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海淀区凭的是什么?

创业邦

2周前

2024年4月,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科学城发布了海淀区《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作者丨卜松
编辑丨刘恒涛

不久前,“3W咖啡”注销的消息引爆网络,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3W咖啡的关闭令人唏嘘。以此为标志,甚至有人认为,创业大街“已凉”。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硬科技成为新的创业主题的时代,中关村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瞄准了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
8月底举办的2024北京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海淀区发布《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人工智能和千行百业的双向赋能路径,在全国建成首个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器,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全景赋能之城,同时还决定,率先在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
做人工智能,做大模型,海淀有底气,有底蕴。
不久前,在2024AGI商业趋势大会上,创业邦发布“2024 AIGC年度榜单”,在100家上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中,海淀区的企业占到32家。同时,在政策上,在资金上,在人才储备上,诞生了中国互联网的海淀,已经打造了相当纵深的生态优势。
老兵不死,创业精神从未在海淀消失。

明星AI企业云集海淀
大模型六虎,有四家在海淀。
今年4月份,权威测评机构SuperCLUE发布了《中文大模型基准测评4月报告》,去掉BAT这些巨头,百川智能、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零一万物被评定为“大模型五虎”,6月下旬,阶跃星辰传出正在进行2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五虎”变成“六虎”,仅海淀就占了四家,分别是智谱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和零一万物。
根据公开数字,目前,海淀区有约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院所和机构,泛人工智能企业约1300家。这个数字,在大模型爆发尚且只有一年多的今天,几乎是冠绝全国。

据海淀官方统计,上述企业共发布主模型及其产品超过35个,业内最为知名的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抖音的“云雀”、字节跳动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百川智能的 “百川大模型”、智谱华章的 “智谱清言” 以及中科院的 “紫东太初”,都是代表性的名字。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海淀区的人工智能产业以1.41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居于全国榜首,在北京市的比重超过六成。
与此同时,大量位于海淀的初创AI公司,正紧锣密鼓地研发产品,打造AGI趋势下深度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工具。例如专注AI视频生成大模型的爱诗科技、建设标准化生成式AI计算基础设施的硅基流动、已发布首个接入法院办案流程大模型产品的面壁智能、提供智能驾驶方案的轻舟智航等等。
另外,当前另一火热的方向——具身智能行业由于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海淀也因近水楼台的合作便利度,被众多具备强势背景的机器人公司所选择。银河通用、梅卡曼德、星动纪元、中科原动力是其中的佼佼者。
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海淀区的企业在全国都处在领先的位置。

成熟的生态优势

海淀区凭什么?
一个是它的底蕴。
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从中关村走出来的知名企业,能拉出一串长长的名单。
初代的IT硬件与软件服务公司,有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金山软件、软通、亚信等;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后,百度、新浪、搜狐是第一批吃到红利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公司;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腾飞的年代,小米、美团、字节跳动、京东、滴滴抓住了3G/4G网络大普及的风口;
2014-2019年,中国第一批以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技术的AI公司开始崭露头角,AI四小龙中的旷视科技便是在中关村开创。这带动了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显著发展,并有了井喷态势。
今天海淀AI产业集群的高效技术产出,离不开互联网大厂的技术沉淀和明星AI公司近年来的爆发式崛起。
政策层面上,海淀区也走在了前列。

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窗口期,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均出台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201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北京首个人工智能政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政策》;2018年11月,北京市科委发布和海淀区政府共同推动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2019年5月,海淀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十五条措施》,鼓励发展早期和长期投资;同年,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掀起了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式崛起。为了继续保持和发展竞争力,2024年初以来,海淀区从宏观政策、资金和人才角度出手,不遗余力为AI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产业打造战略支撑。
首先是具身智能。
2024年4月,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科学城发布了海淀区《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力争到2026年率先研制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多模态具身大模型和多形态机器人,实现具身大模型在万台机器人上的融合应用,并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其次是作为支撑基础的AI大模型。
2024年8月的北京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海淀区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为AI赋能第一城,并且到2026年产出100个标杆行业模型产品,涌现100个示范引领典型案例,形成千家企业千亿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缺算力、缺数据、缺算法人才的中小初创公司,海淀区已经发布《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科技中小企业15条”),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企业落地、全球化、降低融资贷款成本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到2026年新增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独角兽和上市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针对AI产业,海淀区手握重金,“家底雄厚”。
睿兽分析的报告显示,2023-2024上半年中国AIGC领域一级市场活跃投资机构中,国资背景的中关村科学城排名第7位。2023年以来,中关村科学城投出8家人工智能企业,包括第四范式、银河通用、澜舟科技等。
今年8月底,中关村科学城旗下科技成长二期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标志着其在科技创新投资领域的再次加码,基金总规模扩容至100亿元。
据介绍,该基金打造“母基金+成长期直投基金+政策性投资配套”的投资矩阵,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原则,聚焦医药健康、集成电路、商业航天、具身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根据预计,二期母基金可放大资金倍数5倍,撬动社会资本200亿元。
海淀区对AI产业的投资,拉动了北京的行业数据。睿兽数据统计显示,AIGC产业获投热门区域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个城市,其中北京遥遥领先。从2023年到2024年,北京获投数量也在逐渐递增,资本押注持续看好。
不难发现,相比国内其他定位于人工智能产业特色的科技园区,中关村科学城的政策更为全面,涵盖了从研发、孵化、应用到商业转化的整条产业链,并且在资金支持和创新要素配置上表现出较强的力度和明确的目标导向,给予初创型的中小AI企业更强的发展信心。
依托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地位和底蕴,以及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战略规划和引导,海淀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纵向和横向的产业生态。

人才是核心驱动力

2023年,海淀区的GDP超过11000亿,仅次于上海浦东新区,GDP增速为8.0%,也非常亮眼。这其中,IT业的增加值达到5252亿元,是全国唯一该项超过5000亿的区级行政单位。在当前科创企业成为新晋上市公司主力军的趋势下,海淀区的上市公司数量为248家,也超过了上海浦东和深圳南山,位居全国第一。
高科技产业遥遥领先的背后,是无数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作为驱动,除了有产业基础,有资金之外,海淀区还有人才。
在这块430平方公里的土地,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北理工、中科院计算所和物理所、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成就了海淀在AI产业厚积薄发的底蕴。

以来自清华的创业军团为例。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先的无线电系)85级简称“EE85”,奠定了今天的半导体产业格局。这批创业者的领域以半导体芯片为主,其中包括卓胜微电子冯晨晖、格科微电子赵立新、韦尔股份虞仁荣、燧原科技赵立东、兆易创新舒清明等。存储器、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代表有腾讯刘炽平、搜狐张朝阳、美团王兴、快手宿华、搜狗王小川、网易有道周枫,都是今天的即时通讯、门户网站、本地生活、短视频和人工智能搜索产业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上一波计算机视觉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是清华的“姚班”才俊,例如小马智行楼天城、旷视科技联创印奇和唐文斌。而在这一轮大模型创业浪潮,接棒的佼佼者更多来自清华计算机系,如月之暗面杨植鳞、智谱AI的张鹏和首席科学家唐杰、面壁智能曾国洋,深言科技岂凡超、硅基流动袁进辉、瑞莱智慧田天、衔远科技周伯文等等。
这些创业者中,不乏教授级的学术大牛亲自下场,与学生共同开创大模型事业。清华自1979年起开设“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学科研方向,也为今天的AI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而在产研方向上,清华下属18个学院共同建设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曾经将智源与OpenAI、谷歌并列为全球AI领域的三强,同时它也是斯坦福、谷歌等巨头眼中大模型创新的先锋。
目前,海淀作为国内AI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密集、研发能力最雄厚、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拥有AI学者超过1.23万人,占北京全市比例超过80%,形成了大模型、框架、芯片、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全产业链部署。
有产业基础,有政策引领,有人才驱动,有资金支持,海淀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不远的明天续写光阴,见证新一轮的升级与变革。

2024年4月,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科学城发布了海淀区《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作者丨卜松
编辑丨刘恒涛

不久前,“3W咖啡”注销的消息引爆网络,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3W咖啡的关闭令人唏嘘。以此为标志,甚至有人认为,创业大街“已凉”。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硬科技成为新的创业主题的时代,中关村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瞄准了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
8月底举办的2024北京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海淀区发布《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人工智能和千行百业的双向赋能路径,在全国建成首个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器,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全景赋能之城,同时还决定,率先在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
做人工智能,做大模型,海淀有底气,有底蕴。
不久前,在2024AGI商业趋势大会上,创业邦发布“2024 AIGC年度榜单”,在100家上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中,海淀区的企业占到32家。同时,在政策上,在资金上,在人才储备上,诞生了中国互联网的海淀,已经打造了相当纵深的生态优势。
老兵不死,创业精神从未在海淀消失。

明星AI企业云集海淀
大模型六虎,有四家在海淀。
今年4月份,权威测评机构SuperCLUE发布了《中文大模型基准测评4月报告》,去掉BAT这些巨头,百川智能、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零一万物被评定为“大模型五虎”,6月下旬,阶跃星辰传出正在进行2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五虎”变成“六虎”,仅海淀就占了四家,分别是智谱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和零一万物。
根据公开数字,目前,海淀区有约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院所和机构,泛人工智能企业约1300家。这个数字,在大模型爆发尚且只有一年多的今天,几乎是冠绝全国。

据海淀官方统计,上述企业共发布主模型及其产品超过35个,业内最为知名的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抖音的“云雀”、字节跳动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百川智能的 “百川大模型”、智谱华章的 “智谱清言” 以及中科院的 “紫东太初”,都是代表性的名字。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海淀区的人工智能产业以1.41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居于全国榜首,在北京市的比重超过六成。
与此同时,大量位于海淀的初创AI公司,正紧锣密鼓地研发产品,打造AGI趋势下深度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工具。例如专注AI视频生成大模型的爱诗科技、建设标准化生成式AI计算基础设施的硅基流动、已发布首个接入法院办案流程大模型产品的面壁智能、提供智能驾驶方案的轻舟智航等等。
另外,当前另一火热的方向——具身智能行业由于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海淀也因近水楼台的合作便利度,被众多具备强势背景的机器人公司所选择。银河通用、梅卡曼德、星动纪元、中科原动力是其中的佼佼者。
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海淀区的企业在全国都处在领先的位置。

成熟的生态优势

海淀区凭什么?
一个是它的底蕴。
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从中关村走出来的知名企业,能拉出一串长长的名单。
初代的IT硬件与软件服务公司,有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金山软件、软通、亚信等;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后,百度、新浪、搜狐是第一批吃到红利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公司;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腾飞的年代,小米、美团、字节跳动、京东、滴滴抓住了3G/4G网络大普及的风口;
2014-2019年,中国第一批以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技术的AI公司开始崭露头角,AI四小龙中的旷视科技便是在中关村开创。这带动了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显著发展,并有了井喷态势。
今天海淀AI产业集群的高效技术产出,离不开互联网大厂的技术沉淀和明星AI公司近年来的爆发式崛起。
政策层面上,海淀区也走在了前列。

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窗口期,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均出台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201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北京首个人工智能政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政策》;2018年11月,北京市科委发布和海淀区政府共同推动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2019年5月,海淀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十五条措施》,鼓励发展早期和长期投资;同年,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掀起了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式崛起。为了继续保持和发展竞争力,2024年初以来,海淀区从宏观政策、资金和人才角度出手,不遗余力为AI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产业打造战略支撑。
首先是具身智能。
2024年4月,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科学城发布了海淀区《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力争到2026年率先研制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多模态具身大模型和多形态机器人,实现具身大模型在万台机器人上的融合应用,并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其次是作为支撑基础的AI大模型。
2024年8月的北京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海淀区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为AI赋能第一城,并且到2026年产出100个标杆行业模型产品,涌现100个示范引领典型案例,形成千家企业千亿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缺算力、缺数据、缺算法人才的中小初创公司,海淀区已经发布《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科技中小企业15条”),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企业落地、全球化、降低融资贷款成本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到2026年新增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独角兽和上市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针对AI产业,海淀区手握重金,“家底雄厚”。
睿兽分析的报告显示,2023-2024上半年中国AIGC领域一级市场活跃投资机构中,国资背景的中关村科学城排名第7位。2023年以来,中关村科学城投出8家人工智能企业,包括第四范式、银河通用、澜舟科技等。
今年8月底,中关村科学城旗下科技成长二期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标志着其在科技创新投资领域的再次加码,基金总规模扩容至100亿元。
据介绍,该基金打造“母基金+成长期直投基金+政策性投资配套”的投资矩阵,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原则,聚焦医药健康、集成电路、商业航天、具身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根据预计,二期母基金可放大资金倍数5倍,撬动社会资本200亿元。
海淀区对AI产业的投资,拉动了北京的行业数据。睿兽数据统计显示,AIGC产业获投热门区域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个城市,其中北京遥遥领先。从2023年到2024年,北京获投数量也在逐渐递增,资本押注持续看好。
不难发现,相比国内其他定位于人工智能产业特色的科技园区,中关村科学城的政策更为全面,涵盖了从研发、孵化、应用到商业转化的整条产业链,并且在资金支持和创新要素配置上表现出较强的力度和明确的目标导向,给予初创型的中小AI企业更强的发展信心。
依托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地位和底蕴,以及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战略规划和引导,海淀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纵向和横向的产业生态。

人才是核心驱动力

2023年,海淀区的GDP超过11000亿,仅次于上海浦东新区,GDP增速为8.0%,也非常亮眼。这其中,IT业的增加值达到5252亿元,是全国唯一该项超过5000亿的区级行政单位。在当前科创企业成为新晋上市公司主力军的趋势下,海淀区的上市公司数量为248家,也超过了上海浦东和深圳南山,位居全国第一。
高科技产业遥遥领先的背后,是无数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作为驱动,除了有产业基础,有资金之外,海淀区还有人才。
在这块430平方公里的土地,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北理工、中科院计算所和物理所、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成就了海淀在AI产业厚积薄发的底蕴。

以来自清华的创业军团为例。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先的无线电系)85级简称“EE85”,奠定了今天的半导体产业格局。这批创业者的领域以半导体芯片为主,其中包括卓胜微电子冯晨晖、格科微电子赵立新、韦尔股份虞仁荣、燧原科技赵立东、兆易创新舒清明等。存储器、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代表有腾讯刘炽平、搜狐张朝阳、美团王兴、快手宿华、搜狗王小川、网易有道周枫,都是今天的即时通讯、门户网站、本地生活、短视频和人工智能搜索产业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上一波计算机视觉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是清华的“姚班”才俊,例如小马智行楼天城、旷视科技联创印奇和唐文斌。而在这一轮大模型创业浪潮,接棒的佼佼者更多来自清华计算机系,如月之暗面杨植鳞、智谱AI的张鹏和首席科学家唐杰、面壁智能曾国洋,深言科技岂凡超、硅基流动袁进辉、瑞莱智慧田天、衔远科技周伯文等等。
这些创业者中,不乏教授级的学术大牛亲自下场,与学生共同开创大模型事业。清华自1979年起开设“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学科研方向,也为今天的AI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而在产研方向上,清华下属18个学院共同建设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曾经将智源与OpenAI、谷歌并列为全球AI领域的三强,同时它也是斯坦福、谷歌等巨头眼中大模型创新的先锋。
目前,海淀作为国内AI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密集、研发能力最雄厚、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拥有AI学者超过1.23万人,占北京全市比例超过80%,形成了大模型、框架、芯片、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全产业链部署。
有产业基础,有政策引领,有人才驱动,有资金支持,海淀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不远的明天续写光阴,见证新一轮的升级与变革。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