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与清洁高效利用如何助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中国煤炭报

2天前

我国煤炭行业在增产保供、智能化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有力支持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发展,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煤矿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体系重构,是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赋能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在增产保供、智能化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有力支持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发展,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9月19日召开的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推进会指出。
此次会议由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多个重点产煤省份及煤炭企业代表参会,总结成效分享经验,探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之策。
增产保供 坚决保障能源安全稳定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压舱石”,近年来,优质产能持续释放,托底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山西省能源局一级巡视员苗还利介绍,近3年,山西省新增煤炭产能2.69亿吨/年,产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2023年,山西省分别完成电煤保供任务5.8亿吨、6.2亿吨,辐射24个省份和地区。
“我们持续优化煤炭产能结构,提高新建煤矿准入规模,并减少中小型煤矿数量。”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海宇介绍,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年产能稳定在13亿吨左右,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2亿吨以上。
陕西省在推动新建煤矿核准的同时,引导灾害严重等矿井关闭退出。截至目前,该省煤矿年产能较2019年增加约1.8亿吨;全省年产120万吨及以上大型煤矿产能占比达87%。
“我们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连续多年外送煤炭量占总产量的六成以上,有力保障相关兄弟省份煤炭需求。”陕西省能源局局长何钟表示。
在西北地区,煤炭产能集中度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新疆推动建成准东、哈密2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现有生产及建设煤矿产能5.7亿吨/年,2021年至2023年煤炭产量共计11.93亿吨,年增速位居全国主要产煤省份第一。宁夏年产120万吨及以上大型煤矿达31处,合计年产能1.29亿吨,占全自治区煤矿总产能的90%。
在西南“煤海”贵州,该省通过整合盘活持续释放煤炭产能,2023年生产及联合试运转产能达2亿吨,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8%,平均单矿规模提升至65.4万吨/年。
在东部地区,安徽省加大省外煤炭资源开发力度,2023年原煤产量1.1亿吨,省属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省外煤矿共8处,合计产能3760万吨/年。
作为中央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以约占全国1/6的煤炭产销量、约占全国1/4的电煤供应量保价稳市;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全国12%的新增保供任务,累计向社会让利超1000亿元。
智能引领 带动地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能源保供背后,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煤矿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体系重构,是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赋能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在会上指出。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2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154个。
近年来,贵州能源集团通过全面实施煤矿“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实现所有生产煤矿辅助生产系统智能化集中控制,减少用工3200人,年节约成本近4亿元。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世森介绍,该集团在极复杂地质条件下建成2处国家级智能化煤矿、4处省级智能化煤矿,上线176个信息化项目,近10年来减少用工总量7.7万人。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开采深度超千米、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等灾害严重矿井率先完成智能化建设,智能化产能占比突破50%,采掘工作面人均工效提高25%以上。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马世志介绍,2021年以来,该集团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38处,占比超60%;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占比达86.7%,智能化产能达1.7亿吨/年。
陕煤集团自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以来,煤炭年产量由1.1亿吨增加到2.4亿吨,煤炭板块在岗人员年均收入增长了10%以上。
晋能控股集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截至2023年底,生产煤矿采掘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全覆盖,建成智能化矿井23处。其中,塔山煤矿初步构建起全面感知、5G传输、自主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开采新模式。
山西省围绕“全省各类煤矿在2027年全部实现智能化”的总目标,在全国率先发布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并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率先将智能化煤矿纳入先进产能。
“如今,煤矿智能化建设中还有很多突出难题待解,比如薄煤层无人化高效智能开采、冲击地压及超千米深井高效智能开采等。”王国法表示,要不断提高智能化建设质量,让智能化系统真正发挥出效能。
绿色低碳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在智能化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山西省全力推动能源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建成30处充填开采试点煤矿,120处煤矿实现无煤柱开采;原煤洗选率稳定在80%以上;建成保德全国首个中低阶煤煤层气开发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绿色发展,原煤洗选率达100%;建成绿色煤矿150处、占比达48%,计划到2025年实现生产煤矿绿色矿山全覆盖。
河北省统筹推广煤矿瓦斯治理技术,以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九龙矿为试点,在羊东矿、大社矿等全面推广地面水射流径向水平破煤瓦斯治理技术,已建成8口地面钻井,日排气量5500立方米,累计产气量408万立方米。
国家能源集团坚持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建成世界首套现代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和全球首个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和煤间接液化示范工程,研发煤基特种燃料和可降解塑料等高端产品,5万吨/年PGA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
山东能源集团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研发出1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成国内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示范装置。
山西焦煤集团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4处、省级绿色矿山27处,荣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影响力企业品牌”称号。
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赵跃民建议,要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制定财税鼓励政策。
会议提出,要科学做好“十五五”煤炭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以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为重点,稳步有序推进产能建设;加强煤炭产能“一本账”管理;重点推进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智能化建设;聚焦煤炭生产、加工、利用等关键环节,持续提升煤炭全生命周期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我国煤炭行业在增产保供、智能化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有力支持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发展,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煤矿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体系重构,是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赋能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在增产保供、智能化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有力支持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发展,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9月19日召开的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推进会指出。
此次会议由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多个重点产煤省份及煤炭企业代表参会,总结成效分享经验,探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之策。
增产保供 坚决保障能源安全稳定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压舱石”,近年来,优质产能持续释放,托底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山西省能源局一级巡视员苗还利介绍,近3年,山西省新增煤炭产能2.69亿吨/年,产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2023年,山西省分别完成电煤保供任务5.8亿吨、6.2亿吨,辐射24个省份和地区。
“我们持续优化煤炭产能结构,提高新建煤矿准入规模,并减少中小型煤矿数量。”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海宇介绍,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年产能稳定在13亿吨左右,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2亿吨以上。
陕西省在推动新建煤矿核准的同时,引导灾害严重等矿井关闭退出。截至目前,该省煤矿年产能较2019年增加约1.8亿吨;全省年产120万吨及以上大型煤矿产能占比达87%。
“我们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连续多年外送煤炭量占总产量的六成以上,有力保障相关兄弟省份煤炭需求。”陕西省能源局局长何钟表示。
在西北地区,煤炭产能集中度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新疆推动建成准东、哈密2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现有生产及建设煤矿产能5.7亿吨/年,2021年至2023年煤炭产量共计11.93亿吨,年增速位居全国主要产煤省份第一。宁夏年产120万吨及以上大型煤矿达31处,合计年产能1.29亿吨,占全自治区煤矿总产能的90%。
在西南“煤海”贵州,该省通过整合盘活持续释放煤炭产能,2023年生产及联合试运转产能达2亿吨,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8%,平均单矿规模提升至65.4万吨/年。
在东部地区,安徽省加大省外煤炭资源开发力度,2023年原煤产量1.1亿吨,省属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省外煤矿共8处,合计产能3760万吨/年。
作为中央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以约占全国1/6的煤炭产销量、约占全国1/4的电煤供应量保价稳市;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全国12%的新增保供任务,累计向社会让利超1000亿元。
智能引领 带动地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能源保供背后,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煤矿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体系重构,是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赋能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在会上指出。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2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154个。
近年来,贵州能源集团通过全面实施煤矿“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实现所有生产煤矿辅助生产系统智能化集中控制,减少用工3200人,年节约成本近4亿元。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世森介绍,该集团在极复杂地质条件下建成2处国家级智能化煤矿、4处省级智能化煤矿,上线176个信息化项目,近10年来减少用工总量7.7万人。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开采深度超千米、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等灾害严重矿井率先完成智能化建设,智能化产能占比突破50%,采掘工作面人均工效提高25%以上。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马世志介绍,2021年以来,该集团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38处,占比超60%;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占比达86.7%,智能化产能达1.7亿吨/年。
陕煤集团自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以来,煤炭年产量由1.1亿吨增加到2.4亿吨,煤炭板块在岗人员年均收入增长了10%以上。
晋能控股集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截至2023年底,生产煤矿采掘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全覆盖,建成智能化矿井23处。其中,塔山煤矿初步构建起全面感知、5G传输、自主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开采新模式。
山西省围绕“全省各类煤矿在2027年全部实现智能化”的总目标,在全国率先发布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并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率先将智能化煤矿纳入先进产能。
“如今,煤矿智能化建设中还有很多突出难题待解,比如薄煤层无人化高效智能开采、冲击地压及超千米深井高效智能开采等。”王国法表示,要不断提高智能化建设质量,让智能化系统真正发挥出效能。
绿色低碳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在智能化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山西省全力推动能源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建成30处充填开采试点煤矿,120处煤矿实现无煤柱开采;原煤洗选率稳定在80%以上;建成保德全国首个中低阶煤煤层气开发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绿色发展,原煤洗选率达100%;建成绿色煤矿150处、占比达48%,计划到2025年实现生产煤矿绿色矿山全覆盖。
河北省统筹推广煤矿瓦斯治理技术,以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九龙矿为试点,在羊东矿、大社矿等全面推广地面水射流径向水平破煤瓦斯治理技术,已建成8口地面钻井,日排气量5500立方米,累计产气量408万立方米。
国家能源集团坚持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建成世界首套现代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和全球首个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和煤间接液化示范工程,研发煤基特种燃料和可降解塑料等高端产品,5万吨/年PGA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
山东能源集团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研发出1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成国内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示范装置。
山西焦煤集团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4处、省级绿色矿山27处,荣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影响力企业品牌”称号。
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赵跃民建议,要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制定财税鼓励政策。
会议提出,要科学做好“十五五”煤炭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以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为重点,稳步有序推进产能建设;加强煤炭产能“一本账”管理;重点推进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智能化建设;聚焦煤炭生产、加工、利用等关键环节,持续提升煤炭全生命周期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