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稳、增量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持续受益于一揽子增量政策

新华财经

1个月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要注重产业链之间的平衡性及产业门类增长的平衡性,特别要把当前各类普惠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好,推动工业领域稳健运行。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9日电(王菁)三季度各项数据表现如何?四季度及全年经济形势怎么看?今年经济预期目标能否如期完成?10月18日,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举行“2024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多位经济学家,从宏观、就业、消费、外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进行权威解读。

消费增长“总量稳、增量新” 外贸年内表现超预期

从需求端来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564亿元,同比增长3.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在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称,“总量稳、增量新,是当前中国消费增长的基本态势。”从需求角度来看,前三季度,特别是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速逐渐企稳,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稳固。

王微表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支持下,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出现较快增长,政策效应比较明显。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0月15日,已有2066.7万名消费者申请,1013.4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1462.4万台,享受131.7亿元中央补贴,带动销售690.9亿元。

“新赛道和新需求也在加快涌现。今年以来,一些新产品、新品牌、新消费场景、新服务模式和新创意性消费都在加快涌现,推动了很多供给方面的新赛道加快成长。”王微说。

从供给端来看,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数据显示,各季度外贸进出口值均在10万元之上,分别达10.15万亿、11万亿、11.17万亿元,这在历史同期也是首次。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表现超出预期。他表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大约三分之一左右。“作为全球唯一近乎全产业体系的国家,中国不断鼓励自主创新、拥有自主产权,这些因素助推了外贸高质量成长。”

据WTO最新预测,今年全球外贸增速将达到2.6%。对此,张建平预测称,“若能如期实现,则标志着即使面临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依然能够稳定外贸增长。”

一揽子增量政策将持续显效 短端利率下行趋势更确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在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中国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相关系列举措落地,效果持续显现,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向高攀登,向新而行,向绿转型。”

“向高攀登,指更高附加值和更高质量。”郭丽岩说,目前我国商业航天、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中的典型领域,增速都很明显。除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保持在高景气度区间。

“向新而行,表现在各地加快推动以旧换新。”郭丽岩表示,相关数据表明,“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之各地配套的落地实施细则,正在稳步取得明显成效。“不仅改善了企业营收和上下游配套的市场关联环境,也加快了新供给与新消费之间的循环,为加快改善需求侧、激发更多有效需求的潜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向绿转型,表现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83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30%,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速。据悉,9月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达到53%,这为今后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汽车产业向高攀登、向绿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

实际上,不少数据已经看出明显起色,例如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要注重产业链之间的平衡性及产业门类增长的平衡性,特别要把当前各类普惠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好,推动工业领域稳健运行。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又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展望四季度及全年趋势,郭丽岩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将在今年四季度以及明年持续显效。各类经营主体实际经营环境改善、效益提升、预期增强,将为稳住宏观经济速度及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质效向好提供良好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也表示,“强有力的政策为市场企稳创造了条件,这些政策加在一起理论上已能实现潜力释放和预期改善,接下来的政策落地见效是重中之重。”

此外,对于利率和汇率后续走势预期,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监谢亚轩预计,“受财政发力预期的影响,长端利率下行将不像前三季度那么顺畅,相比之下受益于降准降息带来的货币宽松预期,短端利率下行仍有较强动力。”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要注重产业链之间的平衡性及产业门类增长的平衡性,特别要把当前各类普惠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好,推动工业领域稳健运行。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9日电(王菁)三季度各项数据表现如何?四季度及全年经济形势怎么看?今年经济预期目标能否如期完成?10月18日,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举行“2024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多位经济学家,从宏观、就业、消费、外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进行权威解读。

消费增长“总量稳、增量新” 外贸年内表现超预期

从需求端来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564亿元,同比增长3.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在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称,“总量稳、增量新,是当前中国消费增长的基本态势。”从需求角度来看,前三季度,特别是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速逐渐企稳,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稳固。

王微表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支持下,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出现较快增长,政策效应比较明显。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0月15日,已有2066.7万名消费者申请,1013.4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1462.4万台,享受131.7亿元中央补贴,带动销售690.9亿元。

“新赛道和新需求也在加快涌现。今年以来,一些新产品、新品牌、新消费场景、新服务模式和新创意性消费都在加快涌现,推动了很多供给方面的新赛道加快成长。”王微说。

从供给端来看,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数据显示,各季度外贸进出口值均在10万元之上,分别达10.15万亿、11万亿、11.17万亿元,这在历史同期也是首次。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表现超出预期。他表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大约三分之一左右。“作为全球唯一近乎全产业体系的国家,中国不断鼓励自主创新、拥有自主产权,这些因素助推了外贸高质量成长。”

据WTO最新预测,今年全球外贸增速将达到2.6%。对此,张建平预测称,“若能如期实现,则标志着即使面临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依然能够稳定外贸增长。”

一揽子增量政策将持续显效 短端利率下行趋势更确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在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中国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相关系列举措落地,效果持续显现,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向高攀登,向新而行,向绿转型。”

“向高攀登,指更高附加值和更高质量。”郭丽岩说,目前我国商业航天、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中的典型领域,增速都很明显。除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保持在高景气度区间。

“向新而行,表现在各地加快推动以旧换新。”郭丽岩表示,相关数据表明,“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之各地配套的落地实施细则,正在稳步取得明显成效。“不仅改善了企业营收和上下游配套的市场关联环境,也加快了新供给与新消费之间的循环,为加快改善需求侧、激发更多有效需求的潜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向绿转型,表现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83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30%,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速。据悉,9月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达到53%,这为今后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汽车产业向高攀登、向绿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

实际上,不少数据已经看出明显起色,例如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要注重产业链之间的平衡性及产业门类增长的平衡性,特别要把当前各类普惠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好,推动工业领域稳健运行。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又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展望四季度及全年趋势,郭丽岩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将在今年四季度以及明年持续显效。各类经营主体实际经营环境改善、效益提升、预期增强,将为稳住宏观经济速度及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质效向好提供良好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也表示,“强有力的政策为市场企稳创造了条件,这些政策加在一起理论上已能实现潜力释放和预期改善,接下来的政策落地见效是重中之重。”

此外,对于利率和汇率后续走势预期,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监谢亚轩预计,“受财政发力预期的影响,长端利率下行将不像前三季度那么顺畅,相比之下受益于降准降息带来的货币宽松预期,短端利率下行仍有较强动力。”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