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耿马:探索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 织就边境幸福生活七彩华章

耿马融媒

2天前

为了有效突破传统养蚕模式中,养殖后期僵病脓病集中爆发,降低养殖效益的瓶颈,在发展方式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总结出了当前“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新的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病害损失,提高了养殖效益,为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自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耿马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部署,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强势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坚持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助农增收为主导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建设在助农增收和强边固防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发展蚕桑产业,引进市场经营主体进驻边境地区发展,引导群众种桑养蚕。探索和建立“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企业和农户以合作社为纽带,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共同发展。以“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合作发展方式,有效破解蚕桑产业发展瓶颈,确保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融入蚕桑产业发展当中,为其注入新的生产力,促进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型,实现了边境地区蚕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边境地区新兴产业培育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

科学分析研判选准优势产业

耿马自治县孟定镇边境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喀斯特地貌区域,雨季降雨丰富,干季土壤干燥。由于资源性缺水,山高坡陡,石多土薄,受自然条件限制,橡胶、甘蔗等传统主导产业难以全面覆盖,山区半山区群众主要发展低产低效的传统农业产业,广种薄收,土地产出率低,能温饱而难小康,难增收更难致富。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以来,为了能在喀斯特地貌的边境地区寻找一个能广泛而长久地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在广泛收集边境地区地质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和对边境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边境地区各村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改善,农户安居房建设后拥有更多养殖用房的现状,将产业发展的目光锁定到了蚕桑产业上。因蚕桑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干季需水量不大,且产业效益对比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在边境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蚕桑产业是纯粹的绿色生态产业,可以极大地改善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在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县幸福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成员单位抽调专业技术力量,对7个边境村(社区)进行产业现状调查摸底,在与基层干部和群众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拟定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边境小康村农业产业2022—2025年规划方案》和7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按照“一村一品”打造要求,确定了7个行政村(社区)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为确保蚕桑产业在边境地区科学布局、稳定推动,县委县政府于2023年2月份制定印发《耿马自治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了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勇于突破常规试验示范先行

边境地区气候暖和,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劳动力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且山区半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他产业对比效益较低,产业争地现象不突出,从理论上分析,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但理论论证不等于现实,农业产业的发展需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原则,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为了有效降低大规模推动发展带来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先行先试,于2022年5月中旬,在色树坝社区选定3户农户,尝试种植蚕桑30亩,当年10月份,3户农户均进行养蚕,标志着试验种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农技人员和农户,从此开启了孟定镇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之路。在蚕桑产业发展推动中,严格遵循试验示范,典型引路的发展原则,通过在不同村组选定示范户,进行示范带动,用事实说话,用行动做宣传。在养殖期间,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高密度组织群众观摩和培训,让群众对种桑养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增强发展信心,推动蚕桑产业尽快在边境地区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完成桑园建设2114亩,涉及农户221户,其中:2022年新建桑园30亩涉及农户2户,2023年新建桑园1204亩涉及农户127户,2024年新建桑园880亩涉及农户92户。2022年试验养殖蚕种5张,产鲜茧276.4公斤,农户售茧收入13476.6元。2023年养殖蚕种7批272张,产鲜茧12364.8公斤,农户售茧收入595230.1元。2023年山头寨村最多的一户养蚕户养殖蚕种24张,产鲜茧1.096吨,销售鲜茧收入达5.28万元。2024年已养殖蚕种476.5张,产鲜茧19650.6公斤,农户售茧收入960601.2元。当前正在养殖第四批蚕种208.5张,预计9月20日左右可以收茧。2024年计划养殖蚕种七批次,养殖户户均收益预计达到20000元以上。当前,在各级各部门和蚕桑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蚕桑产业在边境地区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农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精准对接招商培育市场主体

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到边境地区投资发展。云南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耿马自治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入驻耿马的一家集蚕桑基地建设,蚕茧生产、收购,丝绸制品生产、销售与蚕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拥有标准化示范桑园300亩,小蚕专用桑园200亩,小蚕饲育中心2个面积共500平方米,大蚕饲养技术培训基地2个,年加工300吨的蚕茧初加工厂1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0余名。2020年,公司基地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2022年公司被认定为临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助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2022年5月孟定镇与云南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商谈后开始引进企业进驻边境地区发展蚕桑产业。孟定镇人民政府与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企业在边境地区发展蚕桑产业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承担的具体责任。蚕桑企业按照合作协议要求,在“种管养”等各个环节做好技术服务;认真履行全等级现金收购和保底价收购蚕茧的承诺;按照桑园发展规模和蚕茧收购量,给予参与蚕桑产业发展的村合作社支持,即每发展桑园1亩,支持村合作社100元,每收购1公斤蚕茧,支持村合作社1元的反哺机制,确保了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努力搭建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舞台,积极申报项目资金支持,建设机耕路、养蚕大棚、养蚕房、小蚕繁育中心等蚕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为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以村为单位,按照种植面积配置蚕桑技术员,在桑树种植和养蚕过程中,全程做好技术服务,确保每一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发展转型

多年来,为了有效突破传统养蚕模式中,养殖后期僵病脓病集中爆发,降低养殖效益的瓶颈,在发展方式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总结出了当前“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新的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病害损失,提高了养殖效益,为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在该发展模式中,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各自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地方政府积极申报项目资金支持,免费向群众提供桑苗、底肥和地膜,培育蚕桑产业基地,全过程做好技术服务;争取沪滇协作资金和衔接资金支持建设小蚕繁育中心,建设完成验收移交后作为村集体资产,村集体将集体资产出租给企业,用于开展小蚕共育,企业按年向村集体支付租金。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好协调服务,参与小蚕繁育中心的管理,在村集体收益中拿出部分用于支持村组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1至4龄小蚕在小蚕繁育中心控温控湿无菌的环境中进行饲养。待小蚕成长到4龄眠期,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条件下,再移交给农户进行饲养,农户养殖12天即可上蔟结茧,有效缩短了农户的养殖周期,规避了病害风险,提高了农户养殖效益。农户领取小蚕进行养殖,支付小蚕繁育中心共育费用(或由企业进行赊销,待蚕茧收购过程中,从蚕茧款中扣除),共育费用用于支付共育中心技术员工资和蚕种购买,让热爱蚕桑产业,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就地在小蚕共育中心务工,提高农户收入。通过建立“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了《耿马自治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通过三年的发展,到2025年,边境地区建设标准化桑园10000亩以上,届时,全县其他乡(镇)同步发展蚕桑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25000亩以上,年生产鲜茧1000吨以上,引进缫丝厂进行生产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全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争取项目扶持植入发展支撑

为加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沪滇协作资金和衔接资金支持,投资496万元(其中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96万元,东西部协作“携手兴乡村”结对帮扶项目资金100万元),在孟定镇色树坝社区建设小蚕繁育中心,为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项目主要惠及色树坝、尖山、大水井、山头寨、尖坪5个边境村(社区),受益群众3603户15743人,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092户4672人。在满负荷运转情况下,可带动周边群众转移就业70—80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5人,养蚕期每人每月预计增加工资性收入2500元。小蚕繁育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小蚕繁育中心、产业培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关联设备购置及其他配套附属设施建设,新建小蚕繁育用房、办公用房和拥有控温控湿消杀等功能的一体化培育设备。项目建设旨在致力于打造一个边境现代化、科技化的小蚕繁育中心,培育高品质的小蚕,提高养蚕效益,推动边境地区农业产业现代化。2023年12月22日,孟定镇色树坝小蚕房繁育中心揭牌仪式在耿马自治县孟定镇色树坝社区举行,标志着小蚕繁育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跨入新阶段。小蚕繁育中心建设对于耿马自治县边境地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推行“小蚕共育、大蚕分养”这个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得以运行的关键,是边境地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稳定器”,是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小蚕繁育中心所涉资产归属尖山村、尖坪村、大水井村、山头寨村、色树坝社区5个村(社区)共同所有,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或租赁的方式,按照“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开展经营,确保了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

下一步工作中,耿马自治县将按照省市巩固提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久久为功,持续稳定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夯实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产业发展基础,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有效突破传统养蚕模式中,养殖后期僵病脓病集中爆发,降低养殖效益的瓶颈,在发展方式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总结出了当前“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新的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病害损失,提高了养殖效益,为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自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耿马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部署,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强势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坚持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助农增收为主导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建设在助农增收和强边固防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发展蚕桑产业,引进市场经营主体进驻边境地区发展,引导群众种桑养蚕。探索和建立“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企业和农户以合作社为纽带,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共同发展。以“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合作发展方式,有效破解蚕桑产业发展瓶颈,确保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融入蚕桑产业发展当中,为其注入新的生产力,促进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型,实现了边境地区蚕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边境地区新兴产业培育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

科学分析研判选准优势产业

耿马自治县孟定镇边境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喀斯特地貌区域,雨季降雨丰富,干季土壤干燥。由于资源性缺水,山高坡陡,石多土薄,受自然条件限制,橡胶、甘蔗等传统主导产业难以全面覆盖,山区半山区群众主要发展低产低效的传统农业产业,广种薄收,土地产出率低,能温饱而难小康,难增收更难致富。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以来,为了能在喀斯特地貌的边境地区寻找一个能广泛而长久地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在广泛收集边境地区地质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和对边境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边境地区各村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改善,农户安居房建设后拥有更多养殖用房的现状,将产业发展的目光锁定到了蚕桑产业上。因蚕桑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干季需水量不大,且产业效益对比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在边境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蚕桑产业是纯粹的绿色生态产业,可以极大地改善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在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县幸福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成员单位抽调专业技术力量,对7个边境村(社区)进行产业现状调查摸底,在与基层干部和群众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拟定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边境小康村农业产业2022—2025年规划方案》和7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按照“一村一品”打造要求,确定了7个行政村(社区)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为确保蚕桑产业在边境地区科学布局、稳定推动,县委县政府于2023年2月份制定印发《耿马自治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了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勇于突破常规试验示范先行

边境地区气候暖和,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劳动力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且山区半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他产业对比效益较低,产业争地现象不突出,从理论上分析,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但理论论证不等于现实,农业产业的发展需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原则,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为了有效降低大规模推动发展带来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先行先试,于2022年5月中旬,在色树坝社区选定3户农户,尝试种植蚕桑30亩,当年10月份,3户农户均进行养蚕,标志着试验种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农技人员和农户,从此开启了孟定镇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之路。在蚕桑产业发展推动中,严格遵循试验示范,典型引路的发展原则,通过在不同村组选定示范户,进行示范带动,用事实说话,用行动做宣传。在养殖期间,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高密度组织群众观摩和培训,让群众对种桑养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增强发展信心,推动蚕桑产业尽快在边境地区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完成桑园建设2114亩,涉及农户221户,其中:2022年新建桑园30亩涉及农户2户,2023年新建桑园1204亩涉及农户127户,2024年新建桑园880亩涉及农户92户。2022年试验养殖蚕种5张,产鲜茧276.4公斤,农户售茧收入13476.6元。2023年养殖蚕种7批272张,产鲜茧12364.8公斤,农户售茧收入595230.1元。2023年山头寨村最多的一户养蚕户养殖蚕种24张,产鲜茧1.096吨,销售鲜茧收入达5.28万元。2024年已养殖蚕种476.5张,产鲜茧19650.6公斤,农户售茧收入960601.2元。当前正在养殖第四批蚕种208.5张,预计9月20日左右可以收茧。2024年计划养殖蚕种七批次,养殖户户均收益预计达到20000元以上。当前,在各级各部门和蚕桑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蚕桑产业在边境地区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农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精准对接招商培育市场主体

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到边境地区投资发展。云南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耿马自治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入驻耿马的一家集蚕桑基地建设,蚕茧生产、收购,丝绸制品生产、销售与蚕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拥有标准化示范桑园300亩,小蚕专用桑园200亩,小蚕饲育中心2个面积共500平方米,大蚕饲养技术培训基地2个,年加工300吨的蚕茧初加工厂1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0余名。2020年,公司基地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2022年公司被认定为临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助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2022年5月孟定镇与云南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商谈后开始引进企业进驻边境地区发展蚕桑产业。孟定镇人民政府与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企业在边境地区发展蚕桑产业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承担的具体责任。蚕桑企业按照合作协议要求,在“种管养”等各个环节做好技术服务;认真履行全等级现金收购和保底价收购蚕茧的承诺;按照桑园发展规模和蚕茧收购量,给予参与蚕桑产业发展的村合作社支持,即每发展桑园1亩,支持村合作社100元,每收购1公斤蚕茧,支持村合作社1元的反哺机制,确保了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努力搭建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舞台,积极申报项目资金支持,建设机耕路、养蚕大棚、养蚕房、小蚕繁育中心等蚕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为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以村为单位,按照种植面积配置蚕桑技术员,在桑树种植和养蚕过程中,全程做好技术服务,确保每一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发展转型

多年来,为了有效突破传统养蚕模式中,养殖后期僵病脓病集中爆发,降低养殖效益的瓶颈,在发展方式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总结出了当前“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新的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病害损失,提高了养殖效益,为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在该发展模式中,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各自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地方政府积极申报项目资金支持,免费向群众提供桑苗、底肥和地膜,培育蚕桑产业基地,全过程做好技术服务;争取沪滇协作资金和衔接资金支持建设小蚕繁育中心,建设完成验收移交后作为村集体资产,村集体将集体资产出租给企业,用于开展小蚕共育,企业按年向村集体支付租金。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好协调服务,参与小蚕繁育中心的管理,在村集体收益中拿出部分用于支持村组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1至4龄小蚕在小蚕繁育中心控温控湿无菌的环境中进行饲养。待小蚕成长到4龄眠期,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条件下,再移交给农户进行饲养,农户养殖12天即可上蔟结茧,有效缩短了农户的养殖周期,规避了病害风险,提高了农户养殖效益。农户领取小蚕进行养殖,支付小蚕繁育中心共育费用(或由企业进行赊销,待蚕茧收购过程中,从蚕茧款中扣除),共育费用用于支付共育中心技术员工资和蚕种购买,让热爱蚕桑产业,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就地在小蚕共育中心务工,提高农户收入。通过建立“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了《耿马自治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通过三年的发展,到2025年,边境地区建设标准化桑园10000亩以上,届时,全县其他乡(镇)同步发展蚕桑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25000亩以上,年生产鲜茧1000吨以上,引进缫丝厂进行生产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全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争取项目扶持植入发展支撑

为加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沪滇协作资金和衔接资金支持,投资496万元(其中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96万元,东西部协作“携手兴乡村”结对帮扶项目资金100万元),在孟定镇色树坝社区建设小蚕繁育中心,为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项目主要惠及色树坝、尖山、大水井、山头寨、尖坪5个边境村(社区),受益群众3603户15743人,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092户4672人。在满负荷运转情况下,可带动周边群众转移就业70—80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5人,养蚕期每人每月预计增加工资性收入2500元。小蚕繁育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小蚕繁育中心、产业培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关联设备购置及其他配套附属设施建设,新建小蚕繁育用房、办公用房和拥有控温控湿消杀等功能的一体化培育设备。项目建设旨在致力于打造一个边境现代化、科技化的小蚕繁育中心,培育高品质的小蚕,提高养蚕效益,推动边境地区农业产业现代化。2023年12月22日,孟定镇色树坝小蚕房繁育中心揭牌仪式在耿马自治县孟定镇色树坝社区举行,标志着小蚕繁育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跨入新阶段。小蚕繁育中心建设对于耿马自治县边境地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推行“小蚕共育、大蚕分养”这个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得以运行的关键,是边境地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稳定器”,是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小蚕繁育中心所涉资产归属尖山村、尖坪村、大水井村、山头寨村、色树坝社区5个村(社区)共同所有,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或租赁的方式,按照“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开展经营,确保了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

下一步工作中,耿马自治县将按照省市巩固提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久久为功,持续稳定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夯实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产业发展基础,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