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院士站台、百家企业亮相,这场工业母机对接活动吸引力在哪?

川观新闻

3周前

产学研用各方齐聚,这场关于工业母机的对接活动吸引力在哪。...若说制造业是国家命脉,那工业母机则是制造业的“心脏”,几乎覆盖制造业全部领域。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王若晔 

10月18日,四川“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在成都都江堰举行,这是四川首次举行该细分领域的大规模活动。

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纷纷相约到场,其中还包括两名院士,省内外重点工业母机企业带着各自的“看家宝”——工业母机产业链上下游装备制造产品悉数亮相。

产学研用各方齐聚,这场关于工业母机的对接活动吸引力在哪?

活动现场展示机械

看现场 创新成为高频词

若说制造业是国家命脉,那工业母机则是制造业的“心脏”,几乎覆盖制造业全部领域。工业母机是生产机器的机器,而国产工业母机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为实现向上突破,工业母机需向着高性能制造迈进。

聚焦工业母机迈向高端,记者注意到,当天专家学者的发言中,“创新”是关键词。

“创新是根本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指出,工业母机产业重大创新方向包括高速高精、多轴复合、集成化、智能化四个方面,主攻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工人现场操作机械演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聚焦材料创新,阐述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母机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在他看来,当下要提高工业母机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以及整机的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工业母机自身的精准度必须有更高标准。

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更加重视创新带来的驱动力。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春将创新看作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

在普什宁江车间,记者看到第一代FMS80柔性制造系统时,眼前这台20米长的机器已有20岁的“高龄”,“它依然保持着出厂时的性能。”蔡春介绍,之所以它能保持“青春”,得益于企业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从1995年开始,普什宁江开始自主研发柔性制造系统。20余年的时间,不断对产品迭代升级,实现软件和硬件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目前,第三代产品已实现智能排产、智能管控。”蔡春介绍,系统能一次装夹多种不同的零件进行加工,24小时连续自动化工作;此外,通过搭载数字孪生技术,还能实时远距离模拟查看。

抓机遇:生产方、需求方现场“配对”

产需对接活动现场,记者发现,参会企业代表挂着不同颜色的身份牌,红色牌子是需求方,蓝色牌子是生产方。在活动现场,不时碰到生产方、需求方掏出手机加微信的场景。

供需企业现场对接

南京工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汪爱清一眼看到扬华创微(四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原子级抛光机。

“我们公司产品对齿轮抛光的粗糙度能降低到5纳米以下,你们可以寄来样品试一下。”听到扬华创微公司工程师周辽介绍,汪爱清赶紧掏出手机加微信,“下来找时间详细谈谈。”

扬华创微(四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刚成立3个月,虽然年轻,但已有多年的技术沉淀。“这才刚开场,已经有好几家需求方表示有兴趣继续沟通。”周辽说。

“产品多、类型多,选择多。”来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戴着红色和蓝色两张身份牌。作为供应方,成飞提供激光同轴送粉式3D打印设备、飞机大部件调姿对合及精加工系统等4项产品,其性能皆达到航空设备领域行业领先水平。而参加此次活动,该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带着需求找合作。随着制造装备国产化转型,此次活动正是补短提质的良机。

活动只有一天,但合作还在继续。当天,四川发布重点工业母机企业合作机会清单,涵盖普什宁江、国机重装、四川神工等38家企业,涉及数控纵切自动车床、小型精密数控排刀车床、齿轮机床等98项装备制造产品,充分展示四川工业母机上下游企业供需情况。

产学研用各方齐聚,这场关于工业母机的对接活动吸引力在哪。...若说制造业是国家命脉,那工业母机则是制造业的“心脏”,几乎覆盖制造业全部领域。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王若晔 

10月18日,四川“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在成都都江堰举行,这是四川首次举行该细分领域的大规模活动。

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纷纷相约到场,其中还包括两名院士,省内外重点工业母机企业带着各自的“看家宝”——工业母机产业链上下游装备制造产品悉数亮相。

产学研用各方齐聚,这场关于工业母机的对接活动吸引力在哪?

活动现场展示机械

看现场 创新成为高频词

若说制造业是国家命脉,那工业母机则是制造业的“心脏”,几乎覆盖制造业全部领域。工业母机是生产机器的机器,而国产工业母机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为实现向上突破,工业母机需向着高性能制造迈进。

聚焦工业母机迈向高端,记者注意到,当天专家学者的发言中,“创新”是关键词。

“创新是根本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指出,工业母机产业重大创新方向包括高速高精、多轴复合、集成化、智能化四个方面,主攻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工人现场操作机械演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聚焦材料创新,阐述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母机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在他看来,当下要提高工业母机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以及整机的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工业母机自身的精准度必须有更高标准。

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更加重视创新带来的驱动力。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春将创新看作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

在普什宁江车间,记者看到第一代FMS80柔性制造系统时,眼前这台20米长的机器已有20岁的“高龄”,“它依然保持着出厂时的性能。”蔡春介绍,之所以它能保持“青春”,得益于企业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从1995年开始,普什宁江开始自主研发柔性制造系统。20余年的时间,不断对产品迭代升级,实现软件和硬件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目前,第三代产品已实现智能排产、智能管控。”蔡春介绍,系统能一次装夹多种不同的零件进行加工,24小时连续自动化工作;此外,通过搭载数字孪生技术,还能实时远距离模拟查看。

抓机遇:生产方、需求方现场“配对”

产需对接活动现场,记者发现,参会企业代表挂着不同颜色的身份牌,红色牌子是需求方,蓝色牌子是生产方。在活动现场,不时碰到生产方、需求方掏出手机加微信的场景。

供需企业现场对接

南京工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汪爱清一眼看到扬华创微(四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原子级抛光机。

“我们公司产品对齿轮抛光的粗糙度能降低到5纳米以下,你们可以寄来样品试一下。”听到扬华创微公司工程师周辽介绍,汪爱清赶紧掏出手机加微信,“下来找时间详细谈谈。”

扬华创微(四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刚成立3个月,虽然年轻,但已有多年的技术沉淀。“这才刚开场,已经有好几家需求方表示有兴趣继续沟通。”周辽说。

“产品多、类型多,选择多。”来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戴着红色和蓝色两张身份牌。作为供应方,成飞提供激光同轴送粉式3D打印设备、飞机大部件调姿对合及精加工系统等4项产品,其性能皆达到航空设备领域行业领先水平。而参加此次活动,该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带着需求找合作。随着制造装备国产化转型,此次活动正是补短提质的良机。

活动只有一天,但合作还在继续。当天,四川发布重点工业母机企业合作机会清单,涵盖普什宁江、国机重装、四川神工等38家企业,涉及数控纵切自动车床、小型精密数控排刀车床、齿轮机床等98项装备制造产品,充分展示四川工业母机上下游企业供需情况。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