现双赢,要么干脆不进行交易。任何能够遵循双赢原则的商业活动,基本上都能成功。
这一习惯是一种认知和理念上的转变,实施起来并不容易。然而,一旦你掌握了双赢思维,就能在效能和结果上取得显著的成就。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个体和组织能够更好地协作,创造出更具价值的成果。
第五个习惯叫知彼解己。这一概念强调了在领导和影响他人的过程中,善于倾听比善于表达更为重要。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关键在于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观点和情感,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并推动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可以推动很多曾经我们认为推动不了的合作关系,化解很多看似已经有很多屏障的沟通场景。
第六个习惯是统合综效,其英文表述为“synergize”。史蒂芬·柯维在这一习惯中提出了“第三选择”的概念。这并不是指简单的折中,即双方各让步50%,而是指在双方的互动中,总存在一个能够使双方都获得比单独行动时更多收益的第三种选择。
这种第三选择体现了协同效应的本质,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的结果应该大于2。统合综效要求我们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创造出比个人单独工作时更大的价值。
如果能够形成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我们就能够跟周围的人和组织建立起深入、持久和高效的人际关系,就更容易获得公众的成功。
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它位于个人成长模型的最外环,象征着一个持续的循环。
这个习惯强调基于史蒂芬·柯维提到的四个重要方面:身体、人际关系、心智,以及精神,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训练。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sharpen the saw”,即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利剑,以便更有效地追求个人和公众的成功。
柯维的七个习惯模型,包括三个成长阶段,为我们构建理想生活提供了关键的框架。要实现这一模型,我们需要具体地了解如何实践每一个习惯,并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习惯应用于指导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至于具体怎么做到,这就是接下来要依次给大家讲解的如何去践行七个习惯。
完整内容收录于《细读商业经典》课程第60本解读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由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舒祺老师解读。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七个习惯如何践行,欢迎前往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