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央企如何化解债务风险

企观国资

9小时前

在保持当前业务量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相对较低,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也较轻。...企查查数据显示,多家建筑央企因上游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到位,导致下游供应商多次起诉,多家建筑央企集团已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涉及金额巨大。

2024年上半年,建筑央企的现金流出现大幅下滑。

建筑央企中期报表显示:中国建筑的经营现金流骤减了1087亿元,中国铁建减少了816亿元,中国交建、中国中铁分别下滑了741亿元和693亿元,中国电建、中国中冶也遭遇了现金流的缩减,分别为466亿元和284亿元。即便是资金流动相对“轻盈”的中国能建和中国化学,也分别减少了145亿元和45亿元。

建筑央企为何出现现金流下滑?

应收账款飙升

根据各大建筑央企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现金流显著减少的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回款速度明显放缓。

以中国建筑为例,2024年上半年,其应收账款攀升至3118.75亿元,与2023年的2576.99亿元相比,激增了541亿元。

中国中铁上半年的应收账款总额增至2346.74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1568.52亿元相比,增长了778.2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应收账款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及国家铁路集团公司等重量级客户。

中国交建上半年应收账款总额攀升至1367.17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1164.25亿元,增加了202.92亿元。中报显示,中国交建现金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工程项目业主资金支付延缓,但为保障生产经营的有序推进,公司信守合同及时支付了供应商款项。

中国电建上半年的应收账款也达到了1336.84亿元的高位。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至2.3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3%。

中国化学上半年应收账款达到了341.49亿元,现金流减少了45亿元,部分归因于其应收账款的高额累积。

中国能建上半年现金流减少了145亿元,主要原因也是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具体而言,其应收账款激增至943.05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762亿元相比,增加了181亿元。

中国中冶上半年的应收账款也达到了1774.95亿元,然而,由于其在建工程金额较低、资本开支相对较小,以及在上游供应链中占据的资金占用优势,使得其资金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在保持当前业务量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相对较低,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也较轻。

压力何来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高现金周转、低利润率的行业。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往往需要先自行垫付材料、工程等费用。等到项目后期完成,甲方付款后,建筑企业才会支付下游供应商的尾款。如果上游企业未能及时结清项目账款,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将加剧建筑企业现金流压力,甚至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

企查查数据显示,多家建筑央企因上游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到位,导致下游供应商多次起诉,多家建筑央企集团已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涉及金额巨大。

以中国建筑集团为例,中建一局集团已成为被执行人,有409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达到9.3亿元;中建二局有195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3亿元;中建三局有7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1472万元;中建四局有4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3472万元;中建六局有55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8223万元;中建七局有536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12.9亿元,同时被限制高消费;中建八局有1条被执行人记录,执行标的为160万元。除了中建五局未被列入被执行人外,中国建筑旗下其他各局均已被列入。

中国铁建旗下的第二、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也有多起涉及限制高消费的案件。例如,第二工程公司限制高消费有40条记录,其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涉案总金额为6840万元;第五工程公司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限制高消费数量达到115条记录,涉案总金额为1.58亿元。

此外,中铁建十七局集团旗下的第一、第三、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数量均达几十起。第一工程公司有58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涉案金额为8884万元;第三工程公司有44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涉案总金额为3513万元;第五工程公司有10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涉案总金额为2675万元。

当业主方资金紧张或无法回收款项时,这种压力就会转嫁到供应商身上,导致供应商起诉建筑企业拖欠款项。

建筑央企面临严峻挑战,应收账款的显著增加直接导致“一利五率”(即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投入强度和营业现金比率)平均指标达标率仅为1.89%,甚至出现无一家集团公司旗下企业全部达标的情况。

积极应对

为应对当前严峻形势,建筑央企首先要做的是化解债务。今年的政策方向一直以化解债务为主。9月1日,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明确强调:严禁为无收益或收益微薄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举债,坚决不增加隐性债务。目前,各级政府对隐性债务都非常警惕,基本上不会轻易批准新项目。对于现有债务,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8月30日,央行宣布8月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标志着国债买卖正式进入实操阶段。央行开始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后,部分资金将用于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尽量解决三角债问题。

其次是追讨债务。为缓解资金压力,多家建筑央企旗下多家企业已积极采取法律手段,向上游欠款企业发起诉讼,以追讨应收账款,减轻债务负担。中建一局、二局、三局、四局及五局分别起诉了多家房地产开发及置业公司,包括恒大地产、北京泛海东风置业、承德东大房地产开发、湖南国盈置业、中山市华创置业、沈阳幸福基业房地产开发、天门富力房地产开发等上百家企业,旨在通过司法途径加速资金回笼。

再次是出售债务。将应收账款打包成资产包并上市证券化,成为建筑央企探索的新融资渠道,即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据《企业观察报》统计,2023年,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央企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大量发行应收账款ABS,合计发行规模达1801.52亿元。近期,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成功发行“民生证券-中交上航局应收账款2024年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证明了应收账款ABS在缓解资金压力方面的有效性。

部分企业还选择通过出售项目资产来快速回笼资金。中建七局作为被执行金额高达12.9亿元并受限高消费的企业,于2024年挂牌转让西安中建润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相关债权,挂牌底价约7.37亿元。此举旨在剥离低效资产,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出海

建筑央企之所以遭遇现金流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城镇化进程放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已进入饱和阶段。

不过,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培养出了全球顶尖的基建队伍,其实力和经验不容小觑。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建筑、中国交建等央企纷纷扬帆出海,开启了国际化的征程。

根据2023年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基建总额已高达3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万亿元。这些海外项目主要集中在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涵盖了铁路、桥梁、港口等传统基建领域。

那么,出海之路是否盈利可期?

以中老铁路为例,中国投资70亿美元(占比70%),获得了50年铁路经营权。该铁路于2021年正式通车,仅两年时间就实现了2400万游客流量和近3000万吨货物运输的显著成绩。随着列车的开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中老两国的贸易总额也随之翻番,从原先的250亿美元增长至500亿美元。中老铁路的成功,激发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与中国合作的热情。

中国助力他国基建发展,也为建筑央企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编辑:王星)

在保持当前业务量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相对较低,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也较轻。...企查查数据显示,多家建筑央企因上游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到位,导致下游供应商多次起诉,多家建筑央企集团已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涉及金额巨大。

2024年上半年,建筑央企的现金流出现大幅下滑。

建筑央企中期报表显示:中国建筑的经营现金流骤减了1087亿元,中国铁建减少了816亿元,中国交建、中国中铁分别下滑了741亿元和693亿元,中国电建、中国中冶也遭遇了现金流的缩减,分别为466亿元和284亿元。即便是资金流动相对“轻盈”的中国能建和中国化学,也分别减少了145亿元和45亿元。

建筑央企为何出现现金流下滑?

应收账款飙升

根据各大建筑央企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现金流显著减少的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回款速度明显放缓。

以中国建筑为例,2024年上半年,其应收账款攀升至3118.75亿元,与2023年的2576.99亿元相比,激增了541亿元。

中国中铁上半年的应收账款总额增至2346.74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1568.52亿元相比,增长了778.2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应收账款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及国家铁路集团公司等重量级客户。

中国交建上半年应收账款总额攀升至1367.17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1164.25亿元,增加了202.92亿元。中报显示,中国交建现金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工程项目业主资金支付延缓,但为保障生产经营的有序推进,公司信守合同及时支付了供应商款项。

中国电建上半年的应收账款也达到了1336.84亿元的高位。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至2.3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3%。

中国化学上半年应收账款达到了341.49亿元,现金流减少了45亿元,部分归因于其应收账款的高额累积。

中国能建上半年现金流减少了145亿元,主要原因也是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具体而言,其应收账款激增至943.05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762亿元相比,增加了181亿元。

中国中冶上半年的应收账款也达到了1774.95亿元,然而,由于其在建工程金额较低、资本开支相对较小,以及在上游供应链中占据的资金占用优势,使得其资金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在保持当前业务量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相对较低,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也较轻。

压力何来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高现金周转、低利润率的行业。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往往需要先自行垫付材料、工程等费用。等到项目后期完成,甲方付款后,建筑企业才会支付下游供应商的尾款。如果上游企业未能及时结清项目账款,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将加剧建筑企业现金流压力,甚至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

企查查数据显示,多家建筑央企因上游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到位,导致下游供应商多次起诉,多家建筑央企集团已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涉及金额巨大。

以中国建筑集团为例,中建一局集团已成为被执行人,有409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达到9.3亿元;中建二局有195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3亿元;中建三局有7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1472万元;中建四局有4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3472万元;中建六局有55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8223万元;中建七局有536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为12.9亿元,同时被限制高消费;中建八局有1条被执行人记录,执行标的为160万元。除了中建五局未被列入被执行人外,中国建筑旗下其他各局均已被列入。

中国铁建旗下的第二、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也有多起涉及限制高消费的案件。例如,第二工程公司限制高消费有40条记录,其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涉案总金额为6840万元;第五工程公司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限制高消费数量达到115条记录,涉案总金额为1.58亿元。

此外,中铁建十七局集团旗下的第一、第三、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数量均达几十起。第一工程公司有58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涉案金额为8884万元;第三工程公司有44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涉案总金额为3513万元;第五工程公司有10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涉案总金额为2675万元。

当业主方资金紧张或无法回收款项时,这种压力就会转嫁到供应商身上,导致供应商起诉建筑企业拖欠款项。

建筑央企面临严峻挑战,应收账款的显著增加直接导致“一利五率”(即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投入强度和营业现金比率)平均指标达标率仅为1.89%,甚至出现无一家集团公司旗下企业全部达标的情况。

积极应对

为应对当前严峻形势,建筑央企首先要做的是化解债务。今年的政策方向一直以化解债务为主。9月1日,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明确强调:严禁为无收益或收益微薄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举债,坚决不增加隐性债务。目前,各级政府对隐性债务都非常警惕,基本上不会轻易批准新项目。对于现有债务,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8月30日,央行宣布8月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标志着国债买卖正式进入实操阶段。央行开始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后,部分资金将用于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尽量解决三角债问题。

其次是追讨债务。为缓解资金压力,多家建筑央企旗下多家企业已积极采取法律手段,向上游欠款企业发起诉讼,以追讨应收账款,减轻债务负担。中建一局、二局、三局、四局及五局分别起诉了多家房地产开发及置业公司,包括恒大地产、北京泛海东风置业、承德东大房地产开发、湖南国盈置业、中山市华创置业、沈阳幸福基业房地产开发、天门富力房地产开发等上百家企业,旨在通过司法途径加速资金回笼。

再次是出售债务。将应收账款打包成资产包并上市证券化,成为建筑央企探索的新融资渠道,即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据《企业观察报》统计,2023年,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央企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大量发行应收账款ABS,合计发行规模达1801.52亿元。近期,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成功发行“民生证券-中交上航局应收账款2024年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证明了应收账款ABS在缓解资金压力方面的有效性。

部分企业还选择通过出售项目资产来快速回笼资金。中建七局作为被执行金额高达12.9亿元并受限高消费的企业,于2024年挂牌转让西安中建润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相关债权,挂牌底价约7.37亿元。此举旨在剥离低效资产,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出海

建筑央企之所以遭遇现金流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城镇化进程放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已进入饱和阶段。

不过,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培养出了全球顶尖的基建队伍,其实力和经验不容小觑。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建筑、中国交建等央企纷纷扬帆出海,开启了国际化的征程。

根据2023年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基建总额已高达3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万亿元。这些海外项目主要集中在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涵盖了铁路、桥梁、港口等传统基建领域。

那么,出海之路是否盈利可期?

以中老铁路为例,中国投资70亿美元(占比70%),获得了50年铁路经营权。该铁路于2021年正式通车,仅两年时间就实现了2400万游客流量和近3000万吨货物运输的显著成绩。随着列车的开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中老两国的贸易总额也随之翻番,从原先的250亿美元增长至500亿美元。中老铁路的成功,激发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与中国合作的热情。

中国助力他国基建发展,也为建筑央企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编辑:王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