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较大——财政政策传递六大积极信号

泽平宏观

3周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央行和财政部首次建立联合工作组,加强央行国债买卖方面的紧密合作,继续加强政策协同,不断优化相关制度安排。...第二轮化债(2019年)主要是在债务压力较大的地方选择建制县作为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发行1579亿置换债置换隐性债务。

文:任泽平团队

10月12日,财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次发布会,财政政策力度为近年少见,增量政策真金白银,而且明确说规模较大,后续还有较大空间。由于需要走法定程序,近期公布具体金额。

一些关键表述:“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措施”、“逆周期调节不仅以上四点,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这次财政部的新闻发布会,释放六大积极信号:一是总规模空间大,提高赤字规模和增量国债,由于需要走法定程序,近期公布具体金额,规模比较大。二是专项债增量扩容,将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首次允许用于收购闲置土地和存量房,力度空前;三是更大力度化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四是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包括但不限于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五是在民生方面加大支出,提振消费;六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
虽未提及具体增量数字,但是让市场看到政策部门的诚意,体现财政部专业担当。财政政策有决策流程,有些需要全国人大审批,比货币政策复杂,预计10月下旬公布。这次发布会在市场预期较高的情况下,释放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方案,涉及投资、化债、收储、房地产止跌回稳、银行注资、民生等领域。
财政货币政策除了真金白银投入,很重要的是“宣示效应”,传递强有力的决心和信号,类似924央行新闻发布会。
从926最高会议,到重要经济部门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一揽子增量政策,决心很大,“宣示效应”明显,拉开大规模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序幕。
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出,期待中国经济触底复苏,房地产止跌回稳,股市繁荣发展,全球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一鼓作气,士气大振。
1 总基调:规模较大,真金白银,后续还有较大空间,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财政部部长明确提到:“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财政部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

增量政策主要是:

“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

二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四是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我再补充一点,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以上的四点,这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本次虽未提及具体刺激总金额,但预计力度较大,空间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央行和财政部首次建立联合工作组,加强央行国债买卖方面的紧密合作,继续加强政策协同,不断优化相关制度安排。
财政部权限范围内可动用资金约2.3万亿,预计四季度支出。目前我国财政规模为4.06万亿赤字规模+3.9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新增不列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去年四季度发行的特别国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28.55万亿元。专项债上,1-9月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6万亿元,待发额度加上已发未用的资金,今年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用。
预计会上调赤字规模、增发国债、增发专项债。根据预算程序,调整赤字率和特别国债需要全国人大审批,预计10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会宣布,本次发布会虽未透露具体金额,但明确“具体资金数量安排问题,经过法定程序后,会及时向社会公开”。
2 地方化债: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额度,力度为近年最大
财政部表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措施”。这是一场及时雨,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压力,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巩固基层“三保”。
2014年《新预算法》发布以来,中央历史上主导了三轮大规模地方政府化债行动,当前正处于第四轮。
第一轮化债(2015-2018年)财政部根据各省债务到期情况下达各省置换债上限额度,地方政府按额度发行置换债来置换存量政府债务,累计共发行约12.2万亿置换债。
第二轮化债(2019年)主要是在债务压力较大的地方选择建制县作为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发行1579亿置换债置换隐性债务。
第三轮化债(202012-20226月)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扩容至26个省市,并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偿还存量债务,累计发行1.13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多省份宣布超额完成隐债化解任务,北京、广东实现全域隐性债务清零。
第四轮化债(2023年至今),2022年下半年一些地方出现债务风险隐患,2023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财政部2023年安排超过2.2万亿元、2024年安排1.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

本次为“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措施”,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前三轮化债行动中力度最大的一轮是2015-20184年间总计发行12.2万亿元置换债。本轮化债规模力度较大,2023年和2024年已下达的3.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额度,未来有望再下达较大规模的债务额度。
根据财政部数据,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8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达30.9万亿元。预计将解决地方政府大部分的隐性债务。

近年地方政府出现巨大的收支缺口,以罚没等为代表的非税收入异常高增。在税收收入下滑的背景下,1-8月,全国非税收入高达2.67万亿,同比增长达11.7%。近一段时期,经常有媒体报导,不少企业反应,有的地方政府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现象上升,甚至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已经有媒体曝光“远洋捕捞”的不良现象,破坏地方营商环境,打击民营经济信心。而且,不少地方政府欠薪已经是普遍现象,大量中小企业被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导致裁员降薪潮出现。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缺少安全感,民间投资负增长,“躺平”文化流行。

我们此前建议推出4-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减轻被拖欠企业的负担。与此同时,制定全国一致的一揽子化债方案,让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各担其责;出台法规和行政措施,建立地方政府资产交易机制,让地方政府以资产化解存量债务。最终,完成三中全会的改革,编制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控制新债务的产生。

如果按照最高会议的布置,“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发改委提出的,“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则将极大地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增加企业家安全感,改善地方营商环境后续期待具体的落实,对于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的典型案例进行问责。

应该说,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十分及时,如果能落实好,其政策效果,堪比10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民营经济的春天有望再次到来。如果民营经济信心提振,当前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可以起到乘数放大效应,政府投资就能够带动更大的民间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专项债:扩范围、强机制、严管理,首次允许用于收购闲置土地和存量房
今年专项债发行力度不小,但发行节奏偏慢,主因范围受限、机制不全、管理不善。2024年安排新增专项债券3.9万亿元,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年,但7个月发行进度偏慢,进度仅约45.5%,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一是专项债对底层项目收益率有一定要求,很多新基建收益率无法保证,导致缺项目;二是有的项目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在财政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缺少配套能力;三是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例如多头监管,项目遇到堵点时容易停滞、已到账的资金空转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次会议财政部明确扩范围,明确提出“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这将有利于专项债落地,转化为实物投资。
用好专项债券支持收购土地储备和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合理支持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专项债可用于收购土地储备还是首次。20241-8月全国土地购置费累计2.64万亿元,后3个月地方专项债可用资金2.3万亿元的体量对于土地交易市场而言是举足轻重的,既能增强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将显著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
财政部提出,“将健全完善专项债项目资产台账,确保政府负债和项目资产平衡,深入探索专项债提前偿还,研究建立健全偿债备用金制度”。关键打通在建项目“绿色通道”,推动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实施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一是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责任。二是健全完善专项债券项目资产台账,分类管理项目资产,确保政府负债和项目资产平衡。三是探索专项债券提前偿还,研究建立健全偿债备付金制度,保障专项债券偿还来源。

4 房地产:加速收储,优化税费,叠加运用多项工具促进止跌回稳,

财政部提到,“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本次财政政策从供给端、需求端双管齐下,后续发力可期。
专项债收购闲置土地和存量房,优化供给端,有望加速收储力度和速度。专项债收购土地储备,此举可提升其使用效率,合理调控土地供应量,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用于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房,不仅能为保交楼提供流动性支持,还能增加政府可用于社会保障的房源;同时减少新建、优化存量,鼓励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更多地消化已有的商品房资源,稳定房价。
优化房地产税收政策,有利于减轻税费,进一步释放购房需求。会议提到“及时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正在抓紧研究明确和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政策”。目前,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存在多种类税收差异,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若在此方面作出调整,降低非普通住宅的各类交易费用,可能释放市场上部分改善房需求,支撑房地产市场。
何立峰副总理在近期调研中指出,“房地产市场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个风向标,做好房地产工作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至关重要,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力以赴抓好保交房、稳房市等工作。”
近期救楼市政策力度空前,抓住窗口期,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国庆期间,新房认购回暖,二手房成交明显改善,政策效果初显。1012日,多家银行官宣自1025日起分批调降存量房贷利率至LPR-30BP,缓解居民房贷压力。
建议组建5万亿以上的大型住房银行收储,利率要低、期限要长、规模要大、分配要公平。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保障房,一举多得,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打通开发商现金流,避免居民烂尾楼,为民众提供保障房。

5 民生:加大民生和人口领域支出力度

增强特定群体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潜力。财政部发布会提出“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万亿元,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下一步将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增加投资。
高度关注人口问题。财政部提出“顺应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和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加大相关领域的支出力度,更好惠及民生。”当前我国老龄化、少子化严峻,一方面养老产业设施亟待加强,另一方面要提高生育补贴,促进生育率回升,降低养育成本,预计后续相关领域支出将加大。

6 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财政部提到,“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同时财政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其中包括建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本次政策也是924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计划对6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的具体落地。
目前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整体稳健,但净息差长期下滑且贷款增速快于资本补充速度。截至20246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2.3%,超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办法8.5%的要求。但仍有必要补充资本,截至6月末国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连续11个季度下滑,降至1.46%,为历史最低水平。净息差下滑,盈利困难,会制约银行信贷派生能力。为了更好为财政发力提供配套资金,有必要补充资本,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
发行特别国债等渠道筹集资金增资六大行,有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释放宽信用空间。历史上共有三次国有大行注资: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注资2700亿元、2003-2008年财政部通过汇金公司以外汇储备注资790亿美元、2010后银行自身通过IPO、配股、定增等方式注资。发行特别国债融资成本可控,且规模可观,预计将缓释大型国有行资金压力,提升银行经营稳定性和信贷投放能力。

7 强有力的决心和信号:财政货币政策“宣示效应”明显,拉开大规模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序幕

财政货币政策除了真金白银投入,很重要的是“宣示效应”,传递强有力的决心和信号,类似924央行新闻发布会。
从最高会议,到重要经济部门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一揽子增量政策,决心很大,“宣示效应”明显,拉开大规模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序幕。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一行一局一会”推出总量、地产和资本市场政策组合包,货币政策集中放大招,降准降息力度较大,大力支持资本市场,顺应形势和民众呼吁,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全力以赴抓经济。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呼之欲出,力度为近年空前。本次最高级别会议传递八大重磅信号:一是总基调上非常积极,强调加力加量;二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强调加大力度;三是房地产强调促进止跌回稳;四是大力提振资本市场;五是调整消费结构,促进招商引资;六是推出促生育配套政策和完善养老产业;七是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八是兜底民生,就业优先,保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五大任务,其中第三大任务是: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0月8日上午,国务院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协同提升实施效果”为主题,进行第十次专题学习。李强总理指出,要加强政策目标协同,确定目标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全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方面都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和抑制效应的政策。要加强政策措施协同,注重系统集成、相互补位。实施政策要把握好时机、力度、节奏。大力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考核评价。
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出,期待中国经济触底复苏,房地产止跌回稳,股市繁荣发展,全球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一鼓作气,士气大振。

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上天会眷顾我们的

近期观点:8月16日明确提出“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9月18日判断“当前是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时间窗口”,9月24日央行召开发布会,牛市启动,当天发布“拉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序幕”。在市场最低谷发声,打气,预判。

此前建言的政策,比如降息、大规模地方化债、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房地产放松限购、住房银行收储、消费补贴、提振资本市场、清理紧缩性政策和非税收入等,得到验证。参考9月18日《关于客观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提振市场信心的思考》:“随着房地产泡沫明显去化、金融杠杆大幅下降、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拐点等,为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是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提振市场信心措施的关键时间窗口。”

专注于宏观研究20多年,十多年实战投资。十年前,2014年预判“5000点不是梦”,也经历了舆论压力,但是2015年当市场即将到达5000点的时候,我提醒“海拔已高,风大慢走”。十年后,这一次虽然大方向看对,也再次经历了舆论压力。不过没关系,和而不同,市场有不同看法很正常,理性讨论,有容乃大。

除了提升专业认知,永远不能忘了赤子之心。热爱国家,热爱这片土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事。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致富。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上天会眷顾我们的。

最后,希望随着大规模利好政策推出,中国经济繁荣发展,股市长牛慢牛。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尤其前段时间到地方和企业调研,触动很大,前段时间大家太难了,太需要振奋人心,一扫阴霾,希望中国经济越来越好!加油!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央行和财政部首次建立联合工作组,加强央行国债买卖方面的紧密合作,继续加强政策协同,不断优化相关制度安排。...第二轮化债(2019年)主要是在债务压力较大的地方选择建制县作为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发行1579亿置换债置换隐性债务。

文:任泽平团队

10月12日,财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次发布会,财政政策力度为近年少见,增量政策真金白银,而且明确说规模较大,后续还有较大空间。由于需要走法定程序,近期公布具体金额。

一些关键表述:“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措施”、“逆周期调节不仅以上四点,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这次财政部的新闻发布会,释放六大积极信号:一是总规模空间大,提高赤字规模和增量国债,由于需要走法定程序,近期公布具体金额,规模比较大。二是专项债增量扩容,将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首次允许用于收购闲置土地和存量房,力度空前;三是更大力度化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四是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包括但不限于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五是在民生方面加大支出,提振消费;六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
虽未提及具体增量数字,但是让市场看到政策部门的诚意,体现财政部专业担当。财政政策有决策流程,有些需要全国人大审批,比货币政策复杂,预计10月下旬公布。这次发布会在市场预期较高的情况下,释放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方案,涉及投资、化债、收储、房地产止跌回稳、银行注资、民生等领域。
财政货币政策除了真金白银投入,很重要的是“宣示效应”,传递强有力的决心和信号,类似924央行新闻发布会。
从926最高会议,到重要经济部门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一揽子增量政策,决心很大,“宣示效应”明显,拉开大规模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序幕。
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出,期待中国经济触底复苏,房地产止跌回稳,股市繁荣发展,全球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一鼓作气,士气大振。
1 总基调:规模较大,真金白银,后续还有较大空间,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财政部部长明确提到:“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财政部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

增量政策主要是:

“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

二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四是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我再补充一点,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以上的四点,这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本次虽未提及具体刺激总金额,但预计力度较大,空间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央行和财政部首次建立联合工作组,加强央行国债买卖方面的紧密合作,继续加强政策协同,不断优化相关制度安排。
财政部权限范围内可动用资金约2.3万亿,预计四季度支出。目前我国财政规模为4.06万亿赤字规模+3.9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新增不列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去年四季度发行的特别国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28.55万亿元。专项债上,1-9月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6万亿元,待发额度加上已发未用的资金,今年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用。
预计会上调赤字规模、增发国债、增发专项债。根据预算程序,调整赤字率和特别国债需要全国人大审批,预计10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会宣布,本次发布会虽未透露具体金额,但明确“具体资金数量安排问题,经过法定程序后,会及时向社会公开”。
2 地方化债: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额度,力度为近年最大
财政部表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措施”。这是一场及时雨,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压力,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巩固基层“三保”。
2014年《新预算法》发布以来,中央历史上主导了三轮大规模地方政府化债行动,当前正处于第四轮。
第一轮化债(2015-2018年)财政部根据各省债务到期情况下达各省置换债上限额度,地方政府按额度发行置换债来置换存量政府债务,累计共发行约12.2万亿置换债。
第二轮化债(2019年)主要是在债务压力较大的地方选择建制县作为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发行1579亿置换债置换隐性债务。
第三轮化债(202012-20226月)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扩容至26个省市,并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偿还存量债务,累计发行1.13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多省份宣布超额完成隐债化解任务,北京、广东实现全域隐性债务清零。
第四轮化债(2023年至今),2022年下半年一些地方出现债务风险隐患,2023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财政部2023年安排超过2.2万亿元、2024年安排1.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

本次为“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措施”,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前三轮化债行动中力度最大的一轮是2015-20184年间总计发行12.2万亿元置换债。本轮化债规模力度较大,2023年和2024年已下达的3.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额度,未来有望再下达较大规模的债务额度。
根据财政部数据,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8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达30.9万亿元。预计将解决地方政府大部分的隐性债务。

近年地方政府出现巨大的收支缺口,以罚没等为代表的非税收入异常高增。在税收收入下滑的背景下,1-8月,全国非税收入高达2.67万亿,同比增长达11.7%。近一段时期,经常有媒体报导,不少企业反应,有的地方政府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现象上升,甚至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已经有媒体曝光“远洋捕捞”的不良现象,破坏地方营商环境,打击民营经济信心。而且,不少地方政府欠薪已经是普遍现象,大量中小企业被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导致裁员降薪潮出现。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缺少安全感,民间投资负增长,“躺平”文化流行。

我们此前建议推出4-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减轻被拖欠企业的负担。与此同时,制定全国一致的一揽子化债方案,让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各担其责;出台法规和行政措施,建立地方政府资产交易机制,让地方政府以资产化解存量债务。最终,完成三中全会的改革,编制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控制新债务的产生。

如果按照最高会议的布置,“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发改委提出的,“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则将极大地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增加企业家安全感,改善地方营商环境后续期待具体的落实,对于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的典型案例进行问责。

应该说,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十分及时,如果能落实好,其政策效果,堪比10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民营经济的春天有望再次到来。如果民营经济信心提振,当前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可以起到乘数放大效应,政府投资就能够带动更大的民间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专项债:扩范围、强机制、严管理,首次允许用于收购闲置土地和存量房
今年专项债发行力度不小,但发行节奏偏慢,主因范围受限、机制不全、管理不善。2024年安排新增专项债券3.9万亿元,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年,但7个月发行进度偏慢,进度仅约45.5%,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一是专项债对底层项目收益率有一定要求,很多新基建收益率无法保证,导致缺项目;二是有的项目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在财政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缺少配套能力;三是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例如多头监管,项目遇到堵点时容易停滞、已到账的资金空转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次会议财政部明确扩范围,明确提出“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这将有利于专项债落地,转化为实物投资。
用好专项债券支持收购土地储备和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合理支持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专项债可用于收购土地储备还是首次。20241-8月全国土地购置费累计2.64万亿元,后3个月地方专项债可用资金2.3万亿元的体量对于土地交易市场而言是举足轻重的,既能增强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将显著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
财政部提出,“将健全完善专项债项目资产台账,确保政府负债和项目资产平衡,深入探索专项债提前偿还,研究建立健全偿债备用金制度”。关键打通在建项目“绿色通道”,推动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实施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一是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责任。二是健全完善专项债券项目资产台账,分类管理项目资产,确保政府负债和项目资产平衡。三是探索专项债券提前偿还,研究建立健全偿债备付金制度,保障专项债券偿还来源。

4 房地产:加速收储,优化税费,叠加运用多项工具促进止跌回稳,

财政部提到,“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本次财政政策从供给端、需求端双管齐下,后续发力可期。
专项债收购闲置土地和存量房,优化供给端,有望加速收储力度和速度。专项债收购土地储备,此举可提升其使用效率,合理调控土地供应量,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用于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房,不仅能为保交楼提供流动性支持,还能增加政府可用于社会保障的房源;同时减少新建、优化存量,鼓励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更多地消化已有的商品房资源,稳定房价。
优化房地产税收政策,有利于减轻税费,进一步释放购房需求。会议提到“及时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正在抓紧研究明确和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政策”。目前,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存在多种类税收差异,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若在此方面作出调整,降低非普通住宅的各类交易费用,可能释放市场上部分改善房需求,支撑房地产市场。
何立峰副总理在近期调研中指出,“房地产市场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个风向标,做好房地产工作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至关重要,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力以赴抓好保交房、稳房市等工作。”
近期救楼市政策力度空前,抓住窗口期,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国庆期间,新房认购回暖,二手房成交明显改善,政策效果初显。1012日,多家银行官宣自1025日起分批调降存量房贷利率至LPR-30BP,缓解居民房贷压力。
建议组建5万亿以上的大型住房银行收储,利率要低、期限要长、规模要大、分配要公平。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保障房,一举多得,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打通开发商现金流,避免居民烂尾楼,为民众提供保障房。

5 民生:加大民生和人口领域支出力度

增强特定群体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潜力。财政部发布会提出“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万亿元,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下一步将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增加投资。
高度关注人口问题。财政部提出“顺应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和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加大相关领域的支出力度,更好惠及民生。”当前我国老龄化、少子化严峻,一方面养老产业设施亟待加强,另一方面要提高生育补贴,促进生育率回升,降低养育成本,预计后续相关领域支出将加大。

6 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财政部提到,“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同时财政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其中包括建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本次政策也是924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计划对6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的具体落地。
目前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整体稳健,但净息差长期下滑且贷款增速快于资本补充速度。截至20246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2.3%,超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办法8.5%的要求。但仍有必要补充资本,截至6月末国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连续11个季度下滑,降至1.46%,为历史最低水平。净息差下滑,盈利困难,会制约银行信贷派生能力。为了更好为财政发力提供配套资金,有必要补充资本,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
发行特别国债等渠道筹集资金增资六大行,有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释放宽信用空间。历史上共有三次国有大行注资: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注资2700亿元、2003-2008年财政部通过汇金公司以外汇储备注资790亿美元、2010后银行自身通过IPO、配股、定增等方式注资。发行特别国债融资成本可控,且规模可观,预计将缓释大型国有行资金压力,提升银行经营稳定性和信贷投放能力。

7 强有力的决心和信号:财政货币政策“宣示效应”明显,拉开大规模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序幕

财政货币政策除了真金白银投入,很重要的是“宣示效应”,传递强有力的决心和信号,类似924央行新闻发布会。
从最高会议,到重要经济部门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一揽子增量政策,决心很大,“宣示效应”明显,拉开大规模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序幕。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一行一局一会”推出总量、地产和资本市场政策组合包,货币政策集中放大招,降准降息力度较大,大力支持资本市场,顺应形势和民众呼吁,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全力以赴抓经济。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呼之欲出,力度为近年空前。本次最高级别会议传递八大重磅信号:一是总基调上非常积极,强调加力加量;二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强调加大力度;三是房地产强调促进止跌回稳;四是大力提振资本市场;五是调整消费结构,促进招商引资;六是推出促生育配套政策和完善养老产业;七是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八是兜底民生,就业优先,保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五大任务,其中第三大任务是: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0月8日上午,国务院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协同提升实施效果”为主题,进行第十次专题学习。李强总理指出,要加强政策目标协同,确定目标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全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方面都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和抑制效应的政策。要加强政策措施协同,注重系统集成、相互补位。实施政策要把握好时机、力度、节奏。大力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考核评价。
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出,期待中国经济触底复苏,房地产止跌回稳,股市繁荣发展,全球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一鼓作气,士气大振。

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上天会眷顾我们的

近期观点:8月16日明确提出“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9月18日判断“当前是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时间窗口”,9月24日央行召开发布会,牛市启动,当天发布“拉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序幕”。在市场最低谷发声,打气,预判。

此前建言的政策,比如降息、大规模地方化债、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房地产放松限购、住房银行收储、消费补贴、提振资本市场、清理紧缩性政策和非税收入等,得到验证。参考9月18日《关于客观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提振市场信心的思考》:“随着房地产泡沫明显去化、金融杠杆大幅下降、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拐点等,为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是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提振市场信心措施的关键时间窗口。”

专注于宏观研究20多年,十多年实战投资。十年前,2014年预判“5000点不是梦”,也经历了舆论压力,但是2015年当市场即将到达5000点的时候,我提醒“海拔已高,风大慢走”。十年后,这一次虽然大方向看对,也再次经历了舆论压力。不过没关系,和而不同,市场有不同看法很正常,理性讨论,有容乃大。

除了提升专业认知,永远不能忘了赤子之心。热爱国家,热爱这片土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事。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致富。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上天会眷顾我们的。

最后,希望随着大规模利好政策推出,中国经济繁荣发展,股市长牛慢牛。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尤其前段时间到地方和企业调研,触动很大,前段时间大家太难了,太需要振奋人心,一扫阴霾,希望中国经济越来越好!加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