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了?特斯拉重磅官宣,车企该紧张吗?

财经

2周前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该季度总营收增长2%,但去除碳积分后,实际销售收入同比下滑7%;净利润同比跌45%。...不过,7月以来,特斯拉一转颓势,股价累计上涨超25%。...2024年上半年,特斯拉约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仅中国就占销售额的20%。
特斯拉领先一步,还是让中国市场颇感震撼。这个时候的新能源车企,是否有了更新的紧迫感?(图/视觉中国)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南风窗”

作者荣智慧   编辑向由

9月5日,特斯拉宣布明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和中国推出FSD软件服务,正待监管部门批准。当日股票大涨5%。 同时,FSD从测试版本的“FSD Beta”更名为“FSD Supervised”,正式面世。 FSD入华不再仅有雷声。倘若进展顺利,中国特斯拉车主半年内即可付费使用。 FSD(Full Self Driving)意为全自动驾驶,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付费版本。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6月赴美体验,给出“表现极好”的评价。

何小鹏在美国体验特斯拉FSD。 图源/微博@XP-何小鹏

特斯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样板,也是最大的对手。

简化来说,新能源汽车智能方案的核心区别,是摄像头与雷达之争,背后则是人工智能模型和数字模型之争。 特斯拉携摄像头加大模型方案,表面看是成本优势,实质则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一个普普通通的摄像头具有人眼(与大脑)一样的智能水平,仅仅用来开车,就太没想象力了。

特斯拉领先一步,还是让中国市场颇感震撼。这个时候的新能源车企,有没有一丝慌张,是否有了更新的紧迫感?

特斯拉承压

本来,特斯拉上半年的日子不好过,股价下跌超8%。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该季度总营收增长2%,但去除碳积分后,实际销售收入同比下滑7%;净利润同比跌45%。

特斯拉整体毛利率为18%,汽车销售业务毛利率下滑至13.9%,意味着卖一辆车的利润为5784美元。两年前,这个数字是13809美元。

增收不增利,特斯拉股价应声而下。

不过,7月以来,特斯拉一转颓势,股价累计上涨超25%。9月5日宣布FSD进入欧洲和中国市场,一天之内股价上涨5%,连带着A股无人驾驶概念走强,多家相关企业涨停。

9月5日,特斯拉在X平台上发布路线图,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和欧洲推出全自动驾驶(FSD)系统,但仍有待监管批准。图源/X平台

促进其“利好”的原因,一是讲好了人工智能故事。4月,马斯克宣布下半年发布自动驾驶汽车Robotaxi;7月,“小批量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有望明年问世。

二是虽然二季度增收不增利,但也有4月裁员10%、人工智能投入加大的影响;而且汽车交付量环比增长14.7%。放在全球电动汽车疲软的大环境下,这一数字还是好过华尔街的预期。

三是去年年底发布的FSD V12,令业界看到特斯拉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突破。据研究机构分析,特斯拉算是美股市场上最被低估的“AI投资标的”,该业务估值或高达1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特斯拉8000亿美元的市值。

2024年上半年,特斯拉约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仅中国就占销售额的20%。但相较2023年同期的22.7%,略有下滑。FSD加速进入欧洲和中国市场,也是为了提振销量。

4月28日,马斯克“突击”访华。

随后,FDS入华进程按下快进键:先是马斯克访华期间,特斯拉进入中汽协数据合规名单;此后,百度向特斯拉授予地图测绘资质,并提供车道级导航系统;6月,特斯拉中国上线百度地图V20;6月底,特斯拉副总朱晓彤在上海巡店时被问到FSD何时落地,他的回应是“快了”。

迟迟没有掉下来的靴子,终于在9月5日“落地”。

端到端风潮

FSD V12是全球第一个端到端驾驶软件。 端到端自动驾驶,是系统可以处理传感器输入的信息,输出控制命令。放在汽车上,就是处理器从摄像头、雷达里读取核心信息,经过分析,让汽车做出相应的驾驶操作。

FSD采用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进行环境感知,摒弃激光雷达,V12版本开始采用端到端架构,希望最终实现没有人类干预、车辆自行驾驶的目标。

FSD感知-规划-控制架构。 图源/特斯拉官网

2021年开始,特斯拉开始重构底层系统代码。2021年“人工智能日”上,特斯拉就将Transformer大模型技术架构引入了感知领域。

最新的方案是Transformer+BEV(鸟瞰视角)+占用网络算法(三维场景),让车辆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复杂的交通环境,其99%的决策都由神经网络输出。

简单而言,马斯克的野心,就是把普通摄像头训练成和人眼一样识别物体、感知距离/尺寸/体积,再把拍摄的图片瞬间转化成数字模型,再利用大模型对数字模型展开计算,发布命令。

特斯拉汽车的视觉组件。  图源/特斯拉官网

这个路线和ChatGPT、Sora一模一样,都是靠数据喂出一个大模型,不断调试,完成场景适配。其区别不过是AI作文、AI制图、AI开车。

马斯克认为,摄像头方案是更接近人类驾驶的模式,“人类就是这么做的,图像输入,控制输出”。而雷达靠的是无线电波的发射、反射和接收,和人类行为相差甚远,达不到模拟人类智能的标准。

这也是马斯克说特斯拉是人工智能公司的根本原因。

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和Waymo接近:靠的是感知、预测、规划和控制等多个独立模块的相互配合,方案是工程师们一行行代码敲出来的。

这一技术路线过于依靠激光雷达以及精确测量技术——大量激光束快速照射目标物体,通过反射波立刻生成物体的数字模型。

它和最新一代人工智能没有关系,无需大型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实质是军事上早已成熟的雷达探测技术。好处就是很成熟,靠算法加代码实现,不联网也能运作,但缺点是:不智能,没有学习迭代能力;需要的代码量极大,随着智能化需求的提升,代码量可能越来越庞大,搞不好要给世间万物都编出代码。

这一技术路线还有一个最大劣势:成本。

汽车AI化

技术路线,影响的是生死存亡。 从成本上看,一颗激光雷达至少要六七千元人民币,一个摄像头才几百元。如果从所有硬件成本估算,特斯拉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

特斯拉、问界、蔚来、小鹏、理想等车型主要硬件对比 / 作者制图

比如特斯拉有两颗自研芯片,7个摄像头,1个毫米波雷达。相比之下,小鹏、理想、蔚来的激光雷达都有1到2个,毫米波雷达3至5个不等,摄像头都有11个,芯片还要买英伟达的Orin。

据业内人士表示,特斯拉芯片加算法的软硬件“强绑定”,成本只是同行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前景上看,特斯拉的核心优势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FSD系统自我进化,不断适应新的驾驶场景。当普通摄像头成为“人眼”,不可能仅仅用来开汽车,放在人形机器人上、甚至开飞机开火箭,都顺理成章。

马斯克布局人形机器人,正是为了“这一步”。这种世界上还没人做到、短期内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马斯克喜欢的“风格”。

人形机器人Optimus。   图源/微博@特斯拉

也不是说激光雷达路线就没有“想象空间”,只是受到技术本身的较大限制,无法像摄像头那样直接采集信息。它可以准确感知周边环境的三维信息,但只能提供稀疏特征数据,行业里称之为“点云信息”。

而摄像头能直接采集图像信息,提供给系统算法,自动分析图像并识别出其中的各种物体,做出驾驶决策。

因此,去年年底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大幅度减配硬件,减少激光雷达,进行雷达与摄像头融合,模仿特斯拉的Transformer+BEV(鸟瞰视角),再加上自己的三维场景计算方案,走端到端的路径。

可以说,走到这一步,才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乃至人工智能产业竞争的核心环节。

仅从汽车产业中横向比较,特斯拉FSD有其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感知、算法和算力上——听起来确实是人工智能公司的优势。

在感知方面,它能依据实时路况而不是路线规划来完成驾驶动作;在算法上,实现了机器学习在整个自动驾驶流程中的深度整合;在算力上,已经使用上万张英伟达A100GPU,而GPU数量还将增加两到三倍,高强度提升数据训练能力。

而且特斯拉还不需要克服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数据难以融合的难题。

所以FSD入华,不仅仅牵涉的是“中国路况复杂特斯拉水土不服”,或者“激光雷达价格下调特斯拉失去价格优势”,或者“特斯拉车主FSD付费意愿低”等议题。

关键是,在已经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上,卷价格只是权宜之计,中国车企更应该把握住人工智能的机遇,走难走的路,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本文不代表《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特斯拉对国内车企带来的挑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往期文章

责编|王小贝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该季度总营收增长2%,但去除碳积分后,实际销售收入同比下滑7%;净利润同比跌45%。...不过,7月以来,特斯拉一转颓势,股价累计上涨超25%。...2024年上半年,特斯拉约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仅中国就占销售额的20%。
特斯拉领先一步,还是让中国市场颇感震撼。这个时候的新能源车企,是否有了更新的紧迫感?(图/视觉中国)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南风窗”

作者荣智慧   编辑向由

9月5日,特斯拉宣布明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和中国推出FSD软件服务,正待监管部门批准。当日股票大涨5%。 同时,FSD从测试版本的“FSD Beta”更名为“FSD Supervised”,正式面世。 FSD入华不再仅有雷声。倘若进展顺利,中国特斯拉车主半年内即可付费使用。 FSD(Full Self Driving)意为全自动驾驶,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付费版本。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6月赴美体验,给出“表现极好”的评价。

何小鹏在美国体验特斯拉FSD。 图源/微博@XP-何小鹏

特斯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样板,也是最大的对手。

简化来说,新能源汽车智能方案的核心区别,是摄像头与雷达之争,背后则是人工智能模型和数字模型之争。 特斯拉携摄像头加大模型方案,表面看是成本优势,实质则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一个普普通通的摄像头具有人眼(与大脑)一样的智能水平,仅仅用来开车,就太没想象力了。

特斯拉领先一步,还是让中国市场颇感震撼。这个时候的新能源车企,有没有一丝慌张,是否有了更新的紧迫感?

特斯拉承压

本来,特斯拉上半年的日子不好过,股价下跌超8%。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该季度总营收增长2%,但去除碳积分后,实际销售收入同比下滑7%;净利润同比跌45%。

特斯拉整体毛利率为18%,汽车销售业务毛利率下滑至13.9%,意味着卖一辆车的利润为5784美元。两年前,这个数字是13809美元。

增收不增利,特斯拉股价应声而下。

不过,7月以来,特斯拉一转颓势,股价累计上涨超25%。9月5日宣布FSD进入欧洲和中国市场,一天之内股价上涨5%,连带着A股无人驾驶概念走强,多家相关企业涨停。

9月5日,特斯拉在X平台上发布路线图,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和欧洲推出全自动驾驶(FSD)系统,但仍有待监管批准。图源/X平台

促进其“利好”的原因,一是讲好了人工智能故事。4月,马斯克宣布下半年发布自动驾驶汽车Robotaxi;7月,“小批量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有望明年问世。

二是虽然二季度增收不增利,但也有4月裁员10%、人工智能投入加大的影响;而且汽车交付量环比增长14.7%。放在全球电动汽车疲软的大环境下,这一数字还是好过华尔街的预期。

三是去年年底发布的FSD V12,令业界看到特斯拉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突破。据研究机构分析,特斯拉算是美股市场上最被低估的“AI投资标的”,该业务估值或高达1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特斯拉8000亿美元的市值。

2024年上半年,特斯拉约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仅中国就占销售额的20%。但相较2023年同期的22.7%,略有下滑。FSD加速进入欧洲和中国市场,也是为了提振销量。

4月28日,马斯克“突击”访华。

随后,FDS入华进程按下快进键:先是马斯克访华期间,特斯拉进入中汽协数据合规名单;此后,百度向特斯拉授予地图测绘资质,并提供车道级导航系统;6月,特斯拉中国上线百度地图V20;6月底,特斯拉副总朱晓彤在上海巡店时被问到FSD何时落地,他的回应是“快了”。

迟迟没有掉下来的靴子,终于在9月5日“落地”。

端到端风潮

FSD V12是全球第一个端到端驾驶软件。 端到端自动驾驶,是系统可以处理传感器输入的信息,输出控制命令。放在汽车上,就是处理器从摄像头、雷达里读取核心信息,经过分析,让汽车做出相应的驾驶操作。

FSD采用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进行环境感知,摒弃激光雷达,V12版本开始采用端到端架构,希望最终实现没有人类干预、车辆自行驾驶的目标。

FSD感知-规划-控制架构。 图源/特斯拉官网

2021年开始,特斯拉开始重构底层系统代码。2021年“人工智能日”上,特斯拉就将Transformer大模型技术架构引入了感知领域。

最新的方案是Transformer+BEV(鸟瞰视角)+占用网络算法(三维场景),让车辆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复杂的交通环境,其99%的决策都由神经网络输出。

简单而言,马斯克的野心,就是把普通摄像头训练成和人眼一样识别物体、感知距离/尺寸/体积,再把拍摄的图片瞬间转化成数字模型,再利用大模型对数字模型展开计算,发布命令。

特斯拉汽车的视觉组件。  图源/特斯拉官网

这个路线和ChatGPT、Sora一模一样,都是靠数据喂出一个大模型,不断调试,完成场景适配。其区别不过是AI作文、AI制图、AI开车。

马斯克认为,摄像头方案是更接近人类驾驶的模式,“人类就是这么做的,图像输入,控制输出”。而雷达靠的是无线电波的发射、反射和接收,和人类行为相差甚远,达不到模拟人类智能的标准。

这也是马斯克说特斯拉是人工智能公司的根本原因。

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和Waymo接近:靠的是感知、预测、规划和控制等多个独立模块的相互配合,方案是工程师们一行行代码敲出来的。

这一技术路线过于依靠激光雷达以及精确测量技术——大量激光束快速照射目标物体,通过反射波立刻生成物体的数字模型。

它和最新一代人工智能没有关系,无需大型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实质是军事上早已成熟的雷达探测技术。好处就是很成熟,靠算法加代码实现,不联网也能运作,但缺点是:不智能,没有学习迭代能力;需要的代码量极大,随着智能化需求的提升,代码量可能越来越庞大,搞不好要给世间万物都编出代码。

这一技术路线还有一个最大劣势:成本。

汽车AI化

技术路线,影响的是生死存亡。 从成本上看,一颗激光雷达至少要六七千元人民币,一个摄像头才几百元。如果从所有硬件成本估算,特斯拉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

特斯拉、问界、蔚来、小鹏、理想等车型主要硬件对比 / 作者制图

比如特斯拉有两颗自研芯片,7个摄像头,1个毫米波雷达。相比之下,小鹏、理想、蔚来的激光雷达都有1到2个,毫米波雷达3至5个不等,摄像头都有11个,芯片还要买英伟达的Orin。

据业内人士表示,特斯拉芯片加算法的软硬件“强绑定”,成本只是同行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前景上看,特斯拉的核心优势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FSD系统自我进化,不断适应新的驾驶场景。当普通摄像头成为“人眼”,不可能仅仅用来开汽车,放在人形机器人上、甚至开飞机开火箭,都顺理成章。

马斯克布局人形机器人,正是为了“这一步”。这种世界上还没人做到、短期内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马斯克喜欢的“风格”。

人形机器人Optimus。   图源/微博@特斯拉

也不是说激光雷达路线就没有“想象空间”,只是受到技术本身的较大限制,无法像摄像头那样直接采集信息。它可以准确感知周边环境的三维信息,但只能提供稀疏特征数据,行业里称之为“点云信息”。

而摄像头能直接采集图像信息,提供给系统算法,自动分析图像并识别出其中的各种物体,做出驾驶决策。

因此,去年年底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大幅度减配硬件,减少激光雷达,进行雷达与摄像头融合,模仿特斯拉的Transformer+BEV(鸟瞰视角),再加上自己的三维场景计算方案,走端到端的路径。

可以说,走到这一步,才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乃至人工智能产业竞争的核心环节。

仅从汽车产业中横向比较,特斯拉FSD有其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感知、算法和算力上——听起来确实是人工智能公司的优势。

在感知方面,它能依据实时路况而不是路线规划来完成驾驶动作;在算法上,实现了机器学习在整个自动驾驶流程中的深度整合;在算力上,已经使用上万张英伟达A100GPU,而GPU数量还将增加两到三倍,高强度提升数据训练能力。

而且特斯拉还不需要克服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数据难以融合的难题。

所以FSD入华,不仅仅牵涉的是“中国路况复杂特斯拉水土不服”,或者“激光雷达价格下调特斯拉失去价格优势”,或者“特斯拉车主FSD付费意愿低”等议题。

关键是,在已经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上,卷价格只是权宜之计,中国车企更应该把握住人工智能的机遇,走难走的路,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本文不代表《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特斯拉对国内车企带来的挑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往期文章

责编|王小贝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