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并举丰实能源“粮仓”——原油产量实现从12万吨到2.09亿吨的跃升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1个月前

我国原油年产量从实施一亿吨“大包干”跃升至2.09亿吨,天然气从无足轻重到年产量2324亿立方米;“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千米;总炼油能力升至9.36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不断书写稳中求进的新答卷。
 SHPGX导读75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加强油气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体制机制改革与时俱进,行业保供稳价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油气,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是支撑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的“压舱石”。

回望来时路,这是极不平凡的75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原油稳产基本盘不断夯实,天然气连续7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的良好局面。

奋进强国路,这是辛勤付出的75年。石油人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己任,描摹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画卷,只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75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加强油气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体制机制改革与时俱进,行业保供稳价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75年来,我国原油年产量从实施一亿吨“大包干”跃升至2.09亿吨,天然气从无足轻重到年产量2324亿立方米;“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千米;总炼油能力升至9.36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不断书写稳中求进的新答卷。

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这75年,我国油气行业不断提升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

——端牢能源饭碗,大力推进增储上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逐步恢复。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和投产,我国石油产量从1949年的12万吨快速增加到1965年的1132万吨,结束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1966年以后,随着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等一批较大型油气田的相继建成,“华北无油论”的“金科玉律”不复存在。1978年,我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彻底摘掉“贫油国”的帽子,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

同期,我国天然气产量实现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直到1979年,“中国天然气之父”戴金星院士智破“一元成气论”,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储量增长进入了高峰期,尤其是1991~1995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相当于过去40年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2019年,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我国油气探明储量持续高位增长。

截至2023年底,我国原油产量达2.09亿吨,国内原油2亿吨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

——深挖资源潜力,筑牢接续发展基石。

我国油气企业坚持集中勘探与精细勘探并重,在常规油气、页岩油气及海域勘探中取得多项重大发现,形成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

向地球深部进军。塔里木盆地,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万米、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四川盆地,川西气田攻关形成超8000米井深的精确中靶轨迹控制技术和投产关键技术,年产能预计达20亿立方米。

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渐成主力。页岩油勘探开发稳步推进,2023年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再创新高;页岩气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短5年内,产量从2014年的12亿立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109亿立方米,其后两年再换“百”字头,2020年达到201亿立方米,高效建成涪陵、长宁—威远、昭通3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致密气产量规模持续扩大,不断夯实鄂尔多斯、四川两大资源阵地,年产量超过600亿立方米;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跃升,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17.7亿立方米,上产领域从中浅层逐步向深层推进。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挺进深海。先后发现渤中26-6、垦利10-2等亿吨级油田和渤中19-6、陵水17-2(深海一号)等千亿立方米级气田,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特别是2018年以来,原油产量增长超过130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的60%以上。

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这75年,我国油气行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规划引领等手段,不断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多元化供应体系逐步建立,油气管网互联互通能力持续加强,油气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逢山开路、遇河架桥”,1979~1997年,我国石油工业通过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构成了上下游分割、海陆分家、内外贸分治管理的体制格局,先后成立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三大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专业化公司,实现石油工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1998~2012年,持续改革的油气行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蹚新路”——能源管理从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2008年,国家能源局成立,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行业管理职能并入国家能源局;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国内成品油价格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反应更加灵敏;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踊跃进入石油石化行业,页岩气矿权招标于2012年5月首次对民营企业开放。

2013年后,我国油气领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思路和任务。提出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

2019年12月9日,业界高度关注的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促进了油气产业上下游开放市场和更多经营主体进入,形成了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X”新格局。

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建设加速建设,“全国一张网”不断完善,预计2024年新增管道里程将超过4000千米。

一条条管道的延伸扩展,增强的是油气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升的是油气资源储备应急能力,反映的是我国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换挡提速”正当时。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基本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截至2023年底,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千米,其中原油管道3.3万千米、成品油管道3.3万千米、天然气管道12.4万千米。

关键技术装备加快突破

这75年,我国油气行业关键技术装备加快突破,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创新、主导”的加速转变,行业发展核心动能显著增强。

在陆地,油气勘探开发向“纳米级”页岩系统、“万米级”超深层、“百年级”老油气田进军——

2023年,伴随我国自主研发的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制成功,两口万米科探井先后在塔里木、四川盆地鸣笛开钻,开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地下万米“长征”,助推我国油气资源探索发现迈入“中国深度”。

随着井越打越深,我国石油核心钻井装备技术也在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塔里木油田与宝石机械合力研发的国内首台四单根立柱9000米超深井钻机,提升能力达673吨,可轻松吊起一架满载的空客A380飞机;与宝鸡钢管合力研发出“超级13铬油管”,以其更强性能和更低成本,在同区块和进口油管的“擂台赛”上大获全胜……一系列国产“石油重器”陆续问世,支撑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重要增储上产地区的超深层勘探开发。

非常规领域,攻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突破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有力支撑涪陵页岩气田稳产,使我国成为北美以外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在海上,深水勘探开发及工程技术装备实现历史性突破,研发出一批海洋油气工程重器,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攻克13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向1500米超深水跨越;历经40余年自主研发的“璇玑”定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系统,精准控制地下数千米的钻头“瞄着”油层去,“闻着”油味钻;深水、浅水水下采油树和海洋拖缆、海底节点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均实现国产化自主研发……

在利用关键技术装备提升行业“含金量”的同时,产业“含绿量”对于推动油气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建设“近零”排放油气田示范区;在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探索氢能管道输送;利用油田废弃井站及周边空地建千万千瓦风电、光伏自发自用项目,满足油田超20%的用电量……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能源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国油气行业正以技术装备革新赋能油气勘探开发,兜住油气资源自给自足的战略底线,以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

我国原油年产量从实施一亿吨“大包干”跃升至2.09亿吨,天然气从无足轻重到年产量2324亿立方米;“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千米;总炼油能力升至9.36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不断书写稳中求进的新答卷。
 SHPGX导读75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加强油气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体制机制改革与时俱进,行业保供稳价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油气,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是支撑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的“压舱石”。

回望来时路,这是极不平凡的75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原油稳产基本盘不断夯实,天然气连续7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的良好局面。

奋进强国路,这是辛勤付出的75年。石油人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己任,描摹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画卷,只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75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加强油气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体制机制改革与时俱进,行业保供稳价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75年来,我国原油年产量从实施一亿吨“大包干”跃升至2.09亿吨,天然气从无足轻重到年产量2324亿立方米;“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千米;总炼油能力升至9.36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不断书写稳中求进的新答卷。

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这75年,我国油气行业不断提升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

——端牢能源饭碗,大力推进增储上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逐步恢复。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和投产,我国石油产量从1949年的12万吨快速增加到1965年的1132万吨,结束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1966年以后,随着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等一批较大型油气田的相继建成,“华北无油论”的“金科玉律”不复存在。1978年,我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彻底摘掉“贫油国”的帽子,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

同期,我国天然气产量实现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直到1979年,“中国天然气之父”戴金星院士智破“一元成气论”,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储量增长进入了高峰期,尤其是1991~1995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相当于过去40年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2019年,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我国油气探明储量持续高位增长。

截至2023年底,我国原油产量达2.09亿吨,国内原油2亿吨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

——深挖资源潜力,筑牢接续发展基石。

我国油气企业坚持集中勘探与精细勘探并重,在常规油气、页岩油气及海域勘探中取得多项重大发现,形成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

向地球深部进军。塔里木盆地,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万米、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四川盆地,川西气田攻关形成超8000米井深的精确中靶轨迹控制技术和投产关键技术,年产能预计达20亿立方米。

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渐成主力。页岩油勘探开发稳步推进,2023年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再创新高;页岩气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短5年内,产量从2014年的12亿立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109亿立方米,其后两年再换“百”字头,2020年达到201亿立方米,高效建成涪陵、长宁—威远、昭通3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致密气产量规模持续扩大,不断夯实鄂尔多斯、四川两大资源阵地,年产量超过600亿立方米;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跃升,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17.7亿立方米,上产领域从中浅层逐步向深层推进。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挺进深海。先后发现渤中26-6、垦利10-2等亿吨级油田和渤中19-6、陵水17-2(深海一号)等千亿立方米级气田,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特别是2018年以来,原油产量增长超过130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的60%以上。

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这75年,我国油气行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规划引领等手段,不断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多元化供应体系逐步建立,油气管网互联互通能力持续加强,油气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逢山开路、遇河架桥”,1979~1997年,我国石油工业通过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构成了上下游分割、海陆分家、内外贸分治管理的体制格局,先后成立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三大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专业化公司,实现石油工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1998~2012年,持续改革的油气行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蹚新路”——能源管理从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2008年,国家能源局成立,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行业管理职能并入国家能源局;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国内成品油价格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反应更加灵敏;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踊跃进入石油石化行业,页岩气矿权招标于2012年5月首次对民营企业开放。

2013年后,我国油气领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思路和任务。提出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

2019年12月9日,业界高度关注的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促进了油气产业上下游开放市场和更多经营主体进入,形成了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X”新格局。

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建设加速建设,“全国一张网”不断完善,预计2024年新增管道里程将超过4000千米。

一条条管道的延伸扩展,增强的是油气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升的是油气资源储备应急能力,反映的是我国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换挡提速”正当时。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基本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截至2023年底,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千米,其中原油管道3.3万千米、成品油管道3.3万千米、天然气管道12.4万千米。

关键技术装备加快突破

这75年,我国油气行业关键技术装备加快突破,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创新、主导”的加速转变,行业发展核心动能显著增强。

在陆地,油气勘探开发向“纳米级”页岩系统、“万米级”超深层、“百年级”老油气田进军——

2023年,伴随我国自主研发的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制成功,两口万米科探井先后在塔里木、四川盆地鸣笛开钻,开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地下万米“长征”,助推我国油气资源探索发现迈入“中国深度”。

随着井越打越深,我国石油核心钻井装备技术也在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塔里木油田与宝石机械合力研发的国内首台四单根立柱9000米超深井钻机,提升能力达673吨,可轻松吊起一架满载的空客A380飞机;与宝鸡钢管合力研发出“超级13铬油管”,以其更强性能和更低成本,在同区块和进口油管的“擂台赛”上大获全胜……一系列国产“石油重器”陆续问世,支撑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重要增储上产地区的超深层勘探开发。

非常规领域,攻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突破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有力支撑涪陵页岩气田稳产,使我国成为北美以外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在海上,深水勘探开发及工程技术装备实现历史性突破,研发出一批海洋油气工程重器,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攻克13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向1500米超深水跨越;历经40余年自主研发的“璇玑”定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系统,精准控制地下数千米的钻头“瞄着”油层去,“闻着”油味钻;深水、浅水水下采油树和海洋拖缆、海底节点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均实现国产化自主研发……

在利用关键技术装备提升行业“含金量”的同时,产业“含绿量”对于推动油气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建设“近零”排放油气田示范区;在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探索氢能管道输送;利用油田废弃井站及周边空地建千万千瓦风电、光伏自发自用项目,满足油田超20%的用电量……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能源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国油气行业正以技术装备革新赋能油气勘探开发,兜住油气资源自给自足的战略底线,以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