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信用债阶段性企稳 资金面成为核心变量

东方财富网

2周前

再从理财的表现来看,梁伟超指出,近期仍有增量资金进入,且近两周在信用持续调整的阶段,理财对信用债依然是净买入的,只有基金在净卖出。

新华财经上海9月3日电(谈瑞)近日来债市做多情绪有所回归,尤其是刚经历了一波显著调整的信用债市场也迎来了修复行情。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资产荒”逻辑并无根本改变,机构赎回压力也处可控区间。展望后市,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债市走势的核心变量在于资金。

情绪回暖信用债阶段性企稳

自2023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信用债牛市,在8月份终于迎来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回调。

8月初,央行再度表态提示投资者需防范债市单边行情风险,监管调整叠加偏紧的资金面引发利率债和信用债相继开启调整,收益率逐步上行,期间信用利差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直到8月20日前后,二者行情发生明显分化,利率债趋于窄幅波动,但信用债补跌幅度甚至有所放大,长端品种调整尤为明显。

8月26日至28日,央行在缩量平价续做 MLF 的同时,通过逆回购连续投放流动性超万亿元,资金价格快速回落,市场跌势暂止进入震荡区间。从8月末至9月初这几日行情表现来看,信用债市场似乎确已达成阶段性企稳。

从信用利差变动的角度来复盘信用债本轮调整,东吴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勇指出,信用债整体表现出利差走阔现象,但走阔幅度在不同评级、不同久期和不同品种之间有所区别。就评级而言,高评级信用债利差总体走阔幅度不及中低评级信用债利差;就久期而言,短端信用债利差总体走阔幅度不及中长端信用债利差;就品种而言,城投债信用利差总体走阔幅度与产业债信用利差相近。

前期回调的推动因素可有改观?

“信用利率的显著背离式回调下的信用利差回升,其中或是信用风险事件演绎带来的冲击,或是流动性因素以及需求端情绪变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两者分别体现的便是对信用利差当中信用风险溢价以及流动性溢价的超额反弹。”民生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谭逸鸣在研报中表示,8月以来的这轮回调,更多是流动性溢价抬升的反应,背后映射的是在极低信用利差环境下,机构行为和情绪变盘带来的冲击。

事实上,今年信用债收益率和利差持续下行后的“双低”局面,以及随之带来的风险定价失真和保护不足等问题,已经使得回调前信用债的性价比大幅降低。以3年期AAA级中短期票据为例,8月1日其到期收益率和利差分别为1.99%和18BP,前者已经来到了202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作为信用债市场当前重要配置力量的银行理财子和基金,所进行的“预防性赎回”行为进一步推动了本轮调整。近期岭南转债违约事件引发了转债新一波杀跌,进而导致部分“固收+”和转债基金遭遇赎回。担忧情绪蔓延之下,不少机构出于提前防范、净值管理、适时止盈等种种考量,加大了赎回力度,从而加剧了此轮调整的幅度。

那么,在信用债市场显现阶段性企稳迹象的当下,这些因素是否还会继续对后市造成不利影响?

中邮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梁伟超表示,“从资产比价的角度看,部分资产已经跌出了一定的配置乃至交易价值,偏长久期信用品种的票息保护已经充足。”

再从理财的表现来看,梁伟超指出,近期仍有增量资金进入,且近两周在信用持续调整的阶段,理财对信用债依然是净买入的,只有基金在净卖出。因此站在当前点位来看,信用债的持续调整缺乏增量利空因素的基础。

聚焦资金面走势

关于后面一段时间的市场走势,多位业内专家提及了资金面的影响。

“9-10月,我们需要关注宽财政、短端利率以及汇率等‘短逻辑’对债市可能产生的扰动。这些扰动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资金面,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债市走势的核心变量也是资金。”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伟平表示。

从历史情况分析,受季节因素影响,9月资金利率走势上行是大概率事件。据机构测算,9月政府债供给将形成约9667亿元的缴款压力,另外当月还将有5910亿元MLF到期。

尽管资金压力不小,但市场也普遍对央行呵护流动性寄予厚望。

中国银河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刘雅坤认为,央行维护流动性意图强烈,以及财政支出明显加码支持流动性,预计9月资金面的边际扰动或较8月收窄,大幅收紧可能性有限,至多与8月打平。此外,货币宽松落地可以期待,临近跨季若有降准落地,则后续资金面无虞;若是降息落地,则资金成本下降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资金面偏紧的状态。

“9月资金价格中枢预计变化不大,且当前基本面和政策面对于利率中枢的支撑作用并未改变,债市行情反转的可能性较小。”中泰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肖雨表示。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再从理财的表现来看,梁伟超指出,近期仍有增量资金进入,且近两周在信用持续调整的阶段,理财对信用债依然是净买入的,只有基金在净卖出。

新华财经上海9月3日电(谈瑞)近日来债市做多情绪有所回归,尤其是刚经历了一波显著调整的信用债市场也迎来了修复行情。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资产荒”逻辑并无根本改变,机构赎回压力也处可控区间。展望后市,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债市走势的核心变量在于资金。

情绪回暖信用债阶段性企稳

自2023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信用债牛市,在8月份终于迎来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回调。

8月初,央行再度表态提示投资者需防范债市单边行情风险,监管调整叠加偏紧的资金面引发利率债和信用债相继开启调整,收益率逐步上行,期间信用利差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直到8月20日前后,二者行情发生明显分化,利率债趋于窄幅波动,但信用债补跌幅度甚至有所放大,长端品种调整尤为明显。

8月26日至28日,央行在缩量平价续做 MLF 的同时,通过逆回购连续投放流动性超万亿元,资金价格快速回落,市场跌势暂止进入震荡区间。从8月末至9月初这几日行情表现来看,信用债市场似乎确已达成阶段性企稳。

从信用利差变动的角度来复盘信用债本轮调整,东吴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勇指出,信用债整体表现出利差走阔现象,但走阔幅度在不同评级、不同久期和不同品种之间有所区别。就评级而言,高评级信用债利差总体走阔幅度不及中低评级信用债利差;就久期而言,短端信用债利差总体走阔幅度不及中长端信用债利差;就品种而言,城投债信用利差总体走阔幅度与产业债信用利差相近。

前期回调的推动因素可有改观?

“信用利率的显著背离式回调下的信用利差回升,其中或是信用风险事件演绎带来的冲击,或是流动性因素以及需求端情绪变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两者分别体现的便是对信用利差当中信用风险溢价以及流动性溢价的超额反弹。”民生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谭逸鸣在研报中表示,8月以来的这轮回调,更多是流动性溢价抬升的反应,背后映射的是在极低信用利差环境下,机构行为和情绪变盘带来的冲击。

事实上,今年信用债收益率和利差持续下行后的“双低”局面,以及随之带来的风险定价失真和保护不足等问题,已经使得回调前信用债的性价比大幅降低。以3年期AAA级中短期票据为例,8月1日其到期收益率和利差分别为1.99%和18BP,前者已经来到了202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作为信用债市场当前重要配置力量的银行理财子和基金,所进行的“预防性赎回”行为进一步推动了本轮调整。近期岭南转债违约事件引发了转债新一波杀跌,进而导致部分“固收+”和转债基金遭遇赎回。担忧情绪蔓延之下,不少机构出于提前防范、净值管理、适时止盈等种种考量,加大了赎回力度,从而加剧了此轮调整的幅度。

那么,在信用债市场显现阶段性企稳迹象的当下,这些因素是否还会继续对后市造成不利影响?

中邮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梁伟超表示,“从资产比价的角度看,部分资产已经跌出了一定的配置乃至交易价值,偏长久期信用品种的票息保护已经充足。”

再从理财的表现来看,梁伟超指出,近期仍有增量资金进入,且近两周在信用持续调整的阶段,理财对信用债依然是净买入的,只有基金在净卖出。因此站在当前点位来看,信用债的持续调整缺乏增量利空因素的基础。

聚焦资金面走势

关于后面一段时间的市场走势,多位业内专家提及了资金面的影响。

“9-10月,我们需要关注宽财政、短端利率以及汇率等‘短逻辑’对债市可能产生的扰动。这些扰动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资金面,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债市走势的核心变量也是资金。”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伟平表示。

从历史情况分析,受季节因素影响,9月资金利率走势上行是大概率事件。据机构测算,9月政府债供给将形成约9667亿元的缴款压力,另外当月还将有5910亿元MLF到期。

尽管资金压力不小,但市场也普遍对央行呵护流动性寄予厚望。

中国银河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刘雅坤认为,央行维护流动性意图强烈,以及财政支出明显加码支持流动性,预计9月资金面的边际扰动或较8月收窄,大幅收紧可能性有限,至多与8月打平。此外,货币宽松落地可以期待,临近跨季若有降准落地,则后续资金面无虞;若是降息落地,则资金成本下降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资金面偏紧的状态。

“9月资金价格中枢预计变化不大,且当前基本面和政策面对于利率中枢的支撑作用并未改变,债市行情反转的可能性较小。”中泰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肖雨表示。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