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美丽四川 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川观新闻

4周前

四川给出的答案是不断积蓄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质量”和“绿色动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秋日锦江,天朗气清。成都锦江绿道旁的咖啡馆里客人不断,不时可见江畔白鹭掠过水面……“锦江生态环境变好后,沿岸也变得更热闹了。”家住锦江边的市民李友感叹,水清岸绿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

一江清水的美丽蝶变,照见了四川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四川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一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新时代四川生态美景图正徐徐展开。

聚焦问题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属长江上游岷江水系,起于都江堰,于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出境,全长150公里的锦江承载着成都约46%的人口。

此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成都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问题,其中,生活污水直排也成为了影响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的主要因素。

“针对短板问题,加快整改脚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成都加快排水管网普查治理,已经完成7705公里市政排水管网普查,敷设锦江截污管涵23.1公里,每日污水处理能力提升173.5万吨,有效减轻了锦江流域污染负荷。

如今,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更是从2016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及以上,连续51个月(截至2024年8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俯瞰锦江。锦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见微知著,锦江水变清、岸增绿的“秘密”,反映出四川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今年1至8月,全省203个国考断面,201个水质达到优良,占比达99%,相较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13位,同比2023年稳位、较2022年同期前进5位。此外,全省各地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建设“无废城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探索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四川模式。

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在四川持续发力。宜宾针对环境问题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雅安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小水电清理退出,广元开展翠云廊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排查整治……

同时,四川积极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国家每年移交的长江黄河警示片所指出的问题,分类建立台账,在全国率先出台督察整改销号办法;围绕督察整改反馈意见和任务,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污染防控、生态修复、产业减污降碳等问题解决。

截至目前,四川推进的中央环保督察224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16项,完成率96.4%;省级环保督察998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9789项,完成率98.1%。同时,国家移交长江黄河问题共96个,已完成整改74个。

数据的背后,是四川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制度护航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10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聚焦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四川细化保护举措,切实守护好这条“英雄河”“美酒河”。

时间回到2021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这是四川省流域类第一部跨省协同地方立法。

水清岸绿的赤水河成为“美酒河 ” 。古蔺融媒供图

“此次施行的实施细则让保护条例中各项规定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体现在针对流域范围内未具体划定、责任未完全明确、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地方特色未充分挖掘等问题,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

保护生态环境,依靠制度护航。去年,四川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着力解决农用地、工矿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问题;今年初,四川印发《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力争在2026年底前明显提升千岁古树名木整体健康水平。

针对跨区域环境问题,举措不断创新。川渝两地通过联合启动专项行动,治理突出问题,化解跨界河流治理不同步、解决不及时、侧重不统一等症结;川陕甘三省以“四川条例+三省决定”的形式协同立法,携手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

压实各方责任,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压实市(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加分事项;为有效传导压力,省政府分管领导每年约谈环境质量考核排名靠后的市(州)政府负责同志,将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评的重要参考。

更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融入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当中。在国家管理规程的基础上,生态环境厅制定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流程》,使规划论证到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同时,相关规划也更加突出区域特点,查短板补弱项,确保规划的针对性,紧紧围绕短板弱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规划可操作性。

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43个省级生态县。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过程中,四川逐渐构建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图景。

升级转型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金秋十月,奔腾的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并入长江。地处三江汇流处的宜宾,水能资源丰富,能源结构中绿电占比达85%以上,水电占比达70%以上。

三江汇流处的宜宾。宜宾观察 罗顺 摄

得益于当地绿色能源的解决方案,宜宾聚集了动力电池、光伏、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代表性产业,让这座以酒闻名的城市有了另一张响亮的绿色产业名片。

如何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共赢?四川给出的答案是不断积蓄工业高质量发展的 “绿色质量”和“绿色动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四川用实际行动给出回应。

今年4月,四川发布全国首份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四川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2024版)》,结合现行标准明确全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整体体系框架,为全省工业企业开展绿色设计提供普适性指导;此前,还出台了《四川省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工作方案(2022—2025年)》,组织编制《四川省工业能效指南(2024年第一版)》,印发《关于加快工业领域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的通知》......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逐渐涵盖了从全面推进产品设计生态化转型,到深入推进能源动力低碳化转型,从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清洁化转型,到持续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再到加快推动技术装备高端化转型。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四川在绿色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效。2023年,以晶硅光伏、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长明显;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657家、绿色工业园区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累计推动105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四川碳市场已累计成交超3800万吨,居全国第4位。

将视角放大,更多基础领域也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电力总装机1.33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9745万千瓦;在交通运输结构上,全省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在城乡绿色发展中,持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累计创建3733个、占城市社区总数的79%。

在大潮中激浪,在发展中奋进。四川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绿色升级转型,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绿色本底,蹚出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发展路。

四川给出的答案是不断积蓄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质量”和“绿色动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秋日锦江,天朗气清。成都锦江绿道旁的咖啡馆里客人不断,不时可见江畔白鹭掠过水面……“锦江生态环境变好后,沿岸也变得更热闹了。”家住锦江边的市民李友感叹,水清岸绿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

一江清水的美丽蝶变,照见了四川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四川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一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新时代四川生态美景图正徐徐展开。

聚焦问题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属长江上游岷江水系,起于都江堰,于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出境,全长150公里的锦江承载着成都约46%的人口。

此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成都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问题,其中,生活污水直排也成为了影响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的主要因素。

“针对短板问题,加快整改脚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成都加快排水管网普查治理,已经完成7705公里市政排水管网普查,敷设锦江截污管涵23.1公里,每日污水处理能力提升173.5万吨,有效减轻了锦江流域污染负荷。

如今,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更是从2016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及以上,连续51个月(截至2024年8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俯瞰锦江。锦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见微知著,锦江水变清、岸增绿的“秘密”,反映出四川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今年1至8月,全省203个国考断面,201个水质达到优良,占比达99%,相较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13位,同比2023年稳位、较2022年同期前进5位。此外,全省各地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建设“无废城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探索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四川模式。

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在四川持续发力。宜宾针对环境问题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雅安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小水电清理退出,广元开展翠云廊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排查整治……

同时,四川积极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国家每年移交的长江黄河警示片所指出的问题,分类建立台账,在全国率先出台督察整改销号办法;围绕督察整改反馈意见和任务,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污染防控、生态修复、产业减污降碳等问题解决。

截至目前,四川推进的中央环保督察224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16项,完成率96.4%;省级环保督察998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9789项,完成率98.1%。同时,国家移交长江黄河问题共96个,已完成整改74个。

数据的背后,是四川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制度护航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10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聚焦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四川细化保护举措,切实守护好这条“英雄河”“美酒河”。

时间回到2021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这是四川省流域类第一部跨省协同地方立法。

水清岸绿的赤水河成为“美酒河 ” 。古蔺融媒供图

“此次施行的实施细则让保护条例中各项规定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体现在针对流域范围内未具体划定、责任未完全明确、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地方特色未充分挖掘等问题,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

保护生态环境,依靠制度护航。去年,四川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着力解决农用地、工矿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问题;今年初,四川印发《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力争在2026年底前明显提升千岁古树名木整体健康水平。

针对跨区域环境问题,举措不断创新。川渝两地通过联合启动专项行动,治理突出问题,化解跨界河流治理不同步、解决不及时、侧重不统一等症结;川陕甘三省以“四川条例+三省决定”的形式协同立法,携手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

压实各方责任,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压实市(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加分事项;为有效传导压力,省政府分管领导每年约谈环境质量考核排名靠后的市(州)政府负责同志,将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评的重要参考。

更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融入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当中。在国家管理规程的基础上,生态环境厅制定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流程》,使规划论证到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同时,相关规划也更加突出区域特点,查短板补弱项,确保规划的针对性,紧紧围绕短板弱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规划可操作性。

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43个省级生态县。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过程中,四川逐渐构建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图景。

升级转型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金秋十月,奔腾的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并入长江。地处三江汇流处的宜宾,水能资源丰富,能源结构中绿电占比达85%以上,水电占比达70%以上。

三江汇流处的宜宾。宜宾观察 罗顺 摄

得益于当地绿色能源的解决方案,宜宾聚集了动力电池、光伏、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代表性产业,让这座以酒闻名的城市有了另一张响亮的绿色产业名片。

如何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共赢?四川给出的答案是不断积蓄工业高质量发展的 “绿色质量”和“绿色动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四川用实际行动给出回应。

今年4月,四川发布全国首份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四川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2024版)》,结合现行标准明确全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整体体系框架,为全省工业企业开展绿色设计提供普适性指导;此前,还出台了《四川省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工作方案(2022—2025年)》,组织编制《四川省工业能效指南(2024年第一版)》,印发《关于加快工业领域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的通知》......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逐渐涵盖了从全面推进产品设计生态化转型,到深入推进能源动力低碳化转型,从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清洁化转型,到持续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再到加快推动技术装备高端化转型。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四川在绿色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效。2023年,以晶硅光伏、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长明显;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657家、绿色工业园区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累计推动105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四川碳市场已累计成交超3800万吨,居全国第4位。

将视角放大,更多基础领域也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电力总装机1.33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9745万千瓦;在交通运输结构上,全省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在城乡绿色发展中,持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累计创建3733个、占城市社区总数的79%。

在大潮中激浪,在发展中奋进。四川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绿色升级转型,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绿色本底,蹚出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发展路。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