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迈入四年前的同一条河流? 小鹏P7+的“盛世危言”? 第三只钱包的窗口期,还有多久? 如何真正找到第三只钱包?
其目的也不是仅仅是认可,而是为了让这份认可变现,赚钱。
要找到第三只钱包,销量很重要,且不仅是销量的数字,重点在销量积累下产生的规模效应,在于口耳相传,消费者的无条件信任。
于是2024年下半年,何小鹏为了第三只钱包,前后奔走,步履明显加快。小鹏和滴滴姗姗来迟的MONA上市即大定,在中低端市场吹响销量反击的号角,开了一个头。
10月14日巴黎车展,何小鹏高调推出了“全球首款AI汽车”小鹏P7+,预售价20.98万起,订单旋即破30000台,创下了订单增速纪录,让青黄不接的小鹏产品矩阵久旱逢甘霖,隐隐有破局的另一个的势头。
可问题在于,现在小鹏汽车的第三只钱包,真到兑付的时候了吗?
投资人下场造车,派头、噱头、苗头,自然和自己完全不一样。
雷军主导的小米su7产品发布节奏,几乎堪称现代营销剧本:持续数年的预热、“挤牙膏”式的产品露出、临近发布时抬高价格的暗示,创始人下场代言,加上友商嘲弄不成反“抬轿子”,种种招数拉满,戏剧效果溢出。
在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营销”上,何小鹏就在巴黎车展前,开了一场不公布价格、遮遮掩掩的发布会预热,也有了自己在微博,和网友热火朝天的问答。
尽管这很不何小鹏,可形势比人强。P7+表面上是小鹏汽车2024年下半年重磅新品,深层次说,则是这家车企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尝试。
先前发布会上,何小鹏就谈到:“中国的汽车行业很多不是把技术创新放在前面,而是把产品和营销放在前面,过去没把小鹏汽车营销做好,未来一定会把营销做好。不光会干,还要会叫!”
会干和会叫,作用在P7+的定位描述上,也悄悄起了变化:这一次,何小鹏提出了新车三+,即技术+、空间+,舒适+。谈到P7+面向的人群,何小鹏则总结为:想要 P7 的优雅运动,又想要媲美 SUV 的空间。
并且,他将这款车形容为一款堪比“布雷斯塔警长”的三合一新物种:拥有轿跑的姿态、SUV的空间和MPV的舒适。
对这款车的智驾水平,何小鹏直接表示:“达到了小鹏汽车的最高水平!”
种种因素作用下,20.98万元起的P7+,预售开启不到2小时,订单量就突破了3万辆。
在这一背景下,小鹏P7+应运而生。可这一次,小鹏P7+能否完整应对竞争?进一步说,现在的小鹏,真到了可以兑付业绩的时候了吗?
事实上,这次P7+,采用的是小鹏SUV车型G6同款扶摇架构,并非小鹏P7原本的平台,外加外观、内饰各种配置不用,严格意义上来说,P7+本不应算作P7的改款:两者关系类似比亚迪秦 plus与秦 L,名字虽有一致性,可内在完全不同。
实际上,2020年推出的小鹏P7,其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一年,纯电车市场选择面不多,小鹏P7凭借造型和智驾优势,成为了当时少数能与 Model 3竞争的车型,一举打开了销路。即便到了2022年,小鹏P7依然能收获最高月销量9000台的不错成绩。
2020年亮相后,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小鹏 P7 与特斯拉 Model 3 主导了二十万元级别的纯电轿车市场,2022 年更是实现了十万辆落地成绩,创下新势力造车纪录。
可随着纯电轿车竞争越发激烈,小鹏本想延续P7成功的计划,却随着2023年改款P7i销量表现一般,而宣告搁浅:事实上,到了2024上半年,P7与P7i共交付仅1万辆。
P7的大获成功,一举让小鹏拿下21年新势力销量冠军,可在那时,何小鹏和整个小鹏汽车陷入了一种“盛世危局”中:
本该作为小鹏汽车灵魂人物的何小鹏,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飞行汽车中。
某种程度上说,销量可以是一种结果,同样也是一个起因。
这些年,随着销量过山车式起伏,更引发了小鹏汽车心态的深远变化。
比如,P7取得巨大成功后,小鹏汽车实际没有在这场出乎意料的成功中真正总结经验和方法论,反而“盲目自信”——彼时的小鹏智能化优势,在一款接一款,大量分散、不具有延续性的多款车型作用下,逐渐分散。
如果查看小鹏历年来的产品定位,不难发现,在P7后,小鹏推出了G9,一款SUV车型,随后又推出主打中低端市场的紧凑型轿车车型P5,以及主打中高端市场的中大型MPV产品X9。
可另一种更加复杂的心态变化,也在当下的小鹏身上,有所映射:比如,经历了先前的成功与波折后,当下的小鹏急于重新证明自己,也不断加快着产品推出速度和频率。
以及2024年后,一个本不热衷营销的何小鹏,开始尝试来到舆论的舞台中央,卖力营销。
除了急迫,因为先前定位失败仍历历在目,也导致了当下小鹏的每一步路,似乎都走得相当谨慎:比如,小鹏主品牌还没有做深做透时,小鹏汽车则推出了子品牌MONA,在确定双品牌战略后,小鹏汽车又重新否定了该策略。
从这一点上说,此次沿用P7系列命名的P7+,外加先前放弃MONA为第二品牌,正是小鹏汽车复杂心态的集中反应。
相较于P7+未来可能与极越07、小米 SU7、比亚迪汉等车型的贴脸竞争,当下的小鹏更加迫切需要平衡的,或许是自己的节奏、速度、以及心态。
现在的小鹏汽车,比谁都要输不起。于是在2024下半年,何小鹏的动作节奏,正在明显加快。
如果认真分析上半年的销量,可以看出,上半年的小鹏汽车,实际处于马斯克口中“两个增长浪潮之间”,车型多少有些青黄不接:比如,1月推出的X9,是一款聚焦30万以上价位的纯电MPV,上半年累计交付1.3万,仍无法让成为小鹏的销售主力。
此时,何小鹏势必需要找到第三只钱包。在2024下半年,“智驾”加“平价”的两张牌打出,MONA 也成为小鹏铺开销量,击穿用户心智的重中之中。
一方面,随着马斯克十一次到访中国,2024年底特斯拉的FSD即将全面铺开,加上,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平价特斯拉,极有可能在2025年进入中国。受此影响,MONA “智驾”+“平价”的窗口期,或许将步步收窄。
此外,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跨过50%后,智驾逐渐成为了车企竞争的焦点。从汽车之家研究院报告来看,目前有超过50%的新能源用户购车时关注智能,在所有购车关注因素中排名第四,有58%的90/95代际用户和20万以上分价位用户关注车企的智能表现。
从这一点上说,不管P7+能否成功,激烈的竞争不会就此停下,甚至才刚刚开始。
今年春节开工,何小鹏曾在内部信指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
事实上,2023年中国推出超过1000种新车型,全球独一无二,足以证明行业竞争的激烈。同时,国内新车型的生命周期也在加速缩减,过去一辆车或许能够畅销10年,现在一辆车能持续上榜三年几乎已是极限。
更重要的是,何小鹏带领的小鹏汽车,也急需从单一构建“技术优势”,转向同步构建“消费者认知优势”,真正打造出自己的第三只钱包。
相反,当下小鹏汽车的最为急迫的命题,仍然是以MONA为抓手,爆破中低端市场,铺开销量,在更广大的群体中打出自身智能化的口碑,从而令用户口耳相传,形成智能化认知,最终让智能化的品牌调性,反哺于小鹏的其他车型,不断拉高销量。因此,MONA的优先级或许远远大于P7+,当下的小鹏,或许也没有到达兑付第三只钱包的时候。
MONA系列发布初,何小鹏就曾放出豪言:“今年下半年,MONA会比雷总的小米SU7有更好的销量。”
并且,何小鹏还谈到,目前中国整车企业约为40家,再经过10年的竞争和淘汰,主流汽车品牌的数量会缩减至7家。如果想成为这7家之一,就必须在未来10年,实现年销10万辆AI汽车:“这是决赛的入场券”。”
可值得玩味的是,当下小鹏 MONA产能交付,却开始受阻:用户开始出现了抱怨,这对小鹏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何小鹏迈入四年前的同一条河流? 小鹏P7+的“盛世危言”? 第三只钱包的窗口期,还有多久? 如何真正找到第三只钱包?
其目的也不是仅仅是认可,而是为了让这份认可变现,赚钱。
要找到第三只钱包,销量很重要,且不仅是销量的数字,重点在销量积累下产生的规模效应,在于口耳相传,消费者的无条件信任。
于是2024年下半年,何小鹏为了第三只钱包,前后奔走,步履明显加快。小鹏和滴滴姗姗来迟的MONA上市即大定,在中低端市场吹响销量反击的号角,开了一个头。
10月14日巴黎车展,何小鹏高调推出了“全球首款AI汽车”小鹏P7+,预售价20.98万起,订单旋即破30000台,创下了订单增速纪录,让青黄不接的小鹏产品矩阵久旱逢甘霖,隐隐有破局的另一个的势头。
可问题在于,现在小鹏汽车的第三只钱包,真到兑付的时候了吗?
投资人下场造车,派头、噱头、苗头,自然和自己完全不一样。
雷军主导的小米su7产品发布节奏,几乎堪称现代营销剧本:持续数年的预热、“挤牙膏”式的产品露出、临近发布时抬高价格的暗示,创始人下场代言,加上友商嘲弄不成反“抬轿子”,种种招数拉满,戏剧效果溢出。
在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营销”上,何小鹏就在巴黎车展前,开了一场不公布价格、遮遮掩掩的发布会预热,也有了自己在微博,和网友热火朝天的问答。
尽管这很不何小鹏,可形势比人强。P7+表面上是小鹏汽车2024年下半年重磅新品,深层次说,则是这家车企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尝试。
先前发布会上,何小鹏就谈到:“中国的汽车行业很多不是把技术创新放在前面,而是把产品和营销放在前面,过去没把小鹏汽车营销做好,未来一定会把营销做好。不光会干,还要会叫!”
会干和会叫,作用在P7+的定位描述上,也悄悄起了变化:这一次,何小鹏提出了新车三+,即技术+、空间+,舒适+。谈到P7+面向的人群,何小鹏则总结为:想要 P7 的优雅运动,又想要媲美 SUV 的空间。
并且,他将这款车形容为一款堪比“布雷斯塔警长”的三合一新物种:拥有轿跑的姿态、SUV的空间和MPV的舒适。
对这款车的智驾水平,何小鹏直接表示:“达到了小鹏汽车的最高水平!”
种种因素作用下,20.98万元起的P7+,预售开启不到2小时,订单量就突破了3万辆。
在这一背景下,小鹏P7+应运而生。可这一次,小鹏P7+能否完整应对竞争?进一步说,现在的小鹏,真到了可以兑付业绩的时候了吗?
事实上,这次P7+,采用的是小鹏SUV车型G6同款扶摇架构,并非小鹏P7原本的平台,外加外观、内饰各种配置不用,严格意义上来说,P7+本不应算作P7的改款:两者关系类似比亚迪秦 plus与秦 L,名字虽有一致性,可内在完全不同。
实际上,2020年推出的小鹏P7,其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一年,纯电车市场选择面不多,小鹏P7凭借造型和智驾优势,成为了当时少数能与 Model 3竞争的车型,一举打开了销路。即便到了2022年,小鹏P7依然能收获最高月销量9000台的不错成绩。
2020年亮相后,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小鹏 P7 与特斯拉 Model 3 主导了二十万元级别的纯电轿车市场,2022 年更是实现了十万辆落地成绩,创下新势力造车纪录。
可随着纯电轿车竞争越发激烈,小鹏本想延续P7成功的计划,却随着2023年改款P7i销量表现一般,而宣告搁浅:事实上,到了2024上半年,P7与P7i共交付仅1万辆。
P7的大获成功,一举让小鹏拿下21年新势力销量冠军,可在那时,何小鹏和整个小鹏汽车陷入了一种“盛世危局”中:
本该作为小鹏汽车灵魂人物的何小鹏,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飞行汽车中。
某种程度上说,销量可以是一种结果,同样也是一个起因。
这些年,随着销量过山车式起伏,更引发了小鹏汽车心态的深远变化。
比如,P7取得巨大成功后,小鹏汽车实际没有在这场出乎意料的成功中真正总结经验和方法论,反而“盲目自信”——彼时的小鹏智能化优势,在一款接一款,大量分散、不具有延续性的多款车型作用下,逐渐分散。
如果查看小鹏历年来的产品定位,不难发现,在P7后,小鹏推出了G9,一款SUV车型,随后又推出主打中低端市场的紧凑型轿车车型P5,以及主打中高端市场的中大型MPV产品X9。
可另一种更加复杂的心态变化,也在当下的小鹏身上,有所映射:比如,经历了先前的成功与波折后,当下的小鹏急于重新证明自己,也不断加快着产品推出速度和频率。
以及2024年后,一个本不热衷营销的何小鹏,开始尝试来到舆论的舞台中央,卖力营销。
除了急迫,因为先前定位失败仍历历在目,也导致了当下小鹏的每一步路,似乎都走得相当谨慎:比如,小鹏主品牌还没有做深做透时,小鹏汽车则推出了子品牌MONA,在确定双品牌战略后,小鹏汽车又重新否定了该策略。
从这一点上说,此次沿用P7系列命名的P7+,外加先前放弃MONA为第二品牌,正是小鹏汽车复杂心态的集中反应。
相较于P7+未来可能与极越07、小米 SU7、比亚迪汉等车型的贴脸竞争,当下的小鹏更加迫切需要平衡的,或许是自己的节奏、速度、以及心态。
现在的小鹏汽车,比谁都要输不起。于是在2024下半年,何小鹏的动作节奏,正在明显加快。
如果认真分析上半年的销量,可以看出,上半年的小鹏汽车,实际处于马斯克口中“两个增长浪潮之间”,车型多少有些青黄不接:比如,1月推出的X9,是一款聚焦30万以上价位的纯电MPV,上半年累计交付1.3万,仍无法让成为小鹏的销售主力。
此时,何小鹏势必需要找到第三只钱包。在2024下半年,“智驾”加“平价”的两张牌打出,MONA 也成为小鹏铺开销量,击穿用户心智的重中之中。
一方面,随着马斯克十一次到访中国,2024年底特斯拉的FSD即将全面铺开,加上,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平价特斯拉,极有可能在2025年进入中国。受此影响,MONA “智驾”+“平价”的窗口期,或许将步步收窄。
此外,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跨过50%后,智驾逐渐成为了车企竞争的焦点。从汽车之家研究院报告来看,目前有超过50%的新能源用户购车时关注智能,在所有购车关注因素中排名第四,有58%的90/95代际用户和20万以上分价位用户关注车企的智能表现。
从这一点上说,不管P7+能否成功,激烈的竞争不会就此停下,甚至才刚刚开始。
今年春节开工,何小鹏曾在内部信指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
事实上,2023年中国推出超过1000种新车型,全球独一无二,足以证明行业竞争的激烈。同时,国内新车型的生命周期也在加速缩减,过去一辆车或许能够畅销10年,现在一辆车能持续上榜三年几乎已是极限。
更重要的是,何小鹏带领的小鹏汽车,也急需从单一构建“技术优势”,转向同步构建“消费者认知优势”,真正打造出自己的第三只钱包。
相反,当下小鹏汽车的最为急迫的命题,仍然是以MONA为抓手,爆破中低端市场,铺开销量,在更广大的群体中打出自身智能化的口碑,从而令用户口耳相传,形成智能化认知,最终让智能化的品牌调性,反哺于小鹏的其他车型,不断拉高销量。因此,MONA的优先级或许远远大于P7+,当下的小鹏,或许也没有到达兑付第三只钱包的时候。
MONA系列发布初,何小鹏就曾放出豪言:“今年下半年,MONA会比雷总的小米SU7有更好的销量。”
并且,何小鹏还谈到,目前中国整车企业约为40家,再经过10年的竞争和淘汰,主流汽车品牌的数量会缩减至7家。如果想成为这7家之一,就必须在未来10年,实现年销10万辆AI汽车:“这是决赛的入场券”。”
可值得玩味的是,当下小鹏 MONA产能交付,却开始受阻:用户开始出现了抱怨,这对小鹏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