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14日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出现趋稳回升态势。这与央行的增量货币政策陆续落地关系密切。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出“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9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葡语国家中央银行及金融家会议上,潘功胜再次明确,中国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按照潘功胜的解释,今年全球通胀高位回落,但仍有较强黏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和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相对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旨在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对于中国货币政策的新提法,究竟该如何理解“支持性”?权威专家解读称,潘功胜所提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是与国际上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这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也是不矛盾的。”
上述专家表示,应看到,在内需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能真正体现“支持性”成效,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若经济下行压力缓解,货币政策也会回归常态。“宜松则松,宜紧则紧”,本身也是政策稳健的体现。
业内人士指出,从本轮政策调整看,抓住了房地产、资本市场两个关键点。市场普遍认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持续时间较以往长,市场信心持续偏弱,影响经济运行。
从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看,央行着力推动各方面达成共识,抓好房地产市场这个关键点,5月优化住房信贷政策,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9月进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延长部分房地产金融政策实施期限。前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已有积极反应。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市场信心的集中表现,近期,中国央行还创设了两项结构性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业内人士表示,一系列政策出台后,股指出现回升,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此外,货币政策也更加注重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更加聚焦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着眼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力,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业内人士称,从央行今年以来的多次公开表态看,货币政策整个调控思路适应形势变化而转变。
潘功胜多次表示,将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同时,要发挥政策合力,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推动供需匹配。
上述人士称,总的看,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大背景下,未来有效内需的挖掘,尤其是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货币政策也会和其他宏观政策共同努力,加力支持经济实现供求的动态平衡。(完)
中国央行14日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出现趋稳回升态势。这与央行的增量货币政策陆续落地关系密切。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出“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9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葡语国家中央银行及金融家会议上,潘功胜再次明确,中国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按照潘功胜的解释,今年全球通胀高位回落,但仍有较强黏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和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相对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旨在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对于中国货币政策的新提法,究竟该如何理解“支持性”?权威专家解读称,潘功胜所提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是与国际上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这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也是不矛盾的。”
上述专家表示,应看到,在内需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能真正体现“支持性”成效,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若经济下行压力缓解,货币政策也会回归常态。“宜松则松,宜紧则紧”,本身也是政策稳健的体现。
业内人士指出,从本轮政策调整看,抓住了房地产、资本市场两个关键点。市场普遍认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持续时间较以往长,市场信心持续偏弱,影响经济运行。
从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看,央行着力推动各方面达成共识,抓好房地产市场这个关键点,5月优化住房信贷政策,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9月进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延长部分房地产金融政策实施期限。前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已有积极反应。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市场信心的集中表现,近期,中国央行还创设了两项结构性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业内人士表示,一系列政策出台后,股指出现回升,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此外,货币政策也更加注重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更加聚焦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着眼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力,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业内人士称,从央行今年以来的多次公开表态看,货币政策整个调控思路适应形势变化而转变。
潘功胜多次表示,将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同时,要发挥政策合力,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推动供需匹配。
上述人士称,总的看,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大背景下,未来有效内需的挖掘,尤其是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货币政策也会和其他宏观政策共同努力,加力支持经济实现供求的动态平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