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全面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科学制定了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特别是突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8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
怎样把握国资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如何落实好各项关键任务?近日,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接受了川观新闻记者专访。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
记者: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国资国企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重点在哪些方面?
冯文生: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省深化改革的战略大局,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从国有资本布局、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监管3个方面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
国有资本布局上,重点强调要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扎实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更大力度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上,重点强调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深化企业集团总部去行政化改革、规范子公司管理、压缩管理层级等,加快实现公司治理现代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
国有资产监管上,重点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通过改革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国资监管战略协同,提升违规经营责任追究能力,加强境外投资监管,切实守好国有资产“家底”。
记者:近年来,四川在国资国企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认识当前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冯文生:近年来,四川国资国企持续深化改革攻坚,瞄准短板,聚焦痛点,敢啃硬骨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全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跃升至18.35万亿元,营业总收入突破2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33亿元,分别跃居全国第5、第7和第3位,创历史最好水平,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彰显。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这是立足解决四川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考虑。同时,四川国资国企依然存在产业引领带动能力弱、行业领军和区域支柱企业少、经营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新要求、新挑战,激励我们树牢改革意识、扛牢改革责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打头阵、当先锋,力争当好新一轮改革的排头兵,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抓好3个改革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记者: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省国资委有哪些考虑?
冯文生: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按照全会部署,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抓好功能使命性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一企一策”改革。
一是突出抓好功能使命性改革。着眼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责任、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指导推动企业调节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确保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三个作用”。
二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解决“从有形到有神”的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持续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三是分类推进“一企一策”改革。根据企业功能作用和实际情况,将企业划分为投资运营类、基础设施类、能源资源类、现代服务业类4大类,分类分户、逐一明确新一轮改革的主攻方向,体现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改革措施,提升改革的实效性。
记者: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省国资委将如何落实?
冯文生: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4个方面。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国有企业六大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和省属监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加快布局发展“6+4+3”产业,推动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优化,用好省属企业科创投资基金、战新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并购投资基金3支基金,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促进转型升级。
二是优化区域布局。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国资国企加强与周边区域在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合作,加快川渝高竹新区等合作平台建设,共同做优做大优势主导产业,推动重大国省战略落地见效。
三是强化功能布局。推动交通、能源、建筑、矿产等领域国有企业落实主责、做强主业,推动参与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增强国资国企在基础设施、能源保供、粮食供应、国防军工等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撑托底能力。
四是优化企业布局。明晰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优化国有资本投资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有序推进能源、建筑、旅游等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打造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业绩考核引导企业各展所长
记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将开展哪些工作?
冯文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我们将加快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完善持续稳定研发投入机制,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培育更多“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促进高端科研人才、国家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在川集聚成势。
二是强化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在川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加快打造“蜀创源”科创基地,推进“天府清控成都总部基地”和“清华大学—四川能投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建四川科创投资集团,用好用活与清华大学联合设立的100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前沿科研成果、重大关键技术优先在四川落地转化、孵化、产业化。
四是强化创新激励。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推动科技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激励,建立科技创新责任豁免机制,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足够包容支持。
记者:全会强调“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省国资委有何工作考虑?
冯文生: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一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健全“三能机制”,更严格地推行企业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清晰界定“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的情形,坚决打破企业“铁交椅”“铁饭碗”“大锅饭”,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二是深化企业集团总部去行政化改革,规范子公司管理,压缩企业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小总部、大集团、大产业”格局。
三是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加快实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发挥业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企业各展所长,实现质量更高、功能更优的发展。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方面,我们将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把“放得活”与“管得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一是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支持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推动行政部门逐步剥离专门针对国有企业、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事项,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机制运营。
二是改进和优化国资监管方式。用好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特别是发挥好四川省国资在线监管系统作用,提升“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穿透式监管能力,健全全流程风险预警体系,坚决守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底线。
三是强化监督贯通协同。加强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的贯通协同,推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协作联动,不断增强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四是强化违规责任追究。健全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加大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力度,真正让监督“长牙”“带电”。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全面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科学制定了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特别是突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8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
怎样把握国资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如何落实好各项关键任务?近日,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接受了川观新闻记者专访。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
记者: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国资国企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重点在哪些方面?
冯文生: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省深化改革的战略大局,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从国有资本布局、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监管3个方面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
国有资本布局上,重点强调要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扎实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更大力度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上,重点强调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深化企业集团总部去行政化改革、规范子公司管理、压缩管理层级等,加快实现公司治理现代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
国有资产监管上,重点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通过改革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国资监管战略协同,提升违规经营责任追究能力,加强境外投资监管,切实守好国有资产“家底”。
记者:近年来,四川在国资国企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认识当前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冯文生:近年来,四川国资国企持续深化改革攻坚,瞄准短板,聚焦痛点,敢啃硬骨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全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跃升至18.35万亿元,营业总收入突破2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33亿元,分别跃居全国第5、第7和第3位,创历史最好水平,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彰显。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这是立足解决四川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考虑。同时,四川国资国企依然存在产业引领带动能力弱、行业领军和区域支柱企业少、经营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新要求、新挑战,激励我们树牢改革意识、扛牢改革责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打头阵、当先锋,力争当好新一轮改革的排头兵,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抓好3个改革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记者: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省国资委有哪些考虑?
冯文生: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按照全会部署,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抓好功能使命性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一企一策”改革。
一是突出抓好功能使命性改革。着眼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责任、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指导推动企业调节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确保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三个作用”。
二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解决“从有形到有神”的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持续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三是分类推进“一企一策”改革。根据企业功能作用和实际情况,将企业划分为投资运营类、基础设施类、能源资源类、现代服务业类4大类,分类分户、逐一明确新一轮改革的主攻方向,体现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改革措施,提升改革的实效性。
记者: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省国资委将如何落实?
冯文生: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4个方面。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国有企业六大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和省属监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加快布局发展“6+4+3”产业,推动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优化,用好省属企业科创投资基金、战新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并购投资基金3支基金,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促进转型升级。
二是优化区域布局。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国资国企加强与周边区域在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合作,加快川渝高竹新区等合作平台建设,共同做优做大优势主导产业,推动重大国省战略落地见效。
三是强化功能布局。推动交通、能源、建筑、矿产等领域国有企业落实主责、做强主业,推动参与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增强国资国企在基础设施、能源保供、粮食供应、国防军工等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撑托底能力。
四是优化企业布局。明晰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优化国有资本投资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有序推进能源、建筑、旅游等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打造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业绩考核引导企业各展所长
记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将开展哪些工作?
冯文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我们将加快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完善持续稳定研发投入机制,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培育更多“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促进高端科研人才、国家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在川集聚成势。
二是强化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在川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加快打造“蜀创源”科创基地,推进“天府清控成都总部基地”和“清华大学—四川能投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建四川科创投资集团,用好用活与清华大学联合设立的100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前沿科研成果、重大关键技术优先在四川落地转化、孵化、产业化。
四是强化创新激励。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推动科技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激励,建立科技创新责任豁免机制,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足够包容支持。
记者:全会强调“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省国资委有何工作考虑?
冯文生: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一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健全“三能机制”,更严格地推行企业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清晰界定“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的情形,坚决打破企业“铁交椅”“铁饭碗”“大锅饭”,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二是深化企业集团总部去行政化改革,规范子公司管理,压缩企业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小总部、大集团、大产业”格局。
三是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加快实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发挥业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企业各展所长,实现质量更高、功能更优的发展。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方面,我们将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把“放得活”与“管得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一是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支持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推动行政部门逐步剥离专门针对国有企业、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事项,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机制运营。
二是改进和优化国资监管方式。用好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特别是发挥好四川省国资在线监管系统作用,提升“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穿透式监管能力,健全全流程风险预警体系,坚决守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底线。
三是强化监督贯通协同。加强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的贯通协同,推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协作联动,不断增强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四是强化违规责任追究。健全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加大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力度,真正让监督“长牙”“带电”。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